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国经济2024 丧失信心又如何重建?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

去年此时,中国放弃严格的新冠“清零”措施,疫情期间遭受重创的经济,走出了病房,但过去一年,预期之中的快速反弹没有出现,而是在一场“长新冠”(Long Covid)中缓慢复苏。


虽然电影院票房创下新高,中国各地“五一”和“十一”假期旅游景点人头攒动,但在2023年的更多时间,物价(CPI)、消费、服务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都不尽如人意,这些经济数据都在描述一个事实——老百姓没有信心。

“没信心”成为过去一年的高频词,也汇聚了中国经济困难的所有症结。在刚刚举行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用一些中国官方语境中不常出现的词语来印证这一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等等。

上一次,“信心”两个词在中国成为焦点,是在2008年,当时金融海啸来袭,中国沿海出现外贸工厂的“倒闭潮”,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美国纽约的一次演讲中称,“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有趣的是,中国随后出台规模庞大的“四万亿”计划,快速拉动经济,最后提振信心的,恰恰是“黄金与货币”。

这一次,中国面临的情况更复杂,内外部问题交织,如何真正重建人们的信心,将经济推回正常的轨道,药方变得不那么清晰和直接。“疫情让很多人都变成了医生,在经济领域很多人也成了医生,说我们需要这样或那样的治疗。”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近期香港一场活动上表示,“而作为宏观经济学家,我会说首先要稳定病人,然后再考虑其他事情。”


信心丧失?



过去一年低迷的民间投资,使不少经济学家开始担心“借款人的消失”是否会重复当年日本经济停滞的老路。(图为一名戴着口罩的女士走过北京中央商务区)。


对于59岁的郭天然(化名)来说,信心的崩塌是一瞬间的事情。

疫情期间,郭天然在她生活的河南省买下一套房子,126平米,再加一个7万元的车位,一共花了82万元人民币。“买的时候,家里人还建议我买个大企业的,所以就选了恒大,风险小,而且物业服务好,结果没想到签约不到半年,就‘爆雷’了。”

原本是给儿子买的婚房,“爆雷”之后,郭天然还是不得不每月还贷款5923元,“我家那口子每月有固定工资,我偶尔打工,不稳定,现在每月能自己支配的也就一两千块钱。”郭天然说,甚至这些钱都不敢都花了,儿子毕业没找到合适工作,去杭州的公司里实习,还需要家里补贴。

郭天然并不是极端案例,在中国,仅恒大一家企业,留下的“烂尾楼”达到162万套,涉及600万业主。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