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飞鸿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 踏雪飞鸿 2014-12-24 09:26:58
《弥陀要解》第一讲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众生得到究竟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请大家发起殊胜菩提心! 在菩提心的受持之下,今天我们大家共同学习蕅益大师从历代祖师的净土著作之中选摘出来的《净土十要》。 《净土十要》,共有十大要,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净土十要》之一的《阿弥陀经》的殊胜注释《弥陀要解》。 今天是农历的十一月十五,我们在福鼎寄禅寺开讲《净土十要》之一的《弥陀要解》。在讲解《要解》之前,简单介绍一下《净土十要》和《弥陀要解》。 这个《净土十要》是蕅益大师在天竺或者说印度和中国的许许多多难以胜数的净土著作之中,依靠他无碍的智慧眼,依靠他无缘的大悲心,为了利益我们末世的众生,选择了最契时机,也就是说最契理、最契机的《十要》,加上了蕅益大师自己著作的《阿弥陀经》的要解,称之为《净土十要》。其目的就是让学者,由此能够深刻地认识到释迦如来度化众生的大纲要,并且明了《十要》这一法可以普摄一切万法,一切八万四千法门。因此就选择了这个《十要》。 《十要》,我们去年在寄禅寺讲了《净土十要》之中的《净土十疑论》,也属于其中一要。今年我们讲《十要》中排在第一的《弥陀要解》,以后因缘成熟的时候,会陆陆续续把《十要》逐一和大家共同学习、共同分享。所以,对于《十要》的每一要它的名称、它的内容、它的殊胜性,我们在此不做逐一的介绍。以后讲每一部论的时候会做一个介绍。 既然我们今天学习《要解》,所以简单地介绍一下《要解》的殊胜性。 在这个五浊恶世极为兴盛、极为炽盛的时候,三灾猛烈、八苦交煎、众魔摧残之时,可以说尽大地没有一片干净的地方,可以让我们安闲度日。所以《法华经》中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所以,我们身居在这个五浊恶世,尤其当今末法时代,可以说没有一朝一日的安宁的时刻。 所以,这个时候选择一个安稳的住宿、归宿,找到一个人生的归宿,这是一个刻不容缓、必须马上立刻要考虑的问题。那么我们要想出离这个三界火宅,出离这个娑婆世界,虽然释迦牟尼佛宣说了无量无边的法门。但是能够自他兼利、能够三根普被、能够在末世就超脱三界、出离轮回的,可以说唯有信愿念佛法门。依靠信愿去念佛,一心念佛,这一句佛号如澄清珠一般。可以澄清五浊的浊水,让五浊的这种浊渣得以清洗;它又好比降下无量福德的摩尼宝,能够让这个娑婆世界、五浊恶世变为清净的刹土,可以化酷热烦恼为清凉。 净土法门,契时契机,至切至要,无以复加。灵峰蕅益老人,灵峰蕅益大师,他的《弥陀要解》,就是为我们开示念佛奥藏的锁钥。也就是说,是我们启开念佛甚深奥秘、甚深奥藏的一把钥匙,又是导引我们回归净土大道的一个指南针。 所以,古人说,《弥陀要解》言言见谛、语语真诚,或者说言言见谛、语语归宗。一字一句都是从蕅益大师的大智慧海中流现出来的,给我们开示从事持达到理持,也就是说从事相上的念佛,达到理上的念佛,事持达到理持。 我们凡夫人,对于甚深的实相、般若、空性、真如、法性,可以说难达其妙,很难了知、很难通达。但是这个净土法门就是从最初的我们对实相一无所知,只要是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唯专唯精,这样执持下去,就可以达到业尽情空,达到心花绽放的时候,就可以照见我们的心性,这叫是从事持达到理持。 所以,经中以及历代祖师,古圣先贤,所有修法,不能够超出这个净土法门,所以说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也就是说,它已经包含了所有的法门,所有的法门都在它里面,因此说至大无外。一切的圣者也好,贤者也好,智慧再大、禅定再深、戒律再清净稳固,陀罗尼以及地道总持功德再广大,也不能够超越它的范畴的。 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乃至文殊、普贤也是净土的所化;下,五逆十恶也可以带业往生。临命终时,十念或者一念,就可以带业往生,横超五浊,获得往生净土,获得三不退。 这个法门,包含性宗相宗,这个法门把所有的天台也好、华严也好、禅宗也好,唯识乃至三论等这些甚深的理性,全部给我们无余地彰显,统性相而无遗。它是蕅益大师吐心吐胆、肝肠尽裂、剖肝沥血地给我们造的这样一部论典,是真正的出离生死苦海,往生极乐世界的大津梁。 所以,在《弥陀要解亲闻记》的序中这样讲:“旭祖《弥陀要解》,即为开念佛奥藏之锁钥,导归净土真径之指南。言言见谛,语语真诚。即事持显乎理持,至圣至贤,莫能越其阃。照性恶融乎性善,五逆十恶,亦可臻其域。彻性彻相,至理全彰。吐心吐胆,肝肠尽裂。诚出苦海生极乐之大津梁也。” 所以,这个《要解》是非常非常殊胜的,蕅益大师他是断掉了所有的烦恼,是菩萨大士乘愿再来的。所以他的心中不可能有点滴的傲慢,但是他在选择《十要》的时候,当仁不让把《弥陀经》的注释《要解》,放为《十要》的首要、第一。 有几个理由,其中,当然《十要》以经为主,那么在经中虽然有种种的念佛、观想、观相等等的这些修法,但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高超一切、统摄一切的就是信愿持名念佛,而《弥陀经》就是讲信愿持名念佛的。所以,《弥陀经》是最当机的,因此把《弥陀经》放在第一。那么,因此《弥陀经》的注释《要解》也就理所当然的排在了第一。 第二个,《要解》,确实是最尊、最胜、最第一的,理应放在第一。所以蕅益大师当仁不让就把《要解》放为第一。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历代祖师是怎么来赞叹这个《弥陀要解》的。 虽然《弥陀经》历代有很多的注释,譬如说智者大师的注疏,大佑法师的注释,以及传灯大师的注释,还有莲池大师的注释,但是,尤其到后面十三祖、十二祖极为赞叹、赞叹达到了极点的,就是这个《弥陀要解》。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曾经这样赞叹说:“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之第一注解。” 说蕅益大师他做的《佛说阿弥陀经》的要解,这部注释,无论从实相的理体上,还是从显现的事相上,都达到了一个顶点、达到了一个终极。可以说达到了最极圆满,至善至美的一个境地。这部注释是从《佛说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说完之后,印度,历代也有许多的祖师大德菩萨作注释。那么传到了汉地,自从被鸠摩罗什大师翻译出来,历代也都是有很多注疏。像刚才罗列的智者大师的注释,大佑大师的注释,幽溪尊者的注释,莲池大师的注释,以及窥基大师的注疏,还有许许多多的注释,印光大师评价说:从这部经出现印度、汉地,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的注释之中,《弥陀要解》是第一注释,可以说是千古之绝唱。 那么,又在文钞中这样说:“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说:如果我们想研究净土法门,就应当看蕅益大师选编的《净土十要》,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采其精华,妙契时机,最为第一”。 《十要》这部书,是莲宗九祖灵峰蕅益大师他在许许多多、汗牛充栋的净土诸书之中,采其精华、精要、心髓的法门。那么所选出来的这些《十要》,每一要都能够巧妙地契合这个时代的特点。就是五浊恶世众生的根基日益陋劣,烦恼日益炽盛,业障日益深重,福报日益浅薄,这个时候,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叫妙契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都是法不孤起,仗缘方生。在过去正法、像法的时候,每一宗、每一法、每一门都能够为我们开启解脱门,帮我们出离生死、走向解脱。但是在末法时代,就像《法华经》中说:只剩下一门,而且这个门很狭小,因此要针对末法时代“因病与药”,针对末法时代众生的特殊的这种现状传法。所以,蕅益大师从诸多的净土书籍之中选编出来了《十要》,妙契这个时代,又妙契众生的根机。一方面跟正法、像法时代众生比起来,我们现在根基越来越陋劣。根基主要从信、进、念、定、慧这五根方面来衡量。现在我们看对佛法真正有信仰的人,可以说屈指可数,寥若晨星。那么由信心推动认识到佛法的殊胜性,知道佛法是帮助我们出离生死的无上至宝。然后,去听闻也好,思、闻也好,以及起修,去精进,发起精进,断掉懈怠、断掉懒惰、断掉放逸而身心精进、抖擞身心、趋入正法、精进修持的人又极为罕见的。即使很多人也在苦修、苦练,但是,能够缘法而生起正念的不多。正念,也就是说你心心念念都能够跟戒、定、慧相应,都能够和闻慧、思慧、修慧相应,都能够跟出离心、菩提心、无二智慧相应,或者跟佛相应,或者跟法相应,或者跟僧相应。总而言之,就是我们的三宝、因果、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六度、四摄,大小乘的这些法,或者天台讲到藏、通、别、圆的每一个法。不管了义、不了义的,能够相应的都是正念。所谓的正念,就是缘曾经串习过的这种境,明记不忘叫做念。就是我们对于这些三藏的教法,无论听闻、学习、串习,然后在二六时中提起正念。心,念兹在兹,都是跟法相应的,跟法相融的,这叫做正念。 这样的又有几人呢?包括我们在座的,我们学法,法就是一面镜子,用这个法镜来照一照我们每一天的念头,跟正法相应的有几何呢?有几个正念呢?这样就知道我们是什么根器,正念怎么样了。没有正念。正念还是一个散心,这个散心慢慢地,慢慢地,越来越专了,越来越纯了,越来越精了。这个时候就趋于定,散乱心、妄想心越来越少,这个时候就自然打成一片、自然连成一片,慢慢趋向于心一境性,心只缘一个所缘境,这就叫做定了,心静念定,而不是缘其它的。把念头压住,没有妄想,像死人一样,像木头一样,这根本不叫定,至少不属于佛家提倡和鼓励、赞叹的定。没有这种心如止水、心如秋水一般的寂静恒定,我们怎么能够现出胜观的胜慧、观慧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样来衡量我们现在的根基,确实是非常非常差的。 大家也是克服了种种的困难来加入到今天的这个闻法,蕅益大师讲过,所谓的学法就是依靠释迦牟尼佛的教来抉择我们的身心的状况。 我们的身心,从简单来讲,从四谛来看,我们的身心上有没有释迦牟尼佛讲苦谛中讲到的种种三苦、八苦、无量一切苦呢?这个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第二个,我们有没有造作痛苦之因的烦恼和业呢?以及我们有没有深厚的无明呢?这就是通过教理的指示,抉择我们身心有没有属于轮回流转的苦集二谛。再用教理抉择一下,无论是小乘的三藏教也好,还是大乘的了义不了义的教,我们来看一看,我们对于道谛的戒、定、慧三学修得怎么样?三十七菩提分修得怎么样?六度、四摄修得怎么样?这些道谛没有的话,我们就是在趋向涅槃的因上没有造就因缘。那么,果的三乘的涅槃,我们现在有没有获得呢?大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大家扪心自问就可以知道了。 所以,是不是契合自己的根基呢?我就在这里讲妙契时、妙契机。所以,在这个时候,大家抉择了自己的身心就知道:噢,我们属于涅槃方面的道的这些功德太少太少了,灭谛可以说遥遥无期的。该有的功德呢,我们极其微少;不该有的呢,苦集二谛的痛苦和烦恼、无明,我们多之又多。这样的现状我们还想靠一种幻想,靠一种不契合实际的,或者靠一种不能够直达切要的学和修,想了生脱死呢,这可以说非常非常的不切合实际,也是很渺茫的。 因此,讲了这么一番话,我们想说的是什么呢?我们的根基刚才通过五种根来衡量,我们通过教来抉择现在身心的状况,但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即生能够摆脱三界轮回的束缚,能够获得解脱,而我们的根基又是这样的,苦集门的痛苦逼恼着我们,烦恼缠绕着我们,而道灭二谛我们无论从因还是果上,都很匮乏,这个时候按照一般的教法,了生脱死,这个是没有希望的。就像一个人站在大海边,看着茫茫无际的大海,想着靠我的两个胳膊然后去水里面扑腾,去从大海的此岸游到彼岸,这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想都不会想的,知道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自然会灰心丧气的,自然会彻底放弃的,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时候只能想到看有没有别人,搭载其他人,开着轮船也好、舟也好、船也好、筏也好,这还是有希望的。 所以,这样来衡量我们的根基的时候,在末法时代唯一的一个解脱的方便就是在痛念生死的出离心的推动之下,在发大乘菩提心的这种以成佛为目标、度化众生为使命的这样的菩提心的指引之下,如果还有能力的话呢,可以学教、学理、学教理,并且修持种种的善行作为助缘,那么在这些基础之上,归心净土,以净土为依,以净土为归,这是我们这个时代了生脱死的不二法门,也可以说唯一的途径。 因此说,这个《十要》是妙契这个时代的,契合了这个时代的情况,也契合末法时代的众生的根基。末法时代的众生也有三种根基,利根者比如说现在禅堂里面也有很多参禅的,这些人的根基相对比较利的,还有学天台教、华严教、唯识教的,这些也算是根基比较利的。 当然,现在密宗也很兴盛,也有很多去学密宗的,这种情况我也不去做一一分析,但是用刚才的五种根基和末法时代抉择身心状况,你道灭二谛到底怎么样?功德怎么样?苦集二谛的过患多少?这样来对比一下,你就知道你解脱的希望到底会有多大。这个时候再不选择这个净土法门,可以说多数人,不能说学得没有意义,只是种一个成佛的远因而已,想这一生了生脱死,是绝不可能的! 因此这里叫妙契这个末法时代的根基。 连现在参禅的也好,学教的也好,学密的也好,尤其现在学密的也很多的,但是真正的能够修起密宗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这些呢,可以说并不多见的。为什么呢?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等的这些法本都不多见的。即使有法本,教授这些,用我们能够听得懂的语言来教授生起次第、教授圆满次第、教授大圆满的密宗的法师、密宗的老师,可不可多得呢?大家想来也很清楚的。即使是有这样的老师,我们能不能跟他师资道合?密宗的法有许许多多,但它的核心就是金刚上师,你能不能视金刚上师如佛,能不能把他的所有的,甚至开玩笑的话,当成金科玉律、当成圣旨一般的依教奉行?做不到,也很困难。为什么呢?密宗它的殊胜性就是:密宗,确实它有一个说法,它没有末法时代,为什么呢?真正的金刚上师就是佛陀的化身,代表佛陀来行持佛陀的事业,所以金刚上师住世就相当于佛住世,那么他的教言就是正法时代的佛陀言教,只要是跟他真正地如法修行,与他有缘的弟子那就是如佛一般时代的那些所化的善根利器者。 但是刚才讲一下,这个道理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刚才讲,你能不能遇到这样的金刚上师?遇到了你有没有甚深的缘分被他摄受?摄受了之后你能不能视师如佛?能否依教奉行?这几个问题听起来很少,但是做到那可以说千难万难的,千难万难的!而且我们现在看这个密法的流传呢,很多人其实学到了只是一些地方的显宗的法,并不是所谓的金刚密法。 比如说《入行论》,比如说《入中论》,比如说《般若摄颂》,这些法可以说都是显宗的。所以,甚至我们很可笑的现状呢,比如说一些地方的法师讲的这个《般若经》,我们汉地的法师讲的《金刚经》,噢,有些人就认为纯粹的显宗,但是假使一个金刚上师讲了一个《般若经》、《般若金刚经》,有些人就认为是密宗了。密宗不是依靠人来分的。他讲的这部经,是同样一本经,汉人讲就是显宗,藏人讲就是密宗,不是这样的。也不根据地域来分的,而是看这个法来分的。那么这个就简单的来提一下,详细来介绍这个情况,也不是一句两句话的,有兴趣的话,私下可以交流这些问题。 所以,你学了这么多,你如果没有抓住净土的话,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大圆满这些,或者大手印,这些属于真正的密法,你得到了没有?听到了没有?懂没有?修没有?修有没有所证,所成和所证?没有的话呢,你想靠密法了生脱死,也只是未来的一件事情,今生是不可能的。那么你死了之后,随业力飘转,到底到哪里去呢?这个不是我们说了算了,也不是哪个金刚上师就说了算,而是业力说了算,业力说了算。所以,学密法的人如果没有抓住净土法门的话,那也会一脚踩空的。正因为这样,所以现在当代的很多密宗的大师们都在提倡净土。而且他们在提倡汉传的净土,很多大师,他们纷纷选择汉传的这些特别兴盛的净土的著作、论著在讲。为什么呢?确实他们的智慧是独到的,他们的慈悲是很深厚的,所以才做了这样的一个选择。 看到这些选择的时候,我想我们在座的有很多法师,也有很多的居士,就应当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了,为什么密宗的大师们、密宗的金刚上师们来弘扬、大力地倡导、弘扬净土宗?而且弘扬汉传祖师的净土著作。这个我们必须要深深地思考,否则的话我们兜了一个大圈子,又兜回来了。有那么多的时间给你吗?!有那么多的精力给你、让你去兜圈子吗?!有些人年轻一点也许还有,有些人是没有的。 现在有个很怪的现象,就是出口转内销。本来是国产货,到美国去,到日本去,到法国、德国再回来,哎,大家就当成至宝一样争先恐后地去抢。而本地、本土产出来的一模一样的这个货没人要,就出现这样的怪现象!这个我们就把这个话就此打住。 总而言之,无论是参禅的、学教的、学汉传教理的、藏传教理的,乃至学南传的,要想在这个时代了生脱死呢,契合你根基的,就是净土法门。不敢说学净土的每一个人百分之百都能够了生脱死,但是这个法门确实是能够让最差的根基的人都能了生脱死,而其他法门却不具备这样的一种殊胜性。 所以,祖师印光大师说:“妙契时机,最为第一”,这是总的赞叹《十要》净土。 然后又说:“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 说《十要》中,开篇的,第一的,首要的,就是《弥陀经》的注释。《弥陀要解》这个注释是自从释迦如来宣说了《阿弥陀经》以来,无论是西天的印度也好,还是东土的中国大地也好,绝无仅有的一个注释,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赞叹。 “宜恪遵守,不可忽略。”这是劝他的弟子,你们应当严格地来遵守,依教奉行,千万不要轻视它,忽略它。 印光大师又说:“而《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 这是《文钞》中给不同人的一个回信。对不同的人,印光大师都为他们隆重推出、高度赞叹和大力推荐《弥陀要解》。说《弥陀要解》这一本书是蕅益大师最精、最妙的一个注释,最精要了,没有一点的杂质,纯粹的醍醐,像纯金一般,叫最精、最妙,妙不可言呐,可以说字字珠玑呐。前面也说:“言言见谛,句句归宗”,这是从《弥陀经》出世以来,由诸多有智慧、有慈悲、有修持的大德做的所有注释之中当推第一,第一妙著,是这样的。 他老人家又说:“《阿弥陀经》有蕅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这就相当于现在一些知名人士,一些专家,一些权威人士来推荐书目一样的。那么印光大师极力地推荐,高度地赞叹,说《阿弥陀经》由蕅益大师所著的《要解》,也就是我们要想了解,我们刚才说呢,在这个末法时代出离生死就要学净土,净土有这么多的经,这么多的论,可以说五经一论,那么这五经一论只是一个净土法门的,可以说,说一个专著,其实千经万论,同宣共赞这个净土法门,但在这浩如烟海的法门之中,我们要想花的时间少,用的功夫少就能够了解净土,那么就从这五经一论这去了解。那么五经一论中最契合根基的就是《弥陀经》,所以能够把《弥陀经》学好了,了解好了,可以说它是净土法门的一个总纲,一个总述,像陀罗尼一样的总持一切净土法藏。所以印光大师说,要想了解《弥陀经》,给你推荐由灵峰蕅益大师所著的《要解》,这本书里面无论说谈理性,比如说,我们圆教所讲到的三观也好,三谛也好,空、假、中,那么这些这个“一心三观”,“一境三谛”,或者《华严经》中讲到的理,就是四法界的理,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尤其我们归纳呢,能够周遍一切宗派,大乘宗派讲到的这种理就是般若中所讲到的真空实相理。 这个理在《弥陀要解》之中达到了,“臻”,就是达到的意思,理达到了究竟,达到了顶点。那么别说其它的地方,比如《弥陀要解》中讲五重玄义的时候,讲辨体出大乘体,大乘所有的经以什么为体呢?以实相为体。那里蕅益大师可以把所谓空性也好,如来藏也好,别教也好,圆教也好,通教也好……讲到的这种理,用直指心性、直指人心的方式给我们昭昭然地揭示出来。 以及讲明宗的时候,本经以何为宗呢?“宗”呢,就是修持的方法、修持的要点,以信愿持名为宗。那么其中讲信的时候,信自,就是信自己的信心,信自己一念心的本性,以及信事、信理,这些都是从理性上来讲的,那可以说达到了究竟,言简意赅,言简意赅,辞约义丰,言辞很简略,但是意义相当地丰富,而且能够直达扼要,这叫做理达到了究竟。而且后面讲经的时候,每一个地方都给我们消归到实相的理体,消归到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这样的甚深的理性上。到这样的理性上可以说达到了究竟的平等大法界,融入到了诸佛的法身平等性界之中,寂灭了一切分别,这叫无不流归此法界。就是说,《弥陀经》一字一句最终都是指归我们融入到法性真如界之中,一真法界之中,这叫还归此法界。这是理性达到了究竟,达到了顶点。 事相上,怎么让我们发起信心?怎么让我们生起愿,也就是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以及怎么来执持名号的事相上,也就是我们有分别心的人,怎么给我们下手的一个方法,在分别心、分别念之中怎么下手,这个也是达到了顶点。 所以这个《弥陀要解》是无疑不除,无疑不破的,所有的疑惑都可以除掉,所有的疑惑都可以破掉。啊,只要是认真去学习,你通达教理的人,可以尽情地畅游在这个法性理体的大海之中,感受到蕅益大师他给我们,他的这个智慧理性的一个无尽的汪洋;没有这种智慧的人,你只要说对净土法门有信心,在事相上怎么信,怎么愿,怎么行,那么它也可以引导你去趋入,去趋入。所以,从事相上也达到了极点。 那么评价就是:自从释迦如来说了《弥陀经》以来,第一妙著了。我们知道莲池大师这也是高列莲宗的祖师行列之中的,而且蕅益大师非常推崇他,他老人家受戒就是在莲池大师像前受的。智者大师这是天台宗的大祖师,被人称之为“东土小释迦”。在《净土十疑论》的后跋之中,杨杰杨无为说,他是“法藏之后身”。什么意思呢?就是智者大师是阿弥陀佛的转世。不管说释迦如来的再来,还是弥陀的化生,都是古佛。他老人家也给《弥陀经》做过注释的,还有幽溪大师做的《圆中钞》,大佑法师做的《略解》,这些祖师都是明佛心宗,解行相应,而且恭行实践净土法门的人,他们做的注释应当是非常殊胜的,但是印光大师这些全部看完过,给出的一个评价和赞叹说:“第一注解”。 当然,我们不能够分高低,只能说蕅益大师他生在这个明朝末年、清朝初期,跟我们更接近,跟这个时代的众生很相应,这个时代众生的情况他更加透彻地了知,所以才契理契机地造了这部论释,叫“第一注释,妙极确极”,可以说妙不可言呐,妙不可言。“确极”就是说没有丝毫的错误,我们大可一竿子插到底,一脚踩到底的,大可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放心去学习它。 后面的评价,就说无以复加了,说假使古佛,比如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迦叶佛等出世再来给这个《弥陀经》注释,也不会比《弥陀要解》更高了。这句话大有深意,就是说这个《弥陀要解》和释迦牟尼佛亲自做解释《弥陀经》的内涵、《弥陀经》的意义,是无二无别的。再换句话来讲,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他再来,能够代替他的也就是蕅益大师了。所以看这个《弥陀要解》就是看到释迦牟尼佛在给我们讲《弥陀经》一般,是这样的。 印光大师又说:“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 说《净土十要》之中的第一大要就是《弥陀要解》,是选编的作者蕅益大师自己做的注释,他的文思非常的渊深,就像万丈的深渊,像大海一样的。虽然文很渊深,但是很容易了知,这是一个奇妙之处。我们看到有些比如说外道的一些文字,道理不深,但是文字特别的晦涩难懂。包括佛家的有些注释也是,他要讲一个很深的道理,这个文字上我们就基本上是看不懂的,像看天书一样。而蕅益大师,确实是古佛再来,法藏大师再来,依靠他无碍的辩才,就像我们赞叹法宝的时候说,佛陀的语言“易解”,就是容易了解,讲甚深的道理,但是这种表达的方式很独特,即使非常甚深的道理都很容易理解的,因此叫“文渊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按照圆教讲,圆理,道理非常的圆满,不像小乘教这种人无我的空性,或者唯识宗的了义唯识和不了义唯识,不了义唯识中讲到的这种二取空的圆成实,究竟来看它也是不了义的。乃至中观自续派讲到的这种单空,这些都是理不够圆。乃至有些仅仅讲空性的这个层面,像我们后文中讲到的,只讲空如来藏,没讲不空如来藏;只讲无相之实相,而没有讲无相无不相之实相,所以理不够圆融。而这个《要解》理圆融无碍。 “顿”,就是说它是让我们不是渐次地了生脱死,不是竖出生死,而是顿出生死,就是一生成办解脱了。这一生短短几十年,甚至有些被人助念或者临终念佛的,就那么当时的一两个小时、几十分钟、几分钟,一生没有修行,带业往生了,你说顿不顿?而一旦往生,高超三界,获得三不退转,顿不顿呢?非常顿! 所以,叫“理圆顿而唯心”,就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就讲《华严》中讲的:“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四种土也好,乃至四土上的正报的四佛,以及相应的眷属,这些都是统统唯心的。什么意思呢?这个道理就告诉我们,现前一念心,现前一念念佛心,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以及依正二严在我们心中顿时具足的,能够这样信的话,噢,佛是西方依正二严就在我心中,我念念来呼唤,念念来称念、来祈祷、祈求,愿愿想见佛,愿愿想生净土,就会见到我心中本有的阿弥陀佛,以及海会大众,就可以往生到我心中的净土,这叫做理圆顿而唯心。 微妙到了无可复加,所以应当经常来研究、来阅读。 印光大师又在《增广文钞》中,回复永嘉某居士的书中这样说:“《弥陀要解》一书,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当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于世,现广长舌相,重注此经,当亦不能超出其上。” 那么内容和上面差不多,但是再一次引用目的何在呢?就是印光大师处处来推荐这本书,不是只是偶尔地谈一下。说《弥陀要解》这本书是蕅益大师最精妙的一个注释,说自从佛说《阿弥陀经》以来,所有的注释当中应当推为第一的,假使让古佛、释迦牟尼佛再出于世,现他的广长舌相,以四无碍辩来重新给我们注解,噢,我曾经讲的这个《弥陀经》它的内涵,意思是什么呢?也不过如此。 《文钞》中又说:“蕅益大师久证法身,乘愿再来。” 这是指出蕅益大师的身份,说蕅益大师呢,我们看起来他就是一个明末的一个高僧,就是一个人,血肉之躯的一个人,其实他久证法身,愍念我们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苦难众生,乘大悲愿力来到人间,这叫再来人。 下面赞叹他的德行。 “其学问、见地、行持、道德,不但末法不多见,即隋唐佛法盛时,高人如林,若在此时,亦属出类拔萃之不思议大士。” 什么意思呢?说他老人家的学问,四书五经,世间我们中国的古文化,可以说全部通达的。这个我们没有时间来细讲蕅益大师的传记,他以荷负圣贤使命为自己的使命的,做了很多的儒家的注疏,而且老人家和孔子啊、周公啊相应了,经常可以在梦中见到他们。那么出世间的学问就更不用讲了,三藏经律论无不通达。他的见地我们知道,见地最高的就是开佛之知见,禅宗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蕅益大师在金山坐禅得大悟,所以见地高超,而且学天台教,蕅益大师属于名字位。 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说:“名字位中真佛眼,不知毕竟付何人。” 他是圆教中的名字即佛,所以得到名字位中即佛,已经开佛之知见啦。他的戒持得相当严,从行持上无论是戒律上也好,无论是威仪行持上,乃至布施、持戒、放生、护教等等这些行持上,那可以说是高山景行。不但末法时代可以说不多见,即使在隋唐的时候佛法非常兴盛,那个时候高人如林、高僧如林、高手如林,即使放到那个时代也是出类拔萃的不思议大士。 所以,每每看到这些高僧大德的传记,我们就感觉,就像刚才所说的,现在的人是崇洋媚外的,对外面的祖师、对外面的大德推崇,却忽略本土的大德。就我本人来讲,无论是三大体系的佛教的哪一体系,只要是高僧大德,都是我们的皈依处,都是值得我们尊重和恭敬的,他们著的作品只要是称合佛意的,对众生有利的,都是我皈依的对象,这个我没有什么分别。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纠正一些有所偏颇的心态,就是看了蕅益大师等这些大师的注疏,看他们的传记和行为呢,真的,说他们是大活佛也好、大菩萨也好、大上师也好,这个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但是,现在,蕅益大师的注疏,我身边的这个道友,我让他帮忙看一看,了解了解,他说这么殊胜的注疏现在学的人很少,讲的人很少,听的人很少,而且蕅益大师他的作品非常全面,无论是戒律方面的,还是教理方面的,还是净土方面的,这些都是非常非常完备的,非常殊胜的,但是现在很少有人问津,这是也是我们没福报的一种体现。 “凡所著述,机理双契。阁下但将唯执训诂为是之心放下,息心研究而体会之。其法喜之乐,当独契于心。而不能开口向人言之,何也,以其所得皆失,而归无所得也。” 这是赞叹学《要解》得到极大利益!说蕅益大师他所有的注释都是契理契机的,所以阁下你给我写信,向我请示佛法,我就告诉你,你把这个训诂的心放下,放下妄心,全心全意地来研究、来体会《弥陀要解》,自然会获得一个殊胜的法喜,可以说法喜充满,独契于心。蕅益大师的《要解》的这种深意和要理,你就会豁然契会,这个时候无法向人去说。 为什么呢?我们分别心是有所得的,所以你看搞科学的,搞思想交流的,啊,我今天又想了什么,啊,我又明白了一个,我又理解了一个,我又体会了一个什么,这些都是分别。把分别心泯灭了,达到了无缘寂灭的境地,所以,所得皆是归无所得,契心平等,所作俱息。我们只要这样去学的话呢,也会得到这样的利益的。 那么接着又说:“若论要解之义理扼要,实为千古所未有。” 如果来讨论《要解》义理的扼要性、殊胜性,这实在是千古以来所未曾有的,就是佛法流传了这几千年,讲义理讲得这么扼要、这么精要的,千百年来所少有的。 然后又说:“极直捷要妙者,莫过于蕅益之要解。” 也就是说最直接、最微妙的,再也没超过于蕅益大师的《要解》。 又说:“再进而求之,则蕅益老人《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绝无而仅有之良导。” 我们要想学净土,尤其在这个时代呢,善知识非常稀少,没有明宗明教,又懂得净土的大祖师手把手、耳提面命地来引导你,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呢?印光大师说:蕅益老人,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是千古以来绝无仅有的一个良师、良导、大导师,只要学它,只要研究它,就可以引导你到极乐世界。 又说:“若欲利人,《弥陀要解》可谓一字一珠。” 要想依靠净土广利群生,普利大众,那么就要学习弘扬《弥陀要解》,这个《要解》,一字就是一颗摩尼宝珠、如意宝珠。 又说:“而《弥陀要解》,实为千古第一妙解,乃古今绝无而仅有者。切勿以等闲视之,则幸甚。” 说这个《弥陀要解》是千古以来的第一微妙注释呐,殊妙注释呐,古今以来绝无仅有,因此奉劝大众不要等闲视之,不要小看它,不要轻视它,不要藐视它,必须要拿出一个难遭难遇的一颗心,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个事情,否则的话呢,就会失之交臂。 下课时间也到了,那今天我们对《要解》的殊胜性依靠印光大师的话,作了介绍。否则的话,我个人东看西看也能讲一点,但是人微言轻,所以引用了第十三祖印光大师他老人家的真实语,来作一个介绍和赞叹,目的是让大家对《要解》生起一个信心,发起自己的一个殷重心,好好的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之内,认真地来学习。我本人也是智慧浅薄,不敢说我讲得就好,但是我们带着一个信心和真诚心和大家共学共修,所以我哪里讲得不到位的,或者智慧不够讲错了的,那么敬请在座的法师也好,居士大德也好,给予指正。我们共同来同修同学,是这样的。 好,今天讲到这里。 |
|
分享: |
![]() |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