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美博弈: 中美利益最一致的地方"在這裡"(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從冷戰年代至今,朝鮮半島牽動一系列國際風雲:1950年韓戰爆發,中美在半島直接交鋒,海峽兩岸的分治格局也基本確立;在中美接觸的1970年代,處理朝韓關系成為中美合作一大板塊;甚至到了俄烏戰爭進行當下,朝鮮援俄疑雲仍在攪動中美、中歐關系。


11月29日,台灣大學胡佛東亞民主研究中心、Korea Foundation合作舉辦“中美關系與中國對朝鮮半島的政策轉型”演講,由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暨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主講,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歐盟莫內講座葉國俊主持,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長郭銘傑與談,許多兩岸學人學子共同參與。圍繞演講內容與討論,《香港01》推出系列報道四篇,與讀者回顧中美“共管”朝鮮半島何以成形,本篇為第一篇,聚焦毛澤東時代。

美蘇冷戰影響中國半島政策


沈志華首先指出,現在亞洲有幾個爆發點,台灣海峽、南海與朝鮮半島。而從朝鮮戰爭到現在,中國的半島政策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支持金日成武力統一南朝鮮,到支持金日成和平統一南朝鮮,再到鄧小平韓國建交,再到冷戰結束後跟美國共同推動六方會談,再到六方會談失敗,變化幅度非常大。

沈志華表示,從70年代初中美和解一直到冷戰結束,也就是90年代初中韓建立外交關系,這個過程當中,中國半島政策的變化有兩條線索,一條是跟韓國的變化,一條是跟朝鮮的變化。

首先是跟韓國的變化。沈志華提出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兩國從互不承認到建交,時間非常長,1973年韓國就主動提議與中國建交,中國一開始不搭理,一直拖到1992年,將近20年,世界上沒有其他國家有這種情況:從提議建交、中間談判到建交成功,花了近20年;第二個特點,中韓建交過程中,中國外交部長期沒有參與,一直到1992年的3月,外交部才真正參與,最後中韓在同年8月宣布建交,20年談判外交部才參與幾個月,顯示中韓建交中的高層秘密交往時間,要遠遠大於兩國正式會談,期間雙方公開互動主要是靠民間外交,例如體育、經濟,即便高層交往也是私下。


再來是跟朝鮮的變化。沈志華指出,這背後有一個很大的制約因素,就是朝鮮不希望中國韓國建交,“當時朝鮮的意思是,我們支持你們不搞兩個中國,你們也要支持我們、不能搞兩個朝鮮”。而本來中朝雙方認知相同,但最後發展證明,不搞兩個中國的堅持還在,不搞兩個朝鮮的堅持崩潰了,朝鮮最後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沈志華接著回歸宏觀結構,表示美蘇冷戰的大背景也對中國的朝鮮政策造成影響。從中美和解到1979年中美建交,到最後中韓建交,甚至再往後六方會談,中美之間密切合作,“很多事情都是雙方在底下商量,再拿到台面上去”,如果沒有中美之間的相互溝通理解,朝鮮半島事務很難往前推進,例如聯合國這關就過不去。

而蘇聯對中國改變朝鮮半島政策,也有非常微妙的作用。沈志華表示,起初蘇聯的作用是監視中國、阻止中國韓國建交,並且常以中韓走近刺激平壤,例如中國剛做一單生意,《真理報》就披露出來,而中國為了不被蘇聯利用,就只能立刻收回。因此蘇聯長期都是障礙,但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上台後,蘇聯反而成了中國改變政策的敲門磚,例如中國想跟韓國建立貿易代表處,就等蘇聯先建立,這樣中國就沒壓力,其實當年的東歐國家也是一樣。

“另外還有像1991年朝鮮、韓國一起加入聯合國,原來都是蘇聯在前面擋著,中蘇都是常任理事國,都可以投否決票,但一般蘇聯投了,中國就不用擔責任,就跟著就好了。”雖然1990年蘇韓建交後,中國就被推到前台,但其實一直到中韓建交,中國每一步都躲在蘇聯後面,蘇聯進一步,中國才進一步。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8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