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飞鸿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 踏雪飞鸿 2014-12-08 17:03:04
|
|
分享: |
![]() |
踏雪飞鸿 | 无题 2015-02-23 14:30:26 | 引用 |
无题 第九、皆得神足飞行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于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这是成就佛国圣众广大神足通的发愿。此愿意为: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人天不能得到神足通力,最低不能在一念顷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土,我就不取正觉。 神足通有三种:一、运身通:能如飞鸟般乘空飞行;二、胜解通:极远处,以作意思维,便能速疾到达;三、意势通:极远处,举心时身体便到。这里说的是第三种——意势通,一念顷便超过百千亿那由他佛国,速度无数倍超过今天最快的宇宙飞船,所到之处极其遥远。 宋译本中说:“周遍游历,供养诸佛,深植善本。”可见所游历的国土极多,所作的事业极广,而这些全在一念间完成。显示了佛国圣众事事无碍、一多相即(一多相即:“一时的心”是一,“遍现于无数国土,供养无量佛,广行无量事业”为多,一即是多,名为“一多相即”。)、延促同时(延促同时:一念为“促”,无量劫是“延”,一念间完成无量劫之事,因此是“延促同时”。)的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往生西方净土为什么能把无数劫漫长的修行缩短成一生成办呢?原因就是有弥陀愿海神力加被的增上缘。此愿海被称为“一乘悲愿”,就是要使一切众生都快速成佛。在这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打开众生的心量。像成就如此广大的五眼六通,已经远远超出常规。这就是修行上的飞跃。其所依即是弥陀愿海无上的神力,它的功能力用即使诸佛穷劫演说也宣说不尽。因此我们要以最深的心来奉持、顶戴弥陀愿海。 我们曾说,其他方式犹如蚁子登高山,以微小的步伐逐步登上山顶,何其艰难。因为所借助的仅是蚂蚁弱小的体力,它的方式是一小步一小步地前进。每次只前进一点儿,经过千万次的积累来攀上山顶,这样时间就非常漫长。但如果改为以乘坐飞机的方式来上山顶,那就能一瞬间到达。 我们要按这样来体会阿弥陀佛的悲心。阿弥陀佛成为法界大导师,当然知道成佛之路最关键的要点在哪里。众生一旦在这上面突破了,就会产生飞跃的效果。因此佛以神力加被众生之处,就是成佛之道的几大关键点。其中之一,即是往生之后要能迅速打开他的心量。因此发愿要给予众生天眼等五大神通能力,量级是以“百千亿那由他”为下限。着眼点就在此处。不是人天、声闻缘觉、地前菩萨等成就的量。 众生本来是佛,本性是周遍的,而且本性中有无量神通妙用。所以只要让心离开障垢,就自然显现洞视、彻听、遍知、速行等神通力用。见到众生的本性原本就是这样遍周法界,能无碍地遍入一切法。所以,着眼点就是要以佛力加被众生的心,使他的心快速打开。由此就超出以虚妄分别做事的那种方式了。 如果一直陷在凡夫妄识的境界里,就会受到很大局限。比如去做供养,只能一次去一尊佛那里,依次逐步地来做,而没办法超越。但一旦得到弥陀神力加被,突破了妄识的境界,就什么都是无量、都是圆成,能在一刹那间遍入无数佛刹,广作无数供养。这就是“一即无量”的方式。这样在每尊佛前都供养、礼拜、听法等,无数的事件在一念当中完成。这哪里是凡夫的情见所能衡量?也因此能够疾速地圆满资粮。 确实,通过弥陀愿海加被,会产生飞跃,超出过去那种有限有量、渐次完成的范畴。无论做什么,都是在本性之中起用,都是圆的,已经突破了时间、空间、身体、物质等等的妄执,进入到事事无碍的微妙境界里。 由于物质、空间等本身不是实法,也就能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在一个芥子里可以容纳无数世界,在一个刹那中能够现出无数大劫。所以说,无量时空不离当下,都在一心中圆。 这样才知道,确实弥陀不异遮那,极乐不异华藏。深入极乐净土,就会证入实报庄严土,就会出现事事无碍的境界。 2015-02-24 10:54:11 | 引用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 | 无题 第十、不起贪计身见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此愿在唐译本中翻为:“若我成佛,国中有情起于少分我、我所想者,不取菩提。”两种译文对照起来,就知道“贪计身见”是指我见。 这是法藏菩萨发愿加被净土天人的心,使他们不起任何我和我所的心想。 我们要体会佛的悲心是要让一切众生一往生他的国土就保证超出轮回,无一例外。而且是顿时超出生死,不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如何做到一往生就超越轮回呢?这就要看到,轮回的根源是身见,也叫我见、萨迦耶见。一旦有了我、我所见,以这个起因,就会发展出无量无边的惑(惑:指烦恼。)、业、苦。 缘起的法则是决定的,因缘聚合了就一定生果,因缘未聚合就无法生果。哪怕因再小,也像种子那样,经过水、土等的滋润就会长出果来。因此,弥陀愿海要保证每个往生者都顿超生死,那一定要做到一往生就不起任何我和我所的念头。 这里,要对轮回的机制做深入的观察。以前我常讲绳蛇的比喻。这个比喻显示了最初是从什么因开始继而辗转地发生惑、业、苦的。在最初的因上能见到真相,就叫做认识集谛。之后就会认识通常的途径是怎么来止息轮回;特别的途径——依仗弥陀本愿的力量,又如何达到横超生死。会在理上完全清楚。 “绳蛇喻”是这样的:天快黑还没全黑时,眼前盘着一条花绳。眼睛不好的人由于错乱因缘的聚合,一下子生起“那里有蛇”的心。之后他所有的心态、行为都一直是缘着蛇的执著起的。一下子他的心就失去了平静,心想:“那是一条蛇,是一条花蛇!那么大,恐怕会咬死我,好吓人!”此时,他的心动荡不安,非常紧张、恐惧,身心马上失去了平衡,心跳很快、血压升高,整个身体的肌肉、血液、器官等都发生很大变化。 由于心态急剧地波动,就引起他行动了。行为就是缘着“那儿有蛇,那条蛇是怎样的,蛇会咬死我”的想法,要么赶紧拿出匕首,要去杀蛇;要么赶紧跑掉,不想被蛇咬住。 这是比喻轮回的惑、业、苦都是从一个认为“有我”的想法出来的。“蛇”比喻“我”。心里恐惧,失去了寂静,这是比喻“烦恼”。然后做出各种身口意的作为,比如口里尖叫,心里不断地起各种念头,手在拿刀或者在跑,这是比喻发起了行动或“业”。这一切从心念到行为乃至后果,都是源于一个妄执——把绳子看成了蛇。反过来,如果用手电看到只是绳子而不是蛇,心就会放下来,刚才这一切妄动全部会停止。同样,如果现量见到只是五蕴而没有我,以执著我而起的一切妄念、冲动就都会停止,也就获得了解脱。 众生的情况就像这样。本来只是因缘所生的五蕴身心的现相,但是没看清这个真相,误认当下身心的现相是“我”。把这刹那生灭、多体性的幻相,错认成常住、独一的“我”。既然执著这是“我”,心念和行为就时时耽著“我”而运转。 现在务必要知道,认为这个蕴上有一个我,就像认为绳子所在之处真的有一条蛇。也就是说,没看清蕴的真相,导致在显现蕴的当处,误认有个实体的我。一切的烦恼和有漏业就是从这里发生的。 比如某个凡夫一向认为这个五蕴就是“我”,叫“王小燕”。之后种种的想法、执著、行动都是围绕这个“我”而发起的。 因为她一直认为这是“我”,精心打扮之后,就认为这个“我”变得好看了。因此,别人一说:“王小燕你很漂亮!”她马上显得非常兴奋,仿佛真的有个“我”非常漂亮。于是就很执著自己的形象,会一直沉迷在贪恋自我中。 或者,当别人说:“王小燕是很坏的人,王小燕做了什么坏事。”她一听,认为“我”受到污辱了,马上就起反应:这是真正污辱了“我”,“我王小燕”失去了尊严,我一定要打官司,赢回我的声誉。 就是因为对色受想行识这些身心的相,没有看清楚,这个“王小燕”天天认为这个蕴是“我”,其他都不是“我”。因此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我”更重要的东西。既然认为“我”是第一重要,就任何时候都是“我”字当头,要为我恢复尊严,要为我赢得荣誉,要装饰我,要呵护我,要尊重我,要实现自我的价值……总之所有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我”在做。这世间所有的好坏、善恶、利害、美丑等的戏论,都结合在“王小燕”身上,心就缘在这上面起执著。 也就是说,认为有个实体的“我”为根本,之后种种的差别法都套在这个“我”上而出现各种戏论。比如“我美”、“我丑”、“我优秀”、“我差劲”、“我聪明”、“我愚蠢”、“我时尚”、“我土”、“我尊贵”、“我卑微”等等。这就是一个根本戏论套上种种差别,就成了无数个差别戏论,成了这个虚妄分别心天天舔食不已的烂骨头。缘着这些戏论而起种种执著,于是就出现了各种烦恼相,发生了各种迷乱的行为。 比如她今天要出场了,会很用心地装饰自己。她会想:“我”现在要装饰成什么形象?这就有许多选择,她会从中挑选“我”是什么风格,“我”的发型衣服要什么样、怎么搭配,“我”走路的姿势,“我”的语言、表情怎么做,一整套都是围绕“我”而做。就像现代人所说:我要做出一个自己来。所谓的设计自我、实现自我、表现自我,在各个领域里,在各种事件中,在种种关系到“我”的场合里,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 因而对外界的种种评价,她都特别在意。别人谈论时,说王小燕好、不好、中等,她是我们的人或者是我们的对手等,她会非常敏感,对周遭的信息马上做出辨别和反应,诸如:哭、笑,羡慕、吃醋,关心、冷漠,一般的高兴、特别的高兴,一点点不高兴、满脸的不高兴……全是一个如来藏配着“我见”的迷惑因缘,对于四方、八方的情况,做出的各种反应。 其实都是妄动,但她的心因为执著我而迷惑,总是在辨别:“那个人在说我好,是自己人、是朋友”,然后马上就表现出很欢喜、很愿意拉拢的心态。因为她对“我”好嘛!所以是自己人,就执为自方。那么做出的行为就是:“由于你是支持我的、尊重我的、喜欢我的,所以我就给你回报笑容,我就愿意帮你”,所以这一切行动就是以“我”为根本而出发的。 另外,看到那些所谓的敌人,也是计较:“她在说我的坏话,她在跟我竞争,想踩掉我”,因为她不维护我王小燕,就觉得这个“我”受到了压迫,受到了污辱、践踏。她马上的反应就是:“那是我的对手,我一定要把她打倒。如果我占优势,一定要给她颜色,把她打翻;如果我跟她势均力敌,我就跟她拼到底;如果我不如她,也起码不给她好看。”马上心里就做出这种表情来了,马上就有维护自我的一个反应。 从中可以发现,凡夫行为的公式,就是以我执而起惑、造业,而且这个起惑、造业,是随着不同境界因缘而发起相应的妄动反应。这是一条贯穿一切轮回行为的定律。 如果能见到根本就没有“我”,那么这些由执著“我”而发起的妄动就全部会停止。 相反有了我执,就必定会产生贪、嗔、痴、慢等各种烦恼。也就会以种种的烦恼,驱使着心发起各种各样的有漏善业、恶业或者不动业,这就是普遍地覆盖到有漏世间一切时处的轮回机制。整个轮回因果的原理就是“以我执起惑造业、感果”这一句话,这就是轮回现象的总公式。如果能展开来透视到它的一切点上,就完全可以获得断定的认识。正是这个心上流转的机制破除不了,导致了一切凡夫长劫陷于轮回的命运。 所有凡夫世间,就是以这样的法则在不断运行着。从微小的一个波动,起了一念贪心或嗔心等,由于同类的心念在不断地串习加强,致使果上变现出明显的大苦。或者在所缘境、非理作意、持续程度等因素上,有种种的差别,就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烦恼倾向、造业的程度,也决定了感果的程度。但其中惑、业、苦的运行机制是“一以贯之”的。完全是一样的法则。微观上的机制是如此,宏观上也相应表现为:在这个极其广大的三界中,凡夫一生又一生就像轮子一样不停地流转。作为迷惑颠倒的人,心识在念念不断地错乱冲动,导致果上显现出长劫无法中断的生死迁流。 这就看出,世间法非常荒唐。所有的凡夫,其实都是为着一个错认的“我”,而在无量劫中无法停止地起惑、造业、感果,感果时,又起惑、造业,又感果,如此循环不已,无由解脱。 通过刚才这样解释,大家应该明白了,轮回的根源就是把自身五蕴的现象看成是“我”。但实际上,这五蕴上是没有我的,就像绳子上没有蛇。而一切的烦恼障——由于执著“我”而起的种种妄想、执著,都是为着这个“我”而来。 在我见没有破除时,任何人都得不到解脱。而且这个如来藏随因缘起作用时,丝毫不紊乱。如果它落在错乱缘起的圈套里——一直以我执为出发点,那么就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因缘,而一一对应地发生内心的虚妄行动。 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无量劫里无数种类的众生没有一个例外,都处在轮回缘起法则的掌控中。比如有我执的人,只要随便说两句,把他抬得高一些,马上慢心就生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首先认为真的有个“我”,之后由种种因缘的假相,就封这个“我”为第一、为高贵、为优秀,在容貌、性格、财富、权力、能力、知识程度、家庭幸福程度等各方面都可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随便在里面挑一个,比如说容貌,把她排到美人的层次,那就不得了啦!马上她就缘着这个“自我”的美丽,时时都想“孔雀开屏”,想让所有的人欣赏她这个“美丽的我”。所以特别喜欢表现“我”的容貌,特别喜欢化妆,愿意在人群里亮相,尤其是喜欢别人关注的眼光。如果有人赞美两句,就会美滋滋地自我陶醉。而自我陶醉时,表情、状态也表现得非常高,不会是低的。 所以这个如来藏是很妙的,就随这样一种因缘,马上就变出一个慢烦恼,而且这个慢烦恼是缘着容貌来的,不是缘其他来的。缘起就是这样精确。 如果说她外语讲得特别好,她就缘着这个“我”精通外语,马上就把这个“外语好”的光荣称号往“自我”身上贴。这样一个“我”,就成了一个特别会说外语的“我”,那就好高兴、好自豪:你看我外语说得多溜,好像比美国人说得还好。每当有机会说外语时,会表现得非常激动,你看她的脸色、劲头都不一样。如果别人超过了她,那马上就不高兴。其实都是烦恼,但人都没有自知之明。 嗔恚是怎么生起的呢,也就是有谁敢跟“我”对抗、她竟然违反“我”的意志,那心里就不高兴、就愤怒、就咆哮,表现出的相就是马上给你一个嗔恚看看。凡是破坏“我”的人,给他的就是嗔恚、愤怒,而绝不可能露出一个笑嘻嘻的相,这就是“自我”的行为逻辑。 要认识到:根本上执著有我,由此五花八门、各式各样的烦恼,就毫无紊乱地随着当时的情况出生。这个如来藏随着无明染缘,有一套错乱的反应程序,也就是:合我的意,心就爱著它;不合我的意,心就排斥它;我很高,心就抬起来;我低了,心就低下去;谁要和我比,心就拼搏……像这样一系列程序都不会紊乱:不会合我的意,反而嗔恚;不合我的意,反而高兴。除非是精神错乱,颠倒地执取信息。或者是修道人,超越了迷乱妄动。 想一想,当一种因缘和合时,一个刹那不可能出现两种心态,而且不会错乱。既然心是这样颠倒地妄动,执著真的有个“我”,那么一切行为就都是神经兮兮地、不断地为维护“我”而提防、敏感。反应真的是很精确,也很可笑——个个都精神有问题! 所以凡夫内在像贼子一样的心,要看穿它的伎俩,要知道它的反应方式。其实它就是一个腹敌,占据了你内心的空间,是它在指挥着你的行动。看似无形,只是个无明,其实它钻到你心里,乃至未被消除之间,一直在内心掌控一切。是它在发出种种行动的指令,是它在针对不同的面向、不同的因缘情况而让身、口、意做出相应的反应。 可以看到:凡夫的心已经被这个无明的鬼侵占了,表现出的种种心态行为,全部是错乱的,真是一塌糊涂!因此就成了颠倒迷乱的生活,从始至终无一可取,无一清净,无一安乐。以这个原因,称它为 “苦”、称它为“杂染”。 经过这样详细观察,会看透轮回的机制。你才恍然明白,原来轮回的根源就是经上讲的这一句——“想念贪计身者”。它就是集谛的根本。这个“身”要理解成“我”,古代有的翻译为“身见”,其实就是“我见”。 凡夫认为这个身心就是“我”,因此一切时处都以我为中心,而不是以其他为中心。其他都被划定为我以外的东西,唯一这个是“我”。然后其他东西就跟这个“我”有牵扯:我所有、非我所有、我所喜、我所恨,我如何如何,整天就是“我、我、我”。这个根源的执著不能破除,那就永远出不了轮回。 因此,阿弥陀佛关注的就是这一点。因为要把从地狱到天界之间的无数凡夫都摄持到净土,如果止息不了我见,即使去了极乐世界,也照样搞轮回,照样天天做的就是贪嗔痴、杀盗淫等各种各样的事。用不了几天,就把净土搞得一塌糊涂。 这样的杂染法就是五浊的根子。这个浊染如果逐渐地增长、加强、蔓延,就会生出无数大大小小的纠纷、竞争和战争。只要把几个人放在一起,就有一大堆事出来。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意见、习气的不调和,拉帮结派,彼此对立,名誉、地位、权力的竞争,什么样的轮回事情都会逐渐出来。 每个人都执著有我,那么好了,到净土也免不了起种种的贪、嗔、痴、慢、嫉。大家跑到了净土,还是要比赛、要竞争,只不过换个场所而已,内心的我执、烦恼一点没消除,那是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清泰国土的。照样是每个人执著“自我”,不断地产生烦恼、造有漏业,这样又搞出轮回的大苦海,个个都陷在里面爬不出来。 所以,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时,抓住什么是截断轮回的根本。这是极奇特的事,既要让众生带业往生,又要使他顿脱生死,那么它的根本点就是要使一切凡夫往生者彻底不起我和我所的心想。只有彻底遮止了我见,刚才所说的所有颠倒的心态、行为和果报就一次性完全遮止了。 这个原因就是,一往生后,阿弥陀佛有无上的神力,能够使往生者不再起一刹那我和我所的心。这样就解脱了生死。从这里就体现得很明显,什么叫他力法门、什么叫横超三界。 “竖超三界”的方式,必须得通过自身戒定慧的修行,确实能够把我和我所的念头彻底消掉,之后才能恢复清净,自己的心思、言语、行为就不再搞轮回这一套了。如果还沉浸在“自我”的感觉里,一直认为有个“我”,然后起心动念、行为都是为了维护这个“我”,那好了,一定整天都是搞轮回的事。不必说一生三万六千天,连一天当中都不知道会集多少轮回的业。按这样的方式走下去,永远也解脱不了轮回。 只有见到蕴上无我,就像见到绳子上没有蛇。这样亲自见了确实没有我,才真正放心了!一颗心彻底放下了,再也不起蕴上有我的知见。俱生的执著虽是无始以来养成的惯性,但因为智慧已经开了,见到了真谛,也就会逐渐平息下来。因为自己的心已经不支持颠倒作意了,它顶多闹几次,就会慢慢歇下来。就像一个小孩,你天天顺着他,他的习性越来越坚固,就难以调伏。如果你不顺着他,不睬他,他哭两下没戏了,也就闹不下去。同样,虽然心里还有烦恼,但如果不支持“有我”,它以惯性会反弹几次,最终就会歇下来。妄动的力量会消下来,会越来越小,之后就没有了。等到心里执著“我”的妄动完全止息了,就是俱生的烦恼消掉了,这样人就恢复了部分正常。也就是,过去那种缘着自我颠倒错乱、起惑造业的方式彻底断掉了,恢复了不执著人我的正常的心,这样就叫“阿罗汉”。 既然心里已经不起执著“我”的冲动,那么轮回的动力就逐渐消减下来,最后动力减为零时,再没有轮回的动力了,轮回的轮子怎么转得起来!所以,生死会彻底断掉。 现在我们没有这个力量,就要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无上的神力注入到我们心里,会停止一切贪计“我”和“我所”的心想。可见,弥陀愿海的力量不可思议。这是无法想象的事,因为完全超出了常规。但这不可能是妄语,阿弥陀佛已经实现了本愿。这确实超出了常规,以佛的力量加持在往生者的心上,从此再不会起任何我和我所的妄念。可见佛的加持是何种程度! 2015-02-24 11:00:52 | 引用 |
无题 第十一、正定必至涅槃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宋译的经文为:“我得菩提,成正觉已,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下面讲这一愿时,要把“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八个字的内涵补充进来。 前面我们看到,以弥陀愿海的恩德,能让我们一生净土就不再起任何我和我所的心想,凭这一点就永远超出了轮回,再没有任何生死之事发生,因为已经停止了因。 紧接着,这一条大愿更加不可思议。如果我们真正信受了这条大愿,就知道往生决定成佛。因为弥陀愿海的力量能让众生一往生,心的品质就转成决定聚,能够远离分别、诸根寂静,因而决定证到无上菩提。即以弥陀本愿保证了两点:一、一往生就得到不退转;二、往生后,决定证得大涅槃。下面分别解释: 一、一往生就得到不退转 阿弥陀佛的悲心就是让众生一往生就得到不退转。也就是成就一个净土,里面周密地建立好一切措施,再把众生摄受进来。由于没有任何因缘导致退转,而且一切时处都念念增益菩提善根,也就登上了不退转位。这不是只靠自己努力登上的,而是被佛的力量摄持住心,安置到了不退转的地位。 因此获得不退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内在的修证已经到量,已经修到了内心坚固不退的品质,这样在任何环境里都不会退;另一种是依靠佛力强大的加持,依靠净土强大的加持,一入到里面,就保证不会再退。 一般众生的性情是摇摆不定的,因为他的心还没得到稳固,所以在菩提路上一路颠簸。而且处在恶劣的环境里,确实是进少退多。得一点进步很难,退步却非常容易。毕竟,牵引人心堕落的因素太多了,凡夫俗子处在世间这么乱的环境里,自己没有力量把握,很快就会退步。像这样,心里并没有成就正定聚的功德。 “正定聚”有两种解释:一种说,决定会证悟,叫正定聚;决定暂时证悟不了,叫邪定聚;能不能证悟全看因缘,有因缘会证悟,无因缘就证悟不了,这叫不定聚。这就看出众生的心有三种状况:一种是善的势力已经强化到量,不会再退步,而直接趣向证悟,这叫“正定聚”;相反,邪的势力已经强化到量,暂时无法转变,决定堕到邪的方面去,这叫“邪定聚”;中间属于摇摆不定的状况,就看遇到什么因缘。 另一种解释是:决定会轮回的情况叫邪定聚;决定不落轮回,一定会成佛,叫正定聚;轮不轮回要看因缘,是超升或沉沦还不决定,叫不定聚。 如果从阶位上判断,不定聚是指处在信位的菩萨,就像空中的柳絮看风往哪边吹,是往上飘、往下落或往左、往右,完全看风吹的方向,看风势如何。风往左吹,它就往左飘,风往右吹,它就往右飘,一点都不确定。 法藏菩萨当时观察到许多国土的众生都是这种状况,绝大多数凡夫都没有入正定聚,都处在摇摆不定、毫无保障的状况中,没有脱离险情。真要入了正定聚,得了不退转,那就放心了!从此就只进不退,一帆风顺地成佛。所以这个入正定聚是佛道上一个极重要的关口。过了这一关,前途就一片光明,未来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自在。但在没过这个关口之前,情况很难预料。所以佛的悲心是发大愿要帮助这一类众生,使他们一往生就得到佛力住持,每个人都像封了印一样,已经成了正定聚,成了不退转的身份,叫做最后身菩萨。 由此你才知道,原来往生如此殊胜。只要一生到净土,有佛力加持入心,顿时心的品质得到转变,再不会退转而决定成佛。即自己的心已经转成唯一趣向证悟的品质。 从人间的现象看,也有类似的情况。某个孩子天性淳厚,他有很稳固的善心品质,从他小时候的禀性来观察,可以预断他一生不会变坏,前途一定很光明,但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一般人心都不稳定,善根不是很坚固,就是善的习性比较薄,坏习气却很多,这就很难说。要看他以后遇什么因缘,他里面的种性还没强化到坚固的程度,就时时可能随因缘改变,有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这一类的人占大多数。 现在要体会阿弥陀佛的悲愿是想加持不定聚众生全部转为正定聚。这是佛法教化上极大的愿力。一切的教化或者教育,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使人心转成决定良善,之后达到纯善、至善。现在弥陀愿海要建立清净的国土,使众生一生到这个国土,就时时处处、遇到任何境缘,都得到加持,不但使他心里不起任何染污,而且令其菩提善根不断生起和增长。按这样不断强化众生的善根,而造成善心坚固的品质。现在这条大愿已经圆满实现,可以说这是法界中最伟大的一项成就,是所有世出世间教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功。 这样就知道,共通的途径和特殊的途径有很大差别。共通的途径就是只凭自力修行来达到不退转的途径,特殊的途径是指依靠弥陀愿海加持而强化为不退转的途径。在一切不可思议的力量当中,以佛的力量最不可思议。如果得到佛力加持,自己的心就会转成永不退转的品质。 所以,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里特别提出得不退转的途径有难行和易行两种。能得到不退转是修道上关键的一个突破。一切菩萨在初发心时只是处于萌芽的状态,最后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要看它枝干是不是已经挺直、坚固,如果达到了,就可以决定:无论以后遇到什么样的风吹雨打都不会倒下,决定会长成参天大树。但其他情况就很不确定,如果风大一点,或者遇到其他灾难,就会挺不住。所以,处在萌芽阶段的菩萨,他在修行道路上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尽快达到不退转位,之后就再没有危险,再不会退堕。但要达到这个程度很难,尤其在浊世修行更加不易,因此这就成为难行道。这里面有各种退缘,有外道方面的、自己贪著轮回方面的、大乘难行方面的等等。 也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很多修行人当初都是发一番好心来修行,但内在的品质并不坚固,所以很多都不可靠。里面不坚固、不成熟,就会变掉。这不能只看一时的表现,到后面遇到各种事情时,就发现这个堕落了、那个退步了,或者已经不信佛改信外道了,或者娶妻生子做生意了,所以就变得跟以前根本不一样。初发心的菩萨多数是处在这样的状况中,进进退退,很难保证不退。有很多修行人退堕下来,甚至堕入恶趣。所以得不退转是很难的事。 我们经常会讲到舍利弗的公案。当时他已经修得很不错了,也是在行菩萨道,但以一个乞眼的因缘——众生也是满恶劣的,给了眼睛,嫌臭扔到地上,还要踩两脚——他就觉得众生难度,再也不度众生了,干脆自己求解脱算了。这样,他就在六十劫里退了菩提道。 所以《涅槃经》上说:“鱼子庵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结果则甚少。”就是讲:好比庵摩罗开花很多,结果却特别少;鱼肚子里的子非常多,能长成鱼的却特别少;初发心的菩萨也是不可计数,真正入不退转位而成就的却很少。一入了不退转位,那就要成就了。但是这种人不多,凤毛麟角。大多数人上不去,不但上不去,还滚下来。大家看看周围的情况,就特别清楚。所以要通过一个易行的方式来达到不退转位。 只凭自力要修到不退转位,就好比一个人徒步行走千里,要一步一步地按照规定的路线走,而且不能退下,天天要努力,直到已经强化到不会再退步的程度,才是入了不退转地,所以这很难达到。换一种方式,已经造好了大船,只要直接上船,顺风航行,很快就到达目的地,这种方式叫“易行道”,因为有大船的力量可依靠。 总之,我们大家都应当让心主动地投入阿弥陀佛的愿海,来接受佛力的加持。一旦佛力入在心里,发生微妙的反应,就会被加持成不再退转的品质。就像一切炼钢的条件全部都具备了,只要把钢材放进去,很快就炼成坚固品质的钢,再不会变坏。这是比喻靠着助缘极大的强化作用,来使心达到不退的品质。 二、往生后,决定证得大涅槃 其次我们要讲到“定成正觉”,宋译里说得更详细:“十方世界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也要从理上认识清楚:为什么只要往生极乐世界,就决定得到无上菩提?如果你真的深信这一点,那就会深信在净土是一生成佛,不会隔第二生。原因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做了保证,一生到极乐世界,就“远离分别,诸根寂静”。所以佛的慈悲心确实是在一层一层地为众生考虑。佛就是想怎么来帮助一切众生快速成佛,包括怎么横超生死,怎么得不退转,怎么速证涅槃。前面一愿是止息人我分别,现在进一步要达到远离一切分别。能认识“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这八个字,就知道生净土决定成佛。 所谓“分别”就是思量、识别种种的事和理,是以虚妄分别为体性。本来是个无分别的法,偏偏在这上面虚妄地分别人和法,这就叫分别上的迷惑。断了这个迷惑,就叫“无分别智”。前面我们说的绳蛇喻,那只是虚妄分别当中的一点,众生的虚妄分别是无量无边的。上面我们讲到,在把蕴当成“我”之后,就一直耽著“我”而起各种各样的分别。这一类的我执分别能够停止,那就出了轮回,出了分段生死。 而这里进一步说到“远离一切分别”。本来一切处都是这个真心,平等一如,你不要去妄加分别就好了。但这很难,众生偏偏要在无分别的法上起种种的分别,高、低、善、恶、美、丑、远、近、这边、那边……这就起分别惑了。落到真如理体上,确实是平等无别,任何时处都是这个本然的心。但是在这上分别人我和法我——即使去掉了人我的分别,还会有法我的分别,比如认为一根柱子、一座山、一辆车、一个细胞、一个原子、一个刹那等,这一个个的法都是实有的,每个法都有它的自体,然后在这上起种种的分别、取舍,这叫做分别惑。 现在弥陀本愿更深入的加持,就是使众生往生之后,能够远离一切分别。一切时处唯一是如如法性,不要妄起分别。如此寂灭了分别,就出现无分别智,会了达“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没有第二种的。如果能透过此关,就会迅速证到涅槃。 也即分别上的迷惑都舍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同归寂静,就开始契合涅槃的理体。远离了戏论,诸根寂然,就契合了涅槃。相续下去,恒时不离,也就成佛了。 这样,一切分别妄动全部没有了,不仅耽著人我所起的邪思妄念消除了,连缘着林林总总的法所起的一切妄念都没有了。因上没有了妄动,果上就没有生灭,所以就彻底远离了分段、变易二种生死,全分显发本具的三身、四智等功德,这就叫灭度,叫证大涅槃。因此,这一愿叫做“必至灭度”。 2015-02-25 10:22:02 | 引用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 | 无题 第十二、光明遍照十方愿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此即愿当来成佛,色身光明普照十方无数净秽国土。 法藏菩萨的大愿不是只救一个地球上的众生,不是只救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众生,也不是只救东方、南方等局部地区的众生,而是要普救全法界的一切众生。那么,以什么方便来达到普遍摄受众生的目的呢?即发愿成就色身的光明,普照到十方无数佛土。如果这种光明有限量,最低不能照到百千亿那由他佛国,就不取正觉。 这一愿极其惊人,因为这不是发愿成就法身无量光,而是发愿成就色身无量光。就法身而言,心性寂而常照,称为光明。以心性无量之故,光明则无量。诸佛都已彻证心性本体,都可称为无量光。而此处发愿成就色身光明无量,其用意是为能普遍摄取十方世界中的念佛众生,使之得以往生。总之,这是为利益无量众生,而誓愿光明无量。 在本愿的成就文中,讲到诸佛的光明,有的照到几十里、几百里、几千里乃至于照到一个佛国、十个佛国、百千佛国等,在量级上有很多差别。汉、吴两译中说到,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是源于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成佛时自然显现,不必预计安排。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为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魏译)。其佛光明普照佛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唐译)。 在吴译本中,有一段愿文:“使某作佛时,令我顶中,光明绝好,胜于日月之明百千亿万倍,绝胜诸佛。光明焰照,诸无央数天下,幽冥之处皆当大明。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见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者,皆令来生我国。”从中看出法藏菩萨誓愿成就的光明有炽盛、遍照、摄受利生三种妙德。 炽盛,指光明超胜日、月之光百千亿万倍,且胜过诸佛光明。遍照,指光明普照无数世界,令幽冥之处悉皆明朗。摄受利生为光明之德益:“见此光明,无不慈心作善”,即加持众生灭除其心中垢染、发起善心;“皆令来生我国”,指光明摄取众生,往生净土。如《观经》云:“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往生礼赞》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 2015-02-26 14:48:25 | 引用 |
无题 第十三、寿命同佛永久愿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此文即愿当来在净土成佛时,色身住世的寿命无量。就如同《法华经》所说:“山海慧如来,寿命无有量,以愍众生故。”法藏菩萨发起此愿的悲怀是:若教主佛住世的时间短促,则教化事业必定短暂,有很多众生将难以值遇佛。当众生善根还处在薄弱的阶段,就像一个婴儿不能离开母亲,时时需要母亲照顾、抚养,才能长大成人。同样,初学菩萨在尚未入法位的阶段,必须常常依止佛不离开。这样由佛护持、保养,使得他的道力增强,逐渐达到坚固,之后才能独立。以此缘故,法藏菩萨发愿色身住世的寿命无有限量,这都是愍念众生的缘故。 此愿的利益是能在未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中,永远给十方世界的众生作依止处。十方世界无论哪个有情只要他想依止阿弥陀佛,就有机会即生生在佛的足下。从此一直在佛身边闻法、修行、成就,不会处在无依无怙、不得佛摄受的状况当中。因此赞叹佛色身寿命无量为利他无上恩德。 总结:阿弥陀佛的悲愿是要做到普度十方三世的一切众生同成佛道,为此以成就无量光、无量寿作为大悲利他的根本。即:成就无量光,在空间上遍照十方无数世界,普遍摄受念佛众生;成就无量寿,在时间上尽未来无数大劫给众生作依怙。如此横遍竖穷,大悲周遍入于无量时空,展开无穷无尽的事业,普度十方有情疾成佛道! 2015-02-26 14:51:52 | 引用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 | 无题 第十四、声闻广多无量愿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于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此愿大意为: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声闻若能算出他们的数量,乃至三大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成了缘觉阿罗汉,这些阿罗汉们在百千劫中共同计算极乐世界声闻的数量,假如能计算出来,我就不取正觉。 本来,声闻行者的种性偏小,要让他发菩提心,趣入无上菩提,有很大难度。而法藏菩萨在此发愿摄受无量声闻众往生净土,成就菩提。这种愿力实在不可思议。 我们学习四十八愿时,能一愿一愿地认真思维,就会确认到弥陀愿海的确是“一乘悲愿”,是普度一切众生同成佛道。那么,在一切众生当中,有三类障难现象,所谓的二乘、女人和根缺。即:或者由于六根不具,学佛存在很大的障碍;或者由于所依身——女身的过患,带来成佛的障碍;或者以种性偏小,也成为入佛的障碍。法藏菩萨要实现普度众生同成佛道的大愿,特别怜愍这些有障难的众生,发愿以无上神力来消除他们的障难,使他们都能迅速成佛。本愿说的是普度声闻成佛。后面还有两愿,是发愿使女人转女成男、往生成佛,以及让菩萨一切生中远离根缺的障难。 有人说:无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还是龙树菩萨的论,都在说极乐净土的声闻无量无边,好像以声闻众多为奇特,这是什么原因? 答:《往生论注》上这样解释,譬如鸩鸟飞入水中,以它的毒力使鱼蚌都死去,而犀牛触及水时,能使已死的鱼蚌都复活。这是指,本来偏于小乘的行者很难发起菩提心,但以弥陀神力加被竟能使声闻发起菩提心。这是佛力极其不可思议之处。 有人问:《往生论》上讲“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而这里却说佛国有无量声闻众,两者不矛盾吗? 答:这里说的声闻并不是真实的声闻。《往生论注》上讲,这就好比佛到了天上,跟天帝谈话的时候,称他为“憍尸迦”,其实这是他前世做人时的名字。但到了这一世还称他为“憍尸迦”,就是用他前世的名字来称呼他。与此类似,有一类前世偏重于修学小乘法的行者,被弥陀愿海摄受而往生到了净土,还以他前世的名字称他为声闻,但不是声闻种性。 而且,阿弥陀佛普度众生是观机施教,对于前世串习小乘法很多的众生,先给他传四谛等法,让他先断烦恼障,但这并非只停留于小乘的地位。比如《观经》讲中品上生的情况时:对于小乘根性回向往生的这类凡夫,到他临命终时,佛为他讲苦、空、无常、无我等,而他往生之后,到莲花开时,便听到众多的音声在赞叹四谛,当即便证得阿罗汉果。因为这类行者首先断烦恼的缘故,也称其为声闻。 其次参照宋译经文,里面明显讲到:“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令生我刹,虽住声闻、缘觉之位,往百千俱胝那由他宝刹之内,遍作佛事,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方面,从断烦恼的程度说他“住于声闻、缘觉之位”。另一方面,这些圣众既然能去百千俱胝那由他的佛刹作无量佛事,那就不是阿罗汉的行为,而是大菩萨的行为。因为,声闻行者不闻他方佛名,也不能普作上供下化的佛事。 由此可知,只是从宿世偏重于修学小乘法而称之为“声闻”,或者以往生之后为其先说四谛法而断烦恼障,称其为声闻、缘觉。但是按发心和行为衡量,既然能去无量世界遍作佛事,那就是菩萨的行为。 总之,这是在发愿成就光明无量和寿命无量之后,又发愿成就眷属无量。那么,西方净土的声闻众到底有多少呢?就连无数位缘觉阿罗汉集合起来在百千劫中共同计算也无法算尽。声闻众尚且无量,何况菩萨众!正如《阿弥陀经》所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无量无边的圣众清净海会,其中像弥勒菩萨那样的一生补处菩萨都多得不可计数,只能以“无量无边阿僧祇”这样大的数字来表述。 所以我们要从“声闻无量”这一愿体会到弥陀的普度悲愿。佛的心愿是将一切种类的有情都摄持到自己的净土,入于大乘一味善根界,而共同趣证菩提。由此便成就了西方净土眷属海会极其圆满的功德。 2015-02-27 13:45:08 | 引用 |
无题 第十五、寿命修短随意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寿命无量,是指佛国人天仗佛悲愿加持而得以莲花化生。这并非父母所生的身,又不是有漏业所感的身,而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身。这是以自身的净业与弥陀悲愿神力和合的结果。这种莲花化身没有任何老病死苦,因而寿命无量。这是极为奇特、超乎想象的事。 对此称为“清虚之身、无极之体”,“无极”就是寿命无量。这不是像人类肉身这样的构造或功能,不可能忽然间维持身体运转的能量没有了,生命到期了,而是永具金刚那罗延力。 要知道,清净的佛国中,一切受用都自然显现,时时受用法喜妙乐,因此永保活力,寿命无极。 除一种特例,就是往生者有自己的本愿,想舍净土的寿命而去秽土救度众生。那就随他的愿,当时能舍净土的寿命。如果不是这样想离开净土,那在净土得到的这个身是永远无衰、无死的,这叫“净土第一德”。意思是说:作为修行人,都希望修法能持续不断地进步,由此而速疾成就道果。在这中间很大的一个障难就是死亡。像我们到娑婆世界投生,尤其现在寿命很短,平均下来只有七、八十岁,黄金阶段就是从十五岁到四十五岁这三十年,但也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就过去了,往后就逐渐迎来衰败的老年,身心会越来越没有能力,修持就很困难。所以生命短暂,一瞬间就过去了。死后经过投胎,来世有很多杂染因缘,情况非常难以把握。如果由一些不好的因缘又发动起识田中杂染的种子,造各种恶业,就会导致退失修道。所以要做到生生世世持续修行上进,是很困难的事。而如果我们生到净土,那就转成长生不死,永远年轻,就能持续不断地在道上升进,也就必然圆成道果。以这个原因,把“佛国圣众寿命无量”称为“净土第一德”。 我们学《无量寿经》,要在每一条愿上用心思维弥陀悲愿是如何惠予我们极大、真实之利的,这样才能真正对佛生起感恩心、归投心,由此净土法门会真正深入我们的心。 我们把四十八愿都研究清楚了,就很明白,阿弥陀佛要最方便地给予众生十念必生的利益,只要众生具足真信切愿,就能很容易往生到净土。而一往生上去,第一个关键是让众生不起我和我所的心想,因此彻底止息烦恼、不造轮回业因,这就达成了横超生死的目的。接着是,佛以神力住持佛国圣众的心,使其恒无退转而入于正定聚,从此在修道上唯进不退,再加上“寿命无量”,就毕竟达到远离一切法我分别,诸根寂静,合于涅槃理体而成佛。 总之,对于四十八愿好好地研究,就会明白阿弥陀佛对于法界众生如何疾速成佛的事,全都考虑妥善。而且会从中发现,弥陀愿海及其安乐净土已经圆具救度一切众生的功能。所以弥陀愿海是我们众生成就佛道的极大增上缘。只要我们竭诚归投弥陀愿海,就一定能解脱生死,能得不退转,能圆满普贤行愿而成佛。 2015-02-27 13:49:02 | 引用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 | 无题 第十六、国中无不善名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这一条“国中无不善名”的愿是誓欲成就净土整体的微妙功德。此愿意为:假使我成佛,我国中的人天不必说闻到不善的事实,下至能听到一个不善的名字,我就不取正觉。由于此愿的成就,在弥陀净土中无有丝毫杂染现象。 有人说:《阿弥陀经》上,不是说有鹦鹉、舍利、白鹤、孔雀等,这些不都是旁生类吗?其实,经上明确交待过,这些都是弥陀神力变化所致,并非受生恶道的鸟。蕅益大师解释:白鹤、孔雀等,一一都是性德美称,并非恶趣之身。怎么叫做性德美称呢?因为都是阿弥陀佛的性德所现。这些白鹤、孔雀等就是弥陀法身所现的妙相,而且所起的作用能够宣演无量法音,增益众生的菩提善根。在目睹这些鸟,听闻其宣流的妙音时,当下能获得法益。 由此推广来说,整个国土,确实充满了功德庄严。无论是地水花树、宫殿楼阁、色声香味等,或者正报的佛菩萨、声闻、人天身等,一切都是由如来本性的妙德而流现。所以,一一都是功德庄严,都是性德美称,没有任何杂染现象(或有漏业所感现象)。由此看出,国土的体性为“一成一切成,一究竟一切究竟”。就是当法藏菩萨成佛之际,一时圆成一切净土庄严。 “一成即一切成”,好比印章盖下去,则顿现一切文字,并非渐次而现。比喻法藏菩萨成佛时,从佛心一时顿现无边功德海,因此是“一成一切成”、“一究竟一切究竟”。一切都是弥陀性德所现,故一一皆圆明具德,一一起无边妙用,都是性德至善的美称。 就圣众一边来说,佛国净土远离了一切“体讥嫌”和“名讥嫌”。在体讥嫌方面,有代表性的几个现象,就是女人、根缺和二乘种性,而佛国圣众没有诸根残缺、烦恼深重、心力不堪能、心量狭小等现象。纯粹是大乘善根界,国土为大乘大义门。名讥嫌是指与此类似的现象,譬如谁的发心软弱,会被人讥讽为小乘;谁若有眼不见真实义、有耳不闻真实音等,会被讥嫌为盲人、聋子;或者嫉妒心重,会被讥讽为女人等。诸如此类的缺陷、苦恼、烦恼诸现象丝毫无有,因此连讥嫌名也听不到。 总之,整个国土,没有任何不善的事实和名称。这全是由弥陀本愿的加持,使整个器情世间成为纯一大乘法味。 所以我们如果往生到了这样的净土,由于国土一切时处都在宣流大乘法音,因此能熏起我们心中的大乘殊胜善根;佛国的依正庄严将带起我们的自性庄严而疾速成佛。 2015-02-27 13:52:44 | 引用 |
无题 第十七、诸佛称名赞叹愿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这里,法藏菩萨发愿:若我成佛,要使十方世界无量诸佛都啧啧称叹我的名字,若不如此,我就不取正觉。 法藏菩萨为了实现普度十方有情的悲愿,就需要自己的名声播扬至十方无数世界。那么,由谁来传播呢?要由每个世界的教主来传播。如果十方世界的每尊佛在其出世时,都称赞自己的名号、自己国土的功德等,那就使得这尊佛的教法域中,从正法、像法至末法的时期里,佛弟子都能闻到自己的名号而有机会得到摄受。 如今,这条大愿已经圆满实现,这是极惊人的一项成就。像我们娑婆世界的释迦佛在讲述《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时,再三地赞叹极乐世界,殷切地劝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很明显的事实。而未来贤劫千佛期间,从弥勒佛到最后的楼至佛,每一尊佛出世时,必定会宣说阿弥陀佛愿海法门,这都是由弥陀本愿的威神力所致,不可能不宣说。 不单单是这个南赡部洲,十方世界每一尊佛都在他住世期间赞叹阿弥陀佛。这样就使得阿弥陀佛的名声传扬至十方无数世界,传入无量无边众生的心田中。 随着弥陀名号的传入人心,无数众生都有缘得到弥陀愿海的摄受。稍微想一想也知道,如果本土的佛不宣说弥陀愿海法门,凡夫哪里知道遥远的极乐世界以及这世界中的教主阿弥陀佛,乃至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又怎么知道如何往生以及往生之后有哪些功德利益?凡夫只凭自己是丝毫不可能知道的。如果连阿弥陀佛的名字都不知道,怎么能得到信愿持名而往生净土的利益呢? 这里也要认真体会弥陀的悲愿。知道佛对我们的恩德有多大,就会自觉、主动、至心好乐地归投弥陀愿海,主动地求佛摄受,把自心和佛心融在一起,那就直接被佛愿力摄受,就能得到利益。 确实阿弥陀佛的知名度算是最高了。在地球上,有各行各业的人,有的信教,有的不信教,不管是智愚、尊卑、男女老少,谈起其他佛,大家都很陌生,也搞不清这尊佛叫什么、那尊佛叫什么。比如毗卢遮那佛、不空成就佛、药师佛、不动佛等,很多人一生都没听到过这些佛的名字,甚至连本乡本土的教主释迦佛也不知道,到了大雄宝殿都说是如来佛。而阿弥陀佛的名字却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下至才呀呀学语的小孩都会唱念阿弥陀佛,一字不识的人都知道阿弥陀佛,外道里面也都知道阿弥陀佛,没有比阿弥陀佛的名号传播范围更广的了。可见阿弥陀佛的愿力真实不虚,弥陀名号已经广泛地流传在一切时处、一切阶层当中。 2015-03-02 14:48:14 | 引用 |
踏雪飞鸿 |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这是加持佛国圣众成就他心智通的大愿。他心通是指能照见一切众生内心的起心动念,就像明镜中清楚照见万物的形态那样。
这一愿的利益非常关键。试想,如果不知道别人的心理,怎么处理人际关系、人事纠纷,或者如何因势利导教导别人呢?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想法,有种种执著、烦恼,有各种困惑、疑难。如果不知道别人的心理,就没办法做到善巧地开导,解开他的心结;也不可能做切中他病根的教诫,给予他忠告;或者根据他的心理需要,安慰他、鼓励他,帮他提起心力等等。
比如你只知道她很苦,但不知道她为什么苦,怎么做适当的开导呢?如果能知道她是感情失败、事业失败等而痛苦,那就可以应机说法,帮助她走出困境。或者了知他有种种心理问题,比如耽恋异性、贪著名声,或者嫉妒某人,或者是以什么不良的性格导致身心不健康的,这样才能设法帮助他解除心病。比如,他是因为男女的爱情而苦闷,那就要跟他讲爱情是怎么回事,这样说透了,才能使他心量放开。或者他非常爱慕虚荣、贪著名誉,他不高兴是因为没得到荣誉。那就要针对这点来做开导,说别的就对不上。
不明了别人的心,就不能切中要害。很多时候都是对牛弹琴,话不投机就等于白说。如果能直接看到他的心,说出的每一句话才能说到他心里去,让他愿意听从教导,由此打开他的心结。经过开导之后,他会开始明白:我在哪一点上错了,我以前那种心态或者对待人、对待事的做法完全不对,应当怎么改正、克服等等。
可见,菩萨要能做到善巧地教导众生,对治众生的毛病,就一定要有了知他心的能力。这样,才能像神箭手那样一箭中的,直中要害。
阿弥陀佛完全知道,菩萨普度众生具有他心通的能力是何等重要。因此已经最周全、最细致地为我们考虑好了。我们确实要感念阿弥陀佛的大恩大德!这不只是世间父母那样的心:为了孩子从小能够受到好的教育、长大能有大的出息、有个好的家庭和事业等,会方方面面很周到地为孩子考虑。这只是让孩子在世间过得好的一个想法。毕竟,父母只有这么大的见识和能力。
但阿弥陀佛不是这个量,佛是要为一切众生架设好成佛的高速公路。总的目标是要让一切众生拔除生死勤苦之本,要让下至三恶趣众生往生后都能快速成就佛果。这条路是有方方面面细节的,也有许多大的关要。
阿弥陀佛想:我的这些孩子要具有像神箭手一样应机度生的能力,这里面不可缺少的就是他心通。因此要让我佛国里的圣众不经勤苦修持,一往生就自然得到了知他心的大神通,能相应无量众生的根机、意乐做极恰当的接引,在利益众生时,不会由于不了解众生的心理而盲目行事。
所谓“下至”,即他心智通的能力,最低能知道百千亿那由他佛国中种种众生的起心动念。上等的程度,是了知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中任何一个众生的起心动念。这是非常不得了的事。
比如说,如果有人能知道整个城市几十万人的所思所想,大家一定会说这是不可思议的人。但是这里他心通远远不是这样的量!不是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地球、一个银河系,也不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而是最低要达到百千亿那由他个三千大千世界。在这样极广大的范围里,下至地狱、上至天界,无数众生心里的所思所想,都一时呈现在自己心前。你想一想这个量,就知道弥陀愿海有多大的开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