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我与无边诸有情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文章分类
标题搜索
 
最新帖子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
统计
点击: 71382
帖子数量: 222
开辟个人空间: 2014-11-26
最后更新: 2024-07-26
RSS订阅
 
 
 
 
 

普贤行愿品讲记 

文章内容
踏雪飞鸿 2014-12-02 10:02:23
普贤行愿品讲记(一)



智圆法师 讲授

  今天正式讲《普贤行愿品》的经文。

  首先解释经题和品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首先解释经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是七种佛经命名中人、法、喻具足的经名。其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大方广佛华严”是别名,“经”是通名。

一、解释别名

  首先以所证和能证来解释别名。所证是“大方广”,能证是“佛华严”。

(一)所证——“大方广”的涵义

  “大方广”三字非常惯用,这是按照体、相、用三分来立名的。“大”是体,“方”是相,“广”是用,诠释的是众生心性的体、相、用三大。

  下面依次解释。“大”是对于本体的诠释。它以常、遍为义,因为它“横绝边涯,竖无初后”,所以是常、遍,也就是常恒、周遍。从时间上说,因为它是无为法,不是因缘造成的,所以既没有出生,也没有断灭。一切时间都是以生灭法来安立的,因为只有在生灭性上,才能分出一个个刹那,这样从时间上就有了前后次第等。然而本性是无二的妙体,不是因缘所成,也就没有初始。既然没有最初的生,也就没有相对的灭。也因此,在这个无始无终的妙体上,就有了“常住”的涵义。从空间上说,它并不是住在某一点上的法。一切空间的量都是妄识所现,而这个体本身遍一切处,没有内外,所以叫做“周遍”。

  这就是绝待的大,它跟相对的大不同。凡是相对的法都是假的,也就是它自身并没有大的自性,只是观待于其他法安立出来的大。比如桌子观待茶杯是大,但相对房子又成了小,这就看出桌子上并没有“大”的自性,不然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不会相对房子又成了“小”。像这样,这种观待的安立都是假立,因为都是依他而立,并没有自身的体性。

  这样就知道,本体是绝待的大,它既不是空间上有形量的大,也不是时间上相续漫长的大,而是无始无终,无内无外,常恒周遍,所以称之为“大”。这就是我们的真心本体。能证到本性的大,那就还归法界了。

  “方”是指相,它是轨持的意思,这是从法上得名的。诸法都持有自身的性相。譬如说桃花,它有粉红的色彩、柔软的质地、甜美的芳香等等。像这样,诸法都毫不紊乱地持有各自特定的性相,这就叫“方”。

  “轨持”是说,在法上轨持着这种定相。“轨”,指轨范,意思是必然在正轨里持着它的相,丝毫不会错乱。那么在世俗的范畴里,可以看到外法上有长短、方圆、高低、冷热、粗细、滑涩等的特有的相状;内在的分别妄识上,也有善恶、贪嗔、欣厌、取舍、进退、强弱等的相状。这些都是世俗妄识境界中的相状。而这里说的唯一是本体上具有恒河沙数的性功德法,在它的体性上本自具足各种德相,永远不会漏失。

  所谓的“相”,是指智慧德相。就像世尊成道时说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如来的智慧德相在众生身上本自具足,这也说明众生本来成佛。但我们由于无明的力量,却陷堕在迷梦般的虚诳、错乱的境界里。而这时候,如来藏就随着迷染缘,显现成恒河沙数的惑业苦。换言之,本性的德相与无明结合,就出现了辗转不断的惑业苦的相续之流。这样一路下来,就叫做“流转缘起”。也就是从十二缘起的无明开始,一路产生了行、识、名色等等,整个这一套都是错乱系统里的事。等到一切错乱都消尽,自性本具的德相就自然发挥出它的作用,这里没有任何虚妄分别的造作。所以,到了最终还归法界时,就成了无分别、无功用地任运成办一切利益众生的事业。

  “广”是从用上取的名字,以包博为义。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就是指具足一切十法界的因果。这也是由于本体常遍,德相无量,也因此具有一切妙用。之所以能出现普贤行海,能出现无量的净土依正庄严,或者能显发事事无碍、不可思议的一真法界的玄境,都是由于本性是如此的奇特。

  那么,就差别法界而言,十法界也无非是真心随着不同的染净缘而变现出来的。大体上从染、净两分来说,随染缘就出现了六凡法界,随净缘而出现了四圣法界。详细来讲,心如果陷在业果愚中,造作十不善等恶业,那随着这种无明的因缘,它就会发起各种恶劣的行为,以这种业力就会变现出地狱、饿鬼、旁生三恶趣法界。如果能破掉业果愚,与因果正见相合,而修持五戒十善,就会出现人法界和天法界。但由于这里还有真实义的愚蒙,也就是不明白诸法无我的实相,所以还处在世间法界里。如果能发起觉悟,真心随着悟达了人无我等,发起了了达一分真如的智慧,就开始修持四谛、十二缘起,由此就出现出世间的声闻法界和缘觉法界。如果能再进一步,发菩提心,了达二无我,修持六度万行,就会显现菩萨法界。最后,知道了自心本具大方广,明白自性的体大、相大和用大,或者本具法、报、化三身,之后随顺观行,就会显现佛法界。这样就知道,原来十法界无非是真心随着染净缘而显现,全都是真心的大用。

  像这样,一旦明白了真心随缘起用的涵义,就了解了用大。而且会知道,整个十法界的一切器情果报,全都是真心随缘在显现,这叫做“真如缘起”。所以,没有一法超过本性的妙用,或者说一切作用都来自于本性,没有一个在真心之外。当年唐宪宗请清凉国师入宫问法。皇帝问:“《华严经》里说到的‘法界’是什么意思?”国师回答:“法界就是一切众生身心的本体。”这就知道,所证的“大方广”并非很遥远的事,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证到了就能成佛。

(二)能证——“佛华严”的涵义

  能证的是“佛华严”。“佛”是觉照的意思,也就是要通过不离觉照才能还归法界。众生和佛的差别就在迷悟之间。就像顿教所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是佛。所以“觉照”是“佛”的根本义。

  “华”,是从比喻上立名的,它有感果和严身两种涵义。从花中会出现果实,这是感果的涵义;花佩带在身上,可以庄严身体,这是严身的意思。这是以譬喻来显示佛道的微妙内涵。也就是由菩提万行圆满成就的缘故,就能感得佛果;由无量妙德具备的缘故,就能庄严佛的十身。

  “严”,是从作用上讲的,它包括“能严”和“所严”。其中能严是花,所严是佛,这是用外法来比喻内法。就像外在有很多妙花,就能庄严环境、处所那样,内在有了功德,就能够庄严自身。这里是说,从内心显发出极广大的,圆具万德的体、相、用,就能够庄严法、报、化三身。其实,法、报、化三身就是体大、相大、用大,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庄严呢?那就是由于离开了无明的迷染,从我们的真心之中,就会显发出本具的清净庄严。到最终成佛时,无量无边的身、语、意的妙德,都能自在无碍地显发出来。所显出来的果位行境,都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是我们所要证得的普贤行海,也是所要还归的法界本元。

  所以古德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没看过《华严经》,就不晓得学佛最终有何等的受用。这实在是一切事中无上的事。很多古圣先贤也是从这里得到认识后,而发起无上道心的。所要求证的就是“大方广”的法界,能证就是“佛华严”。

二、解释通名

  “经”是通名,“大方广佛华严”是别名。所有佛的语言都取名为“经”,这叫做“通名”,一部经有别于其他经,这种特别的命名就叫做“别名”。

  “经”的梵语是“修多罗”,直接翻译过来是“线”,意思是能贯穿种种妙义。但由于在汉语里,“线”字不够庄重,所以译为“经”。按照儒家的经典来讲,“经”主要有法和常两种涵义。所谓“万代同规,百王不易”。儒家经典里讲的是世间伦常善道的法则,因为那里说的都是颠扑不破的人伦正道,符合善恶因果律,因而成为万代都必须遵循的轨则,这就叫做“法”。而且它是百代王朝都不可改易的正规,这就解释了“常”。

  放在佛经上解释的话,就应当上升到最圆满的地步,也就是称之为“十界同遵,三世不易”。意思是十法界的有情都必须遵奉大师佛的言教,因为这里面彻底揭示了真理的法则,所以叫做“法”。而且,由于佛经所开示的真理,历经过去、现在、未来无尽的时间长河,都不会有任何变动,因此称为“常”。

  就本经来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所诠释的深妙义理,最终是要证入毗卢性海,还归一真法界。里面讲的所有道途、法轨以及最终证得的果地境界,都是真实不虚的,无论在什么时空、境遇中,都不会有丝毫错误。而且,一切凡圣都要遵循这样的法道来取证佛果。

  这就解释了“经”的涵义。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踏雪飞鸿
无题
(5)改正恶习,当下做起

  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扯掉过去伪装的假面具,就要在实际的心行上改过,在痛处上下手。如果一直不肯改,虽然可以伪饰出一副好修行人的样子,但吃亏的终究还是自己。就像一个癌症患者,体内有无数的癌细胞。他再怎么整容,表面上看起来再好,癌细胞不消除的话,内脏、肌肉、骨骼等迟早会被腐蚀掉。像这样,不能真正改过,就提不起正面的力量,修法的活力就一点也出不来,最后还不是葬送自己吗?

  念修《普贤行愿》也一样,邪见没消除,善心发不出来,口里念着,心都是假的,当然不会出现大的效果。心里真正愿意修普贤行,那就肯定有效果,而且念一次就有一次的效果,修一天就有一天的转变。经文后面说到的利益也会逐步出来,能够消业,开出各种各样的功德,而且能真正实现人身的价值,也就是“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这是因为他遇到了《普贤行愿》,借助这种善因缘的力量,善根一下子开发出来,就开始知道该怎么走了。就像憨山大师在《普贤行愿品题辞》里说的譬喻,金转轮王梦到自己堕在无间地狱,感受极大的痛苦,无人可以救拔。他那时感到非常怖畏惶恐,一边拼命地奔跑,一边不断地狂呼,但怎么也逃不出去。这时候有一个人在旁边猛地一喝,然后他马上醒过来,才发现过去各种苦事全都没有,功德受用本自现成。就像这样,转的快的话,普贤行很快就能开展出来。如果习气很深,转得没那么快,但至少已经知道了方向,明白该怎么走了。

  这跟前面的情况就截然相反。这上面一旦觉悟,人生就出现了大的转折,从此就把“普恶”变成了“普善”,开始往普贤上走了。过去心里只有一个我执,所以在善法上是一片荒漠。现在破掉了我执,开始立愿,开始苏醒佛性,结果就出现了一片绿洲。这样就从过去的满恶变成了满善;从过去的废一切修,变成了入一切修。而且开展出了无量的善行,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整个身心、语言、态度、做法等都不一样了。

  那么,要从哪里转换呢?就从一念觉悟开始。当然,刚开始转的时候,由于过去的恶习很坚固,一开始会有一些不自然、不适应。就像手冻僵了要伸直的时候会有一种阻力那样,因为执著的力量太强,所以会比较笨拙,难以开张。但这时候必须咬紧牙关,勉励而行,在难处上克服,跟自己的恶习对着干。这样不断地进行,逐渐就会成为普贤行海中的健将。之后全部的生活都是在建立普贤道场,修行的活力不断地开发,最终就会圆遍法界。

  像这样,首先要对普贤行开启胜解,获得确认不拔的观念,之后就要开始努力地发愿。一旦有了行愿力,具备了誓句身,就要在一切时处都尽量地积资净障,真正把普贤行受持在心里,随学善财童子,这样做才能速疾到达菩提果位。这时候心完全是开的,从这里才会真正踏上转换生命的大道,才能逐步开发出内心的力量。不能说反正跟着大家学嘛,一起念念,今天又要共修,那我就跟着念几遍。等过几天有了新的修法、仪轨,我就不看这个了,去看看新的书,换个经文念念。这样的话,学法就等同儿戏了。

  所以,心里必须要有一种内涵,要有内在善根的涌现,而不是隔靴搔痒,根本触不到心上,那能有什么用呢?其实,心上真正起来的时候是有很多变化的,它是有血有肉的修行。天天就要在这上面转化,要针针见血,念念落泪,时时痛改,每天都要在这个道上非常恳切地行持,否则只会流于儿戏。这样的话,只是谈玄说妙,口头辩论,会有什么用呢?只会越谈论我慢越大,那种假自在有什么利益呢?无非是用一个“空”来粉饰自己的我执,不愿意做任何改变罢了。

  真正开始转变后,变得越大,习气化得就越快。之后心就完全扩张了,这样大法一来,他很快就能进入。否则障碍还很重,法怎么可能入心呢?只会像石头上洒甘露一样,入不进去。所以,就要在这上面从粗到细,再到极细,一步一步地把障碍破掉,最终就真正成为大器了。那时心的敏感度,那种内心的抒发都是不一样的。能这样转变,就天天都有进步,这才是真正在菩提路上步步前进的修行人。

  否则的话,就像前面说的,“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知识的脑袋越来越大,里面装满了信息,而且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各种知见混杂在一块儿,最高的跟最低的搅合在一起,还充满了各种世间的邪执,形成了一个个顽固的瘤块,很难处理。相反,德行的身体缩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不肯行动。现在的趋势已经成这样了。如果我们画一幅现代人内心状态的漫画,那就是一个人坐在一间孤岛式的房子里,面对着信息时代的代表——电脑网络。他有一个很大的脑袋,代表着最活跃的第六意识,之后就像鬼魂一样不断地在网络中漫游。同时,他的身体不断地缩小,阳气越来越微弱,最后整个人就不动了,躺下去死掉。然后在恶趣里又找到了他的身影。这就是知见和德行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按照这样发展下去,只会越来越糟糕。

  法王如意宝在《教授取舍之道》里说,见解和行为要“常时并运此二分”。现在的人不仅不并运,单在见上都有很大问题。比如,不喜欢谈论善恶因果,那怎么会有正见呢?不仅如此,还把最高的法性见——无因无果,跟最低的断灭见——拨无因果合在一起;把果地的自在,跟自己的任性妄为合在一起;把自性是佛的佛慢跟我执范畴里的自我尊严混合起来,他就喜欢这些。这样的话,学再高再深的法,自己心里的邪执没破掉,自欺没有窥破的话,都得不到真实利益,而且会非常危险。要知道,任何一个法透到当事者的心里,他都会自然进行一种过滤,有他自己的一套转化。由于内在的邪见系统没有变,任何一个法过来,它都会在里面重新组装一遍,就不再是正法原本的意义了。之后就把你给骗倒了,蒙到死为止。这就看出,最初步的邪执没有破掉,就有很大的危险性。它会在这里面组装成各种各样的系统,而且都是以正法的面目表现,甚至以无上大法的样貌出现,这就非常危险。

  那么,落实在行为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实际上,见和行是资助的,智和悲也是统一的。如果空修得好,那悲自然就出来了。但修空之后反而堕于偏枯,说明肯定是入了歧途。同样,见修得好,行就出来了,否则只会越来越喜欢积累知识。这就是出现偏差的地方。而且,闻、思、修也是不相脱离的。闻思好了,修行自然就出来,修行一出来,就开始离过显德了。

  像这样,大家要在自身上严密地检查。如果学法的时间越长,修得越久,不但没有进步,发现自己的心反而变得更刚强了,惰性越来越大,善的心念和行为都没有出来,那就表示已经走入歧途了。所以,有没有进步就要观察自己的状态。看善心多了吗?烦恼少了吗?行持得力了吗?对法的信心、皈依心坚固了吗?这些都是要经常检查的。

2014-12-23 09:38:40 | 引用
无题

2014-12-27 20:00:57 | 引用
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无题
(6)礼拜等不同于世间运动

  那些长了邪见毒瘤的人会说:“何必要礼拜呢?不就是做肢体运动吗?”

  其实,这只是他不愿意礼拜的一种说辞,岂不知肢体跟心是不可分的。如果肢体和心可分的话,为什么饿的时候,心已经乱成一团了?你说可分的话,那么讲究吃,讲究舒服干什么?身体饥寒交迫,心应该不受任何影响,还是很快乐才对。而且,很多人身体出了问题,一检查发现是心里抑郁、焦虑、有症结导致的。这才知道,原来心乱了身体也跟着乱,身不安稳心也很难平静。

  这样他就说:“既然做运动对心有好处,那做什么运动都行,干嘛非要拘泥于陈旧、迂腐的礼拜?在过去古代社会,人都很清闲,物欲也稀少,没有很多健身活动,通过礼拜锻炼身体倒也不错。而当今时代有各种各样的运动方式,那是无奇不有、无乐不为,海、陆、空什么方式都有。你看,像是赛艇、冲浪、漂流、潜水,篮球、足球、保龄球、高尔夫球、溜冰、滑雪、登山、攀岩,跳伞、蹦极,或者去健身房,用器械健身,还可以去瑜伽馆练瑜伽,或者跳健美操。不说其他的,下班后去游泳,到舞厅跳迪斯科,不都是运动吗?既能舒展筋骨,又简单快乐有激情,这些才适合现代人的情趣嘛!”

  实际上,这些根本没有法的内涵,无非是利用高科技来伸张肢体,加强了追求五欲的速度和分别,使欲望和分别几何级数倍地增长。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有什么意义呢?而且,他这样以现代来破传统,直接就是针对佛菩萨在破。但要知道,礼拜等都是从古至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几千年传承不变,你怎么能破得到呢?而且是佛制定的,不是某个人制定的。为什么要制定呢?因为这个姿势符合回归法界的缘起。比如合掌就是一种手印,然后拜下去五体投地,配合着观想、运心等,对身心都有特殊的利益。这是佛教的大修法,那些世间娱乐怎么能跟它相提并论呢?世间的运动基本上属于欲望的伸张,当然也有少数属于纯粹的健身,但都不具备法的内涵。所以,修行一定要按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法规来做。

  另外,那些现代运动只是在张扬自我、膨胀我执。像是蹦极、滑板、攀岩等的极限运动,正是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们是要借助这些证明自己的“勇敢”,很有一种自我满足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而且,驰骋在这上面会感到非常刺激,像人们说的“玩的就是心跳”,能让感官得到极大的满足,所以人们很喜欢。

  由于这些都来源于我执,跟还归法界完全相反,这样发展下去,只会产生越来越狂乱、颠倒的见解系统和行为方式。在根子上是我执的毒,这样搞下去,只会越来越增强我执、烦恼。你看,拳王泰森打了多少场比赛,在拳坛创造了那么多奇迹,他因此变成有德之士了吗?或者那些在赛场上飞速奔跑的人,他们的心因此变成什么样了呢?如果这些行为对心有善的利益,那猎豹、羚羊、老虎、野马那么会跑,早该升级为第一圣者了。实际上,人们通过做这些,心不但没有发生任何好的转化,反而增强了斗争心、竞争心等烦恼,坚固了炫耀自我的习气。这完全是我执所驱使的活动,无一可取,怎么能跟普贤行混为一谈呢?

  修普贤行先要从第一礼敬诸佛开始,礼拜又以恭敬心为首,所以实际做的时候必须制伏我执、我慢,这样才能恭恭敬敬地做一次礼拜。世间的行为基本都是在膨胀我执。你看那些球员,每当踢了一个好球时,马上就双手举起,不断地向球场上的观众挥舞。明显就是在炫耀自我,因为这个好球是我踢的,一个倒钩就进球门了。所追求的成功完全是满足自我。而且,通过这些行为根本发不起恭敬心,也不可能恭恭敬敬地去做。你看,谁恭恭敬敬地同时还能踢球,还能搞竞争,或者能打拳击呢?如果泰森跟霍利菲尔德恭恭敬敬地互相礼拜,之后肯定打不起拳击了。所以,这些在相上不一样,表征的也不一样,所引发的心态更是有天壤之别。

  再比如,口里很恭敬地歌咏佛德,赞颂佛菩萨,这时候能不能像唱摇滚似的身体乱动,然后声嘶力竭地吼起来?这是不可能的,称赞诸佛的时候,必须有非常虔诚、恭敬的心,这在缘起上大有差别。你看,凡是唱摇滚歌曲时,都要放节奏很快、非常不清净的音乐,舞台上的灯光也要不停地乱转,忽明忽暗,穿的衣服都是黑的,还有各种怪异的图案、装饰,然后披头散发,整个行为、姿态、表情都要以邪僻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完全把心封闭住了,整个气脉的运行全是乱的,而且会不断地挑起各种烦恼。过后整个身心都处于躁动、狂乱的状态。时间久了,人就变得不正常了。去看现在演艺圈里的人,很多人生活都非常混乱,因为每天都在搞各种邪的东西,人的心就逐渐变得不正常了。这就是他有意地违背天理而行的报应。

  我们懂了缘起才知道,自己过去的很多行为都是错的,所以现在要转过来,开始走上正道。

2014-12-31 08:35:26 | 引用
无题
6、转变心态,随顺缘起正道

  为什么要说这些呢?其实,说句不好听的,前面讲的附法外道、长了邪见毒瘤的情况,很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虽然看起来入了佛门,也皈依了三宝,身份上成了佛教徒,但心里的邪执还很强。不可能一入佛门,看了几本佛书,进了佛教道场,马上就变了一个人,恶习气自然就消失了。所以,转换外表跟转变心态,这两个是要区别对待的。

  比如,一个人在外相上皈依了三宝,但在他心里还有很深的娱乐习气,那是过去几十年熏成的,非常坚固。那么,当他看到佛法,身口意缘正法的时候,善心不会很深地涌现,反而在看到邪的东西,接触娱乐方面的信息时,心完全被调动起来,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全身的细胞都在颤动,这就叫做习气。

  这样就跟正法不相合。必须把那些错乱的恶习全部歇下来,才表示告别了过去,同时,心里的正气起来了,善心不断地涌现,行为也在逐渐转变,这才表明着开始进入修行的路途,日新月异地在改变了。真正步入了修行的正轨后,还要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完全变了一个人,这时,他的气质就由过去的俗气变成了道气,由造恶的身转成了功德庄严的身。心态、行为无不中规中矩,完全能顺着缘起的正道进行。

  要知道,缘起就在自己心上,点点滴滴都是,而广大道的内涵非常圆满,无不具足,所以,现在就要把它全面地铺开,渗透在任何一个时位、方位上。因为它是遍满的,所以叫做广大行,如果在这上面走错了路,那就变成没有行了,完全成了一个零,反而在邪行上做得十分广大,时时处处都是邪行。这就是内在的软件系统没有转换过来的结果。

(1)不了知缘起的谬见

  有人说:“佛菩萨只是泥塑木雕,是用颜料在纸上布上画出来的。过去科学不昌明的时代,人们崇拜偶像,还能有个心灵寄托,现在我们的智力发达了,已经见到了信仰的本质,那些不就是泥巴、铜、铁,纸、墨、颜料吗?又不是真的。”

  像这样,科学稍微有些进步时,人们就不相信这些。其实说到底,科学主要是唯物的。虽然有少数科学家强调心灵,学过一点佛法或者印度瑜伽,偶尔会去静坐,这些就另当别论,但主流思想还是唯物。这种东西熏多了,人们就根本不相信内在的心,他会直接破信心,破恭敬心,破掉所有恭敬的礼仪。这样把心上的缘起律破了,就是在摧毁人们内心的缘起信念,是完全错谬的行为。如果这些邪见在你心里还有很深的影响,那就根本不可能有正见,一旦正见确立起来,这一系列谬见就都会被扫荡一空,这两者是不并存的。

  这种人就认为:礼拜等都是迷信,应该相信科学。那我们就跟他说:你所认为的迷信未尝不是科学,因为这就是贯穿十方三世的缘起规律;而你所认为的科学也未尝不是迷信,因为你只看到眼前的一点物质影像,就自以为真实,这只是偏狭不正的见解而已。

  所以,这个不破的话,心里就会一直存在很大的障碍。他会认为,何必做这些肢体运动,口里还要念念有词呢?很多人心里就是这么想的。这里面有些人会肆无忌惮地直接说,有些人还会觉得,在佛教场合说这种东西会不被认可,但心里未尝不是这么想的。像这样,整个一套都是执理废事,一点也不相信缘起,是这么可怕!

  由于这个原因,现代人要生起因果正见就很困难,一般人不晓得要经过多长时间。五年、十年,还是多少年?但无论如何,必须先在这上面转换,否则的话,修上上的高法只会出现伪饰、颠倒的状况。真正深信业果缘起后,行为才会正过来了。那时候才发现,原来一念一行都是缘起。

  比如你过去认为,念经或者诵咒有什么用?不就是口里念念叨叨吗?懂了缘起你才发现,原来这么一念的时候,回归法界的程序就已经输入了。不但是有作用,而且完全谛实不虚。心里这么一念,法界是没有不知道的,这就是缘起运转的规则。这时候你才真正开始重视念诵了。所以,最初就要从这里开始,不这么作意运转的话,心在善的方面就根本转不动,而在邪法方面却特别会动。

  做的时候就需要按照语言,语言能表示缘起的方向。所以不要认为,那只是个声音、文字,没有什么用。这样的话,所有佛教的念诵、作意、发愿、思维、抉择等,对你来说就全都成为荒漠了,一个也不愿意去做。这样的话,各种戒行等也全都没有了。要知道,戒全部是誓句,持戒就是把一句一句的戒条纳在自己心上,切实地做出来。一旦确立了观念,之后就开始有了誓戒,这也是用语言来领受的,虽然嘴巴上不必说什么,但心里还是那种语言。而且,所有前面的发心、后面的回向,包括很多正行的修持,全都要按照特定的语言来运行,以这种方式发动善心。这就看出,缘起上一旦愚昧,所有普贤行就全都会封锢住,根本无法流通运行。

(2)在身语意的行持上转变心态

  其实,哪怕一个很小的善心,都需要自己在心里这么想,口中这么说,身上这么做出来才行,否则的话,人怎么会成长呢?会无缘无故变好吗?

  譬如说世间的孝心,你心里要真实地想:我的母亲对我有什么恩德,是怎么生我、养我的,我又拿什么来报答?如果你说,反正母恩很大,这么想了能怎么样呢?有什么用?你不晓得,这么想了你的心才会有所触动,才真正感觉到母亲对自己恩重如山,真心觉得自己过去的行为很有罪过。这么想了就会流泪,不想就没什么反应。而且想了才会在语言上表现出认错、忏悔,才会有身体上的恭敬、孝顺。之后在面对母亲时,口中说出的言词,表现出来的态度、语气,脸上的表情,身体的姿态,整个言行举止就变得不一样了,自然有了孝顺的内涵,跟过去那种随便、任性,甚至是嫌弃、厌恶的状况完全不同。这样不就是在开始变好吗?这不都是身语意表现出来的吗?

  如果你说这些是机械的、重复的,或者是口头的、空洞的,不必要搞那些,那看看你的心几十年后变成什么样了?结果发现,虽然几十年前就在谈很高的口号,但一点好的作用都没有,反而罪业更深重,心变得更刚强,我慢发展得更大了。

(3)辨别真伪,走出歧途

  如果没有正见,对缘起还很愚昧,这样就会封锁自己的心,自己心上没有认可,心里不点头的话,行为方面就不肯做,里面最关键的地方不同意,不支持,一切就都无法行持。但实际上,这就是最大的自我欺骗,这毁坏自己的罪魁祸首,是最大的“恐怖分子”。如果不能发觉这一点,那念《普贤行愿品》干什么呢?

  像前面讲到的人,不但不肯礼拜佛菩萨,以泥塑木雕等作借口,就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敬,也不肯礼敬师长,甚至连一点恭敬的态度和行为都没有,心里想的就是“唯我独尊”,所有人都要来恭敬我、照顾我才对。

  想一想,这种人已经恶劣到什么程度了!一心想着唯我独尊,只尊重自己,其他一切都拒之门外,连一点起码的恭敬、孝养、忠顺等都没有,这样只会发展成恶人。也因此,导致目前人们的心普遍冷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事事都要伸手,什么都得满足自己。稍有一点不满足,就生起很大的嗔恨。那么这是从哪里来的呢?其实,就是方向上入了大歧途,按照这样走下去,只有堕恶趣的份。

  这时候有人就想:不是说要有“自尊”吗?这又是指什么呢?

  其实,现代人说的“自尊”,实际就是我慢,不是古人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自尊”。真正的“自尊”是指,“彼即丈夫我亦尔”,他也是人,我也是人,他能修成佛,我怎么可以自甘堕落,不努力修持,甚至自暴自弃?这是一种不甘堕落、见贤思齐的心。也就是由于尊重己灵,不愿意做有辱佛格的恶行,而且会向佛菩萨、向祖师们看齐,念念都是向上的心,他会想:古德既然能做到这一点,我也一定要做到这一点,这才叫做自尊,是不甘自弃的反面。

  但现代人把很多词都作颠倒说。比如他们说,“我很真诚”。那什么叫做“真诚”呢?其实就是肆意妄为,无所顾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胆大包天。又说,“我有尊严”。其实就是保护自我,他会说:你不能骂我,不能贬低我,不能这样看待我,不能剥夺我的位置,不能不尊重我,这就叫做他有“尊严”。但这恰恰会使人变得越来越脆弱,或者出现完全相反的自暴自弃。因为特别在意所谓的“尊严”,这样稍微受一点委屈,就完全无法承受。又或者说,我有尊严,我就要这么干,然后胡作非为,狂妄自大到了极点,这不就是自暴自弃吗?就像这样,把同样的词完全反着用。

  总之,如果连烦恼都认不清,念念就只会有各种我执的表态。这样的话,就连普贤行的第一个礼敬诸佛都无法进入。但如果没有第一,后面就什么都没有了,有了第一才能逐渐发展出后面的普贤行。意思就是,如果在观念上,对于第一个礼拜都不能认同的话,那再怎么念也都是假的。连脚都不愿意踏进去,还说要发起圆遍法界的礼敬愿王,简直是笑话!就像有人说,不必要修孝心,发菩提心就好。这两句话完全相违。因为发菩提心是要尽最大的孝,如果连自己今生的父母都不孝顺,还说要发菩提心,这怎么可能呢?

2014-12-31 08:43:11 | 引用
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无题
7、曲解恒顺众生而障碍普贤行

  再以“恒顺众生”这一愿为例,说明以我执怎么障碍普贤行。

  其实,大愿王说的恒顺包括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里的一切众生,有胎、卵、湿、化一切种类,种种色身、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等,都要对他们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就跟恭敬父母,奉事师长乃至阿罗汉、诸佛等一样,完全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如果以自我为中心,只恒顺自己的习性而不饶益众生,甚至以损害众生来满足私欲,那就严重违背了普贤行愿,成了嘴巴空喊恒顺众生,心里只恒顺私欲的人。当然,不是要求大家现在就达到普贤大行的境界,但需要逐渐发起行愿的力量,努力地往上看齐,这才是有志愿的人。

  现在先要看到有哪些违背行愿的颠倒做法。

(1)恒顺人类而残害众生

  有些人认为:“鸡、鸭、猪、牛等都可以成为人类的营养品,人作为万物之灵,就应该好好滋养身体,多补充营养,为什么不可以吃它们的肉?”还会说:“苍蝇、蚊子、蟑螂等都是害虫,碰到食物会传染疾病,所以应该全部消灭,这样才随顺人类维持身体健康的愿望。”或者说,杀害蚊虫等,才能随顺家人的意愿等等。

  其实,这只是随顺自己对身体的爱执而已。这种话只是出于狭隘的自私心理,是为了保护自我、保护人类,而不惜伤害任何生命的一个借口罢了。也就是说,这些持邪见者扭曲了“恒顺众生”的本义,变成专门随顺人类,甚至是仅仅随顺自己的意愿、想法等,完全成了我执的产物,成了为自私心理开脱的一种说辞。

  另外,像是很多细菌、病毒等,都属于由轮回业力所感的化生有情。但人们总是随意地牺牲它们,来消除疾病,利益人类。比如,过去接种牛痘疫苗来避免天花,现在接种麻疹疫苗减少麻疹的苦等等。其实,在这件事上,人类还是很残忍的。由于这样过分地崇拜科学,不晓得要伤害多少性命!说到底,就是心量狭小,只考虑怎么能利益到自己,减轻自身的疾病,对于其他众生的苦乐置之不顾。

  依此类推,像是怎么来滋养我的身体,娱乐我的心情,放纵我的欲望,驰骋我的意志等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常常牺牲很多众生的生命,结果恒顺众生就变就了恒顺自我的私欲。

  其实,这些邪分别正是所要消灭的对象,它是苦的根源,是导致人们封闭在自我圈套里的枷锁,如果不能打破自我,那就没办法修普贤行。因为普贤行是广大无边、周遍法界的大行,其中恒顺众生的大愿,实际遍及到一切尘刹中的任何一类众生,要为所有众生作暗夜里的明灯,为所有病苦者作良医,为一切失道者指示正路等等,时时要饶益有情,才是真正的普贤行愿。这跟只顾一己私欲,不惜残害其他众生有着天壤之别。

(2)恒顺欲望而造恶无度

  再者,“恒顺众生愿王”里讲的“于贫穷者令得伏藏”,本来是让一切匮乏安乐的有情都能启发出自心安乐的宝藏,为此而给予他们真实的利乐。但在有些人的口中,也会颠倒地变成恒顺自己的贪婪和享乐的欲望。

  他们会说:“人生在世,自然有很多生活需求,这就需要有丰富的物质享受,来满足人的愿望。想吃什么、想穿什么、想要享受什么,都应该尽情去享受。这个时代已经很富裕了,不必再亏欠自己。这才是恒顺众生嘛!”

  其实,这就是在发展对物欲的贪求,跟出世间离欲的佛法大相径庭。要知道,贪欲是生死的根本,有了对三界的爱,就必定会系缚在轮回里,没办法出离。所以,佛法不主张积蓄钱财,尤其不赞成经商。因为通过经商等求取财富,会直接间接地造下很多恶业。特别是偷盗,经商很难避免这种因缘,虽然不是绝对,但基本上商跟盗是一回事。想一想,不利用欺骗的手段,没有虚夸、参假等,怎么能发财呢?

  更有甚者,由于物欲太强,根本没办法守戒,更不能一心修定,以这种贪欲的习气,就主张说:“佛教徒偶尔犯犯戒,满足一下欲望,有什么不可以?不必要精进修禅定,也不必脱离现实生活,越现实越好。出家人娶妻也没什么,居士搞同性恋也可以,修行人去应酬施主,到饭馆里也可以喝酒嫖妓,或者在佛堂里也不妨介绍男女朋友一起搓麻将。”

  这就大逆于法道,置法理于不顾了。像这样,唯一随顺自己的欲望、恶习,人就会变得越来越不像话,最终到了身语意胡乱造恶的地步,就只会让自己更深地陷溺在苦海里,拔不出来。就像在伤口上撒盐,只会让伤势越来越重一样,以“恒顺众生”的名义放纵烦恼,只会使得烦恼的脓疮进一步溃烂、恶化。

(3)恒顺懈怠而废弃苦修

  有人说:“释迦佛在雪山里修了六年苦行,完全是自讨苦吃,后来喝了一碗牛奶就彻证了。可见没必要苦行,舒舒服服地修才能成佛。”

  这就是典型的享受派,他就喜欢舒舒服服过日子,所以会有这种论调。要是谈一些“享乐成佛论”,那他肯定非常喜欢,如果讲苦行成佛论,他是绝对不往上靠的。

  其实,这也无非是随顺懈怠的习性,而且有占便宜、图捷径的心理。说句不好听的,这根本就是无因求果的谬见。要知道,修行需要经历很多过程,才能一步一步地成长起来。比如,走到城里需要迈一百步,你就不能说,我只走第一百步,前面的九十九步都不走,我要直接迈入城门。像这样,把前面的一切全部否定掉,废弃不要的话,普贤行愿就根本无法开展。就像偈颂前面说的,在修学菩提道的过程中,要常常回忆宿命,之后生生世世出家,修持净戒,然后随顺众生演说佛法,坚持菩提心,勤修六度等等。这样一路下来,行为都是纯乎其纯,善乎其善的,没有一步一步地修持善根福德,哪里能一蹴而就呢?相反,如果自心上一点德行都没有发展,完全是恶劣的习性,甚至为法连一点苦都不肯吃,还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实际只是内心腐烂的相。

  就好比善于骑射的人,首先要驰马盘旋,张弓引发,蓄积一种力量。等到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一箭就能射中,没到那个点上,就还需要做很多调整。意思是说,还没有出现那种力量,调不到那个状态,就不能一下子击中目标。修道也是如此,必须充分地积聚福慧资粮,心已经调整到那个状态,那自然一触即发,没到那个地步,就怎么都不行。

  但很多人一直活在幻想里,总想不劳而获,最好一次性全都给他,这怎么可能呢?不经过一番艰苦历炼,哪里会有收获?心上连普贤行愿都还没建立,哪里能取证无上的佛果?就连在世间想取得事业上的成就,都必须先立志、求学,再逐步实行,否则天上是不会掉下来丰功伟绩的。

(4)恒顺世间而不顾法道

  有人认为:“‘识时务者为俊杰’,要认清时代潮流,修行也要与时俱进。”还会说:“古代的佛法都落伍了,现在可以舍弃不要。过去的人要那么修,现代人就不必了。”

  岂不知佛法是缘起的法则,怎么可能有变化呢?现代人修行也要有戒定慧三学的功德,或者修不同的法,也要具备各自的德相才会成就,不会因为到了末法时代,没有这些功德也能够修成。

  他们认为,修行也要随顺世间法。但世间法无非就是贪嗔痴,或者在各种欲望的驱使下,做出各自恶劣的行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堕入恶趣,这在因果律上不会有反转。如果去随顺这些,那岂不是在欺诳自他?

  其实,在这个原则性的问题上是不可能有变化的,不会说三千年前的人要行十善业道才能生善趣,现在的人造十恶业也不会堕恶趣;也不会说古人修行要知足少欲,在寂静的山林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我们二十一世纪的人,就应该增长贪嗔痴,息灭戒定慧。这样只会让烦恼愈演愈烈,苦上加苦,对解脱有什么利益呢?要知道,心上的缘起法则是不变的,只要是贪嗔等的烦恼,造下的就是恶业,也就必定会感苦,不会因为时代变了,贪嗔等就成了乐因;只要贪著现世的五欲享乐,就决定要堕入恶趣,不会因为是新时代的高科技产物,对它们生贪心就能够升天。贪心只会让你往下堕,你看自己的心也会发现,那是直接往下掉的。

(5)颠倒见行的来源

  产生这些曲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普遍的一个就是懈怠的恶习。比如,从小懒惰成性,一点也不愿意精进,所以根本不能展开心量,对无量众生奉献心力。而且,由于一直随顺惰性,如果劝他改过迁善,哪怕只改掉心上的一个恶习,他也会觉得你不随顺我,你不尊重人心,何况普贤行是要全面地开展善行,从最初的礼敬到最后的回向,一切都必须具足精进。这样他们就想,为什么一定要礼敬、称赞、忏悔、随喜……他就不愿意做,因为跟他的惰性相违。

  比如,一个特别懒的人,如果叫他去干活,做很多体力劳动,他就会非常不愿意。同样,一个陷在懈怠烦恼里的人,要他去修普贤行的话,由于跟他的隋性直接相违,所以他自然会找很多理由,说出各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好躲避过去。

  其他像是傲慢、嫉妒、自我为中心等,也都会障碍普贤行。比如特别傲慢的人,如果要他礼拜,他心里就很不愿意,会想:我怎么可能拜下去?如果嫉妒心很重,那这种人修随喜就很难。他会想:别人得了好处,我还得对他笑,口里还要赞叹他,哪有这种事?当然,这跟他的习性相违,心里自然会不愿意。或者修供养,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来说,从来就没做过什么供养,只能别人供养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家都得围着他转,天天伺候他,这样当然不肯供养别人。


总结

  这就看出,对于现代人来说,要想真正修普贤行愿,首先必须破掉心里的邪执。不然的话,不要说普贤愿王,就连其中极少分的人天善法都做不到。也因此,克服自己的劣根性是当务之急,否则会完全障蔽住善行。而且那种烦恼心很有理由,只有你真正反过来做过一番,才知道过去全都被这个妄心给愚弄了。它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比如说,这个年代不需要这么做,或者,我是修高法的人,没必要修这些外相的善法等等,各种的执理废事,都是在为恶习找借口,给不愿意改正找理由。

  所以,现在不能只在口头上念,心里要确实有这个愿,而且在行动上要体现出来,才算是真正的行者。否则的话,就变得心口不一了。口上念倒是很容易,能重复就行,但这并不等于心里有愿。如果口中这么念,心里根本发不起愿,行为上更是连少分也不愿意做,那就完全与愿相违了。

  总之,修普贤行愿,必须从这些颠倒做法中彻底出离,不但要一心向善,而且最终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每一位有善根者,尊重自己佛性的人,都应当数数地从心里发愿,一直这样祈愿,才不会偏离法轨正道。

2014-12-31 08:46:04 | 引用
无题
(三)法我执障碍普贤行

  如果执著一切法实有,那十方三世的法就是一个个分开的独立个体,而无法融通。但时、空所摄的一切法本来无我,也因此每个法都以法界为体,每一法里都遍含一切法。执著法我就障碍了信解法界,无法对事事无碍法界生起胜解信和有力地发起普贤行愿力,这就障碍了修持。相反,能信受法界融通无二,一切法都含摄在里面,这样就会起周遍、圆满的普贤行愿,要礼敬就普礼十方三世一切佛,要供养就普供十方三世一切佛,要随喜也是遍观十方三世一切圣凡的善根而修持。像这样,每一条行愿都有最为圆满、周遍、无尽的内涵。

  比如普贤礼敬,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其中每个极微尘里,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每一尊佛都处在菩萨海会中。这需要胜解微尘没有自体,全体是法界,因此每个微尘里都有一切微尘数佛,而且一一佛前都显现自己的一个身,每一个身又都能遍礼无数佛,是这样重重无尽的玄门境界。这就是我们发普贤行愿要证入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2015-01-04 12:50:08 | 引用
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无题
  下面开始解释经文。(因为十大愿王是本经的主体,所以先按经文作简单的解释。)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FA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当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扬赞叹了如来的殊胜功德后,告诉诸菩萨和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的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过不可说不可说的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的大劫,相续不断地演说,也无法说尽。如果想成就这样不可思议的如来功德,应当修持十种行愿。那就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FA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和普皆回向。”意思是,能成就诸佛无量功德海的行门,就是普贤十大愿王。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善财童子提问说:“大圣!从礼敬到回向这十种行愿,该怎样在心上观修呢?”

  行愿是在心上起的,这就必须了解到,它们在心上运作的法则,清楚地知道所观的境、能观的心以及发起的愿,分别是怎样的体性。否则,不了解观行的所缘和行相的话,那就不会懂得它的内涵,更不会成为普贤大愿王。所以,以下先以概述的方式,讲明每一愿的修行要点。

  总的来说,这是以全法界心,观全法界境,是圆教的观行方式。每一愿都以十方三世的一切法为境,一切法都在法界心中,所以在一念间就能作圆观。这就是普贤的行愿,它有周遍、圆满、无尽的相,不然就不叫做广大,也不能成为愿王。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首先以礼敬诸佛为例,讲明普贤大愿的修持行相。

  所观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数量有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意思是无量无数)。

  能观的是不生不灭的法界心。如果以有生灭的分别心来修,一次就只能缘一种境,此外的一切都无法观到,这样怎么能在一念间遍礼十方三世一切佛呢?其实,在海印三昧里,本来就是一念遍入一切法,无不摄入,所以是一礼一切礼,一念一切念,这就叫做圆。这样的话,不能理解成生灭分别心里的事,否则十方三世就不能融通,现前根本礼不到过去佛和未来佛,礼敬一佛也不能遍礼十方一切佛。

  这就知道,礼敬愿王的所观境是全法界,十方三世都是不二的法界,没有法界之外的法,心的本体就是法界,它叫做自性普贤。从第一愿到最后一愿,全部是以十方三世为所观境。而且,这绝不是生灭心缘取的一个境相。

2015-01-04 12:52:15 | 引用
无题
修普贤行愿的两个要点

  我们为什么要起这种行愿力呢?就是因为,要以行愿来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

  有人会说:这种行愿我们怎么能修呢

  其实,这主要是让我们发起行愿,而不是必须行到。对我们现前来说,要由两个最重要的因修习普贤行愿:一、普贤行愿力;二、胜解信。

  对于胜解信,经文里讲第一愿时说“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第二愿说“甚深胜解,现前知见”,第三愿用的是“起深信解,现前知见”,表达方式不同,实际都是一个意思,指胜解信或者深忍信。所以,不是让你现前就证得,而是要有胜解。最好能通达圆教的理趣,这就必然深信不疑。如果还达不到,至少也要仰信佛语,相信佛这么说肯定没错,最终回归法界时,现前的就是这种境界。其实,成佛的标志就是现前一切种智,在海印三昧里,一切法一时全部照见。至于怎么顶礼、供养、称赞、请转、回向等等,全是这个范畴里的事。

  那么,怎样才能产生这个定解呢?这就要首先破除法我执,了知一切法本是空性,这样才不会觉得有一个个分开来的独立的法。所以,要通达圆教的理趣,第一步必须学好空性,一旦懂了一切法无我,没有自性,才知道一切都不在心外。否则,你的心已经把原本不二的法界,分割成十方三世各个独立的实法,怎么可能发起周遍的普贤行愿呢?

  要知道,一切法都是空性,丝毫不可得,只是在我们的妄识前似乎有实体,其实它就是法界。一旦破掉了时空的错觉,直下就回归了圆满的法界。法界是不二的,都是法住法位,是圆融的。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所谓“十方广大无边,三世流通不尽”。诸法本来就是圆满法界,没有任何戏论,也不能安立它是什么。然而诸佛在彻证时,都现前了海印三昧,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法,一时在心中圆现。他的任何一种起用,都是圆满周遍的,是全体的。这就是从体普贤起现用普贤。

  普贤行愿力是指,缘果位普贤的境地作愿,发愿证到无上佛果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这也是对于菩提心最圆满的诠释。虽然我们平时会说,我要发菩提心,求证无上佛果,但是没学过甚深圆教经典的话,对于“无上佛果”的内涵,心里会比较空洞,只知道是最高的果位,至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发菩提心是一种求果的智慧。立誓要现见本来的智慧,现前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就叫做求果。现见了它之后所出现的行为,就叫做普贤行。当然,这不是以分段的生灭心的方式修持的。但众生在现前位时,还不能契合圆观,这就必须注重当下这一点,因为一切因果就建立在这上面。所以,人的心要升华成佛,首先必须在当下这一点的心上符合法道,不然就出不去。同时也要知道,这一点并不究竟,最终要达到“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超出生灭心的状况,才能进入圆顿门。

  总之,普贤十大愿王所讲的全部是这样的体和用。在我们当前位,就要以两个要点来修,一个是胜解信,第二是行愿力。首先胜解信,就像前面说的,一旦通达了圆教理趣,虽然现前还没有证到,但心里确信不疑,实相并非如我心前所现的这样,它实际就是不二法界,所以确信,当前决定能遍礼到十方三世一切佛。其次行愿力,就是取证无上果位的大愿,它推动着我们在现前凡夫位的时候,就开始这样作意。虽然这种作意不是全等,但它是随顺的。因上已经决定了,希求的就是无上佛果,所以在缘起的方向上,决定是往这上走的。这样来修《普贤行愿》,不久就会成为普贤菩萨。

以胜解信与行愿力作意

  有了胜解信,发起了行愿力,之后就可以随分地来作意。这是我们现前就能做到的。

  譬如作供养的时候,就要相信,实相决定如此,十方三世就在我的真心之中,从没有离开过,或者说,一真法界就是本来的自己。那么,现在就把法界里十方三世的一切供品,全部用作供养,所供的境是法界里的一切佛。因为本来是同体不二的,所以可以这样来修。

  像这样,《普贤行愿》里讲的全是“十方三世”,不懂圆教理趣的话,作意就很困难,一旦懂了以后,胜解信和行愿力都会出来。而且你会格外地起信心,相信自己有行愿的力量,现前就这么来作意,就要随顺法界实相,而不是随顺虚妄分别范畴里的错乱境界。这样最终才会出现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否则一直落在妄执里,山是山,水是水,桌子是桌子,这一切都是幻梦中的事,哪里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呢?

  又比如回向,有了胜解信和行愿力,就决定你要作圆教的回向。这时候,你已经不再单分地处理事情,修了一些善根后,也不会只回向现前这一点,而是把十方三世自他、有漏无漏的一切善根合集起来,对这些不再做什么分别,一切都是不二的,把这些全部合集在一起,回向到法界任何一个众生、任何一尊佛那里,就要这样来回向。

愿无尽

  那么,这种愿要发到什么时候为止呢?

  在时间上,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念”,真心无始无终,没有边际,如果它有边际,那就只能到一定时候为止,然而它没有边,所以发愿也是无尽的。《华严经》里常常说十无尽句,在《行愿品》里归摄为四无尽,都是一个意思。总之,十大愿王每一个后面的结束句都是一样的,都是无尽。

  以礼敬诸佛为例,虚空界到了穷尽的时候,我的礼敬才穷尽,因为虚空不可穷尽的缘故,我的礼敬也没有穷尽。其他的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也是如此,以这一切都无尽的缘故,我的礼敬没有穷尽。而且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就是不间断的、无穷尽、无疲厌的大愿王。

  我们现前就要按照这些文字所说的来发愿。这原本就是本性应该做的,不必要拒绝它,拒绝它就成了颠倒,而无法相合本性。

以普贤行愿还归法界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回头,走上还归法界的路。过去一直陷在错乱中,从清净法界里落了下来。最初一念入了轮回幻梦,之后以梦中的各种错乱为标准,把错的当成对的,把颠倒的当成真实的。这一切错乱的根源就是执著人我和法我,从而使我们一直处在计较、执著,各种狂乱的造作当中,不知自返。

  现在学普贤行愿,目的就是要踏上回归的路。这条心上的路,又是以发愿作为起点的。那么在发愿时,不能局限在很低浅的层面上。善根好的人,从一开始就已经向最高的境界看齐,他的愿只有一个,就是回归法界。

  我们首先学习十大愿王,就要把握住这个要点。不然的话,学偈颂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只知道要生生世世出家,让善知识常生欢喜,或者要利益众生等等,根本不了解发普贤行愿的目的是还归法界,证到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这样,连基本的方向都搞不清楚,把最根本的要点都落空了,就很可惜。

  不仅如此,对于后面说的以导归极乐,来迅速完成普贤大愿,也根本连不起来。不明白为什么这么不可思议的愿王,通过往生极乐世界就能现前成就。而且,原本需要经过无数劫才能达到的高深地道,通过一生发普贤行愿,临终往生极乐世界,以弥陀愿海威神力的加被,就能迅速圆成,对这些也不清楚。由于他不了解这个要点,就不知道为什么《普贤行愿》属于净土经典,也不明白为什么学净土的人要修学普贤行愿。

  其实,发普贤行愿是往生最大的“助推器”,这在缘起上非常迅速,是直接往还归法界上走的。如果已经确立了这个大愿,那成就是非常快的,因为一往生就得到佛力的加被,就能迅速开发。相比而言,没有这个愿,在进程上就差得多。懂了这一点后,修净土的人,就会特别注意修普贤行愿。

  这就知道,把整个普贤行愿全部在自己心里设立起来就很好办。虽然当前因缘不具足,没办法真正现前实现,但往生以后,得到佛力的加持,因缘一和合,就能迅速开发,使得大愿全部成为事实。

  这样大致作了解释,其余九种愿也以此类推,都是同样的道理。

2015-01-04 12:56:36 | 引用
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无题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所观境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这是事事无碍的法界,在十方三世一切刹土的任何一个极微尘里,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都有菩萨海会围绕。最终彻证了法界,就会现前这样的境界。

  要知道,《普贤行愿》是《华严》的精髓,里面的字字句句都是法界灵文。所以,大家应该学一下十玄门、事事无碍法界等相关教义。如果对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有确信不疑的胜解,又能发起猛利的行愿力,那念修的效果就好得多。观念上一旦建立了,又引发了愿力,那就能把普贤行愿真正领受在自己心中。

  我们的本性是周遍的,十方三世都在真心当中。所以你不要想:这么广大的境要怎么观?其实,一真法界本来是融通的,一旦现证就会这样现前,并不是以能所对待的方式去观。虽然在名言上说有所观境,但实在不是以心去观相对的境。它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没办法用分别、思维等合到这个境界。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在教理上得到胜解。不能因为它不可思议,就说不必要去学,不然佛菩萨传这些教法干什么呢?可见,经文是有很大作用的,不但不能舍弃,而且要努力地修学。后面讲到的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由这个胜解来的。不但有定解会产生不可思议利益,哪怕对它生起一念欢喜心,都有无量功德。表示处在迷梦里的这个人,对于真实法界是有一分信心的,虽然不太明白,但他还是愿意回去。相反,如果一看到这些就心里反感,那就很不好了。这是业障重、障碍深,对自己的本性都不承认,完全排拒,这样违逆法界只是自找苦吃而已。

  这里讲的所观境就是指法界。其中任何一个微尘都是全体法界。因此每一个微尘里,都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每一尊佛也都有无数菩萨眷属围绕。

  所以不要机械地把它想成一个一个的法,这样就不圆了。尤其现在的人,学了一些科学知识后障碍更大,硬是把万法看成一个个实体,执著有个固定的三维空间,这样怎么可能融通?其实,实相是重重无尽的法界,它是圆的、通的,根本不像我们想象那样。

  但我们要深信,任何佛彻证法界时都是这样。不然观世音菩萨怎么能做到“千处祈求千处应”呢?他不是只救少部分人,而是一时能遍入一切处救度全法界的众生。任何处、任何形态、任何维数中的众生,无论是谁,只要向他祈求,他都能当下呼应。或者说,一尊观音能变现无数尊佛,每一尊佛还可以有无数个刹土,在每一个刹土里都有无量眷属围绕,能够任运无碍地成办利益众生的事业。

  这就知道,法界本来没有分开来的两个实体、三个实体乃至无数个实体,它是空性的体,而且互相融通、交摄、遍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对此稍有一些了解,也会对我们发菩提心很有帮助。我们知道,菩提心有两分,一分是以智慧证取菩提,一分是以悲心利益众生。但现在很多人对智慧这一分了解得不够,不晓得为什么要取证菩提。其实,懂了圆教理趣,就会对此非常清楚。证到法界以后,就能没有任何间隔、障碍,任运、周遍、极其有效地利益无量众生,而且相续不断。其实这就是普贤行海。我们要取佛果就是这个原因,否则怎么能达到最究竟圆满地利益众生呢?所以,发菩提心不可缺的一分就是要证入法界,也就是要有取菩提这一分。

  再要指明,这里所说的法界是指事事无碍法界。真心中包罗了十方三世一切法,千差万别的法叫做差别法界,而差别法界就是平等法界所现,两者是不二的,因此任何法实际是全体法界。

  譬如在现相界里,好像有你、我、他的差别,有各种各样的人,但实际你也是法界,我也是法界,完全没有差别。法界并不是新生出来的法,而是本来如是。过去只是枉入幻梦,把本性给障住了,见不到实相,结果把显现的假相误认为真实,落在处处有我、时时执著的妄想境里,这些都是要消灭的对象。身心世界完全化空,证取了本性,那当下就是法界。每个有情都是这样,彻证时身心世界化空,当下就是法界,一切处本来是常寂光净土。这并没有两种体性,一切都不二。

  《法华经》上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每个法都住在它本身的法位里。这样就相信,原来任何微尘里都有佛刹极微尘数的佛,每一尊佛都有菩萨海会围绕,成为一个坛城。实际上,这一个个的微尘,并没有自体,唯一是法界体。由此遍摄遍入,重重无尽,一重又一重。

  有人问:讲这些有什么用?

  这里要搞清楚,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进入阿弥陀佛的化土或报土,其实最终就是要现前本有的法界。所以,一到了胜妙净土,那里的一尘一毛都圆明具德,都是圆融法界。为了往生净土后直接、顿速地证入法界,现在就要开始注重跟随愿文来发普贤行愿,作为圆满的因,而且是越早越好,这一点至关重要。

  那么,该怎么来发起这样的愿心呢?

  就像前面所说,有两个最重要的因:一、对事事无碍法界有胜解信;二、对无上普贤行有希愿之心。

  这是在凡夫位就可以发起的,现前初步起行愿力跟实证是两码事,但现在必须有这个随顺的因。就像小学生现前虽然不能做高等数学,但他可以起初步的愿。或者说,可以用一种方便给他指点,虽然这个指点不等于事实本身,但由于它是对实相的一种表诠,还是能借助它使行者内心激发出这种愿力。一旦有了愿力,那在方向上就已经直接往回归法界的路上走,也就会尽一切心力专注在这上祈愿,而且积聚任何善根都着重往这上回向,会一心投注到实现它的方便上。

  分别来说,胜解信,是指对事事无碍法界,有一种很深的、无法动摇的确认或了解。虽然还没有现证到,但理上已经确认无疑,决定唯一是这样。这种胜解和本来的一真法界是吻合的,所以应当接受。

  行愿力,是说既然知道生命的本源就是它,要取证的无上菩提也是它,对此就有最强的希求心。一旦有了这种无上的行愿力,那丝毫也不会希求现世的名利、财富,小乘阿罗汉果乃至权乘菩萨的果位,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所以,真正能信受的人都是有大善根的人,不是一世两世修来的。

  这样胜解了本性,又有了行愿力,自然会每天都至诚地祈愿,能实现这种境界。所以这是每天都要注重发愿的地方。而且,无论做了什么善根,都要一律往这上回向,为了圆满地实现它,需要用心一次又一次地发起愿心,这是当前因地重要的一点。由它摄持所起的每一念心都会成为解脱和成佛的因。等将来生到了净土,那时会发现,因为这一生好好修习了普贤行愿,导致一生到西方净土,就像坐高速火箭一样,能够疾速地完成普贤行愿。如果没有行愿力,或者说,对于不可思议的境界生不起信心,那就会被障在外面,成就就缓慢得多。就像《无量寿经》上讲到的,如果对于佛的不可思议智慧疑惑不信,这样即使能往生,也会被困在边地疑城里。

  特别来说,对于第二愿——称赞如来,就要知道,这里的称赞不是指现前的一个个人,用一个舌头在作赞叹,或者只是分别心的运转方式,而是要胜解,自己现前知见十方三世的一切佛海、菩萨海,而且一时遍入到了一切海会中。就像法界里有无数颗圆明的摩尼珠,自己就是其中一颗,现在自己这颗宝珠的影像,一时影现在所有其他的宝珠中。真正证到时,就是如此。法界本来是融通的,因此自己能一时影现在十方三世一切佛的坛城中。

  就像善财童子在得到普贤菩萨的加持时,见到普贤菩萨一一毛孔里,念念当中,出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种种菩萨身云,遍法界、虚空界,称扬种种诸佛名号。这就是普贤行海果证的相。那么,我们也要发愿证到与普贤菩萨同等的境界,因为自己本是自性普贤,不应当自己退缩、自甘落后。所以,我们有志气的话,一开始就要建立这样的无上志愿。这个志愿一立起了,就很快会起作用。也就是在方向上、缘起上就完全定了,唯一取证这个果,而不会落到其他偏小、迂曲、虚妄的境界里。

  这里是说,我以甚深胜解,现前就知见了这样重重无尽的诸佛海会,里面安住了十方三世一切佛,由无量菩萨海会围绕。然后,我用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表述,至于到底有多微妙,就没办法说了),虽然辩才天女的舌根相当微妙,但我要用超过她的舌根来作赞叹。这样的话,在无数佛前,就有无数的舌根,每一个舌根,都出无尽的音声海,每一个音声,都出一切言辞海,每一个言辞,都称扬赞叹一切佛的功德海。这显然是事事无碍的法界。

  要知道,这里的任何一法,都是以法界为体,所以,任何一法里都能出一切法,这就是所谓的“一即一切”。这里说的舌根,不能认为是法界之外的舌根,其实它的本体就是法界。也不要认为,这是如来智慧之外的舌根,它和如来智慧并不是两回事。虽然在凡夫虚妄的境界里,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根是分了家的,成了六个不同部门,但其实就是一个本心。

  既然舌根本身是如来智慧,那一个舌根里当然可以出一切音声。对每一个音声,也不要认为是独立的音声,它也是跟如来智慧不二,所以每个音声又可以出一切言辞海。这些言辞海都能称扬赞叹一切佛的功德海,而且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称赞如来愿王也同样是无尽的大愿,一直到虚空界、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尽时,我的赞叹才穷尽,但是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穷尽的缘故,我的赞叹也没有穷尽。是这样恒常不断地赞叹一切诸佛的功德。

  总之,称赞如来的行愿力,最终是要实现这样的境界,这才叫做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只有这么发愿才符合本来法界,而不是我们现前以两种我执变出来的虚妄境界。

  懂了这些,我们就会至心发愿希求回归到圆满的法界,那时就彻底成佛了。但成佛也不是成个雕塑,而是现前了恒沙妙用,达到了生命最圆满的成就。

2015-01-04 12:59:53 | 引用
无题

2015-01-06 11:41:54 | 引用
踏雪飞鸿

发表评论

很抱歉,仅有会员才能发表评论。

点击此处免费注册, 或者点击此处登录,登录后您便可以发表评论。谢谢!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网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