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豆
四季豆 于 2014-12-30 11:35 写道:
九七后,北京之所以反对香港有真普选,是害怕香港出现一个「与中央对抗」的特首。另外,近月有些人发起佔领英国驻港总领事馆行动,以要求英国支持香 港的民主抗争,可是此举却引起一些「归英派」网民反对,他们认为英国是香港人的盟友,再者港人现在有求于英国,所以不能以如此对抗的态度对待英国驻港人员。

可是,回顾历史,战后香港政府,固然不会对中国卑躬屈膝,但它对于自己的老闆──伦敦,也不会绝对服从(就算对美国,港府也有自己一套的方针,此点 日后另文再谈),更经常顶撞伦敦,虽然有时都要屈服于「祖家」的指令下,可是这种敢于抵抗英国指令的态度,却是战后香港得以成功的原因之一。本文除特别注 明外,将根据英国的经济史学者Catherine Schenk的两份着作──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1945-65 (New York: Routledge, 2001)一书及’The empire strike Back: Hong Kong and the decline of sterling in the 1960s’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LVII, 3, 2004, pp.551-580) 一文,分别说明1940-60年代港府如何顶住英国财政部(The Treasury)的压力,不惜动摇英镑区(Sterling Area)的金融秩序,都要捍卫香港的自由货币兑换市场;以及1967年英镑贬值导致香港的英镑储备有所损失后,港府如何与伦敦讨价还价,最终争取到香港 的英镑储备价值受到保障。

香港是英镑区「缺口」,伦敦想堵塞但港府反对

在战后至1972年,港币与英镑挂勾,香港属「英镑区」的成员。二次大战后,英国藉着与英联邦成员(包括英国属土、已独立的英联邦国家)组成的「英 镑区」,限制英镑的自由兑换。英镑区成员国与英国之间,货币交易及资金流动不受限制,可是对英镑区外国家,所有成员须与英国採取统一的外汇管制措施。香港 虽然在英镑区,但却是英镑区共同外汇管制体系的缺口(另一个为科威特),这是源于当时香港除了有官定的外汇市场外,同时还有一个自由兑换的外汇市场(以美 元为大宗,但亦可兑换各种欧亚货币)。在官定的兑换市场,港元与英镑挂勾,按此兑换率而换成的外汇,亦只可用作特定用途,而在自由兑换市场,港币汇价由供 求决定,兑换数额及所作的用途亦不受限制。这样,香港就成为英镑区民众用来规避外汇管制的缺口,英国本土的居民,可以先将英镑汇至香港的户口换成港元,然 后再利用香港的自由市场,随意将之兑换成美金,结果,在1940至50年代,英国财政部多次建议取缔香港的外汇自由市场交易,但遭到当时港督葛量洪坚决反 对,结果未有成事,当然这除了由于港府反对外,也因为英伦银行(Bank of England)及英国殖民地部(即港督的直属上级部门)在权衡有关的政治风险,并评估政策可行性后,反对财政部的建议。


港府为保自由市场,不顾英镑区死活

既然不能取缔香港的自由外汇市场,就只能控制英国居民将资金汇至香港以避开外汇管制。1950年英国政府限制香港与英镑区其他成员之间的活期户口往 来,及至1957年,不再容许英国居民从其他英镑区国家或地区,买入美元及其他外币证券,以防止他们从香港购入美元证劵,然后出售套现美金。

即使如此,仍有很多英镑从英国流入香港银行的户口,这些非法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全因为港府根本从来没有认真执行有关法令。1966年5月英伦银行的 M.F. Culhane访港,发现此等非法交易的规模,比当初估计的更为严重,Culhane更在其访港报告中指出,当时香港财政司郭伯伟(John Cowperthwaite)说(虽然并非很正式地宣称):

「我宁愿让香港离开英镑区,也不愿放弃自由市场」1(he would rather leave the sterling area rather than abolish the free market)

同时,港督在私下,是大力支持港府尽量不执行英镑区外汇管制法规2。 最后,因伦敦施压,港府才设立独立的外汇管制专员,由英伦银行借调人手担任,以有效执行相关法规,可是此时,港府与本地华洋银行界及商界,早已长期串通以 规避英国要求的外汇管制,单凭一名来自伦敦的专员,已不能改变这种情况。由此可见,在捍卫英镑区和英镑一事上,港府对伦敦连最低度的合作也没有3。但就是因为港府不惜牺牲英国利益而捍卫自由货币市场,令香港发展成亚洲以至全球的金融中心,而自由市场吸引资金大量流入,使本地工商业很容易筹集资金,令战后香港得以急速工业化,同时使第三产业日趋蓬勃。

在英镑贬值后港府对伦敦的讨价还价

由于当时香港属于英镑区,香港政府的财政储备,差不多全部都兑换成英镑,而本地的银行亦有大量英镑存款。若英镑贬值,香港官方储备及银行存款都会蒙 受损失,可是二战后,英镑持续有贬值压力,就在1967年11月18日格林威治标准时间(GMT)早上九点半,英镑区中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澳洲及新西兰 四国,率先收到英镑贬值消息,而香港政府要在六小时后,才收到伦敦通知,结果引起港府官员及行政立法两局议员的强烈不满。当时,英镑对美元贬值了约 14%,结果使港府和香港的银行,合共损失了五千六百万英镑(56 million),以当时的币值及港府财政状况而言,此损失甚大。

事后,当时的总督戴麟趾向伦敦表达强烈不满,指出英国没有尽宗主国的责任保护香港利益,他更联同财政司郭伯伟,要求伦敦赔偿是次贬值为香港所带来的 损失,并容许港府将储备货币多元化,但遭到英国财政部严词拒绝。一些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可见及此,便以辞去两局议员职位为要胁,迫使伦敦答应港府要求。之 后,英国财政部官员认为,鑑于有行政立法两局议员威胁辞职,若完全忽视其要求,可能有损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使只从英镑的稳定来考量,若伦敦寸步不让,香 港一众银行会质疑港府在英镑再次贬值时,有没有财力赔偿其英镑存款的汇率损失,结果只会令这些银行赶快将手中的英镑兑成美元,对英镑造成更难应付的冲击。 最后,虽然伦敦仍坚拒让港府将储备货币多元化,但决定用一种方法为香港的英镑储备提供兑换保证,即是若日后英镑再次贬值而造成香港损失,英国会赔偿,香港 成为英镑区中第一个取得这种保证的成员,即使是英镑区的独立国家,也要在随后才得到同类保证。郭伯伟退休后回忆,在英镑贬值的善后安排上,他和其下属,是 「盲目的爱港者」4。


「香港共和国」──战后香港越来越似一个独立国家

最早自1950年代起,伦敦殖民地部的官员,就为港府起了一个绰号──「香港共和国」(Republic of Hong Kong)5。 虽然当时香港既非独立国家,又不是由当地民选自治政府负责内务的自治领,但由于香港政府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使英属香港在事实上,越来越似一个独立国 家,这主要体现在香港财政及对外经贸关係上。1958年,伦敦不再审批港府年度财政预算桉,正式确立香港的财政自主权。到了1960年代初,香港政府开始 派遣自己的代表,与各国进行商贸谈判。自1960年代中期起,香港开始在世界各国设立自己的经贸代表处。直至九七前夕,香港的外贸谈判团,虽然都由英人领 导,但他们通常并非以其祖国──英国的利益为优先,而是将香港利益放在首位,结果有时伦敦与港府代表团之间,犹如两个贸易对手国家,香港对外商贸的自主, 保障了香港的经济利益,并使日后中国同意在《中英联合声明》中,承诺确保香港在对外经济关係上的自主权6。


结语:香港要争取最大的自主,不能向任何地方卑躬屈膝

上述历史给今日香港人最大的启示,就是以前香港虽然是殖民地,但战后香港的成功,不在于它向香港以外的强权卑躬屈膝、祈求恩赐,而在于它能够坚强地 向这些强权争取最大的自主权和利益,当然香港要善用本身的筹码,才能够与强权讨价还价,从而扩展香港生存及发展的空间。九七后的香港,之所以日益衰败,很 可能由于特区政府及本地权贵,已不再持守这种力争自主的传统,更视这种传统为「大逆不道」的「港独心态」。即使如此,只要香港民间能够透彻了解及认同这种 传统,香港的未来,还是有希望。人类历史已话俾大家知,衰世中拨乱反正的希望,往往来自民间的不屈精神。

1. Catherine R. Schenk, Hong Kong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p. 92
2. 顾汝德(Leo. F. Goodstadt)着,马山等译,《官商同谋》(香港:天窗出版,2011年),页120
3. 顾汝德,《官商同谋》,页120
4. 曾锐生着,陈淑祯等译,《管治香港》(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07年),页85
5. Dick Wilson, Hong Kong! Hong Kong!,(London: Unwin Hyman, 1990), p.119。笔者数年前研读战后英国殖民地部档桉及一些学术着作时,亦有见过这个称呼。
6. 曾锐生,《管治香港》,页108-111;顾汝德,《官商同谋》,页123-124
楼主  
上一页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