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评青岛案 不是底层互害是暴力侵害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23年12月5日晚,青岛李沧发生一起保安持刀杀害外卖员的案件。日前,《三联生活周刊》的报道,再次把这个案件推向舆论场中央,引发广泛讨论。


此前几天,舆论场对这一事件的讨论,不少都基于一个基本逻辑,即这一事件是“底层互害”。简而言之,外卖员和保安都是“社会底层”,外卖员受限于“算法”要赶时间,保安宥于“规定”要严格执法,外卖员和保安产生冲突,都是被“资本”和“机制”所驱使,所以这是“大环境导致的悲剧”。

舆论场上,还有一部分人聚焦到了外卖员本身的背景。他们的逻辑是,之所以产生和保安的冲突,那是因为“送外卖”这个行为,不送外卖就不会遇到这个事情。三联报道说这个外卖员是留学澳大利亚的心理学专业“海归”,不少舆论就转向讨论“海归为何沦为外卖员”(留学的“性价比”问题),这样的讨论当然不乏流量,但和案件本身实在是离题万里。


在这些讨论中,有三个最主要的逻辑谬误:

1**、以利害判断代替是非判断**

当下许多公共讨论,往往以利害判断代替是非判断。

虽然青岛案件的事实信息还远不够清晰,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脑补说“外卖员比较轴”,外卖员一根筋,要是外卖员懂得“变通”,能给保安点支烟,就如何如何。

我们姑且不论这些“脑补”是否成立,在这个案件中最为关键的事实只有一点:保安为何带刀,为何砍人?

就这一事件来说,外卖员遭遇天降横祸,保安一方毫无疑问负有100%的责任。因为外卖员不掌握暴力,而保安掌握暴力并且使用了暴力。

当然,“不要招惹情绪不稳的人”,“不要和保安过不去”,都是生存智慧。这些生存智慧可能是实用的,可能是能够让人“趋利避害”的,但利害判断不能代替是非判断。

即使外卖员缺少某种变通的“生活智慧”,那说破天了,也只是一种个人的“过失”而已,甚至连“过失”都谈不上。这可以被视为“不明智”,但没有错,更没有罪。而杀人的保安,却是实实在在的行凶者,法律意义上的犯罪嫌疑人。这很明显是保安对外卖员的单方面侵害,何来“互害”一说,何来“都不容易,都有难处”的和稀泥?


当代舆论场上,流行一种非常庸俗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最喜欢说的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XX一方也有问题”。双方发生冲突,那一定其来有自,再弱势的受害方,也“有自己的原因”。

然而,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完美受害者”?如果受害者不是毫无瑕疵,施害者和受害者,就成了“双方都有原因、双方都有责任”?这显然是荒谬的。

有无生存智慧,这是利害判断;厘清双方责任,这是是非判断。在公共讨论里,大是大非不容模糊。对一件事是非的讨论,不应该和当事人的策略是否最优搅和到一起,无责任的一方因为自己的“策略不够好”就变成“也有责任”,这种逻辑显然是不成立的。


2**、以阶层话语代替权利话语**

在青岛案件中,大部分讨论都在使用阶层话语。

但这件事和阶层真没什么关系。在这一案件中,保安是拥有暴力并且使用暴力的人,外卖员是不拥有暴力、被施暴的人。这个问题是外卖员作为保安的相对方其人身权利的保护问题,保安和外卖员的经济收入高低、社会阶层高低,和这一案件本身是没有关系的。

君不见,2022年在广州还出现过保安刺死私家车车主的事情呢。你说外卖员是“社会底层”,私家车车主那相比保安肯定不是“社会底层”了吧?

在拥有暴力的保安面前,任何其他不掌握暴力的人都是弱者。今天保安可以因为阻止外卖员骑电动车进小区和外卖员起冲突,明天也可以为了外来访客登记、外来车辆入内等事项和其他访客起冲突。在这一案件中,所有围观者应该代入的身份,都应该是自己可能成为被保安侵害的对象。但很多讨论者把事情当成所谓的“底层互害”,成了看保安和外卖员两类“体力劳动者”之间的冲突,这是很奇怪的。

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就是要讲“权利”。我们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篇小文不展开讨论了,但等级观念在我们的社会仍然根深蒂固,的确是不争的事实。很多人总有各种不同的鄙视链,用权力、财富来区分阶层,然后用庸俗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来解释一切,你强就不会受人欺负,你弱你就要被人欺负。当然,我不能断言这套逻辑在今天的社会完全不成立,但至少这一套逻辑不能用来解释一切吧。

在当今社会,所有权利受到侵害的人,都一定是社会的最底层吗?显然不是吧。一个人是不是努力往上爬,就能免于权利受损,这也不是吧?那既然如此,我们难道不应该更坚定地站在“权利视角”来进行公共讨论吗?不同的人当然面临不同的经济社会处境,但所有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享受普遍的法治和安全公共产品,不是吗?在青岛案件中引入阶层逻辑,这完全是不成立的。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4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