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我与无边诸有情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文章分类
标题搜索
 
最新帖子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
统计
点击: 72194
帖子数量: 222
开辟个人空间: 2014-11-26
最后更新: 2024-07-26
RSS订阅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文章内容
踏雪飞鸿 2015-02-06 12:23:42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义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上海圆明讲堂沙门韬光圆瑛讲
弟子芬陀利子明旸日新录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今讲此解。略分为六 一二种题目 二译经法师 三解经大师 四着解序文 五解经玄义 六正释经解 今先讲二种题目

一、二种题目

  (讲)前“佛说阿弥陀经”六字是经题。后“要解”二字是疏题。

甲一经题分二 乙一别题 二通题

  (讲)经题六字中。复有通别之分。前五字是别题。别者辨别。与诸经之题不同故。后一字是通题。通者通同。凡是经藏。智名经故。

今初别题

  (讲)别题。按古德七种立题中。乃是单人立题。诸经别名无量。不出七种。以人法喻三字。有单的三种。即单人。单法。单喻。复的三种。即人法。人喻。法喻。具足一种。人法喻三字。智具足故。

  单人立题。如本经《佛说阿弥陀经》。能说之佛。所说之佛。皆是大觉悟之人。是娑婆极乐。两土教主。已证究竟极果之人也。题中无法喻。○单法立题。如《大涅槃经》。涅槃是不生灭之法。题中无有人喻。○单喻立题。如《大宝积》经。譬如大宝积聚。题中无有人法。○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题中无譬喻。○人喻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是人。师子吼是喻。题中无法。○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题中无人。○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是最上一乘之法。佛是一切智人。华严喻以万行因华。庄严果德。具足人法喻三字。诸经虽多。总不出此七种立题。

  再将经题六字分讲。先讲佛字。梵语本有佛陀二字。译为觉者。即大觉悟之者。中国人有好略之习惯。单称佛之一字。我等信佛念佛学佛之人。第一要明白佛字意义。此字意义无穷。说不能尽。今且略说。佛者觉也。觉有本觉。始觉。究竟觉。佛即究竟大觉之人。又觉有自觉。觉他。觉满。佛即觉行圆满之人。又有法报应三身佛等。信佛念佛学佛之人。所应深知而解悟也。

  何谓本觉。即吾人本有之觉性。此性本来自有。不假修成。觉即是佛。乃人人本具之佛性。今在凡夫迷位之中。称为本觉。迷此本觉。而为不觉之众生。虽然不觉。而本觉之性未尝失。如醉汉衣里明珠。贫人宅中宝藏。诸大乘经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又云众生本成佛道。又云一切众生。本元真如。与十方佛。无二无别。《金刚》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皆谓此也。是本有觉性。故名本觉。

  何谓始觉。因众生本具佛性。迷而不觉。忽逢善知识开导。或看经书。方始觉悟。本具天真佛性。此性有称本来面目。或呼无位真人。一向迷之。今始觉悟。故名始觉。

  何谓究竟觉。前本觉属理。始觉属智。一切众生。由本觉内熏之因。遇善知识开导。及看经书。外熏之缘。因缘具足。依理起智。方始觉悟。既觉悟已。则以智照理。时时回光返照。照破一切妄惑。惑尽智圆。复还本有心源。究竟清净。朗然大觉。是名成佛。堪称究竟大觉之人。

  何谓自觉。即前所云。本觉内熏为因。善知识与经教。外熏为缘。发起始觉之智。了知吾人本具佛性。生灭身中。自有不生灭性。称性起修。必得无上菩提涅槃。成佛有分。此为自觉。

  何谓觉他。即以自觉之理。辗转教化他人。令他人亦得觉悟。亦能发心修行。不同二乘。无利他行愿。自觉之后。不肯觉他也。

  何谓觉满。即自觉觉他。二种功行圆满。自觉圆满。断五住烦恼。得四智菩提。则慧足。觉他圆满。经三祇练行。住百劫修因。则福足。福慧满足。为两足尊。是名成佛。堪称觉行圆满之人。

  又有法报应三身佛。身者。积聚之义。凡夫则积聚业报以成身。佛则不然。业尽识空故。

  法身佛。是理积聚。积聚真如理法以为身。真如圆净。遍一切处。法身亦然。故曰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梵语毗卢遮那。此云遍一切处。

  报身佛。是智慧积聚。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真智圆满。妄惑干净。故曰圆满报身。卢舍那佛。梵语卢舍那。此云净满。惑净智满也。

  应身佛。是功德积聚。积聚无量功德以成身。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时至机熟。应机示现。故曰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梵语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

  今此能说之佛。即释迦牟尼佛。此佛名号具悲智二德。自他两利。释迦译能仁。属悲德。能以仁惠。度脱众生。此为利他。牟尼译寂默。属智德。寂照分明。默契至理。此为自利。

  说者。古德云悦所怀也。以佛有此圆顿法门。时未至。机未熟。秘而不宣。不畅本怀。今时至机熟。观众生于此圆顿法门。自能信愿修行。故以八音四辩。畅悦本怀而说也。

  阿弥陀。译云无量寿。本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此无量之称。有有量之无量。与无量之无量。二种差别。弥陀法身。无始无终。及报身。有始无终。皆无量之无量。而应身有始有终。乃有量之无量。应身寿量虽长。亦有涅槃。正法住世。劫亦无量。无有像法末法。正法上半夜灭尽。下半夜观世音菩萨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如来。世界不名极乐。名为众宝普集庄严。更胜极乐。

  阿弥陀。又译无量光。本经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佛有智光身光。智光遍照法界。是无量之无量。身光虽然彻照十方。尚属有量之无量。

  又自性弥陀。亦具无量寿。无量光二义。自性竖穷三际。即无量寿义。自性横遍十方。即无量光义。又弥陀法身真理。常住不变。即无量寿义。根本实智。遍照法界。即无量光义。此约理智而论。

  若约事相而谈。弥陀之无量寿光。亦属修成。乃由愿行功德之所庄严。弥陀因中。为转轮圣王。闻世自在王佛说法。从佛出家。名曰法藏比丘。对佛发四十八愿。庄严极乐。依正二报。第十三愿云。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第十二愿云。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因愿后历劫修行。行满果圆。故寿光悉皆无量。弥陀如是。我等若能发大愿。立大行。亦可随愿所成也。上讲别题竟。

乙二通题

  再讲通题经字。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乃是我佛。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故曰契经。有教经。行经。理经之别。此经能诠之声名句文。与所诠之信愿持名。皆是对机之教。为教经。其中所授执持名号。清净三业之行。为行经。所有依正庄严。不出一心实相之理。为理经。经题六字讲竟。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踏雪飞鸿
无题
  《解》信则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愿则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行则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讲)此总标信愿行三资。能信之心是一。所信自他因果事理不一。愿则厌苦欣乐。行则但持一句佛号。求得一心不乱。即求证念佛三昧也。

  《解》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

  (讲)信自者。以心性为自。乃对其他一切而说。即是信我现前一念真心。以为自也。此心本不是世人所认。四大身内之肉团。亦不是世人所认。缘尘分别之影事。此二种皆非真心。世人多皆认假为真。及认妄为真。学者须从这里。好好研究一番。死尽偷心。不可草草过去。

  何谓认假为真。世人皆认身内肉团假心。以为自心。且试问于人曰。汝心在何处。彼必以手指其胸曰。在这里。此即是认胸间一团肉。状如倒挂莲花。昼开夜合者。以为自心也。此肉团心。是假非真。有生必灭。终归烂坏。非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此肉团心。亦无作用。我说此言。定有许多人不信。必曰此心能知。何以说为无用。我曰无知。不妨试验看。若是有知。此心在人身内。未烂未坏。皆当有知。何以世人乍死。此心仍在。即不能知。足证能知者。非此心。说有知者。非事实也。何谓认妄为真。世人皆认缘尘分别影事。以为自心。且试问于人曰。汝有心否。彼必答曰。谁人无心。再问曰。汝以何为心。彼必曰。现前能缘尘境。种种分别者。即我心也。此正是认妄想为真心。是为不觉之凡夫。同楞严会上。佛问阿难。曰汝目可见。以何为心。阿难答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言。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此即认妄为真。致受长劫。生死之患。

  现今信自者。即信自己本有常住真心。不是肉团之假心。亦非缘影之妄心。乃是竖穷三际。无有初后。横遍十方。无有边涯。之真心也。真心具不变随缘二义。不变常随缘。随缘常不变。喻金体不变。随缘而成众器。虽随缘成器。金体依然不变。吾人真心。终日随缘。终日不变。亦复如是。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者。真心包裹太虚。周遍沙界。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又曰。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当知空界。本自心所现。西方极乐世界。亦自心所现。

  《解》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讲)真心本来广大周遍。我等虽然在迷。此心不失。昏谓昏于无明。迷谓迷却真俗中三谛。起种种颠倒。五住地惑。依惑造业。依业受苦。轮转不休。苟能一念回心者。回昏迷倒惑之心。专持佛名。横超三界。持至事一心不乱。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凡圣同居。方便有余。二种净土。持至理一心不乱。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实报庄严。常寂光。二种净土。更无丝毫疑虑。是名信自。即信唯心之净土也。

2015-02-16 09:33:07 | 引用
无题
  《解》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讲)信他者。以教为他。信释迦无诳语。佛具五语。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弥陀无虚愿。四十八愿。愿愿圆满。方成正觉。果后一定不违本愿。六方诸佛。广长舌相。乃因中不妄语。所感之果相。无二言者。即诸佛异口同音。故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者。即依诸佛所说。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决志求生净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解》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

  (讲)信因者。以念佛为因。法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故曰犹为成佛种子。又佛世一老人。投佛出家。舍利弗以慧眼观察。其人八万劫来。毫无善根。不度出家。老人闻言。自悲障重。放声大哭。佛呼而问何故。老人即以尊者之言。奉白于佛。佛饬舍利弗。度其出家。舍利弗言。佛前谕嘱。无有善根之人。勿许出家。此人八万劫来。毫无善根。佛何以许度出家。佛云此人。八万劫前为樵夫。在山采薪。见一虎来。即攀上树以避之。虎过。念南无佛一声。即此念佛善根。今已成熟。可度出家。后得阿罗汉果。散心称名尚然。反显念佛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况字。即反显义。是名信因。

  《解》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讲)信果者。以往生为果。深信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皆从念佛三昧真因。而得往生实果。文中四种譬喻。二喻依因感果。二喻果不离因。决无虚弃者。有念佛之因。必得往生之果。决定功无虚弃。但肯念佛。必得往生。是名信果。

  《解》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讲)信事者。以境为事。境由心现。深信心无尽故。依心所现之境亦无尽。实有极乐世界。在此土之西。最极清净庄严。虽云过十万亿佛土。亦非心外。○不同庄生寓言者。寓是寄寓。又托也。寄托之言。虽有其名。实无其事。如庄子南华经云。有人名混沌。生而无七窍。人怜而凿之。七窍有而混沌死。有其名。而无其人。故为寓言。佛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有。非寓言。亦非理想。故曰信事。

  《解》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

  (讲)信理者。以法界为理。深信十万亿土。无量事境。实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介尔者。微小之谓也。以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虽然微小。体即法界。本来广大周遍。实无有外。喻如虚空广大周遍。虚空无外。一切世界。皆在虚空之内。心性广大周遍。心性无外。极乐即心内之极乐。故曰不出。

2015-02-17 09:06:55 | 引用
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无题
  《解》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讲)此文具四法界。一念心性。是理法界。所现极乐。是事法界。全事即理四句。是理事无碍法界。我心遍故三句。是事事无碍法界。一室千灯。即喻事事无碍之义。

  又深信西方。依报世界。正报佛生。主即弥陀。伴即菩萨声闻人天。皆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所现之影。性心如镜。西方依正。如镜中之影像。全事即理者。事依理成。事不离理。故即理。如一切金器。依金而成。器不离金。故众器即是真金。○全妄即真者。妄依真起。妄无自体。全体即真。如冰依水起。冰无自体。全冰即水。○全修即性者。修德属始觉智。性德为本觉理。依理起智。全智即理。如依镜有光。镜光即镜。○全他即自者。他指诸佛众生。自即自心。谓不独我之正报身心。与我之依报世界。是我自心所现。即诸佛菩萨。以及一切众生。他之依正二报。亦即是我自心所现。此中四句。皆是事不碍理。理不碍事。理事无碍法界。

  我心遍故下。事事无碍法界。我之心性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佛心。众生心。亦随缘。遍成西方四土。事相之法。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故事与事。亦得无碍。故立一譬喻。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相遍满。重重交相摄入。一光遍多光。多光遍一光。多光摄一光。一光摄多光。光光相融。不相妨碍。即法界十玄门中。一多无碍法门。如是信者。是名信理。上六种信讲竟。

  《解》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讲)此明二种愿。愿离娑婆。愿生极乐。娑婆极乐。两土秽净。皆由自心染净业所感。觉林菩萨偈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古德云。娑婆心险。感陵谷之高深。极乐心平。致宝地之如掌。此皆即理之事。自心所感之秽。应生厌离。自心所感之净。应生欣求。欣厌二字。即是愿。

  厌字。是修行基础。若无厌离。那得欣求。如世人不厌生老病死苦。自然不会求出生死。不思修行。世人对此世界。不生厌者。皆是不觉悟也。第一不觉悟。人生是苦。生老病死。四大苦外。还有种种诸苦。说不能尽。身是众苦之本。为众苦所集故。○第二不觉悟。人生是空。任汝功名富贵。无非大梦一场。“万贯家财带不去。一双空手赴幽冥。”○第三不觉悟。人生无常。人生上寿。不过百年。善导大师云。“任汝千般快乐。无常总是到来。”佛问弟子云。人命在几间。一曰人命在旦夕间。佛言子未知道。一曰人命在饭食间。佛言子未知道。一曰人命在呼吸间。佛言子知道矣。○第四不觉悟人生无我。个个都认此身为我。处处爱我。贪着五欲。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为我娱乐。贪名为我荣耀。贪食为我滋养。贪睡为我安息。不知此身。四大和合。假名为我。毕竟无我可得。果能觉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深生厌离。则厌堪为入道之门也。

2015-02-20 11:44:21 | 引用
无题
  《解》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

  (讲)前四句明有欣厌。便有取舍。厌秽者。厌娑婆浊恶之秽。欣净者。欣极乐庄严之净。欣厌二字。即是信愿行之愿。既厌秽。必须愿舍。既欣净。必须愿取。如何是舍至究竟。方无可舍。必须求出娑婆。横超三界。则永离众苦。方是更无可舍。如何是取至究竟。方无可取。必须求生极乐。直上九莲。则但受诸乐。方是更无可取。以现前方便欣厌取舍。而至究竟不取不舍也。前欣厌取舍。是即理之事。后取舍究竟。是即事之理。

  故妙宗下引证。妙宗钞问云。至理微妙。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今立垢净令人取舍。既乖妙理。即非上乘。答云。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辙者车路。此中问意。乃偏理而废事。答处乃即事而达理。

  我等发心修行。但老实念佛。求出娑婆。求生极乐。从事实上做起。最为稳当。千万不可执理废事。莲池大师云。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反受落空之祸

  《解》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讲)设使世人念佛。不从事相发愿。舍秽取净。但重理性。不取不舍。此即执理废事。亦是不离取舍。何以故。执理就是偏取于理。废事就是偏舍于事。取舍宛然。既废于事。理亦不得圆通。岂是大乘。理事无碍之道耶。

  若达全事即理下五句。谓若能了达全事即理。具大乘正信者。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全体法界。此文当举喻以明之。若能了达全波是水。则水是水。波亦是水。水波虽有二名。同一湿性。而念佛舍秽取净。正是起大乘正信。而发大乘宏愿。故次信而明愿也。

  《解》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讲)此正明妙行。执持名号。即是求生净土之妙行。行深则得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固难。而理一心不乱尤难。事理一心不乱。详讲在后若七日下。持名是修法。不乱是成功。

  名谓假名。德乃实德。名以召德者。用佛之假名。呼召佛之实德。如念阿弥陀佛。光寿即佛之实德。佛之实德无量。略举光寿二者。佛器亦贵重。器依金成也。

  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者。莲池大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上二句。六字洪名。万德具足。下二句。一心念佛。六度齐备。故曰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也。

  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者。散乱心称佛名号。已纳佛种于八识田中。时节既至。善根成熟。亦有成佛希望。执持。即一心执持佛号。念念相续。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登不退地。故曰执持登不退也。

2015-02-23 14:36:56 | 引用
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无题
  《解》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讲)此下校量行妙。先示诸行。然诸经中。有示净土之行。种种不一。故曰万别千差。观像。即般舟三昧经。示观像之法。观想。即十六观经。观想西方。依正诸法。礼拜。供养。五悔。即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此两愿。摄属礼拜。既礼拜。必恭敬称赞也。三者广修供养。此愿属供养。

  五悔者。一忏悔。二劝请。三随喜。四回向。五发愿。后四亦名悔者。以五者皆能悔过灭罪故。四者忏悔业障。此愿属五悔第一忏悔。五者随喜功德。此愿属五悔第三随喜。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此两愿摄属五悔第二劝请。既请佛说法。必请久住世间也。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此两愿。摄属五悔第五发愿。十者普皆回向。即回向众生。同生净土。同证真如。同成佛道。此愿属五悔第四回向。

  六念等者。一者念佛。为慈悲导师。二者念法。乃诸佛所师。三者念僧。是人天福田。四者念天。得长寿安乐。五者念戒。能清净三业。六者念施。能普济有情。此六念是十六观经。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之一。三种者。一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等字。即等前二种。以及万善。皆可庄严净土也。奉劝念佛。必宜正助双修。以念佛为正修。以余行为助道。所修余行。回向发愿。亦得往生。故曰。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解》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讲)此显持名。先示诸行不及持名。以持名具足事理二妙。堪称妙行。唯者独也。独显持名一种法门。收机最广。普被三根。下手最易。但持六字。此二乃事妙。下三为理妙。方便者。对机修法也。持名念佛一法。念念即佛。不落三乘诸行。故为第一方便。了义者。大乘显了之义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第二义门。故为无上了义。圆顿者。圆融顿超之法也。亦以念念即佛。不落偏渐阶级。故为最极圆顿。

  故云下。譬喻清水珠。能清浊水。珠到水清。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以喻佛号能治乱心。故曰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解》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宗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讲)此结三资。信愿持名。以为一乘实教之真因。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圆修之妙果。宗者。具足因果。今举三资之因。有因便有果。而四土之果。必随之。故此经以信愿持名为正宗。其四种净土下。如文易知。五重玄义。第三明宗讲竟。

2015-02-24 11:37:46 | 引用
无题
甲四明力用

  《解》第四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

  (讲)先总标力用。即功能力用。达默法师。以力言功。以用言德。此经以往生为功。以不退为德。经中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 跋致。不仅上三土不退。即同居土。亦得圆证三不退。既生彼国。即是最后身。可以入补处位。疾趣菩提。

  《解》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讲)此下别明力用。有往生四土。不退四义不同。四土者。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每土各论九品。皆以念佛之勤惰。功行之浅深。而分品位之高下。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四句。此先明凡圣同居土之相。极乐同居。与娑婆不同。娑婆此土。有六道凡夫。二种圣人。六道者。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后三名三恶道。阿修罗。善恶杂修。人天为善道。二圣者。一实圣。即已证三乘圣果。未入涅槃者。二权圣。即四圣法界。示现人天等道度生者。凡圣杂居。故名凡圣同居土。极乐此土则不然。虽有凡夫。纯是念佛净业得生。非是有漏业感。但有人天。无四恶趣。亦无四空。外道。魔王等天。纯入正定聚。无不定聚。及邪定聚。但见思烦恼未断。且名凡夫。圣人亦有权实可知。若执持名号。是修法。断见思。即力用。未断者。于见惑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未断故是凡夫。虽是凡夫。横超三界。带业往生。能了生死。不同娑婆。定要断尽见思。竖出三界。方了生死也。或散即名字位。或定乃观行位。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此土以见思二惑分九品。方便有余土。以尘沙惑分九品。实报寂光二土。以无明分九品。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土。

  (讲)此明方便有余土之相。极乐此土。与娑婆亦复不同。娑婆必须超出三界。凡圣同居土外。三乘圣众。修方便道之所游居。但离三界内生死。未断变易生死。但断三界内见思烦恼。未断尘沙无明。以烦恼生死。二皆有余。故名方便有余土。依天台宗所判。有九人生此土。藏教二乘人。通教三乘。别教三贤位。圆教十信位。皆断见思烦恼故。○若约净土。但出娑婆三界。不出极乐同居。极乐此土。纯是大乘菩萨。经中虽云。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此皆大乘阿罗汉。非是定性声闻。以其但断见思惑。未断尘沙无明。故名方便有余耳。

  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者。此约功行。见思任运先落者。此约断惑。此节意义。极关重要。不可不明。我等修持净宗之人。但求一心念佛。不要求断惑。持至事一心不乱之时。见思二惑。任运先落。即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而然。可以横超娑婆同居秽土。而生极乐方便净土也。

  如何是事一心不乱。事者。念佛之事相。一是纯一。乱为杂乱。令依事相法门。以能念之心。专念所念之佛。心口相应。非同口念。而心不念。又非同心念。而心不一也。既一心系念。六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无间。名为事一心。一心是功用纯熟。不乱即三昧成就。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不乱即正定。亦即念佛三昧也。

  《解》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

  (讲)此明实报庄严土之相。亦名实报无障碍净土。全性起修。称性所感。真实果报。色心自在。身土互现。身能现土。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土能现身。于微尘里转大.法.轮。称性庄严。无障无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之所游居。必由全性起修。而至理一心不乱。豁然大悟。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方生此土。乃至破四十一品无明。位居等觉。亦属此土。位位皆得分证。常寂光净土。

  如何是理一心不乱。理者。净宗之理性。即达理念佛。称性念佛是也。了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双亡。心佛一致。不住有念。不落无念。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无念而念。念即无念。唯是一心。寂然不动。是之谓理一心不乱也。

  《解》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讲)此明常寂光净土之相。常寂光土。即如来所证三德秘藏。究竟涅槃。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不迁故。寂即解脱德。一切尘劳永寂故。光即般若德。般若光明遍照故。三德不离一心。复本心源。究竟清净。是证常寂光净土。

  若无明断尽者。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四相。悉皆断尽。如起信论云。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则是上上实报。即实报土上上品也。究竟寂光者。即至究竟位。而证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也。往生四相讲竟。

2015-02-27 14:08:13 | 引用
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无题
  《解》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讲)此明不退四义。本来只有三不退。今加毕竟不退。故成四义。特显佛号功德。念佛功德。二皆不可思议也。

  一念不退者。念念流入如来果海。已破无明。已显佛性。用中道观智。破一品根本无明。显一分三德佛性。正因佛性。理心发。显法身德。了因佛性。慧心发。显般若德。缘因佛性。善心发。显解脱德。是谓圆发三心。圆证三德。开佛知见。径生实报上上品。分证常寂光土。

  《解》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讲)二行不退者。度生之行精进。不退堕二乘地也。见思我执之惑既落。而尘沙法执之惑亦破。尘沙二字。从喻立名。此惑能障化道。化道多故。如尘若沙。须修假观。此惑可破。见思既落。即生方便有余土。从空出假。涉俗利生。常修度生之行。上求佛道。故曰进趋极果。

  《解》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讲)三位不退者。娑婆与极乐不同。此土要破我执。断见思。证阿罗汉。辟支佛果。已经成圣。不退堕凡夫地。名位不退。彼土则不然。不必一定断惑。只要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功成。亦得带业往生。从此娑婆同居秽土。横超西方极乐同居净土。于九品莲华托质。永离退堕之缘。即圆证三不退。此点要注意。华开见佛。以常见佛故。念念求成佛道。证念不退。永离念退缘。以常闻法故。乐修大乘之行。证行不退。永离行退缘。以常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观摩熏陶证位不退。永离位退缘。

  《解》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讲)四毕竟不退者。以显佛号。经名。不可思议功德。不论至心念。散心念。有心念。无心念。或解义。不解义。只要佛名经名。一经历到耳根。纳入八识藏中。即成善根种子。永远不坏。假使过千万劫后。善根成熟。毕竟因斯得度。如佛世一老人。八万劫前。因畏虎扒上树避难。虎过念南无佛一声。以此善根成熟得度。故曰因斯度脱。

  下立二喻。一喻普及。如闻涂毒之鼓。远近闻者。皆要丧命。古云。欲挝涂毒鼓。须佩返魂香。二喻不坏。食少许金刚。决定不得消化也。四不退四义讲竟。

2015-02-27 14:13:07 | 引用
无题
  《解》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处。

  (讲)此判较力用。前二句指往生之人。不讲上三土。只论带业往生。同居净土。证入位不退之者。皆与补处俱。虽证位不退。亦具行念二不退。经中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 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乃至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既与俱会。必学利生之行也。末二句亦皆一生。必补佛位者。指虽生同居。即登补处。必补佛位。念念入佛果海。

  《解》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讲)此段乃要解眼目。带业往生。即与上善俱会。一生补佛。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是居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念佛法门。称最圆顿者。即在此也。

  《解》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讲)此与宗教较量。如斯力用者。即圆证三不退之力用也。千经万论所未曾有。此与诸教较量。从来未经道彻。即八万四千法门。念佛第一。较彼顿悟正因五句。此与宗门较量。沩山文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顿悟正因者。拣非渐悟。及与邪因也。渐悟不易。况顿悟乎。纵使顿悟正因佛性。能入名字位中。仅为出尘阶渐。若未得分证位。尚恐有退。即使生生能得不退。由名字位。入观行相似分证之位。始可期望。趣进佛阶。何如念佛。横超娑婆三界。横生极乐四土。圆证三不退也。不可同日语者。比较力用不齐。未可相提并论。末二句诰诫之辞。谓参禅学教之士。为何勿思察。不及早念佛。五重玄义。第四明力用讲竟。

2015-03-02 16:38:52 | 引用
踏雪飞鸿
踏雪飞鸿
无题
甲五明教相

  《解》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

  (讲)已知此经力用殊胜。未审何为教相。教相即佛教之法相。教海汪洋。不出二藏。一声闻藏。二菩萨藏。声闻藏。佛对小乘机所说。又为半字教。菩萨藏。佛对大乘机所说。又为满字教。此经是菩萨藏。大乘圆顿教所摄。以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此经佛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故非藏通二教。又横生四种净土。圆证三种不退。位居补处。一生成佛。亦非别教。

  又是无问自说。乃是十二分教中。无问自说教。此经圆顿中。最极圆顿。无人能问。故佛观察时机既至。无问自说。是彻底无缘大慈。之所加被摄持。特向大智舍利弗。而告之曰。有西方极乐世界。有弥陀现在说法。此为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

  能令末法多障有情者。我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一千年。像法住世一千年。末法一万年。末法有情。三障具足。一惑障。二业障。三报障。既具三障。故名多障有情。佛令多障众生。修念佛观。求生净土。是谓依斯径登不退。径是捷径。持名念佛。是径中径。姑勿论念到事理一心不乱。但十念功成。皆得带业往生。圆证三不退也。

  《解》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佗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讲)大无量寿佛经云。当来经法灭后。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经法灭时。楞严经首先灭。然后诸经相继灭尽。特留佛说阿弥陀经。住世一百年。凡念一遍者。皆得往生净土。以此广度含识。含识即含灵抱识。乃有情众生之别称。此经灭后。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住世。现在虚空之中。众生业重。虽见不肯念。有人发心念一句者。即得往生。如地狱中。能念一佛名号。即得出离地狱。

  阿伽陀药。万病总持者。梵语阿伽陀。此云普去。是妙药之名。此药能普去众病。故称总持。喻此经持名之法。能治众生一切烦恼心病。三根普被。六度全该。故我常称此经。为大总持法门。念佛为大总持修法。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者。念佛法门。何为绝待。能念之心。心即是佛。所念之佛。佛即是心。能所双亡。心佛一体。绝诸对待。圆融无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

  《解》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讲)华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故此经信愿持名。往生净土。为华严深奥之藏。法华经偈云。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又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此经专示持名念佛。圆证三不退。必得成佛。故为法华秘密之髓。

  一切诸佛心要。不出我现前念佛之心性。菩萨万行司南。亦不出我一念心性。万行虽多。以心为主。如指南针。依此而行。故称司南。皆不出此者。即诸佛菩萨。所修所证。皆不出此经。此经体即法界。法界无尽。故叹述亦莫能尽。智者当自知之。不必广明。五重玄义。第五明教相讲竟。合大科。五解经玄义讲竟。

2015-03-02 16:44:06 | 引用
无题
六正释经解

  (讲)此后入文。正释本经要解。因本经文浅义深。莲池大师着疏钞。幽溪大师着圆中钞。乃将妙义。阐发无遗。蕅公以二书。文富义繁。初机浅识。莫测高深。故有要解之作。文虽简。而义仍丰。许多入理之谈。亦不易领解。特于讲演时。命度徒明旸。笔而记之。或可为披阅要解。及修净宗者之一助也。

  文三分 甲初序分 二正宗分 三流通分

  《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

  (讲)经文之分三分。始于道安。证于亲光。上古讲经。随文释义。不分科判。迨道安法师。将经文。分为序正流通三分。众议其非。多不肯从。后唐玄奘法师传来。亲光菩萨佛地经论。亦分三分。初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名异义同。后人称为弥天高判。今古同遵。

  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下明三科之要。复举喻显之。序如首。五官具存者。五官为百骸之总。观其五官。便知此人。智愚善恶。序分亦复如是。观其序分。便知此经。大小偏圆。○正宗如身。腑脏无阙者。六腑五脏。皆在身中。极关重要。正宗分亦复如是。一陈依正庄严以启信。二劝应求往生以发愿。三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三种资粮要义。皆在正宗分中。亦为净土重要之义。○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者。人有手足。方能运动行走。流通分亦复如是。流传万古。通达十方。即流通今后。无有滞碍。故以一人喻一经也。

  《解》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

  (讲)此引证初中后三善。智者。乃天台宗祖师。名智顗。字德安。系颍川人。其母梦五色彩烟萦怀。而生师。及诞光明照室。目有重瞳。卧必合掌。坐必向西。诚非常人也。十八岁出家。日诵法华经。诣光州大苏山。礼慧思大师。思一见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今复遇矣。即示普贤道场。顗于此行法华三昧。诵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寂然入定。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得一旋陀罗尼。后立天台宗。判释如来一代时教。为五时八教。创立三止三观。一生宏扬法华。着三大部。享寿六十七岁。后坐脱于石城寺。

  释法华经。亦分三分。第一序品为序分。从第二方便品。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止。为正宗分。从后至第二十八普贤菩萨劝发品。共十一品半为流通分。即为初善中善后善。

  又一时下。指智者大师。先将全经二十八品分三分。又有一时。讲法华经。则将述本二门。各分序正流通三段。法华一经。前十四品。乃迹门开权显实。迹者。即释迦今生。示现成佛之事迹。开三乘之权教。显一乘之实理。○后十四品。乃本门开近显远。本者。乃释迦久远。早成佛道谓之本。开如来之近寿。显本地之远寿。迹本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者。第一序品。全为迹门序分。第二方便品。至第九授学无学人记品。共八品为迹门正宗分。第十法师品。至第十四安乐行品。共五品为迹门流通分。第十五从地涌出品前半。至弥勒菩萨已问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当。因是得闻。乃本门发起序。从尔时释迦牟尼佛。告弥勒菩萨。至第十七分别功德品止。共二品半。乃本门正宗分。从第十八随喜功德品尽经。有十一品。皆为本门流通分。

  《解》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yōng)。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讲)此乃寄责疏家。分科未善。蕅公对本经。所分三分。与人不同。故首明三分。皆属紧要。引法华为证。以显初中后善也。

2015-03-03 13:38:22 | 引用
踏雪飞鸿

发表评论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网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