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空姐: 28岁中国空姐确诊艾滋病 医生发现她…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她是海南一家航空公司的乘务员,28岁,外表靓丽,气质温婉,说话轻声细语,身边从不缺追求者。她自己也觉得身体一向不错,运动、护肤、吃东西都讲究,朋友圈里那是出了名的“健康达人”。可偏偏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活得很干净”的姑娘,被确诊了艾滋病。


那天她走进门诊室,穿着笔挺的制服,脸上却是完全没了平日的神采,一坐下就哭了。她说:“医生,我真的不知道怎么会得这个病,我也不是乱来的人……”

我看着她的化验单,心里也不是滋味。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悲剧,是很多人共同的误区在她身上集中爆发了。


我们一边安抚她,一边开始从头梳理她的生活——这一查,整整翻出了8个致命的认知错误,听得我都替她后怕。这些误区,很多人也有,甚至你我身边,可能早就悄悄“潜伏”了。

她第一个误区,就是太迷信“脸干净、穿得整齐的人不会有病”。她说,她交往过的男朋友都是“正经人”,有的还是医生、律师、飞行员,穿西装打领带的那种。

可艾滋病(HIV)从来不认人穿什么衣服,它认的是“有没有防护”。病毒不像人,它不讲礼貌,也不看人下菜碟。只要你在没有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发生性接触,不管对象是农民还是博士,感染的风险就摆在那里。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2023年新增报告的HIV感染者中,超过90%是通过性传播,且异性传播占比逐年上升。

她第二个误区,是对“窗口期”一无所知。她以为做完一次HIV检测,结果正常,就可以高枕无忧了。问题是,她检测的时间点,距离那次高风险性行为才过去一个星期,而HIV的窗口期一般是2到6周,甚至个别情况可能长达3个月。


就是这段“潜伏期”,让她误以为自己“安全”,结果病毒偷偷在她体内扎了根。这就像你刚给地里撒了农药,转头看见虫子还在,就以为没事了,结果一场大虫灾正在悄悄酝酿。

她第三个误区,来源于一个流传甚广的谣言:“女生感染HIV的几率比男生低。”这个说法不仅荒谬,还极其危险。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在异性性行为中,女性感染HIV的风险是男性的两倍以上,因为女性生殖道黏膜面积大、结构复杂,更容易受病毒侵袭。而这个姑娘,正是因为对这点不了解,把风险当儿戏。


接着,我们发现她还有一个“养生式误区”——以为喝中药、跑步、吃维生素能“增强免疫力”,就能抵抗病毒。她真的是每天喝黄芪党参煲的汤,晚上绕小区跑五圈,吃的保健品一抽屉。

可这些东西,再怎么补,也补不过一次无防护性行为带来的风险。免疫力这东西,不是你多喝点汤、多吃点胶原蛋白就能“升级打怪”的。就像你给一辆破自行车换了个新铃铛,它照样爬不了山。

她还特别信“对方说没病就没事”。她说她有个前男友,嘴上说自己“每年体检”,结果从没提供过哪怕一张化验单。

她觉得两人感情好,不好意思“防着他”。可感情再好,病毒也不讲情面。信任归信任,安全措施该做还得做。我们不是怀疑对方,而是保护彼此。就像戴安全带,你不是不信司机技术,而是尊重生命。

最让人揪心的是,她竟然以为“只要不吸毒、不卖淫、不乱来”,就跟HIV八竿子打不着。她忘了,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显示,感染HIV的女性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稳定伴侣”传播的。

也就是说,你自己再安分守己,对方若有高风险行为,你也可能中招。病毒进门,不看你有没有罪,它只看有没有机会。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8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