|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80年代第一个万元户 如今现状如何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上世纪八十年代,新华社通过照片的方式报道了山东一家农户依靠种植棉花收入超过一万元的事件,这则新闻被国内将近50多家媒体争相转载,从此出现了“万元户”的叫法,并逐渐成为那个世纪最受关注的流行词。

1979年中国出现的第一个“万元户”就是黄新文,那么他到底是凭借什么发家的?当初风光无限的他现在又过得怎么样呢?


风口之上的黄新文

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在农业和工商业各个方面进行改革,给人们创造出了众多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那时的改革就像是一阵东风,给新中国的广大群众带来致富的希望。

1979年2月19日清晨,《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靠辛勤劳动过上富裕生活》的文章,让国人震惊。文章提及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年,小榄公社第二生产队社员黄新文一家人在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的同时,以饲养生猪为家庭副业,两方面的劳作让他们获得万元的年收入。

这在那个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事情,新闻媒体为了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黄新文一家的收入情况,还对其进行细致地剖析。依照建国初期经济状况和人们的收入水平分析,扣除生产与生活所消耗的成本支出,黄新文家一年的净收入高达6000元。

这样的收获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要知道当时全国范围内没有一家农户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万元户”之所以罕见,是由物价水平和人民币面值决定的,那时候大部分生活物资都是以毛为单位计价的。工人们的月收入只有二三十块钱,今天动辄就几十元的肉只需要几毛钱而已。


一个家庭存款想要超过1000元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要说是收入超过一万了。据相关历史数据统计,按照1979年全国人均收入668元的标准,那么想要积累到1万元,需要不吃不喝长达15年的时间。

所以黄新文的事情一经报道,顺理成章地就成为全国上下所有人崇拜的对象。

实际上黄新文与大多数人一样是出生于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环境让他和广大农民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唯一与其他人不同的是黄新文拥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他会去尝试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事情。


改革开放初期全国的猪肉产量只有790万吨,年人均猪肉的占有量仅为8.2千克,减去其中的损耗后到手的只有不到6千克。这是什么概念,这就是说人均一月只有不到一斤的猪肉,这是有钱也买不到的东西,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黄新文抓住了致富商机。

何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这项改革不仅在沿海各城市进行推广,内陆地区也在不断地推进,特别是在落后的农村地区。为激发人们创业的积极性,国家会给予创业者众多资金和政策福利支持,“要致富,先修路,少养孩子多养猪”,像这样鼓励生产的标语随处可见。

黄新文试图借着国家改革的东风,寻找创业的机会,准备大干一场,他决定将全家的积蓄都用来投资生猪养殖,1978年黄新文一共购买了25头猪,其中有母猪和用来繁殖的种猪。

黄新文一家此前并没有任何大规模养猪的经验,不过这种事情怎么能够难倒富有挑战精神的黄新文,他前往专业的生猪养殖户进行学习,再结合其他养猪农户的饲养经验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

这套养殖体系非常符合生猪的生长周期,他饲养出来的猪生长速度极快,健康状况相当良好,小猪仔在短短几个月就能够长到一百五十斤左右,这样的出栏率就算是放在现在也是非常优秀的。
1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