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vancouverren.com/Space/u=27183/lang=schinese.html
RSS icon Home icon

    金庸求做稳建制派的一生

  • 文章内容

    金庸求做稳建制派的一生

    金庸死了。

    也许金庸最大的好处和坏处,都在他会写东西这一点。金庸一手写小说,一手办报写社评。才子声名鹊起,又涉身於传媒,政治自然就会找上门。很多文艺菁英或学术翘楚,最终都无法守住,半推半就或者一心求政治的事功。

    一个文人,而且是中国传统文化薰陶出来的士大夫人格的文人,是不可能一世写文章,做一个好作家就了事的。因为士大夫人格讲儒家,讲经世致用。士大夫的基本修行路径是「致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後来的中国皇帝为了独揽大权,排斥功臣和贵族集团,创造了科举制以考试取士,将一部份平民提升为官僚阶级。其实事情揭穿了,只是大有为的皇帝要将权力集中,不愿再与父祖一辈的功臣和皇族成员分享权力。但这毕竟促成了阶级流动,新贵的士大夫,产生了帝制也能够开明的想像。这便是延续至今的鲁迅猛烈批评过的折衷主义。近世新儒家在帝制文化中求开明,金庸也说过中国最好是行「开明的社会主义」。

    中国士大夫的救世之心,即由此而起;帝师情结,由此而生。每一个士大夫最终服侍的对象都是皇帝和统治者,希望向统治当局反映意见,甚至分享权力。金庸写小说受欢迎,旗下的报纸有影响力,所以在主权移交前的谈判时期,成为中方其中一个重点拉拢对象。之後的事情成为金庸的污点。然而这并非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金庸出身於江南名门望族,书香世代,恐怕「经世」之心是早就有的。

    年轻时金庸考入国民党的学校打算报效国家,中共建国後又去过外交部求职,都没有成功。後来逃到香港办报,因为在议论大力反对文革,成为亲共派追杀命令的对象。但大乱过後,国家还是国家,81年邓小平邀请金庸见面,他就去了,而且日後多次回顾,可见对於士大夫文人来说,接受皇帝召见是多大的荣宠。以前各种阵营变换,也都值得了。

    屈原宫怨不受楚王宠幸,但金庸幸运得多,马上受到统战,然後在80年代的政制谈判,成为当然的玩家,坐落在保守派的一方,88年推出代表中国立垱的「双查方案」,将政制民主化急冻在非常保守的狀态。

    一年之後,六四镇压,北京的民主运动流血了,而且是邓小平下的命令。金庸又悲天悯人起来,表示对邓小平失望,并辞去基本法草案委员的职位。杀人之後,皇帝想必又在某一次呵护他一下,士大夫的臣子病又发作,便是「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又从了。

    1999年,金庸在中国的「新闻业机制改革与管理会议」中,发表题为《唡种社会中的新闻工作》的演讲,亲切的叫著「毛泽东主席」、「如今,中国的政权十分稳固,江泽民主席领导党与国家,朱熔基总理办事,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全国人民拥护,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跟写小说的金庸,是唡套话语。才子的文字好,但你永远不要堕进去全盘相信。

    金庸又表示:

    「……解放军负责保卫国家人民,我们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同解放军一样,也是聽党与政府的指挥,团结全国人民,负责保卫国家人民。我们跟随党的政策,不是甘心作党的工具,受它利用,丧失作一个诚实的新闻工作者的良心与立垱,而是尽一个爱国公民的职责,保卫国家,不受外国的颠覆和侵略。」

    他的演讲在香港也受到不少非议,金庸也因此与发表批评的《苹果日报》交手。现在找到的演讲全稿,也是因为金庸认为《苹果》断章取义而自行提供。

    但作为後人也得感谢金庸留下文稿,不然我们无法了解现实比小说更离奇。韦小宝在清人面前,也没有金庸的入戏。金庸自此再没有和皇帝闹翻了,自在故国如鱼得水。而後《明报》易手,香港政制得出最保守的方案,之後一切都是历史。

    文学和小说,只是文学和小说。作者是存在於实际社会和政治组织中的人,而中国传统又从来是讲求权力的。「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中国士大夫文化很彻底的披露。金庸那一生,可以用「一世做稳建制派」来概括。他年轻时投向国民党,因为国民党是建制派,中国的唯一统治者;後来他从了中国共产党、从了社会主义,因为这也是中国唯一的统治者。就算文革杀了多少人,六四残害了一代年轻人,那又如何,国家还要过日子。没有这国家,他们就没有国家了。

    这并不是随风摆柳,而是士大夫一向自我定位於权力阶层之中。士人、文人、士大夫,生来就应该分享权力。因此我不相信金庸会有甚么阵营之见的心障,津津回味与统治者的亲切见面,大概也是真的。

    间或有一些过度简化的意见,将金庸受到的非议定性为「大中华与本土」之争,或当年双查方案是「出卖民主」。不,你得从中国文化的原型和高度去看,才能理解金庸的代表性。在侵华时期长大的人,自然是至死拥抱著富国犟兵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这也不是很坏。很多人都是大中华主义的。但令金庸在谈判桌上对香港反戈一击的,并不是大中华情结,而是士大夫人格。因中华文人对皇帝的召命,毫无抵抗力,很多闹剧和悲剧都是这样发生的。

    金庸在《笑傲江湖》的後记说:

    「……中国人在道德上对人要求很宽,只消不是损害旁人,就算是好人了。《论语》记载了许多隐者,晨门、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丈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等等,孔子对他们都很尊敬,虽然,并不同意他们的作风。 」
    也许我们都可以说,我们仍然能够尊敬金庸的跨地域甚至跨文化的文学成就,然而,金庸的一生仍是中华士大夫的活化石。在士大夫的系谱中,经世之用,拜倒在统治者脚下成为「建制派」,成为当然的胜利者,才是主流;隐士、流浪者、狂士,崇尚无用之用的,是隐埋的支流。

    中国士人或广义中国人是不做隐士的,他们都有文化基因种下的权力飢渴。而权力只能臣服而问皇上索要。在取得权力和虚荣的过程,旁人他地故乡或者避难所的事情,自然变得不再重要。在特殊的过渡时势之中,好人也可以做至大的坏事;何况是集文人商人於一身、灵巧如蛇的金庸?

    中国下层人民永远要做稳奴隶,而士人阶层则永远要做稳建制派,这是中国。相比很多前清遗老、南来文人,想做帝师而终一生没有得到,金庸算是最成功的了。至少他取得了一些经世致用的幻觉、见过圣上一面、摸过军机处外面的一块,在香港也担过一些权力的虚衔,对士大夫文化的末裔来说,也算是死无遗憾。

  •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本呐比经略
    无题
    金庸受中国传统教育,多多少少总有些”忠君“的思想,自由民主这些西化的东西,自然难以消化。。。lol

    2018-10-30 22:23:52 | 引用
    无题
    金庸肯定是支持统一的

    2018-10-30 22:26:22 | 引用
    BC测量师
    回音宝宝
    无题
    本呐比经略 写道:
    金庸受中国传统教育,多多少少总有些”忠君“的思想,自由民主这些西化的东西,自然难以消化。。。lol


    士大夫, 忠君爱国 icon_mrgreen.gif

    先投靠国民党, 不成

    投共产党, 共产党杀父

    南来香港, 仍然为共产党打工,

    没有出头, 另起炉灶

    最後晚节不保.

    利申: 我是看明报长大的 icon_mrgreen.gif

    2018-10-30 22:29:34 | 引用
    无题
    BC测量师 写道:
    金庸肯定是支持统一的


    我也是支持统一的,

    大中华帝国, 普天之下莫非皇土.

    icon_mrgreen.gif

    习大大万岁, 万岁, 万万岁.

    仙福永享, 寿与天齐

    2018-10-30 22:32:17 | 引用
    回音宝宝
    BC测量师
    RE:
    回音宝宝 写道:
    我也是支持统一的,

    大中华帝国, 普天之下莫非皇土.

    icon_mrgreen.gif

    习大大万岁, 万岁, 万万岁.

    仙福永享, 寿与天齐

    他是受传统文化教育的

    2018-10-30 22:33:49 | 引用
    无题
    所谓人红是非多,有的人喜欢做红人,以身不由己来开脱。有的人不想掺和到是非里,所以根本就不想功成名就。

    2018-10-30 22:35:25 | 引用
    平行空间

    发表评论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