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飞鸿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 踏雪飞鸿 2014-12-08 11:31:12
|
|
分享: |
![]() |
踏雪飞鸿 | 无题 2014-12-08 11:48:44 | 引用 |
无题 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
佛往昔发愿是要让众生很容易生到净土,愿海设计的是极简易的方法,不是复杂、困难的方法。所以临终时若闻到名号至心信乐,以十念就能往生。 所以再告诉他:佛往昔发过大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受、欢喜,下至念十声佛,如不能往生我的净土,我就誓不成佛。现在弥陀已经成佛,这一愿已经成了真实之愿。所以,只要临终发至诚心,念佛求生西方,就无不蒙佛慈悲接引!这是愿海自然的反应,只要众生有至诚的信心、欢喜心,系念于佛,佛就一定慈悲接引。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就是耽误自己,让自己堕入轮回,千生万劫受苦。所以祸害极大。 能这样解除他的疑虑,他就有了信心。进一步还要让他生欢喜心: 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 你要想到:现在离开这苦难世界,要生到极安乐的世界,这是一生中最庆快的事!所以你心里要欢喜起来。就像在牢里关了无数年,受尽折磨。到出狱这一天,心里有多高兴呢!外面的天地那么广大、自由,从此就永别轮回了,迎来的是无比光明、美好的未来!佛已经在监狱门口接你了,要把你接回净土的家。 这不是在人间去了富饶、发达的地方,能过上富裕的日子。这是去无比美好的佛国!所以你要欢欢喜喜地念佛,欢欢喜喜地去净土。 你千万不能怕死,怕死也不能不死,反而会让你没有生西方的份。怎么说呢?因为佛的悲愿想救你出轮回,而你怕死,想继续住在轮回。你不愿离开轮回,佛虽大慈大悲,也奈何不了不依从佛教导的人。 一般的人到了临终时无可奈何,特别悲惨、恐惧。但只要是能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临终就成了告别轮回最最欢喜的时刻!成了实现自己大愿的时刻!成了人生飞跃的时刻!所以那一刻变成了大欢喜、大庆慰!佛和圣众来接自己去净土,那有多欢喜呀!所以和一般人根本不同。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进一步安慰他说:你千万不要怀疑自己业障重、善根薄,佛不会来接引。你要知道,这句“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如同大冶洪炉。佛因地发愿以名号作佛事,普度众生;修行时又以无量功德庄严名号;成佛时圆成这句万德洪名(在名号中具足无量功德)。 所以只要持这句万德洪名,就会召来佛的无量功德加持。功德的力量,如烈火洪炉;多生罪业,就像空中片片雪花。至诚持万德洪名,在念佛的心中消除罪业,就如雪花靠近洪炉就被化掉。经云:“至心一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你要相信至心念佛的功德极大、消业极迅速。 这样业消了,善根自然发出,自然增长殊胜,自然是大善根的人了!何必看轻自己、怀疑自己不能往生,何必疑虑佛不来接引呢? 这时要帮助他对佛、对名号生起信心。他怕自己业重,认为念几句佛能消多少业障。要告诉他不能这样想,这时全凭信心。有十足的信心,念佛的力量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佛的加持就能直接融入;半信半疑,自己的心力发不出,念佛的功效也就大打折扣。 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 能这样委曲宛转地开导安慰,针对病人心里的畏惧、怀疑、退缩,设法帮他解除,提起他的信心和欢喜心。这就是对他做最直接的帮助。 总之,要做好心理工作,针对临终人心里哪方面薄弱、哪里有障碍,想方设法地帮他排除;而且要从正面设法把他的信心、愿心、欢喜心等引发出来、助长起来。这样帮助临终者的心,才是帮助他往生。 能这样善巧地开导安慰,帮他拿掉顾虑、怀疑、怯弱等包袱,他的心就轻松下来,就能生信心。再引生他的欢喜心,他就会勇猛地求生净土。 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 以上讲的都是开导病人的方法。至于自己应竭尽孝顺、诚心的地方,也唯一在这上面。 刚才讲过,佛法非常简明,都是在根本的心地上着眼,着重让亲人临终的心得到安慰,引导他的心趣入净土。助念的要点就在这上面。 所以,所谓的尽到孝心、尽到诚心,就是指尽力帮助亲人的神识往生净土。在这以外切不可随世俗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不但没有利益,还会给自他带来祸害。所以不能随俗情求神问医,大限到来,鬼神、医药哪里能让人不死呢? 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 一般的人临终就只是一念心,不去净土,就去轮回。在旁的亲友也只有一个心,不是帮他去净土,就是帮他去轮回。在这时,不论临终人还是助念者,都要系念在佛上。不然,一分神就又跑到别的路上去了。 如果旁边的亲友心缘在毫无实益的世间事上,对念佛就分心了,诚恳的程度就大大减弱。比如心里想着怎么请医生或者送医院,心都分掉了,哪里能尽心开导、安慰病人,帮他提正念、提信愿、提欢喜心呢?重点都放在世间法上了!都是怎么求神、问医,想常住轮回的一个想法,对往净土送的紧要大事就不能办好。这样,心没有十足的诚恳,没有尽力地在紧要处上做,那就不能感通佛力。 所以这时临终人的心是主因,旁边人的心是助缘,主因和助缘都要放在“和佛相应”这个重点上。如果往生者自己一心系念在佛上,旁边人的心也共同系念在佛上,就一定能感得佛力接引而得以往生。 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许多人在父母临终时不惜花费钱财,请很多医生来看。这叫“卖孝”,目的是想让世人称赞我对父母能尽孝。 世俗人看的是表面现象,天地鬼神只看人的存心。所以,凡是对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的人,不是有天灾,就一定有人祸。 作为子女,应当注重父母临终时的神识得到好的去处,以使父母来世得到大利益。能让父母往生到净土,才是尽了出世间大孝。所以务必要在这个要点上尽到自己的孝心。除此之外,世俗称颂的那一套固然不值明眼人一笑,何况是极意张罗而造下不孝的大罪呢?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临终的第二要是助念。 要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第一、助念要持续不断。因为临终的人心力很弱,自己难以做到在断气之前始终缘在佛上,所以要通过持续助念的力量,托住他的心缘在佛上,来确保往生。 第二、助念要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不能杂乱。不论念佛的声音、节奏、环境的清静等,都是为使临终者的心始终缘在佛上,而确保往生。 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 经过上面开导,已经让病人生了信心。他内心的疑惑、顾虑、恐惧解除后,就一心想去极乐世界了。 接下来要帮助他维持念佛的正念,考虑到他的心力很弱,不必说平时绝不念佛的人,不容易做到长时持续念佛,就连一生以念佛为修持的人,到这时也全仗别人帮助才能得力。所以家里的眷属要共同发孝顺、慈悲心,为亲人助念佛号。(就是要齐心协力帮助亲人的神识往生西方。这时是用大家助念的心力扶助临终人的心往极乐世界去,所以要尽心尽力地助念。) 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 助念有两个阶段:第一、临终之前的阶段,分班助念;第二、快断气时,共同合念。 首先,分班助念的要点是大家的力量平均分配,使得劳逸结合,以保证佛号相续不断。不然一个人从早念到晚,没有这个精力。所以要分成三班轮流来念,每一班限定几个人。 头班出声念,是为了让病人听到佛号,二、三班在后面默持。念了一个小时再换班,二班接着出声念,头班和三班默念。如果有小事,应当在轮换到默念时再去办,值班时绝对不能走动。(意思是,出声念的这一班站在助念的前沿阵地,要保证一个小时里佛声不断,让病人听到。在这期间念念停停或者中间走动,就会扰乱病人的心,让他心神不宁。) 等二班念完,又由三班接着出声念,头班和二班默念。这样周而复始,每班念一个钟头,歇两个钟头。即使经过一天一夜,也不会特别辛苦。 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这里要知道:帮助别人,实际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往生,实际是成就自己往生。现在肯帮别人净念往生,将来自己临终也会得别人助念。知道这一点后,就应当不怕辛苦,尽自己的心来做。 而且,不用说为父母尽孝要这样做,为一般人这样做也是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所以实际是利益自己,不只是为别人。 还要想到:成就一个人往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作佛。这样的功德哪里能思议呢? 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 这样分成三班,轮流替换,以使病人耳边的佛声不断。病人还有气力,就随着佛号小声念;如果不能念,就用耳朵静静地听。这样心无二念,自然能与佛相应。 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 助念时念佛的声音不能太高,太高伤气,难以持久。也不能太低,太低病人听不清,不易得力。又不能念得太快或太慢。太快,病人跟不上;太慢,气接不上,也难以得益。 所以不高、不低、不缓、不急,每个字都念得清清楚楚,每一句都念得清清楚楚。让每句佛都平平稳稳地入进他的耳根,经过他的心,才容易得力。 要知道,这是念给病人听的,所以念的方式要让病人最合适地接收到。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念佛的法器只用引磬,不用其它。原因是引磬的声音清,听了使人心地清净。木鱼的声音浊,不适合在临终助念时用。 2014-12-08 12:01:47 | 引用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 | 无题 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
而且适合念四字佛号,一开始念几句六字,以后就专念“阿弥陀佛”四字。因为字少容易念,病人随大家念或专心听,都很省心力(这是考虑到临终人心力弱,为了让他省力,只念四字佛号)。 家里的眷属这样念,外面请的善友也这样念,不论人多人少都这样念。 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 最忌讳的是念念停停,送往生要尽到心,要在病人断气前尽量让佛声相续。这一声声的念佛,就是在扶助病人的心缘在佛上。如果念念停停,病人缘佛的心就有可能间断,而不能相续。 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 碰到吃饭时,不是大家一起吃,不然在吃饭这段时间里断了佛声,万一病人这时断气,心没缘在佛上,就可能落轮回了! 所以要换班吃。只许默念的那班去吃,开声念的一班不去吃,这样佛号就不会断。等一班吃完了,再换班吃。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第二阶段:如果病人快要断气,就应当三班共同助念(因为这是最关键的时刻)。直到病人断气之后,还要分班念三个钟头。然后开始歇气,以便做料理、安置等事。 也有说时间越多越妙,还有近代大德提倡断气后助念8~24小时。 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 当念佛进入助念阶段后,就不能再让亲友走到病人前来慰问、安慰。既是有情义来看,就要对临终的人做到真实帮助。所以应随大家念佛若干时候。这才是真实情义,有益于病人。 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如果按世间的俗情来做,那简直是推人下海。虽然其情可感,但所做的事让人悲痛。这又全在主持者明白道理,预先就做好防范,对大家讲明,免得临时出差错而障碍了往生,这是对病人很大的危害。 世间的俗情,感情好的亲友来了,总要说两句慰问话。而这样让病人分了心,没有缘在佛上,就障碍他往生。万一听到哭泣或动情的话,心里动了悲感,就又落入轮回了!这种做法叫“推人下海”。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第三要:在临终和已断气时,不能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1]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人到了临终之际非常关键,这是凡、圣、人、鬼分判的时刻。如果这时候一心系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而成圣;如果一念缘着世间法,就会堕轮回而做凡夫;如果一念心处在安详状态中,就会往生善趣;如果一念心生起嗔恨、贪爱,就又落入恶趣。 这时候境缘往哪方面诱导,非常关键。对于念佛人,就要以佛号引导他的心缘在佛上,趣向净土。这时不能有任何杂染缘,不能有任何干扰。 断断不可以在这时给病人洗澡、换衣,或移动寝卧之处。总之,随他自己舒服的方式,愿意往左就往左,愿意往右就往右,愿意躺着就躺着,愿意坐着就坐着,不要勉强,不要用手移动他;也不许在他面前现出悲哀、哭泣的神情。 因为这时候病人身体不能自主,稍微一动,手、脚、身体就受到扭折疼痛。一疼痛随着生起嗔心,佛念就停了。随嗔心去的人多数堕在毒类中,可怕之至!另一方面,如果临终人见亲友悲痛哭泣,会生情爱心,而中断佛念。随着情爱心掉入轮回,就生生世世难得解脱。 过去有个阿耆达王,一生信奉佛法,造立塔庙,积了很多功德。当他临终快断气时,旁边的侍卫因为几天没睡,一下疏忽,把扇子掉在他脸上。当时他很疼痛,起了嗔心,随着这念嗔心就投在毒蛇的腹中。 民国了然法师讲过:以前有位居士,在清朝曾做过江苏府台。后来他发心出家,住在小庙里,和灵岩山很近。他的姨太太也很信佛,常常送供养来,劝他回家,说:“现在你已经出家,你是菩萨,要度众生,不能独修。你如果回家,一切都比较方便容易,我愿意侍奉你。”被这样屡屡劝动,厚情难却。后来因乡间也不太平,他怕被扰害,常常心里不安。因为有这危险的关系,后来就真的回家了。 回家后,得到他夫人周全的照顾,使他能安心念佛。 有一天,他向夫人告假说:“阿弥陀佛已经来接我了,我要回西方。”夫人向他顶礼,哭着说:“菩萨!你现在去了,丢下我在世上,我依靠谁呀?”忽然被他夫人情爱一牵,难舍难离。当时就迷失正念,也跟着一起流泪。再看阿弥陀佛,已经不见了。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当时以一念嗔心就做了毒蛇,或者被亲人的情爱所牵,动了凡情,就又堕轮回了。 另外有一件事,是了然法师听护关的常青师讲的:他父亲吃素有很多年,虽然发心念佛,只是求福报,不懂得发愿求生西方。常青师9岁时,父亲去世,家属给他沐浴换衣服,还没有棺殓。第二天,父亲的姐姐来了,对着他耳边哭。当时常青见到父亲两眼流泪。 由此就知道,人快要去时或去后不久,身体还没冷透,神识还没完全走时,眷属不能啼哭。像他姑姑在耳边哭时,还能看到他父亲流泪。当时就是动了情。这样子,就又轮回生死了。 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 这时让病人最得益的,莫过于一心念佛;最损害的,莫过于乱动他的身体或哭泣。如果乱动他的身体或哭泣,使他生了嗔恨或情爱之心,那要想生西方,一万个人里没有一个! 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 而且人要死时,热气从下往上,上面最后冷,就是超生的相。从上往下,就是堕落的相。所以有顶圣、眼天生等的说法。然而只要大家真的能至诚助念,自然可以直下往生西方[2]。切不可屡屡探摸病人的身体哪一块热。这样一触到身体,如果神识还没离开,就有可能受刺激、心生烦痛而不能往生。这障碍亲人往生的罪过,实在是无量无边哪! 但愿亲友们都各自注重恳切念佛,不必探摸热气最后在哪里冷。 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 做子女的人送父母往生,在这点上能留心、尽心,才是真正尽孝。如果按世间各种俗情,就是不惜把父母推下苦海,只是为了赢得一般无知愚人共同称赞我能尽孝而已(“依俗情”,指这时号啕大哭、或者洗身体、换衣服等等)。 其实,这样的孝跟罗刹女的爱是一样的!经上说:罗刹女要吃人时,就说:“我爱你,所以吃你。”无知的愚人行孝,使父母失去安乐、遭受痛苦,岂不和罗刹女的爱一样? 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我这样说,不是不近人情,是想让大家各自在真实利益上讲求。一定要使得亡者的神识往生净土,使得存活的人都获得福善,这才满足孝子贤孙孝敬父母的一片血诚。 不知不觉,我说的话似乎有些激烈,真正爱父母的人一定能谅解我。 下面再解释“顶圣眼天生”等一颂: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 临终时暖气最后在哪里冷,就决定生在哪一道,有一定的相兆。“顶圣”是指人断了气,全身都冷透了,只有头顶还热,这证明是往顶上出去的。一定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了。 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 “眼天生”,指的是全身都冷透了,只有眼睛和额头这里还热,就生天道;只有心口这里热,就生人道;只有腹部这里热,就生饿鬼道;只有膝盖这里热,就生畜生道;只有脚板这里热,就生地狱道。 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 这是按照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业的情况,临终时看哪种业重、哪种业串习多或哪种业首先发动,就随这种业而受生在相应的一道里。神识往哪里出去,则出现热气最后在哪里冷,这不是以人为的力量能假装的。 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 临终时如果病人自己能够至诚地念佛,再加上旁边眷属、善友助念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合,就决定能带业往生、超凡入圣。不必要专门试探热气,以至误了大事。这是很要紧的一点。 以上简略解释了《临终三大要》。关于助念往生方面,还存在临终者自身和环境方面的很多实际情况,有很多具体细节上的事要处理。这些可以参考《饬终津梁》、《饬终须知》、弘一大师的《人生之最后》、李炳南老居士的《助念之意义与规矩》等,以及请教有临终助念经验的善知识来作指导。 [1]“挒”通“捩”,扭折,转动。 [2] 这里要相信大众助念的力量以及病人念佛的力量、佛愿悲摄众生的力量,这三个因缘和合起来,就能直下往生西方。 2014-12-08 12:06:49 | 引用 |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印光大师.著
智圆法师.编述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死,全世界的人无一能够幸免(这是说我们逐渐会走到这一生的终点,临终时都要面对身心瓦解的大苦和对来世前途的忧虑等)。所以凡是有心想自利利人的人,不能不及早考虑用什么办法来度过死亡难关。
人间的疾病、磨难、困厄等,还只是一般的难关,死才是最大的难关!即使人们忌讳谈“死”,不愿考虑“死”,而“死”迟早都会到来。越回避越不考虑,当它到来时,就越恐慌、害怕,而且会给来世带来更大的苦难。所以,理智的做法是以积极心态面对死亡,寻找能平安度过死亡的办法,并且及早做好准备。
如果我们对死亡大事不做认真的考虑和准备,只是一味追求现世的名利、享受等,那就会在死亡降临时,以手抓胸,慞惶恐怖,到时就后悔莫及了。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
实际上,死只是假名而已,是指宿业所感的这一期业报身已经报尽,心识就从身体中脱出,再受一个身体。这样舍一身又受另一身的事,就叫做“死”。以比喻来说:身如房屋,识如主人;今生好比主人搬进此房屋中居住;死是指此房屋已经朽坏,主人从屋中搬出,而迁居到另一房屋。所以死并不是断灭。
不知道佛法的人,对死的状况和应对死的方法茫然不知,更不会去做很多相关的准备和练习。这样的人麻痹自己,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逐渐就走到了死前。临死的时候,没有解脱之法,就只有随业流转了。
而我们知道佛法,跟世间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们回避死亡,我们面对死亡;他们对死亡无计可施,只有被动地随业流转,我们积极地准备、应对,以求得最好的结果。
佛法提供了许多能解脱生死的办法,其中以弥陀愿海普度众生的法门,是人人有希望修成的法门,是能使众生平安度过死亡的法门,也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法门。就像一艘超级巨轮,只要有钱买得起船票,就都可以上船;一旦上了船,就都能安全到达彼岸。买船票的钱就是信、愿、行三资粮,普通人都能买得起。“普度”是指这艘弥陀本愿巨轮,能把一切根机的众生都托运到极乐世界,而了脱生死。
现在我们已经听到了净土法门,衡量自己也能上得了这艘大船,不是太难了生死。如果只凭自力在即生中断惑证真,恐怕一般人达不到。但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以特别的愿力,摄受浊世的众生即生横超生死的大法门,大愿就是按这样设立的。
所以,现在就要想好今生临终用什么方法来度过死亡。这只有靠自己决定了。因为往生净土也不是半信半疑、犹犹豫豫、想去又不想去而能成办的。
每个人都要考虑临终怎么来面对死亡?就像我们读书,要考虑好上哪所大学、读哪个专业、将来做什么职业,如果认为这是关系到一生一世前途的大事,就会很慎重地抉择考虑,确立好目标,再朝向目标努力进取。那么,解脱生死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而是关系到无量生世永久苦乐的事,它的重要性比一生的前途要大无数倍!所以更应当百倍关注,更应当由自己理智地考虑,而做出抉择。
如果选定了今生临终时唯一去极乐世界,来解决长劫轮回的大苦,那么到临终还有一段时间,可以用来准备。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要尽可能地增长对佛对净土的信愿,勤修念佛等法门,来积好往生资粮。
这样做就是为确保临终决定往生,一举免除长劫生死的大苦,证得涅槃常住的真实安乐。这对自己来说,意义极其深远、重大,比世间任何事都重大,所以要尽力做好准备。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
不但自己这样考虑、行动,对自己的父母、兄弟、眷属也要这样来为他们着想。
如果他们生了重病,已经好不了了,就应当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导他们念佛求生净土,而且帮他助念,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慈悲。物质方面的利益非常小,只能暂时享受一点五欲之乐,其它派不上用场,丝毫也不可能解决轮回的大苦。
所以,怎么来利益自己的亲友呢?怎么能利益他无量世呢?做法就是劝导他求生阿弥陀佛净土。能够送他去极乐世界,确实利益了他无量世。因为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免除了长劫轮回的大苦。而且只要生到净土,就一定能成就佛道。这是无法估量的利益。
总之第二个要考虑的是:我怎么来利益自己的亲友和眷属?想来想去,只有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使他获得最永久的安乐,才是最切实、最广大的利益。能够这样帮亲友对佛、对净土生起真切信愿,再由修持念佛等法门而往生西方,就算尽到了自己的心。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
现在列出三大要,作为成就临终人往生的依据。语言虽然浅陋粗俗,意义却是依据佛经而来。遇到有这个因缘,大家都一致这样行持。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所谓的三要,就是指临终助念有初、中、后三个阶段的要点。叫做初要、中要和后要。
第一、要通过善巧开导、安慰,让临终人心里生起正信。这生信就是往生第一关要。生了信心,就会至诚地念佛、恳切地求生净土。后面助念的力量也才能加上去。没有信心的话,即使助念,也起不到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第一个关要是启发临终人的信心。
第二、是由大家换班念佛,来帮助临终人保持念佛的正念。(临死的人心力很弱,旁边的人护持他,让他始终系念在阿弥陀佛上,就会成功!)
所以,第二个要点是帮助临终人提起念佛的正念。方法是通过换班念佛,使得他耳边的佛号相续不断。
第三、在临终时及断气后,切不可搬动他的身体,或在他身边哭泣。(这是因为搬动身体会疼痛而生嗔心,哭泣会动爱念,一动贪嗔,就很难往生了。)
临终时一念心往哪里走,就会生到哪里!所以切切不能出现任何干扰!临终的人一碰到违缘,就难免生起贪嗔,而又落入六道了。所以我们要给临终的人营造不受任何干扰的环境,使得他的心唯一系念在佛上。这就是临终助念的要点。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按照这初、中、后三个要点来实行,能让临终者得到哪些利益呢?能得到临终往生的利益和往生后进修成佛的利益。
临终的利益指能消除宿世业障,增长净土因缘,由此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往生后的利益指一往生就生在七宝池莲花中,从此就不是婆娑世界的人了!已经在弥陀愿海光明的护念下,在净土的清净境缘里,不再起惑造业,而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然后以阿弥陀佛为导师,以海会圣众为良朋,时时听经闻法,只进不退。逐渐上进,就终究圆成佛果。
所以,临终是一个大的转折点!是能否转凡成圣的关键点!如果我们能扶助临终人的心顺利往生净土,那确实给了他解脱生死的利益、不退成佛的利益。
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
得到这解脱生死、不退成佛的大利益,全仗眷属助念的力量。这样的利益远远不是求医、问神、占卜可比的,远远不是做世间场面上的事可比的。
能够这样做,对父母算是尽到了孝道。能让父母往生净土是出世间大孝,不是世间小孝能比的。世间小孝是给父母衣食供养,或成就世间功名、事业来使父母光荣,但这些对解决父母的生死苦起不到直接作用。能让父母往生净土永脱生死,才是报了父母的大恩!(当然世间的孝道也要尽心尽力去做。)
对兄弟姊妹,这也是真正尽了友爱。不只是生活上的关心帮助,而是永久地利益了他,使他得到解脱生死、渐进成佛的极大利益。这才是真正尽了悌道!对儿女也是真正尽了慈爱。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儿女,但世间有什么最好的东西呢?无非让他吃的好、穿的好,给他成家、找工作,让他以后日子过得舒服,这只是世间法的小利益。真正让儿女能生到极乐世界,超凡入圣,究竟成佛,才是对儿女尽了最大的慈爱。对朋友、普通人按这么做,也是真正的讲情义、施恩惠。
佛法讲到根本上,就是心法,而不是做表面文章。这里就是要求真诚地帮助临终人,使他的心与佛心相应。这样在根本上着眼,让病人往生西方,给予他的是极大的利益、无穷无尽的利益,比花几十万元大无量倍的利益。
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对这三大要,以下就逐一讲述,使大家都心里有数,不至于临时无所适从。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第一要是由善巧开导、安慰临终的人,把他内在的信心启发出来。
成办往生要依靠主因和助缘两种力量:主因是临终人内在的信心、求生西方的愿力和至诚念佛的心力;助缘是大家齐心协力助念的力量。以这两种力量,就能感得佛悲愿摄受而往生净土。
这第一要——启发临终人的信心,又分成两部分来讲:一、劝导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二、解除病人心中的疑虑,使他生起信心。
(一)劝导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
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
首先恳切劝导病人:“现在是关键时候,你心里还有什么牵挂,有什么没交代好的事,赶紧交代。”(如果他心里还牵挂世间事,就不能一心系念于佛,所以首先要辅助他把一切牵挂的事都处理完。)
交代完毕,就对他说:你已经交代好了,就把心放下吧,不要再去想它。要想:我现在就要跟佛去佛国。世间的富贵、快乐、眷属和种种五欲境界,都是我往生的障碍,如果我的心还贪恋它,就会再次受生六道,所以不应生一念贪恋的心。
这是引导他放下世间万缘,一心求生净土。如果他心还挂在世间法上,就还要再轮回受生。所以,对世间法不能生一念贪恋之心。
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
又对他说:“某某人,你要知道自己一念心性是不会死的。所以,死不是自己完全消失!死只是这个身体使用到期,心识要从身体中分离,所以不必害怕我快没有了,心性是从不会死的。
‘死’的意思是舍离这个身又受取另一个身。现在临终已经到了生命转换的关口,到底是生娑婆、还是生净土,就看你现在的心怎么做了!如果你不念佛,就会随着所造的善恶业力,又受生在善道和恶道中。如果能一心念阿弥陀佛,以至诚念佛的缘故,必定感得佛大发慈悲,亲自接你往生净土!”
总之,临命终时,心里不念佛而念世间法,就会随善恶业受生六道;而一心至诚念佛,也一定被佛力摄持,往生净土。所以要告诉他:现在要做的是放下一切,一心念阿弥陀佛!
(二)解除病人的疑虑,使他生起信心
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
如果病人的自信心不足,怀疑自己是业力凡夫,造了很多业,怎么能以短时间的念佛就出离生死、往生净土呢?
这样就要打消他的顾虑,要告诉他:佛以大慈悲心救护我们众生,连造下五逆十恶的极重罪人,临终地狱相已经现了,这时如果有善知识教他念佛,才念十声或者一声,也都得到佛慈悲接引而往生西方。
由此就知道阿弥陀佛的慈悲!这么重的业,这么危急,地狱相都现了。怎么办呢?下至念了一声佛,就已经被佛的悲愿摄持,而往生净土。像这种人只念几句佛还能往生,跟他相比,你没造五逆十恶的罪业,也没现地狱相,何必怀疑自己业重、念佛时短而不能往生呢?现在你一心念佛,决定能蒙佛摄受而往生西方!
要信得过佛有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我们就是佛慈悲救度的对象!是佛愿海摄受的对象!只要一心念佛跟佛的愿海合上,就一定能往生!
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
你要知道: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跟佛一样,所以不必看轻自己。众生和佛只有迷悟的差别,要信我的佛性广大周遍,不可思议,而我又能发心念佛,怎么不能往生净土呢!
我本来是佛,本来具足无量性德,现在只是陷于迷梦起各种虚妄分别,不能受用到本具佛性。现在我能觉悟过来,一心归命佛。就像浪子一念醒悟自己本是王子,发心回家归投父王,当然会被父王摄受!现在是回归本有的净土家乡,哪里是分外之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