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400份简历被拒,我们是被拒绝最多的一代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小时候,老师说“努力读书将来就轻松了”;高考时,大人说“上了好大学就好了”;考上名校后,又有人告诉你“现在才是开始”。每一步都像闯关,每一关背后,都站着成千上万的同龄人,和你争那唯一的几个出路。


申请大学时,你以为自己只是想进一个更好的未来。但现实是,哈佛收了不到4%,剩下5万多人被轻描淡写地拒之门外;进了大学,你以为总算能松口气,可连选门心仪的课都要写小作文去“打擂台”——比如耶鲁的一门研讨课,只有24个名额,却有120个人挤破头;连加个社团也要过五关斩六将,UC伯克利一个商业俱乐部,一学期收到1000份申请,最后只收六七个。

所谓“进了名校就好了”的安慰,如今越来越像是一种讽刺。


最近纽约时报有一篇文章很火《我们是被拒绝最多的一代》,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如今的我们到底在经历什么?



正文内容

前不久,我去了威廉姆斯学院,和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大四学生大卫·威格诺聊了聊。他很聪明,观察力惊人,话题绕到了当代年轻人的处境。他说了一句话,我至今忘不了:“我们是史上被拒绝最多的一代。”

我一开始没反应过来,但细细一想,他说得太对了。


他给我举了个例子——名校录取率的变化。1959年,美国的一半大学申请者只申请一所学校,像是“一门心思跟你过日子”的那种笃定。而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申请二三十所,好像是在拼命撒网,求求哪所别拒绝我。你不能怪他们多疑,因为确实太难了。过去20年里,向67所最具选择性的美国高校递交申请的学生人数翻了三倍,达到将近200万,而这些学校的录取名额却几乎没变。

哈佛2028届新生就有54000人申请,最后只有1950人录取。也就是说,52050人被拒。想象一下,这么多满怀希望的孩子,像潮水一样涌来,最后一排排退回去,只留下不到4%的人站在岸上。

不仅是大学录取,这种“拒绝文化”已经蔓延到了每一个成长节点。比如说暑期实习——那可是进投行、咨询、大厂的“跳板”。高盛每年提供2700个实习岗位,却吸引了31.5万份申请。这就意味着,31.23万人连入场券都没拿到。


我曾经和一位大学生聊过,他说自己申请了40个实习,被拒了39个。他还不算最惨的,有人每年要投150到250份简历,只为了碰碰运气,争取几个“活下去”的机会。

等他们从校园走向社会,等待他们的是更狠的现实。那是一种我戏称为“Indeed地狱第七层”的存在——投简历变得毫无门槛,人人都能一键申请,于是招聘网站上充满了上百万份简历,被无情的算法草草读过、直接淘汰。我听说过有人投了400份工作,全部石沉大海——连一个面试电话都没有。

我们这个社会像搭了一个精密却冷酷的系统,一层层地评估、筛选、再筛选,每一次都让年轻人觉得:“你不够好。”

我实在太想知道,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是种什么体验。于是我打电话给一些还在上大学、或者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特别是那些精英学校里的学生——我以为他们可能“安全上岸”了,没想到他们说:才不是,真正的角斗场,是从考进名校之后才开始的。

在大学里,一个学生能不能加入某个俱乐部、修某门课、走上哪条轨道,都关系到他的人脉、前途、甚至自我认同。但这些社团,也竞争得跟进投行一样激烈。2023年,《大西洋月刊》记者Rachel Shin写道:UC Berkeley的Voyager咨询俱乐部,每学期收800到1000份申请,最终只录取六七个人。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