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我与无边诸有情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文章分类
标题搜索
 
最新帖子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
统计
点击: 72061
帖子数量: 222
开辟个人空间: 2014-11-26
最后更新: 2024-07-26
RSS订阅
 
 
 
 
 

临终三大要

文章内容
踏雪飞鸿 2014-12-08 11:31:12
临终三大要

印光大师著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这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姐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已之净因,吞同人之信向,久而之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且莫疑我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
  
  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至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玫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悲慈,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
  
  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前己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掸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
  
  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又宜念四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裂之痛,痛则嗔心生,而佛念息;随嗔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嗔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
  
  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果然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己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踏雪飞鸿
无题
临终三大要

印光大师.著
智圆法师.编述

  世间最可惨者,莫甚于死,而且举世之人,无一能幸免者,以故有心欲自利利人者,不可不早为之计虑也。
  
  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死,全世界的人无一能够幸免(这是说我们逐渐会走到这一生的终点,临终时都要面对身心瓦解的大苦和对来世前途的忧虑等)。所以凡是有心想自利利人的人,不能不及早考虑用什么办法来度过死亡难关。
  
  人间的疾病、磨难、困厄等,还只是一般的难关,死才是最大的难关!即使人们忌讳谈“死”,不愿考虑“死”,而“死”迟早都会到来。越回避越不考虑,当它到来时,就越恐慌、害怕,而且会给来世带来更大的苦难。所以,理智的做法是以积极心态面对死亡,寻找能平安度过死亡的办法,并且及早做好准备。
  
  如果我们对死亡大事不做认真的考虑和准备,只是一味追求现世的名利、享受等,那就会在死亡降临时,以手抓胸,慞惶恐怖,到时就后悔莫及了。
  
  实则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报尽,故舍此身躯,复受别种身躯耳。不知佛法者,直是无法可设,只可任彼随业流转。今既得闻如来普度众生之净土法门,固当信愿念佛,预备往生资粮,以期免生死轮回之幻苦,证涅槃常住之真乐。
  
  实际上,死只是假名而已,是指宿业所感的这一期业报身已经报尽,心识就从身体中脱出,再受一个身体。这样舍一身又受另一身的事,就叫做“死”。以比喻来说:身如房屋,识如主人;今生好比主人搬进此房屋中居住;死是指此房屋已经朽坏,主人从屋中搬出,而迁居到另一房屋。所以死并不是断灭。
  
  不知道佛法的人,对死的状况和应对死的方法茫然不知,更不会去做很多相关的准备和练习。这样的人麻痹自己,日子一天天地过去,逐渐就走到了死前。临死的时候,没有解脱之法,就只有随业流转了。
  
  而我们知道佛法,跟世间的做法完全不同。他们回避死亡,我们面对死亡;他们对死亡无计可施,只有被动地随业流转,我们积极地准备、应对,以求得最好的结果。
  
  佛法提供了许多能解脱生死的办法,其中以弥陀愿海普度众生的法门,是人人有希望修成的法门,是能使众生平安度过死亡的法门,也是非常简单、有效的法门。就像一艘超级巨轮,只要有钱买得起船票,就都可以上船;一旦上了船,就都能安全到达彼岸。买船票的钱就是信、愿、行三资粮,普通人都能买得起。“普度”是指这艘弥陀本愿巨轮,能把一切根机的众生都托运到极乐世界,而了脱生死。
  
  现在我们已经听到了净土法门,衡量自己也能上得了这艘大船,不是太难了生死。如果只凭自力在即生中断惑证真,恐怕一般人达不到。但净土法门是阿弥陀佛以特别的愿力,摄受浊世的众生即生横超生死的大法门,大愿就是按这样设立的。
  
  所以,现在就要想好今生临终用什么方法来度过死亡。这只有靠自己决定了。因为往生净土也不是半信半疑、犹犹豫豫、想去又不想去而能成办的。
  
  每个人都要考虑临终怎么来面对死亡?就像我们读书,要考虑好上哪所大学、读哪个专业、将来做什么职业,如果认为这是关系到一生一世前途的大事,就会很慎重地抉择考虑,确立好目标,再朝向目标努力进取。那么,解脱生死不是一生一世的事,而是关系到无量生世永久苦乐的事,它的重要性比一生的前途要大无数倍!所以更应当百倍关注,更应当由自己理智地考虑,而做出抉择。
  
  如果选定了今生临终时唯一去极乐世界,来解决长劫轮回的大苦,那么到临终还有一段时间,可以用来准备。这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一定要把握住,要尽可能地增长对佛对净土的信愿,勤修念佛等法门,来积好往生资粮。
  
  这样做就是为确保临终决定往生,一举免除长劫生死的大苦,证得涅槃常住的真实安乐。这对自己来说,意义极其深远、重大,比世间任何事都重大,所以要尽力做好准备。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
  
  不但自己这样考虑、行动,对自己的父母、兄弟、眷属也要这样来为他们着想。
  
  如果他们生了重病,已经好不了了,就应当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导他们念佛求生净土,而且帮他助念,这才是真正的孝顺、慈悲。物质方面的利益非常小,只能暂时享受一点五欲之乐,其它派不上用场,丝毫也不可能解决轮回的大苦。
  
  所以,怎么来利益自己的亲友呢?怎么能利益他无量世呢?做法就是劝导他求生阿弥陀佛净土。能够送他去极乐世界,确实利益了他无量世。因为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免除了长劫轮回的大苦。而且只要生到净土,就一定能成就佛道。这是无法估量的利益。
  
  总之第二个要考虑的是:我怎么来利益自己的亲友和眷属?想来想去,只有引导他往生极乐世界,使他获得最永久的安乐,才是最切实、最广大的利益。能够这样帮亲友对佛、对净土生起真切信愿,再由修持念佛等法门而往生西方,就算尽到了自己的心。
  
  今列三要,以为成就临终人往生之据。语虽鄙俚,意本佛经,遇此因缘,悉举行焉。
  
  现在列出三大要,作为成就临终人往生的依据。语言虽然浅陋粗俗,意义却是依据佛经而来。遇到有这个因缘,大家都一致这样行持。
  
  言三要者,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所谓的三要,就是指临终助念有初、中、后三个阶段的要点。叫做初要、中要和后要。
  
  第一、要通过善巧开导、安慰,让临终人心里生起正信。这生信就是往生第一关要。生了信心,就会至诚地念佛、恳切地求生净土。后面助念的力量也才能加上去。没有信心的话,即使助念,也起不到大的推动作用。所以第一个关要是启发临终人的信心。
  
  第二、是由大家换班念佛,来帮助临终人保持念佛的正念。(临死的人心力很弱,旁边的人护持他,让他始终系念在阿弥陀佛上,就会成功!)
  
  所以,第二个要点是帮助临终人提起念佛的正念。方法是通过换班念佛,使得他耳边的佛号相续不断。
  
  第三、在临终时及断气后,切不可搬动他的身体,或在他身边哭泣。(这是因为搬动身体会疼痛而生嗔心,哭泣会动爱念,一动贪嗔,就很难往生了。)
  
  临终时一念心往哪里走,就会生到哪里!所以切切不能出现任何干扰!临终的人一碰到违缘,就难免生起贪嗔,而又落入六道了。所以我们要给临终的人营造不受任何干扰的环境,使得他的心唯一系念在佛上。这就是临终助念的要点。
  
  果能依此三法以行,决定可以消除宿业,增长净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渐渐进修,必至圆成佛果而后已。
  
  按照这初、中、后三个要点来实行,能让临终者得到哪些利益呢?能得到临终往生的利益和往生后进修成佛的利益。
  
  临终的利益指能消除宿世业障,增长净土因缘,由此得佛力接引,而往生西方。往生后的利益指一往生就生在七宝池莲花中,从此就不是婆娑世界的人了!已经在弥陀愿海光明的护念下,在净土的清净境缘里,不再起惑造业,而超凡入圣、了脱生死。然后以阿弥陀佛为导师,以海会圣众为良朋,时时听经闻法,只进不退。逐渐上进,就终究圆成佛果。
  
  所以,临终是一个大的转折点!是能否转凡成圣的关键点!如果我们能扶助临终人的心顺利往生净土,那确实给了他解脱生死的利益、不退成佛的利益。
  
  如此利益,全仗眷属助念之力。能如是行,于父母,则为真孝。于兄弟,姊妹,则为真弟。于儿女,则为真慈。于朋友,于平人,则为真义真惠。以此培自己之净因,启同人之信向,久而久之,何难相习成风乎哉。
  
  得到这解脱生死、不退成佛的大利益,全仗眷属助念的力量。这样的利益远远不是求医、问神、占卜可比的,远远不是做世间场面上的事可比的。
  
  能够这样做,对父母算是尽到了孝道。能让父母往生净土是出世间大孝,不是世间小孝能比的。世间小孝是给父母衣食供养,或成就世间功名、事业来使父母光荣,但这些对解决父母的生死苦起不到直接作用。能让父母往生净土永脱生死,才是报了父母的大恩!(当然世间的孝道也要尽心尽力去做。)
  
  对兄弟姊妹,这也是真正尽了友爱。不只是生活上的关心帮助,而是永久地利益了他,使他得到解脱生死、渐进成佛的极大利益。这才是真正尽了悌道!对儿女也是真正尽了慈爱。父母都希望把最好的东西给儿女,但世间有什么最好的东西呢?无非让他吃的好、穿的好,给他成家、找工作,让他以后日子过得舒服,这只是世间法的小利益。真正让儿女能生到极乐世界,超凡入圣,究竟成佛,才是对儿女尽了最大的慈爱。对朋友、普通人按这么做,也是真正的讲情义、施恩惠。
  
  佛法讲到根本上,就是心法,而不是做表面文章。这里就是要求真诚地帮助临终人,使他的心与佛心相应。这样在根本上着眼,让病人往生西方,给予他的是极大的利益、无穷无尽的利益,比花几十万元大无量倍的利益。
  
  今为一一条陈,庶不至临时无所适从耳。
  
  对这三大要,以下就逐一讲述,使大家都心里有数,不至于临时无所适从。
  
  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者。
  
  第一要是由善巧开导、安慰临终的人,把他内在的信心启发出来。
  
  成办往生要依靠主因和助缘两种力量:主因是临终人内在的信心、求生西方的愿力和至诚念佛的心力;助缘是大家齐心协力助念的力量。以这两种力量,就能感得佛悲愿摄受而往生净土。
  
  这第一要——启发临终人的信心,又分成两部分来讲:一、劝导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二、解除病人心中的疑虑,使他生起信心。
  
  (一)劝导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
  
  切劝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应交代事,速令交代。交代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将随佛往生佛国,世间所有富乐眷属种种尘境,皆为障碍,致受祸害,以故不应生一念系恋之心。
  
  首先恳切劝导病人:“现在是关键时候,你心里还有什么牵挂,有什么没交代好的事,赶紧交代。”(如果他心里还牵挂世间事,就不能一心系念于佛,所以首先要辅助他把一切牵挂的事都处理完。)
  
  交代完毕,就对他说:你已经交代好了,就把心放下吧,不要再去想它。要想:我现在就要跟佛去佛国。世间的富贵、快乐、眷属和种种五欲境界,都是我往生的障碍,如果我的心还贪恋它,就会再次受生六道,所以不应生一念贪恋的心。
  
  这是引导他放下世间万缘,一心求生净土。如果他心还挂在世间法上,就还要再轮回受生。所以,对世间法不能生一念贪恋之心。
  
  须知自己一念真性,本无有死。所言死者,乃舍此身而又受别种之身耳。若不念佛,则随善恶业力,复受生于善恶道中。若当临命终时,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此志诚念佛之心,必定感佛大发慈悲,亲垂接引,令得往生。
  
  又对他说:“某某人,你要知道自己一念心性是不会死的。所以,死不是自己完全消失!死只是这个身体使用到期,心识要从身体中分离,所以不必害怕我快没有了,心性是从不会死的。
  
  ‘死’的意思是舍离这个身又受取另一个身。现在临终已经到了生命转换的关口,到底是生娑婆、还是生净土,就看你现在的心怎么做了!如果你不念佛,就会随着所造的善恶业力,又受生在善道和恶道中。如果能一心念阿弥陀佛,以至诚念佛的缘故,必定感得佛大发慈悲,亲自接你往生净土!”
  
  总之,临命终时,心里不念佛而念世间法,就会随善恶业受生六道;而一心至诚念佛,也一定被佛力摄持,往生净土。所以要告诉他:现在要做的是放下一切,一心念阿弥陀佛!
  
  (二)解除病人的疑虑,使他生起信心
  
  且莫疑我系业力凡夫,何能以少时念佛,便可出离生死,往生西方。当知佛大慈悲,即十恶五逆之极重罪人,临终地狱之相已现,若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一声,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此种人念此几句,尚得往生,又何得以业力重,念佛数少,而生疑乎。
  
  如果病人的自信心不足,怀疑自己是业力凡夫,造了很多业,怎么能以短时间的念佛就出离生死、往生净土呢?
  
  这样就要打消他的顾虑,要告诉他:佛以大慈悲心救护我们众生,连造下五逆十恶的极重罪人,临终地狱相已经现了,这时如果有善知识教他念佛,才念十声或者一声,也都得到佛慈悲接引而往生西方。
  
  由此就知道阿弥陀佛的慈悲!这么重的业,这么危急,地狱相都现了。怎么办呢?下至念了一声佛,就已经被佛的悲愿摄持,而往生净土。像这种人只念几句佛还能往生,跟他相比,你没造五逆十恶的罪业,也没现地狱相,何必怀疑自己业重、念佛时短而不能往生呢?现在你一心念佛,决定能蒙佛摄受而往生西方!
  
  要信得过佛有不可思议的慈悲愿力!我们就是佛慈悲救度的对象!是佛愿海摄受的对象!只要一心念佛跟佛的愿海合上,就一定能往生!
  
  须知吾人本具真性,与佛无二,但以惑业深重,不得受用。今既归命于佛,如子就父,乃是还我本有家乡,岂是分外之事。
  
  你要知道:我们本具的真如佛性跟佛一样,所以不必看轻自己。众生和佛只有迷悟的差别,要信我的佛性广大周遍,不可思议,而我又能发心念佛,怎么不能往生净土呢!
  
  我本来是佛,本来具足无量性德,现在只是陷于迷梦起各种虚妄分别,不能受用到本具佛性。现在我能觉悟过来,一心归命佛。就像浪子一念醒悟自己本是王子,发心回家归投父王,当然会被父王摄受!现在是回归本有的净土家乡,哪里是分外之事呢?
  

2014-12-08 11:48:44 | 引用
无题
  又佛昔发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故一切众生,临终发志诚心,念佛求生西方者,无一不垂慈接引也。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即是自误,其祸非小。

  佛往昔发愿是要让众生很容易生到净土,愿海设计的是极简易的方法,不是复杂、困难的方法。所以临终时若闻到名号至心信乐,以十念就能往生。

  所以再告诉他:佛往昔发过大愿:若有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受、欢喜,下至念十声佛,如不能往生我的净土,我就誓不成佛。现在弥陀已经成佛,这一愿已经成了真实之愿。所以,只要临终发至诚心,念佛求生西方,就无不蒙佛慈悲接引!这是愿海自然的反应,只要众生有至诚的信心、欢喜心,系念于佛,佛就一定慈悲接引。千万不可怀疑!怀疑就是耽误自己,让自己堕入轮回,千生万劫受苦。所以祸害极大。

  能这样解除他的疑虑,他就有了信心。进一步还要让他生欢喜心:

  况离此苦世界,生彼乐世界,是至极快意之事,当生欢喜心。千万不可怕死,怕死则仍不能不死,反致了无生西之分矣。以自心与佛相违反故,佛虽具大慈悲,亦无奈不依佛教之众生何。

  你要想到:现在离开这苦难世界,要生到极安乐的世界,这是一生中最庆快的事!所以你心里要欢喜起来。就像在牢里关了无数年,受尽折磨。到出狱这一天,心里有多高兴呢!外面的天地那么广大、自由,从此就永别轮回了,迎来的是无比光明、美好的未来!佛已经在监狱门口接你了,要把你接回净土的家。

  这不是在人间去了富饶、发达的地方,能过上富裕的日子。这是去无比美好的佛国!所以你要欢欢喜喜地念佛,欢欢喜喜地去净土。

  你千万不能怕死,怕死也不能不死,反而会让你没有生西方的份。怎么说呢?因为佛的悲愿想救你出轮回,而你怕死,想继续住在轮回。你不愿离开轮回,佛虽大慈大悲,也奈何不了不依从佛教导的人。

  一般的人到了临终时无可奈何,特别悲惨、恐惧。但只要是能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一心归命阿弥陀佛,临终就成了告别轮回最最欢喜的时刻!成了实现自己大愿的时刻!成了人生飞跃的时刻!所以那一刻变成了大欢喜、大庆慰!佛和圣众来接自己去净土,那有多欢喜呀!所以和一般人根本不同。

  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如大冶洪炉。吾人多生罪业,如空中片雪。业力凡夫,由念佛故,业便消灭。如片雪近于洪炉,即便了不可得。又况业力既消,所有善根,自然增长殊胜,又何可疑其不得生,与佛不来接引乎。

  进一步安慰他说:你千万不要怀疑自己业障重、善根薄,佛不会来接引。你要知道,这句“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如同大冶洪炉。佛因地发愿以名号作佛事,普度众生;修行时又以无量功德庄严名号;成佛时圆成这句万德洪名(在名号中具足无量功德)。

  所以只要持这句万德洪名,就会召来佛的无量功德加持。功德的力量,如烈火洪炉;多生罪业,就像空中片片雪花。至诚持万德洪名,在念佛的心中消除罪业,就如雪花靠近洪炉就被化掉。经云:“至心一念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所以你要相信至心念佛的功德极大、消业极迅速。

  这样业消了,善根自然发出,自然增长殊胜,自然是大善根的人了!何必看轻自己、怀疑自己不能往生,何必疑虑佛不来接引呢?

  这时要帮助他对佛、对名号生起信心。他怕自己业重,认为念几句佛能消多少业障。要告诉他不能这样想,这时全凭信心。有十足的信心,念佛的力量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佛的加持就能直接融入;半信半疑,自己的心力发不出,念佛的功效也就大打折扣。

  如此委曲宛转开导安慰,病人自可生正信心,

  能这样委曲宛转地开导安慰,针对病人心里的畏惧、怀疑、退缩,设法帮他解除,提起他的信心和欢喜心。这就是对他做最直接的帮助。

  总之,要做好心理工作,针对临终人心里哪方面薄弱、哪里有障碍,想方设法地帮他排除;而且要从正面设法把他的信心、愿心、欢喜心等引发出来、助长起来。这样帮助临终者的心,才是帮助他往生。

  能这样善巧地开导安慰,帮他拿掉顾虑、怀疑、怯弱等包袱,他的心就轻松下来,就能生信心。再引生他的欢喜心,他就会勇猛地求生净土。

  此系为病人所开导者。至于自己所应尽孝致诚者,亦唯在此,切不可随顺俗情,求神问医。大命将尽,鬼神医药,岂能令其不死乎。

  以上讲的都是开导病人的方法。至于自己应竭尽孝顺、诚心的地方,也唯一在这上面。

  刚才讲过,佛法非常简明,都是在根本的心地上着眼,着重让亲人临终的心得到安慰,引导他的心趣入净土。助念的要点就在这上面。

  所以,所谓的尽到孝心、尽到诚心,就是指尽力帮助亲人的神识往生净土。在这以外切不可随世俗的做法,因为这样做不但没有利益,还会给自他带来祸害。所以不能随俗情求神问医,大限到来,鬼神、医药哪里能让人不死呢?

  既役情于此种无益之事,则于念佛一事,便纷其诚恳,而莫由感通矣。

  一般的人临终就只是一念心,不去净土,就去轮回。在旁的亲友也只有一个心,不是帮他去净土,就是帮他去轮回。在这时,不论临终人还是助念者,都要系念在佛上。不然,一分神就又跑到别的路上去了。

  如果旁边的亲友心缘在毫无实益的世间事上,对念佛就分心了,诚恳的程度就大大减弱。比如心里想着怎么请医生或者送医院,心都分掉了,哪里能尽心开导、安慰病人,帮他提正念、提信愿、提欢喜心呢?重点都放在世间法上了!都是怎么求神、问医,想常住轮回的一个想法,对往净土送的紧要大事就不能办好。这样,心没有十足的诚恳,没有尽力地在紧要处上做,那就不能感通佛力。

  所以这时临终人的心是主因,旁边人的心是助缘,主因和助缘都要放在“和佛相应”这个重点上。如果往生者自己一心系念在佛上,旁边人的心也共同系念在佛上,就一定能感得佛力接引而得以往生。

  许多人于父母临终,不惜资财,请许多医生来看,此名卖孝,欲世人称我于父母为能尽孝。不知其天地鬼神,实鉴其心。故凡于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者,不有天灾,必有人祸。为人子者,宜注重于亲之神识得所,彼世俗所称颂,固不值明眼人一哂,况极意邀求,以实罹不孝之大咎乎。

  许多人在父母临终时不惜花费钱财,请很多医生来看。这叫“卖孝”,目的是想让世人称赞我对父母能尽孝。

  世俗人看的是表面现象,天地鬼神只看人的存心。所以,凡是对父母丧葬等事过于张罗的人,不是有天灾,就一定有人祸。

  作为子女,应当注重父母临终时的神识得到好的去处,以使父母来世得到大利益。能让父母往生到净土,才是尽了出世间大孝。所以务必要在这个要点上尽到自己的孝心。除此之外,世俗称颂的那一套固然不值明眼人一笑,何况是极意张罗而造下不孝的大罪呢?

  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者。

  临终的第二要是助念。

  要注意的地方有两点:

  第一、助念要持续不断。因为临终的人心力很弱,自己难以做到在断气之前始终缘在佛上,所以要通过持续助念的力量,托住他的心缘在佛上,来确保往生。

  第二、助念要目标一致、步调一致,不能杂乱。不论念佛的声音、节奏、环境的清静等,都是为使临终者的心始终缘在佛上,而确保往生。

  前已开导病人,令生正信。然彼病人,心力孱弱,勿道平素绝不念佛之人,不易相继长念,即向来以念佛为事者,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方能得力。以故家中眷属,同应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

  经过上面开导,已经让病人生了信心。他内心的疑惑、顾虑、恐惧解除后,就一心想去极乐世界了。

  接下来要帮助他维持念佛的正念,考虑到他的心力很弱,不必说平时绝不念佛的人,不容易做到长时持续念佛,就连一生以念佛为修持的人,到这时也全仗别人帮助才能得力。所以家里的眷属要共同发孝顺、慈悲心,为亲人助念佛号。(就是要齐心协力帮助亲人的神识往生西方。这时是用大家助念的心力扶助临终人的心往极乐世界去,所以要尽心尽力地助念。)

  若病尚未至将终,当分班念。应分三班,每班限定几人。头班出声念,二三班默持。念一点钟,二班接念,头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当于默持时办。值班时,断断不可走去。二班念毕,三班接念,终而复始,念一点钟,歇两点钟,纵经昼夜,亦不甚辛苦。

  助念有两个阶段:第一、临终之前的阶段,分班助念;第二、快断气时,共同合念。

  首先,分班助念的要点是大家的力量平均分配,使得劳逸结合,以保证佛号相续不断。不然一个人从早念到晚,没有这个精力。所以要分成三班轮流来念,每一班限定几个人。

  头班出声念,是为了让病人听到佛号,二、三班在后面默持。念了一个小时再换班,二班接着出声念,头班和三班默念。如果有小事,应当在轮换到默念时再去办,值班时绝对不能走动。(意思是,出声念的这一班站在助念的前沿阵地,要保证一个小时里佛声不断,让病人听到。在这期间念念停停或者中间走动,就会扰乱病人的心,让他心神不宁。)

  等二班念完,又由三班接着出声念,头班和二班默念。这样周而复始,每班念一个钟头,歇两个钟头。即使经过一天一夜,也不会特别辛苦。

  须知肯助人净念往生,亦得人助念之报。且莫说是为父母尽孝应如是,即为平人,亦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实为自利之道,不徒为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净土,即是成就一众生作佛,此等功德,何可思议。

  这里要知道:帮助别人,实际是帮助自己;成就别人往生,实际是成就自己往生。现在肯帮别人净念往生,将来自己临终也会得别人助念。知道这一点后,就应当不怕辛苦,尽自己的心来做。

  而且,不用说为父母尽孝要这样做,为一般人这样做也是培自己福田、长自己善根。所以实际是利益自己,不只是为别人。

  还要想到:成就一个人往生,就是成就一个众生作佛。这样的功德哪里能思议呢?

  三班相续,佛声不断。病人力能念,则随之小声念,不能念,则摄耳谛听,心无二念,自可与佛相应矣。

  这样分成三班,轮流替换,以使病人耳边的佛声不断。病人还有气力,就随着佛号小声念;如果不能念,就用耳朵静静地听。这样心无二念,自然能与佛相应。

  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

  助念时念佛的声音不能太高,太高伤气,难以持久。也不能太低,太低病人听不清,不易得力。又不能念得太快或太慢。太快,病人跟不上;太慢,气接不上,也难以得益。

  所以不高、不低、不缓、不急,每个字都念得清清楚楚,每一句都念得清清楚楚。让每句佛都平平稳稳地入进他的耳根,经过他的心,才容易得力。

  要知道,这是念给病人听的,所以念的方式要让病人最合适地接收到。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他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

  念佛的法器只用引磬,不用其它。原因是引磬的声音清,听了使人心地清净。木鱼的声音浊,不适合在临终助念时用。

2014-12-08 12:01:47 | 引用
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无题
  又宜念四字佛号。初起时,念几句六字,以后专念阿弥陀佛四字,不念南无,以字少易念。病人或随之念,或摄心听,皆省心力。家中眷属如此念,外请善友亦如此念,人多人少均如此念。

  而且适合念四字佛号,一开始念几句六字,以后就专念“阿弥陀佛”四字。因为字少容易念,病人随大家念或专心听,都很省心力(这是考虑到临终人心力弱,为了让他省力,只念四字佛号)。

  家里的眷属这样念,外面请的善友也这样念,不论人多人少都这样念。

  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令病人,佛念间断。

  最忌讳的是念念停停,送往生要尽到心,要在病人断气前尽量让佛声相续。这一声声的念佛,就是在扶助病人的心缘在佛上。如果念念停停,病人缘佛的心就有可能间断,而不能相续。

  若值饭时,当换班吃,勿断佛声。

  碰到吃饭时,不是大家一起吃,不然在吃饭这段时间里断了佛声,万一病人这时断气,心没缘在佛上,就可能落轮回了!

  所以要换班吃。只许默念的那班去吃,开声念的一班不去吃,这样佛号就不会断。等一班吃完了,再换班吃。

  若病人将欲断气,宜三班同念。直至气断以后,又复分班念三点钟,然后歇气,以便料理安置等事。

  第二阶段:如果病人快要断气,就应当三班共同助念(因为这是最关键的时刻)。直到病人断气之后,还要分班念三个钟头。然后开始歇气,以便做料理、安置等事。

  也有说时间越多越妙,还有近代大德提倡断气后助念8~24小时。

  当念佛时,不得令亲友来病人前,问讯谕慰。既感情来看,当随念佛若干时,是为真实情爱,有益于病人。

  当念佛进入助念阶段后,就不能再让亲友走到病人前来慰问、安慰。既是有情义来看,就要对临终的人做到真实帮助。所以应随大家念佛若干时候。这才是真实情义,有益于病人。

  若用世间俗情,直是推人下海,其情虽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主事者明道理,预令人说之,免致有碍面情,及贻害病人,由分心而不得往生耳。

  如果按世间的俗情来做,那简直是推人下海。虽然其情可感,但所做的事让人悲痛。这又全在主持者明白道理,预先就做好防范,对大家讲明,免得临时出差错而障碍了往生,这是对病人很大的危害。

  世间的俗情,感情好的亲友来了,总要说两句慰问话。而这样让病人分了心,没有缘在佛上,就障碍他往生。万一听到哭泣或动情的话,心里动了悲感,就又落入轮回了!这种做法叫“推人下海”。

  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者。

  第三要:在临终和已断气时,不能搬动哭泣,以防误事。

  病人将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彼之神识,断断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寝处。任彼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亦不可对之生悲感相,或至哭泣。以此时身不自主,一动则手足身体,均受拗折扭挒[1]之痛,痛则瞋心生,而佛念息。随瞋心去,多堕毒类,可怖之至。若见悲痛哭泣,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矣。随情爱心去,以致生生世世,不得解脱。

  人到了临终之际非常关键,这是凡、圣、人、鬼分判的时刻。如果这时候一心系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而成圣;如果一念缘着世间法,就会堕轮回而做凡夫;如果一念心处在安详状态中,就会往生善趣;如果一念心生起嗔恨、贪爱,就又落入恶趣。

  这时候境缘往哪方面诱导,非常关键。对于念佛人,就要以佛号引导他的心缘在佛上,趣向净土。这时不能有任何杂染缘,不能有任何干扰。

  断断不可以在这时给病人洗澡、换衣,或移动寝卧之处。总之,随他自己舒服的方式,愿意往左就往左,愿意往右就往右,愿意躺着就躺着,愿意坐着就坐着,不要勉强,不要用手移动他;也不许在他面前现出悲哀、哭泣的神情。

  因为这时候病人身体不能自主,稍微一动,手、脚、身体就受到扭折疼痛。一疼痛随着生起嗔心,佛念就停了。随嗔心去的人多数堕在毒类中,可怕之至!另一方面,如果临终人见亲友悲痛哭泣,会生情爱心,而中断佛念。随着情爱心掉入轮回,就生生世世难得解脱。

  过去有个阿耆达王,一生信奉佛法,造立塔庙,积了很多功德。当他临终快断气时,旁边的侍卫因为几天没睡,一下疏忽,把扇子掉在他脸上。当时他很疼痛,起了嗔心,随着这念嗔心就投在毒蛇的腹中。

  民国了然法师讲过:以前有位居士,在清朝曾做过江苏府台。后来他发心出家,住在小庙里,和灵岩山很近。他的姨太太也很信佛,常常送供养来,劝他回家,说:“现在你已经出家,你是菩萨,要度众生,不能独修。你如果回家,一切都比较方便容易,我愿意侍奉你。”被这样屡屡劝动,厚情难却。后来因乡间也不太平,他怕被扰害,常常心里不安。因为有这危险的关系,后来就真的回家了。

  回家后,得到他夫人周全的照顾,使他能安心念佛。

  有一天,他向夫人告假说:“阿弥陀佛已经来接我了,我要回西方。”夫人向他顶礼,哭着说:“菩萨!你现在去了,丢下我在世上,我依靠谁呀?”忽然被他夫人情爱一牵,难舍难离。当时就迷失正念,也跟着一起流泪。再看阿弥陀佛,已经不见了。

  这些都是前车之鉴。当时以一念嗔心就做了毒蛇,或者被亲人的情爱所牵,动了凡情,就又堕轮回了。

  另外有一件事,是了然法师听护关的常青师讲的:他父亲吃素有很多年,虽然发心念佛,只是求福报,不懂得发愿求生西方。常青师9岁时,父亲去世,家属给他沐浴换衣服,还没有棺殓。第二天,父亲的姐姐来了,对着他耳边哭。当时常青见到父亲两眼流泪。

  由此就知道,人快要去时或去后不久,身体还没冷透,神识还没完全走时,眷属不能啼哭。像他姑姑在耳边哭时,还能看到他父亲流泪。当时就是动了情。这样子,就又轮回生死了。

  此时,所最得益者,莫过于一心念佛。所最贻害者,莫过于妄动哭泣。若或妄动哭泣,致生瞋恨,及情爱心,则欲生西方,万无有一矣。

  这时让病人最得益的,莫过于一心念佛;最损害的,莫过于乱动他的身体或哭泣。如果乱动他的身体或哭泣,使他生了嗔恨或情爱之心,那要想生西方,一万个人里没有一个!

  又人之将死,热气自下至上者,为超升相。自上至下者,为堕落相。故有顶圣眼天生,人心饿鬼腹,畜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之说。然果大家至诚助念,自可直下往生西方。切不可屡屡探之,以致神识未离,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烦痛,致不得往生。此之罪过,实为无量无边,愿诸亲友,各各恳切念佛,不须探彼热气,后冷于何处也。

  而且人要死时,热气从下往上,上面最后冷,就是超生的相。从上往下,就是堕落的相。所以有顶圣、眼天生等的说法。然而只要大家真的能至诚助念,自然可以直下往生西方[2]。切不可屡屡探摸病人的身体哪一块热。这样一触到身体,如果神识还没离开,就有可能受刺激、心生烦痛而不能往生。这障碍亲人往生的罪过,实在是无量无边哪!

  但愿亲友们都各自注重恳切念佛,不必探摸热气最后在哪里冷。

  为人子者,于此留心,乃为真孝。若依世间种种俗情,即是不惜推亲以下苦海,为邀一般无知无识者,群相称赞其能尽孝也。此孝与罗刹女之爱,正同。经云,罗刹女食人,曰,我爱汝,故食汝。彼无知之人之行孝也,令亲失乐而得苦,岂不与罗刹女之爱人相同乎。

  做子女的人送父母往生,在这点上能留心、尽心,才是真正尽孝。如果按世间各种俗情,就是不惜把父母推下苦海,只是为了赢得一般无知愚人共同称赞我能尽孝而已(“依俗情”,指这时号啕大哭、或者洗身体、换衣服等等)。

  其实,这样的孝跟罗刹女的爱是一样的!经上说:罗刹女要吃人时,就说:“我爱你,所以吃你。”无知的愚人行孝,使父母失去安乐、遭受痛苦,岂不和罗刹女的爱一样?

  吾作此语,非不近人情,欲人各于实际上讲求,必期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遂孝子贤孙亲爱之一片血诚,不觉其言之有似激烈也。真爱亲者,必能谅之。

  我这样说,不是不近人情,是想让大家各自在真实利益上讲求。一定要使得亡者的神识往生净土,使得存活的人都获得福善,这才满足孝子贤孙孝敬父母的一片血诚。

  不知不觉,我说的话似乎有些激烈,真正爱父母的人一定能谅解我。

  下面再解释“顶圣眼天生”等一颂:

  顶圣眼天生等者,谓人气已断,通身冷透,唯头顶独热者,则必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也。

  临终时暖气最后在哪里冷,就决定生在哪一道,有一定的相兆。“顶圣”是指人断了气,全身都冷透了,只有头顶还热,这证明是往顶上出去的。一定是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了。

  眼天生者,若眼及额颅处独热,则生天道。心处独热,则生人道。肚腹独热,则生饿鬼道。膝盖独热,则生畜生道。脚板独热,则生地狱道。

  “眼天生”,指的是全身都冷透了,只有眼睛和额头这里还热,就生天道;只有心口这里热,就生人道;只有腹部这里热,就生饿鬼道;只有膝盖这里热,就生畜生道;只有脚板这里热,就生地狱道。

  此由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二业,至此感现如是,非可以势力假为也。

  这是按照人在生时所造善恶业的情况,临终时看哪种业重、哪种业串习多或哪种业首先发动,就随这种业而受生在相应的一道里。神识往哪里出去,则出现热气最后在哪里冷,这不是以人为的力量能假装的。

  是时若病人能志诚念佛,再加眷属善友助念之力,决定可以带业往生,超凡入圣耳。不须专事探试征验,以致误事也。至嘱,至祷。

  临终时如果病人自己能够至诚地念佛,再加上旁边眷属、善友助念的力量,这两种力量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合,就决定能带业往生、超凡入圣。不必要专门试探热气,以至误了大事。这是很要紧的一点。

  以上简略解释了《临终三大要》。关于助念往生方面,还存在临终者自身和环境方面的很多实际情况,有很多具体细节上的事要处理。这些可以参考《饬终津梁》、《饬终须知》、弘一大师的《人生之最后》、李炳南老居士的《助念之意义与规矩》等,以及请教有临终助念经验的善知识来作指导。

  


  [1]“挒”通“捩”,扭折,转动。

  [2] 这里要相信大众助念的力量以及病人念佛的力量、佛愿悲摄众生的力量,这三个因缘和合起来,就能直下往生西方。

  

2014-12-08 12:06:49 | 引用

发表评论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网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