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電影: 當代藏地電影銀幕上的民族認同,消除刻板印象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藏地電影記錄了藏區民族的演變和發展,采用多樣的敘事機制,闡明了不同歷史階段的獨特民族意識形態。然後,在2000年後,來自藏區和流亡社區的電影制作者開始用他們的母語制作有關他們的人民的電影,對西方和中國關於藏地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做出了有力回應。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比較國產電影對藏地的代表性和對藏地人民的描繪與當代藏地電影,揭示中國當代主流意識形態下銀幕上不同民族之間的權力動態。




電影《阿拉姜色》劇照

根據現有的中國關於藏地電影發展階段的文獻,為了闡明藏地電影在中國背景下的發展,作者將其分為1949年之前、1949—1966年和2005年之後三個階段進行詳細討論。

1949年之前:好奇的西方目光

第一個階段主要以西方導演的影響為特征,采用“東方主義”視角。在此期間,西方電影制作者制作了許多有關藏地的電影,以“異國情調”的視角描繪了藏地,將其描繪為一個以其神秘的知識而聞名的神秘而迷人的地方。這種形式的電影表現不僅塑造了對藏地的看法,還確立了藏地電影的標准敘事。

1949—1966年:從新中國成立到開放


第二階段被描述為“意識形態建設”的階段。1948年10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向東北局發布了一份關鍵文件,名為《電影工作指導方針》,標志著第一次為電影創作概述了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在此之後,通過一系列會議和磋商,中央電影局在中共中央宣傳部的領導下成立。這一機構發展標志著電影行業的重大轉變,使得電影制作規劃、主題創作、分銷和放映得以統一協調,置於該局領導之下。

電影局的成立象征著中國電影工業已經融入主流話語和行政規劃。這一時期的電影由中國導演執導,由國家宣傳機構贊助,呈現了與浪漫化的“香格裡拉”大相徑庭的藏地。




電影《金銀灘》海報

為了讓藏地電影履行其宣傳角色,藏族人的形象被描繪成未開化的,需要被拯救的。在《金銀灘》(凌子峰,1953年)中,人民解放軍的介入結束了各個部落之間典型的“舊藏地”之間的激烈沖突。從這部電影開始,官方宣傳解放藏地人民脫離他們落後的生活條件。

《農奴》(李君,1963年)被廣泛認為是當時少數民族電影的頂峰,將舊西藏描繪為一個殘酷而剝削的封建神權統治。**中國共產黨作為解放農奴的英雄而出現。他們不僅保護農奴免受農奴主的羞辱,還讓賈瑪騎上他們的馬,象征著他們的平等和文明。拯救的敘事意味著西藏不能在沒有中國共產黨的情況下解放自己。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