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北京: 以伊沖突成照妖鏡 揭了北京的老底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一場中東的戰火,意外揭開了中國大國影響力的真實面貌。《美聯社》深度分析,盡管北京長期將伊朗視為重要伙伴,但在近期以色列伊朗的沖突中,中國大國口號喊得震天價響,實際行動卻異常謹慎,除了外交辭令外未提供任何實質支持,凸顯其影響力僅限於商業利益,在真槍實彈的沖突面前,是一個規避風險、缺乏幹預能力的“紙老虎”。


以色列空襲伊朗後,北京表面上擺出了力挺盟友的姿態:高調譴責攻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俄國總統普京通話、外交部長王毅也致電伊朗外長。然而,行動僅止於此。分析直指,中國並未提供任何軍事援助、無人機零件或緊急信貸,所有反應都僅是精心校准過的外交辭令,旨在安撫德黑蘭,同時又不得罪沙特阿拉伯等其他伙伴,更要避免招來美國制裁。

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DD)中國問題資深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一針見血地總結,北京的反應就是“穩定的買石油,加上儀式性的呼吁對話,僅此而已。”他指出:“這暴露出中國的波斯灣足跡是商業性的,而非戰備性的。當飛彈滿天飛時,北京吹捧的『戰略伙伴關系』就縮水成一紙聲明。”


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策略,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在中東巨大的經濟與能源利益。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朱鋒分析,中東的動蕩不符合中國的商業利益與經濟安全,是北京“絕對不願看到”的。事實上,伊朗出口的石油約有8到9成流向中國,是維持其工業生產的命脈。因此,當伊朗國會揚言封鎖荷莫茲海峽時,中國外交部反而公開呼吁各方為局勢降溫,以免影響全球經濟。


蘭德公司(RAND)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白明(Jude Blanchette)認為,面對中東快速變化的復雜局勢,北京“既缺乏外交能力,也缺乏風險胃納”去介入。因此,盡管伊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節點,也是抗衡美國上海合作組織(SCO)成員,但北京的盤算遠比單純的結盟復雜。

紐約智庫“蘇凡中心”(The Soufan Center)的分析報告總結,這場沖突揭示了北京對其伙伴的支持,受到一系列復雜利益的限制,包括避免得罪主要經濟伙伴與避免升高與西方的緊張關系。說到底,中國想要的是廉價的伊朗石油和“和平締造者”的媒體頭條,卻希望由華盛頓去承擔所有硬實力的風險。




(示意圖)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