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国经济政策致产能过剩,贸易摩擦加剧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地缘政治驱动之下,中国经济政策致产能过剩,贸易摩擦加剧 https://t.co/y0IWrmrHMc— 美国之音中文网 (@VOAChinese) April 3, 2024


尽管中国经济近年来一直乏善可陈,但是制造业似乎一枝独秀。中国官方最近的统计显示,制造业今年头两个月的利润大增17.4%。此外,本星期一公布的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显示,3月份中国制造业活动以13个月以来最快的速度扩张,推动新出口订单指数升至去年2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然而,制造业这一看似靓丽的数字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外界对中国产能过剩、大量廉价商品涌向国际市场导致新一轮贸易摩擦的担忧。此外,中国大力扶持制造业抢占国际市场被认为并非完全是经济决策,在相当程度上还算了一笔政治账,是地缘政治考虑的战略选择。


“海啸”般的出口

尽管多年来中国产品早已似乎充斥了全世界,但随着制造业产能的持续膨胀,尤其是在新能源转型技术领域,中国产品正在以极低的价格像潮水般淹没一些国际市场。

欧洲,光伏产品价格之低以至人们开始把太阳能板当院子栅栏。“这是太阳能电池板变得如此便宜的结果,以至于我们令它们随处可见。”金融时报星期一(4月1日)援引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NEF)首席太阳能分析师珍妮·蔡斯(Jenny Chase)的话报道说。

报道援引另一位专家、法国巴黎银行气候研究主管马丁·布鲁夫(Martin Brough)的话说,当可以安装一大堆太阳能板、对不准太阳也没关系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装栅栏呢?”

然而,在这“栅栏木头价”的背后是欧洲光伏产业濒临全面倒闭的命运。

“许多年轻的企业被得到大量补贴的中国竞争对手挤出了市场,”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去年9月在她的“盟情咨文”演讲中说,“一些开创性的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

欧洲太阳能产业残存的企业目前正在消失。”《纽约时报》上个月的一篇报道说。

中国目前主导了太阳能板制造的几乎每一个环节,商业情报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去年11月的一份报告说,2023年到2026年间,中国将控制太阳能电池板所需零部件产量的80%。


中国官方的新华社称,中国去年的太阳能电池产量比上年增长54%,新增装机容量相当于2022年全球的太阳能新增装机容量。

在不久前的中国人大会议上,中国总理李强宣布,中国将继续加快光伏发电厂以及风电和水电项目的建设。

中国制造业所主导的诸多产业链中,太阳能面板只是其中之一。中国官方称,中国现在建成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纵,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华盛顿邮报》援引圣地亚哥行业顾问迈克尔·邓恩(Michael Dunne)的话报道说,中国工厂每年可以生产4000万辆汽车,比满足国内需求多出1500万辆。邓恩说,中国去年出口了500万辆汽车,大约是2020年出口总量的五倍,而且这一数字在未来几年可能会翻一番。


英国经济研究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上个月的一篇报告指出,在2019年早已雄踞世界第一的中国制造业,目前的产出又比那时增长了约四分之一。报告警告说,这将导致政治和地缘经济后果。

去年10月,欧盟中国的电动汽车进行了反补贴调查。“全球市场被更廉价的电动汽车淹没”,欧洲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宣布这一消息时说。

中国目前的国际贸易争端已经远远不限于西方国家。巴西上个月宣布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泰国去年也宣布对中国钢材进口展开调查。

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将于4月3日启程访华。她上星期表示,此次北京之行的重点是讨论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耶伦警告说,中国过剩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动汽车可能会倾销在全球市场上。

对一些观察人士来说,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不过是第一波浪花涟漪而已,法国《世界报》经济评论员菲利普·埃斯坎德(Philippe Escande)称,一场中国工业“海啸”正在压顶而来。

地缘政治账驱动产业政策

在历经了数十年的投资驱动增长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需要新的以消费和内需为动力的新的增长模式早已是普遍共识,甚至大量的迹象表明中国领导层似乎也充分意识到了国内消费的重要性。为了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还曾制定有针对拉动内需的在“十四五”期间《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等计划。然而,观察人士指出,包括最近的中国人大等一系列决策会议在内,中国领导层到目前为止没有释放出任何实质性的政策转向的信号。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