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傲江湖载酒行


汉家儿郎


搜 索
 
文 章 分 类
且听风吟  
谈史论政  
游山玩水  

统 计 信 息
点击: 133987
帖子数量: 17
开辟个人空间: 2008-10-18
最后更新: 2010-04-20

最 新 日 志
此功能已被空间主人关闭

最 近 访 客
还没有任何会员到访.

快 速 导 航
首页
论坛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黄页/二手
北美个人空间
免费注册
登录

友 情 链 接
此功能已被空间主人关闭

RSS
 
 
 
 
 
 
 

读书笔记---关于【明朝那些事儿】

文章内容

作者[汉家儿郎] 发表于[2008-09-22 21:48:11]

把年前乱写的旧文一篇,转到加西,供有兴趣者拍砖:

网络间近来盛行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连载历史故事,作者叫"当年明月"。我也凑了热闹去看了一下,花了几个晚上总算看完了第一部分。说实话,论内容,和蔡东藩的《明代通俗演义》相比,该文活泼有余而深度不足;和《大明英烈传》相比,该文又显得通俗有余而精彩不足。而论文笔,在该文的字里行间里,我尝到了一点点古龙的味道,一点点痞子蔡的气息,再加上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在校学生的作文水平。据说作者的真实身份是个公务员。也不能怪他,网络文章,每天仓促编写而成,未及润色修饰,有些粗糙也再所难免。不能否认这也可以算是一本普及基本明史的初级教育读本了。

整体而言,该文比较重视对主要人物的心理描写,对大明王朝及其数位皇帝多有肯定。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以一个乞丐、和尚、破落户的身份奋斗成为一代开国君王,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但我的看法和该文的作者在关于对明朝基本的评价上有一些不同:
1、有明一代,是中国封建集权达到僵化状态的顶峰。洪武大帝朱元璋建国初期的大规模的杀戮功臣和官员,固然有其主观上整顿吏治打击腐败的原因,但客观上以“四大案”为代表的大量牵连无辜和冷酷无情的大规模清除。每个案件都有数万个官员及其家属被杀。这些行为不仅无法在制度上根除腐败,还破坏了国民文化的道德体系,使得国人在接下来的几百年年内把相互提防、缺乏信任、落井下石等劣根性发挥到了极至。

2、在明朝成立的300多年前,宋代的杯酒释兵权已经有了解决功臣夺权和藩镇问题的成功案例。如果说朱元璋的大规模杀伐功臣主要是为了消权自固的话,那么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而且在他死后几年就发生了靖难之乱直接导致他指定的继承人被推翻,这无疑更证明了这种做法的无知。

3、有宋一代,中国的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达到历史的峰值,即600国际货币单位。而此后的元明清三代都只能在这一数值左右徘徊。宋代的工商业、造船业、金融业都比较发达,到了明代,洪武实行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使得中国在农业文明的牢笼里徘徊不前,而同时代的西欧却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商业化工业化的时代。特别是明成祖之后实行的海禁政策更直接导致了中国转为闭关自守,而欧洲却慢慢开始了大航海殖民地时代!

4、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本来为人才的大规模选拔打破世袭贵族出身贵贱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朱元璋把它变成了限制在程朱理学的八股文框框里,这无疑是把这个本来很优秀的系统僵尸化并引向了悲剧的死胡同。科举取士的神采飞扬沦落成范进中举式的双目呆滞,如此选拔出来的人才自然也只能可悲地沦为统治者的操控的工具。在西方蓬勃发展的实验自然科学在中国只能成为异端邪说、淫技奇巧、旁门左道了!

5、关于对郑和七下西洋的评价,该文给予了过多的赞誉,并由此推导出了中国的对外友好政策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也批判了西方殖民政策的侵略性。事实上,郑和七下西洋以大规模的国家慷慨赏赐和外邦顶礼朝贡的易物方式排挤了自唐宋以来盛行的民间海上自由贸易,种种慷慨的赏赐只为赢得天朝大国的美名,当然也暗藏了打探建文帝下落的私心。而各国的朝贡及其使者团大规模的来华“访问”基本上也是骗吃骗喝的不等价交换,因此七下西洋之后明朝的财政系统就不堪负重了。这种愚蠢的违背经济规律好大喜功的国家行为。和哥伦布等人那种为本国真正带来巨额财富的航海贸易决然无法相提并论。而所谓中华文化热爱和平的说法也是牵强,在交通和通讯条件落后的农业社会,要控制一个庞大的帝国困难重重,从帝国首都北京靠快马驿站传递信息到广西或者其他边疆都要许久时间。看看从洪武得天下到其子孙数代间不断发生的各种残酷的战争史和迫害史就可以知道,要说我们比欧洲人更热爱和平,事实上是比较牵强的。而东亚的地理特点,如北方的草原荒漠,青藏高原的万丈冰川,南方的炙热丛林,都让已经拥有传统意义上的“天下”的皇帝们失去了继续扩张的胃口。所以,是取之无用,非不取也。更重要的是,传统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没有办法产生如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那样对原材料和世界市场的扩张需求。因此,中国没有走向殖民扩张决然不是简单的道德问题,根本原因上其实是个经济问题。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汉家儿郎
无题
关于明朝的历史著作其实不少,客观地讲,蔡东藩的《明代通俗演义》也是有局限性的,首先他半文言文半白话的写作语法,可能有些读者不太适应,而其价值观还是偏传统的伦理纲常,体现的是清末民初的知识分子意识形态。而旅居美国的黄仁宇也写过《万历十五年》,作者试图跳出朝代更迭的故事本身,从大历史的角度解剖中国的历史脉络,并解释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种视角是比较值得肯定的,虽然其文字的逻辑组织似乎还有待整理。

2008-09-22 21:49:39 | 引用
无题
·

当陆秀夫背负小皇帝在崖山跳海,当文天祥在北京城的监狱里写完《正气歌》,当中原的大片良田差点被变成牧场。传统的汉文化已经在蒙元的BAO ZHENG统治下变得没落而懦弱了。宋之后,史书上再也很少看得到 易水河边刺秦的勇士和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气节。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明亡之后,曾有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昙花一现。气节二字,仍然薪火相传,只是越来越物质化、世俗化了。

(加西怎么把BAO ZHENG给屏蔽了?)

2008-09-22 21:50:55 | 引用
汉家儿郎
汉家儿郎
无题
·

有明一代,在哲学文化层面上其实还是有所突破的。比如王阳明,字守仁,开创了“知行合一”的思潮,一改中国传统文人“坐而论道”的空谈,也突破了宋代程朱理学的束缚。后世有教育学家陶行之先生,他的名字就是为了纪念王阳明而改的。

阳明先生,实在是我辈楷模。

2008-09-22 21:52:38 | 引用
无题
·

朱明王朝初年,洪武皇帝在经济政策上对富户地主阶层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特别是以支持张士诚为由对江南一带的大地主阶层课以重税,甚至没收土地,收归国有。在政治方面,他对于一干开国功臣乃至后来的统治集团内部官员,以各种缘由为借口进行了大规模残酷的清洗。在明朝的历史上,特别是洪武、成祖时代,有才之士在朝廷当官,能活着到退休的,实在不多。至于文化政策上的八股文,也完全是按照洪武皇帝个人的阅读喜好来制定的,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从此不入殿堂。所以到了嘉靖年间,出现了所谓“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洪武皇帝的这些所作所为里,其实我们很容易看到后世某些人的影子。熟读历史的人,若不能创立突破历史局限的体制,那最终也必将陷入历史循环的错误中而不能自拔。金庸先生当年在《笑傲江湖》里早有隐喻,登上了权利高峰的任我行,也会变得和东方不败一样可恶。失去监督的权利,只能是以新的暴力来替代原来的暴力统治而已。

2008-09-22 21:54:12 | 引用
汉家儿郎
汉家儿郎
无题
·

当反腐成为权利斗争的利器

有明一代,腐败问题层出不穷。开国皇帝朱元璋虽然痛下杀手,把全国数万贪官及其眷属押赴刑场,甚至做成人皮稻草人风干示众。手段之烈、刑罚之酷,虽唐代酷吏周兴不能比也。然而,从王振、严嵩到魏忠贤,大明王朝却诞生了一代又一代大名鼎鼎的巨贪大奸?这固然有其在财政制度上不能高薪养廉而使得潜规则横行的客观原因,但值得注意的是,明朝在反腐败的问题上,许多时候是政治派系斗争的工具,而且这个利器,往往是一用一个准。不同的派系之间,只要抓住对方贪污腐败的细节,往往就可以决定对方的政治命运。

如此的反腐,显然目的已经不是腐败本身,而是权利了。以权利为目的的反腐,最后就只能变成前赴后继的腐败循环。“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于是成了一句空响的口号,至今700年犹是。

2008-09-22 21:56:21 | 引用
无题
·

倭寇的真相与明朝的海禁

爱看电影的人们知道,加勒比海盗在风雨中搏斗的故事。而熟悉世界历史的人都知道,开创人类地理大发现的几次寰球航海,也都离不开海盗们的功劳。到了中国的明朝,边疆上的祸患有史以来第一次不是来自北方的大漠草原,而是来自东面的大海,人们称之为倭寇。今天的人们在谈论明朝倭寇为患的时候,仍然不忘和近代日军入寇联系起来,牢记那从祖上就留传下来的血海深仇。

不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至少是诚实的,他明确指出,所谓的倭寇,和大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有关。所谓倭寇集团的领导头子,汪直和徐海,其实都是中国人。那么,他们都是汉奸么?显然,简单的盖棺定论是不公正的。他们最早其实都只是普通的商人,用今天的话叫做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政府实施海禁,闭关锁国,片甲不准出海。同样的商业活动,原来叫正当贸易,现在变成不正当的走私。他们的饭碗没了,只好挺而走险变成走私贩子和海盗,这种官逼民反的故事,有似于梁山好汉。

汪直其实是个人才,他在日本的地位甚至高于许多诸侯藩王。他控制下的军火和武装,称霸着中日韩之间的大海。他一直期盼着中央政府的招安,以安心地从事自己的生意。汪直这样的人,在西方社会的哥伦布或麦哲伦身上,我们也可以找到类似的经历或性格特征。商业利益的驱动,是他们行事的原则,他们的所行,与爱国或者不爱国无关。但他们不同的遭遇,却的的确确地改变着中西两个社会走向不同的命运。

大明王朝杀了汪直,平定了倭寇之乱,结果是成功地维持了一个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于是当东南亚的土著和西班牙殖民者联合起来对当地的海外华人进行大屠杀时,明朝的官员只是简单地丢了一句:这些是天朝逆子弃儿,任其自生自灭。这种故事,到今天其实仍然耳熟能详,比如1998年前后,印尼土著对当地华人的大屠杀事件。

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当我们在控诉倭寇之祸的时候,是否也曾想起过大明王朝的“可恨”呢?

2008-09-22 21:57:02 | 引用
汉家儿郎
汉家儿郎
无题
·

海瑞罢官与文字狱


如果说明朝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现代史。那么400年前的海瑞罢官一事肯定要位列其中了。

海瑞,字汝贤、国开,自号刚峰。海南琼山人,历任福建延平府任南平县儒学教谕、浙江淳安县知县、户部云南司主事等职位。嘉靖皇帝迷信道教,讲究长生之术,不理朝纲,所以海瑞以死上疏,条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触怒皇帝,被罢官入狱。世宗皇帝死后,穆宗恢复海瑞原职,此期间,他黜贪墨、搏豪强、整治宿弊,使权豪势宦敛手屏息,同时也触怒权贵,遭到打击。隆庆四年因抑制豪强,被劾离职,返回原籍。

海瑞的一生,刚正不阿,与当朝的许多大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的一个人物,自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然而,时过境迁400年,当北京市副市长、著名明史学家吴晗完成了<海瑞罢官>的相关文章和戏剧作品后,文革的导火索被点燃了。以姚文元为代表的四人帮及其同伙为了完成某些人的政治目的,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点名批评吴晗等人,发动了为期十年,为害兆民的文化大革命。吴晗邓拓等人成为文革期间最早殉国的第一批牺牲品。其后,刘少奇等一大批国家精英被带上了“汉奸、工贼、叛徒”的大帽子,最后被号称爱国战士的“红卫兵”们逼迫至死。今天的当局早已为这些牺牲者平反,然而所有对文革的深刻反思却仍然忌讳如深。

面对批评的时候没有容人之量,发展文化事业的时候不能真正百花齐放,是中华民族数千来的痼疾。向统治者提意见,在史书上往往称之为:提着脑袋冒生命危险的“触逆鳞”。而文艺思想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除了在春秋战国曾经昙花一现之外,之后更多的却只有“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狱“等骇人听闻的独裁抹杀。“一言堂”早已成为习惯,这种现象直到网络时代的到来才有所改变。但联想到今天网络上面对不同意见时候,动辄扣人以“汉奸卖国贼”帽子的总总暴力语言,我们还是不得不感叹:这种原罪,似乎不只是某些人可以完全承担的,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在每个人的肩上。全民的疯狂,全民的罪责。文革已经过去数十年,但文革的遗毒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如果不彻底地反省,那么就还难免有复发的一天。

2008-09-22 21:57:26 | 引用
无题
以上是此前自己零零星星写的一点评论,不过"当年明月"文字和立意越写越好,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

2008-09-22 21:59:27 | 引用
汉家儿郎
散淡之人
无题
写的好, 有见地。 我有个感觉就是与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出身相关。 他大杀功臣,我看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明朝思想文化上除了王阳明, 不知道LZ 对李贽怎么看。他超前时代,最后也不容与那个时代。

2008-09-22 22:02:43 | 引用
无题
这本书写完了吗?

2008-09-22 22:03:46 | 引用
roxer
上一页1234下一页

发表评论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网

Private Policy | 模板设计: 部落窝模板世界 | 页面生成: 0.036
部落窝模板世界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