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感覺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正微妙變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各位好,連日白天旅行,晚上寫隨筆游記,著實有些累了,今天少寫一點,旅行中的所見所聞與想到的歷史掌故、感想,留待日後再整理。


此刻我到了東京,玩了能有一天多,說一件感受越來越強烈、但並沒有得到明確確證的事情——自從我上次來到今天的這五年中,我覺得日本人對中國人的態度似乎正在發生微妙但卻顯著的變化。




不,請別誤會,我所說的不是國與國之間那些大而化之的國家關系,我說的就是這一路行來所接觸的那些最普通的日本人。在跟他們的只言片語或多說幾句的交流當中,你能漸漸地感覺到這一點,出於日式的某種“禮貌”,他們將這種態度的變化像將日式便當包在風呂敷中一樣小心的掩藏起來。可是如果你習得了一點“讀空氣”的本事,你還是能從那內容物的棱角中,看出裡面大約是個什麼東西。

從哪裡開始說起呢?

我想多少要捋一捋這幾十年來中日社會、民間關系與彼此心態的變化。

記得1978年的時候鄧小平訪日,日本人請他作新幹線,當看到日本城鎮和鄉村幾乎沒有差別,漂亮的“一戶建”(小別墅)群掠過舷窗的時候,日本人問小平有什麼感想,小平同志感歎的說“就是快!”


是的,就是快,我覺得三個字大約能代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人對日本的整體心態,90年代的時候我媽媽在一家中日合資企業工作,因為工作需要而學習日語,我當時還很小,卻也跟著學了兩句,跟的則是電視上放的老“新編日本語”的教學紀錄片,我到今天還記得那個紀錄片當中的很多場景——新幹線、電車、繁華的東京都、櫻花爛漫的上野公園、商廈裡琳琅滿目的新潮家電、還有日本家庭住的小別墅。所有這些都讓當時的中國人感到新奇和艷羨,因為當時中國改革開放剛剛進行不久,還沒有加入世貿,經濟相對落後,我們與日本之間的生活水平差距是極大的。

所以當時中國人看日本生活,多少有一些仰視的感覺,而日本人對待去他們那裡的中國人——肯定也會有心中默默歧視的人,但表現出來態度,大多都是對“發展途上國”來者的友好的。


我還記得我媽媽後來因為工作關系去日本工作了一段時間,回來時給我講那邊的故事,說交到了不少好朋友。後來媽媽應病去世了,她的日本同事還真的專程來到她的墓前拜謁。當時我還在讀書,對她這些異國朋友的舉止很感動,就用自己會的那一點點日語對其表示感謝。媽媽的日本朋友挺吃驚,還留了聯系方式,說要是去日本留學一定記得聯系雲雲。

當然時隔多年,聯系方式早已紛失,我也並沒有真的去聯系這些媽媽的日本友人。因為我不確定她們的這種友好是不是傳說的“建前”(場面話)。但我可以確信的一點是,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普通日本人與中國人之間交往時的感覺確實就是這樣的——一個是發達國家已經富裕起來的成功者,另一個則是努力追趕、力圖致富的追趕者。隱隱然有一種俯視與仰視,甚至幫助與被幫助的關系。

但等到2012年——2018年這段時間,我自己多次去了日本,就感覺中日之間的民間交往“空氣”已經完全變了,此時的中國經濟經歷了十余年的飛速增長,不僅在總量上超過了日本,而且也產生了一定數量的中產階層,開始出國買買買,而當時買買買的主要對象,就是日本,從藥妝到馬桶蓋、從酵素到電飯煲,當時中國游客赴日購物的熱情簡直可以用瘋狂形容。記得有一次,我在富士山腳下的御殿場,跟一個售貨的日本姑娘閒聊,她笑著的感歎了一句“感覺突然一下子,就湧來了很多中國客人,就像海嘯一樣。”

是的,我覺得她的這個感歎,大約能反應當時很多日本人對中國人觀感——你們怎麼突然一下子變得這麼有錢了呢?
1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67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