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飞鸿
本来即是正觉尊
了知如是之自性
即发殊胜菩提心
![]() 踏雪飞鸿 2015-02-06 12:23:42
|
|
分享: |
![]() |
踏雪飞鸿 | 无题 2015-02-09 12:39:22 | 引用 |
无题 二、译经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讲)此经结集天竺。流传中华。姚秦。是纪时也。纪传译之时代。拣非符秦。乃是姚兴在位时。故名姚秦。亦名后秦。前秦。即符坚称王名符秦。时有异星现于西北分野。太史入奏。当有智人。入辅中国。坚曰。朕闻龟玆国。有鸠摩罗什法师。得非此人欤。即遣骁骑将吕光。率兵伐龟玆。临行谓曰。朕非贪地用兵。若得法师。即日班师。驰驿送归。龟兹王既悉。即劝请法师入秦。以解国难。光迎师回国。至西凉。闻符坚为姚苌所杀。乃自据凉上。即三河王位。苌闻师名。属请入关。光皆不允。姚兴继父位。复请不允。于是起兵伐凉。吕光卒。侄吕隆嗣位。无力抵抗。兴乃得迎师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延入西明阁。乃集义学沙门八百人。从什受学。什师所译经论。九十八部。凡三百九十余卷。此经亦所译之一。时在姚秦。故以纪之。 三藏法师者。显德也。三藏者。一修多罗藏。此云契经。为定学之藏。二毗柰耶藏。此云善治。又云律。为戒学之藏。三阿毗昙藏。此云无比法。又云论。为慧学之藏。○法师有二义。一以三藏之法。为我之师。即依法为师也。二深通三藏之法。自行化他。可以为人师范也。什师博通三藏。七佛以来。为译经师。堪称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标名也。原名鸠摩罗耆婆什。译云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也。有云此名。乃连父母为名。父名鸠摩罗琰。母名耆婆。什者。善识此方文字之称。○译者。易也。易梵语为华言。周制掌四方之语。各有其官。北方曰译官。汉时译官兼善西语。圣教西来。请其译语。故以称焉。 什师家世相国。其父鸠摩罗琰。弃官出游。至龟兹国。王美其德。以妹妻之。生师。母即出家。得证初果。师年七岁。母亦令出家。日诵千偈。一日随母入寺。见铁钵。即举加颈。俄念钵重。我年少力弱。何以能举。力即不胜。遂悟万法唯心之旨。慧性过人。九岁随母到罽宾国。依槃头达多法师。习小乘经论。十二岁其母携还。至月氐北山。有罗汉见而异之。谓其母曰。此子当善守之。如过三十五岁不毁戒。度人当不减优波球多。若破戒。只为才明□艺法师而已。博通四围陀典。五明诸论。阴阳星算等术。莫不穷微尽奥。又从须利耶苏摩。咨禀大乘。乃知从前学小乘之非。于是传习大乘。广求要义。复到罽宾。为其师槃头达多。具说一乘妙理。达多感悟。反礼为师。什师不敢受。其师曰。我是汝小乘师。汝是我大乘师。受礼何妨。及还龟兹。名震诸国。其母知龟兹运衰。辞往天竺。进证三果。临行谓什曰。方等深教。当阐秦都。但于自身。少有不利。奈何。什曰。菩萨之道。利物亡躯。大化得行。虽当炉镬无恨。乃留龟兹。止新王寺。后为大秦。请入华夏。一生所译。咸共流通。 昔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畅。什师所译经论。何以迄今。受持转盛。答曰。此师七佛以来。为译经法师。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什师临终自誓。若所译经论。不违佛旨。当使焚身。舌根不坏。迨火化后。果然一舌独存。此师之舌。当与六方诸佛。广长舌相同。其所译此经。自应可信也。二译经法师讲竟。 2015-02-09 12:40:59 | 引用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 | 无题 三解经大师
明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讲)明是朝号。大师生于明朝。俗姓钟。字振之。名际明。又名声。始祖由汴梁南渡。世居古吴。母金氏。父岐仲公。持大悲咒十年。梦大士送子。遂生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就外傅。闻圣学。即以千古自任。誓灭佛老二教。开荤酒。作论数十篇。辟异端。至十七岁阅自知录序。及竹窗随笔。乃不谤佛。取所着论焚之。二十岁注论语。大悟孔颜心法。是冬丧父。闻地藏菩萨本愿。发出世心。二十二岁。专志念佛。焚窗稿二千余篇。二十三岁。听楞严经。二十四岁。一月中三梦憨山大师。师往曹溪。不能往从。乃从憨山大师门人。雪岭师出家。命名智旭。二十五岁。住径山悟道。二十六岁。受菩萨戒。二十八岁。母病笃。四刲肱不救。悲痛无限。丧葬尽礼。誓往深山。掩关修道。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三十岁出关。始述毗尼事义集要。三十二岁。方究心台宗。三十七岁后。宏化诸方。著述各种经论疏解。计四十八种。约三百余卷。五十七岁。圆寂于灵峰。越三年。门人开龛荼毗。见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俱不坏。与罗什法师。舌相不坏。同一征信。大师生前遗嘱。荼毗后。将灵骨研磨。和面为饼饵。散放山水之中。以结众生之缘。后众门人。不敢从粉骴遗嘱。遂奉骨。塔于灵峰大殿之右。 西有。是大师之别号。此号根据本经。佛告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即是西方依正二报。皆是实有。故号西有。并非寓言。亦非理想。因无人知。故佛举告舍利弗。实有西方极乐之依正。不可偏理而废事也。 沙门。为印度出家修道者之通称。译云勤息。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又曰识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此二字实不易称。○沙门有四种分别。一胜道沙门。三乘圣众。修证道果者。二说道沙门。代佛宏化。说法利生者。三活道沙门。持戒修身。以道自活者。四污道沙门。破戒比丘。玷污佛门者。蕅公是前三种沙门。 蕅益。乃是大师精修净业之号。蕅为莲之因。由蕅而生荷。开华。结莲。莲即蕅之果。意以种蕅。有得莲之益。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自有往生九品莲华。横超三界。直趣菩提之益。 智旭。是大师法讳。旭为清晨东升之日。其师以其智慧。譬如东升之日。能破大夜之昏。光明遍照也。 解。即解释。将本经重要之义理。纲要之心宗。一一解释。令得显明也。三解经大师讲竟。 2015-02-10 09:45:13 | 引用 |
无题 四着解序文
四着解序文分二科甲初序法门 二序注疏 初科又分二 乙初总序多门 二别显净宗 今初 《序》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 (讲)原夫。是起语之辞。诸佛者。诸是众多之谓也。即指过去现在。十方一切诸佛。佛佛道同。同以无缘之大慈。同体之大悲。悯念众生。悯者哀悯。即大悲之用。念者护念。即大慈之用。群迷范围广大。指九法界众生之多。六凡众生。于本来无我。妄执此身为实我。迷却我空之理。于本来无法。妄执心外有实法。迷却法空之理。二乘之人。灰身泯智。趣向偏空。迷却真空之理。权教菩萨。未悟真如。所修不能离相。迷却圆中之理。九界之迷虽分轻重。其为无明所覆。一也。随机施化者。诸佛转八识成四智。有妙观察智。能观察众生。是何种机。为说何种法。是随其机宜。施以教化。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 又。诸佛称为无上医王。能医众生各种心病。如医师对症。开方授药。自可药到病除矣。随机施化。为度生之唯一方法。如不净错施于炉犕。数息不利于冢人。皆不能受益。 昔有二人。投佛出家。一是制炉犕之人。一是守冢墓之人。佛弟子授制炉犕者。以不净观工夫。授守冢墓者。以数息观工夫。二人依教修观。皆不得益。遂同欲还俗。佛呼而问之。汝二人何欲还俗。乃将依教修观。不得益之故。禀明于佛。佛嘱不必还俗。汝二人易观修之。自能得道。要制炉犕者。修数息观。守冢墓者。作不净观。二人不久。皆得道果。此即随机施化。易于得益之明证也。 凡为善知识者。应当通达。大小偏圆。权实顿渐。一切法门。随众生机。而为宣说。因众生根性不同。乐欲各异。只得俯就机宜。曲垂方便。而饶益之。是为善知识。○若偏执一门。自是他非。排摈异己。无论法门如何。皆非善调物倩。广行化导者。如世专科医师。其利不溥也。 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者。诸佛说法。无非指示众生。一条归元之路。元即本元真心。众生最初。一念迷情妄动。乃迷真起妄。背本逐末。所以流转生死。长劫不休。诸佛说法。示以归元之路。一归本元。无有二致。惟一清净本心。而所教方便。修证法门。别有八万四千。故谓之多门。如千径九逵。皆达王城也。初总序多门讲竟。 2015-02-10 09:49:13 | 引用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 | 无题 丙二特显持名胜
《序》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讲)念佛一门。而分四种。一实相念佛。二观想念佛。三观像念佛。四持名念佛。本经即释迦如来。教人专持名号。于四种念佛法门中。此为至简易。至稳当者。 何谓简易。但持一句佛号。何等简单。一教便会。何等容易。不必参究。不劳观想。与夫观像。何等简易。 何谓稳当。略说有三。
《序》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研究推重。)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讲)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辞。净土三经。佛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与本经。皆为净土法门经。虽然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推重本经。列在日课。无论何宗寺庙。皆早晚二课。念佛经行。是以持名念佛。为尤要也。岂非二字反显。古人有见于持名念佛一法。可以普被上中下三根。如一雨所滋。大根大茎。中根中茎。小根小茎。皆得蒙润也。 念佛一法。若智若愚皆有分。是男是女总堪修。上焉者。如文殊普贤。不能踰其阃。文殊发愿偈云。愿我临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普贤偈意全同。每句加二字。曰。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下焉者。铁匠屠夫。亦得臻其域。昔日衡州有一王打铁者。一家四口。以打铁度日。一日不打。即生活费无着。自怨前世不修。今世吃苦。总想修行。不知修法。一日见有一位游方僧。请入其铺奉茶。请教修行之法。告以穷苦。要求示以不花钱。不妨工作之法。僧即传授持名之法。可不花钱。不妨工作。煨铁时。将风箱一掣一声佛号。一推一声佛号。要打铁时。一槌一声佛号。并告以一生持念不辍。则临终时。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其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王甚喜。即依之而修。其妻谓曰。打铁本来辛苦。再加念佛。岂不更苦。王告其妻曰。是法极好。往日站在炉边。觉得火热。念佛则不热。往日打铁。觉得臂酸。念佛则不酸。晚间念佛亦好睡。如是益加精进。数年后。一日理发沐浴更衣。谓其妻曰。我今天要回家去。妻曰。此不是汝家。汝家在何处。曰我家在西方。妻笑曰。汝去好了。少顷又站在炉边煨铁。高声念佛。铁煨红取出。说偈曰。“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举槌念佛一声。敲下即立亡。异香芬郁。面不改容。天乐鸣空。众所共闻。当知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无疑。衡州从此。人多念佛。迄今念佛之风仍盛。 昔日屠夫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将终之时。见群牛竞来索命。乃呼其妻。请僧救度。妻请一念佛僧至。谓善和曰。汝杀业甚重。惟有念佛可救。随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依教念佛。念不多声。则曰牛去矣。僧云再念。复念多声。曰佛来了。一手拈香。含笑而逝。其带业往生。自可为证。乃至八哥念佛。亦得往生。其被机之广可知。 摄事理以无遗者。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何谓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念。不为内惑外境。之所动乱。名得事一心。○何谓理念。了知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无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动。名得理一心。故曰摄事理以无遗。 统宗教而无外者。宗乃直指向上宗乘。不落思量分别。念佛法门。专持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念去。念到一心不乱。而得念佛三昧。梵语三昧。译云正定。即是禅定。又古德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此即统宗。○教者教相。有大小偏圆。顿渐权实不等。按天台宗。分藏通别圆四教。今念佛之人。以能念心。念所念佛。能所分明。不离事相。此藏教意。○念念念佛。念念明了。能念所念。皆不可得。此通教意。○始从有念。念至无念。不住有无。而归中道。此别教意。○能所情忘。有无见泯。湛然一心。常住不动。此圆教意。净土一门。而该四教。此即统教。故曰统宗教而无外。 尤为不可思议哉者。尤者更也。此句对其余三种念佛比较。持名更为不可思议。其理深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莲池大师云。口欲谈而辞丧。心欲缘而虑亡。本经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同声赞叹。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此经不可思议。即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一序法门讲竟。 2015-02-10 10:02:33 | 引用 |
无题 甲二序注疏分二科 乙初序古疏 二序今解 今初
《序》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着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 (讲)自古以来。弥陀经注疏。历代不乏其人。第时世既经久远。便就湮没者多。而所存无有几家。此序古疏。○云栖下序近疏。云栖在杭州。是莲池大师道场。师讳袾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县人。俗姓沈。官家后代。年三十一岁。闻说万物皆有无常一语。忽然觉悟人生亦是无常。遂发出世心。参拈花遍融禅师。笑岩宝祖。有省。大明隆庆五年。至杭之五云山。见五色彩云。栖于西坞。复观山明水秀。遂结茅居焉。后以道德所感。远近来归。成为丛林。名云栖寺。文殊菩萨。化为童子。来参大师。师见问曰。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童子曰。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师曰。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童子曰。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今称云栖和尚者。不敢直呼其讳。重其人也。梵语和尚。此云力生。以有力能生弟子智慧。蕅公从其塔前受戒。故称和尚。 着为疏钞者。将此经着疏解释。恐浅智未了。复着钞解疏。婆心特切。足见其为法为人之处。广大者。文言浩瀚。精微者。义理明妙。一经要旨。阐发显了。可谓尽美矣。又尽善也。 幽溪师伯者。幽溪地名。即天台山幽溪高明寺。传灯大师道场。大师俗姓叶。少从映庵禅师出家。后弘扬念佛法门。每临登座。天乐鸣空。大众俱闻。蕅公是其侄辈。亦以地尊称其人。曰幽溪师伯。○圆中钞者。圆中。是圆融中道之理。真俗中三谛。圆融无碍。故名圆中。幽溪大师。以圆中之理。钞释弥陀略解。称为弥陀圆中钞。略解是苏州北禅寺。大佑法师所着。 高深洪博者。赞圆中之理。是最上第一义谛。如须弥之高。是无边无尽法界。如沧海之深。洪博即广大也。圆中之理。包太虚。周沙界。故曰洪博。 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者。以喻二书并行于世。如日月之丽中天。凡有目者。皆能睹见两轮并耀。光华焕发。若无目者。则日月虽明。彼亦无见。意以二书利于夙根有智之者。不能及于下根无智之人。 《序》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讲)此数语。即著述要解之发起因缘。承上弥陀疏钞。与圆中钞。特以文广为富。义多曰繁。边际涯畔。莫能测度。或致初机之人。依之生信发愿为难。程度不及。故曰信愿难阶。上序古疏讲竟。 2015-02-11 08:46:29 | 引用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 | 无题 乙二序今解
《序》故复弗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也]。 (讲)承上发起因缘。故不揣自己庸碌无能。愚暗无智。再述要解。此大师自谦语。作者谓之圣。述者谓之贤。不敢与二翁。竞争其异彩。亦不必与二翁。强唱其同调也。 《序》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讲)此举喻。其喻是苏东坡游庐山诗。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有事有理。事者。事相。此山横看成岭。侧看则成峰。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山势各各不同。皆非尽见庐山全境。故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之中故。不能尽见庐山真境也。后云纵然不尽庐山真境。也许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理者。理性。东坡为五祖戒禅师后身。乃悟道之人。欲即事以显理。故吟此诗。以庐山喻理性。若峰若岭。皆不离庐山。喻若依若正。无非唯心所成。不识庐山真面目者。不识心性本来面目也。只缘身在此山中者。身亦在心性之中。故不见心性之全体。虽不见全体。亦许各见心性而已。楞严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即法法唯心之理。东坡乃即事显理。以诗说法也。 蕅公引此诗。喻弥陀经疏。以庐山喻弥陀经。以峰岭喻疏解。或谈理高远。或解释浅近。总是阐扬此经之理性。纵使不能将全体和盘托出。亦许亲见佛理。不失佛意也。四着解序文讲竟。 2015-02-11 08:49:10 | 引用 |
无题 五解经玄义
五解经玄义分五科甲初释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明力用 五明教相 (讲)玄义。即经中玄妙之义。乃一经之纲要。先行提挈在前。发挥明了。至后经中余义。易于领会。天台宗解经。总以五重玄义在前。贤首宗解经。则用十门分别居先。此乃二宗解经之家法也。 甲初释名 《解》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 (讲)第一重玄义。即解释此经之名。佛说阿弥陀经。此题即前七种立题中。单人立题也。以能说所说。娑婆极乐。两土果人为名。释迦弥陀。皆是究竟极果。大觉悟之人也。 《解》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讲)此土。指吾人所住娑婆世界。以释迦牟尼佛。为能说教利生之主也。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者。诸佛虽大悲平等。而我佛偏悯极苦众生。故发愿生此娑婆。五浊恶世。示现成佛。以先觉下三句。即成就佛道之义。前云必要三觉圆满。方得称佛。 以先觉者。即自觉。自己先能觉悟也。觉后觉者。即觉他。觉悟其他一切众生也。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即觉满。觉行圆满。觉至一心本源。是谓大圆满觉。入佛知见。佛知真知。无所不知。佛见真见。无所不见也。 此三句。即解佛字要义。佛字。乃超九界以独尊之号。自觉。超六凡法界众生之不觉故。觉他。超声闻缘觉二乘法界。不能自觉觉他故。觉满。超权实教菩萨法界。虽能自觉觉他。而觉行未曾圆满。乃至等觉菩萨。喻如十四夜月。比之十五夜。尚差一等故。惟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为三觉圆。万德具。超九界以独尊。堪称世尊。 《解》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讲)悦所怀者。乃畅悦所有怀抱。佛惟以度生为怀。今众生成佛之机已熟。可以为说。念佛成佛。难信之法。令得究竟脱离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故悦也。 此二节解。即解成佛说法二事。如本经后文。佛呼舍利弗而告曰。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佛说此经。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也。 《解》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讲)阿弥陀。是本师所说。彼西方极乐世界之导师。导是引导化导。弥陀过去为转轮圣王。于世自在王佛会下。闻法出家。发四十八种大愿。第一愿。国中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乃至第四十八愿。他方菩萨。闻佛名号。即得第一。第二。第三法忍。总之以四十八愿。成就极乐依正庄严。接引信愿念佛众生。生彼世界。永阶不退者。即永远登不退地。而直趣佛果也。不退有三。一位不退。趣入圣流。不退坠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退坠二乘地。三念不退。任运增进。证入如来地。凡生极乐者。皆得三不退地。本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 跋致。故曰永阶不退。非独上品不退。乃至十念功成。带业往生之者。亦得不退也。 《解》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讲)梵语指印度语。劫初光音天人。下降于印度。因食地肥。足不离地。留为人种。光音天是梵天。印度人。称为梵天苗裔。故彼土语言。称为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但将寿命光明。二种而说。已解在前。要之弥陀功德。具有恒沙称性功德。智慧。已证一切种智。神通。具足三明六通。道力。已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法。依报正报。种种庄严。说法。则转一切法轮。化度。则度一切有情。故云一一无量也。 《解》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讲)金口。指佛口为金口。以佛全体阎浮檀金之故。一切佛亲口所说。通名为经。经字是通题。对上佛说阿弥陀五字别题。是通别合为一题。教行理三。各论通别。今佛说阿弥陀经。经中所诠。信愿持名之教。与诸经不同。为教别。同名为经。故教通。依教所起之行。非观想观像二种。乃是持名之行。故行别。同归极乐。故行通。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四土差别。故理别。四土不出唯心。故理通。教行理三经。其义甚广。具如台藏所明。五重玄义第一重。释名讲竟。 2015-02-11 08:52:04 | 引用 |
踏雪飞鸿 |
踏雪飞鸿 | 无题 甲二辨体
《解》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讲)第二辨体。即辨明此经所依之体。大乘经。对小乘说。乘是车乘。有运载义。法华经。有羊车。鹿车。牛车。以譬喻大中小三乘之法。更有大白牛车。譬喻最上一乘佛法。羊鹿二车。指声闻缘觉。可从凡圣同居土。运载至方便有余土。牛车。指大乘权教菩萨。可从前二土。运载至实报庄严土。大白牛车。指一乘实教菩萨。可从前三土。运载至常寂光净土。 诸大乘经。谈理深广。故皆以一乘实相为正体。如妙法莲华经。以实相为体。楞严经。以如来藏为体。华严经。以一真法界为体。其余不必广举。名异体一。如来藏。一真法界。亦实相也。 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之体最深。最关紧要。不得不详细讲明。静心察听。自能领会。若明实相。是为悟大乘理。 先讲无相之实相。无相者。离虚妄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非相即离相。意谓若见所有虚妄诸相。能离虚妄之相。即见真实之相。真实之相。即是法身如来。故曰即见如来。此即无相之实相也。 次讲无不相之实相。无不相者。不是没有真实相也。诸法虽妄。妄中有真。诸法生灭。生灭之中。有个不生灭性。凡虚妄生灭者。皆差别相。真实不生灭者。乃平等相。此即无不相之实相也。 如上所讲二种实相。今以譬喻明之。经云。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譬喻者。以易知之事相。譬喻难知之理性。令难知者。亦成易知也。且试举金与金器。譬喻无相之实相。及无不相之实相。世间所有一切诸相。种种不同。如金器各有相状不同。有生有灭。一一金器。皆可改造。所有诸相。皆虚妄不实之相。无相之实相。无字。当作离字解。若离却金器。瓶。环。钗。钏。虚妄之相。即见金之实相。法中。若离却世间。诸法虚妄之相。即见真如实相。故曰无相实相。○又。一切金器虽然千差万别。于差别异相中。不是没有平等之一相。瓶。环。钗。钏。差别相也。真金。平等相也。真金是一。能成无量器。无量器。不出一金。即依金作器。器器皆金。诸器差别相上。不是没有金之平等相。法中。即世间诸法差别。虚妄相上。不是没有真如平等真实之相。故曰无不相实相。是实相。为诸法所依之体。亦为诸大乘经正体。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者。此正指现前念佛之一念心性。心有灵知之用。性乃不变之体。用不离体。故合称心性。下不在内外中间。过现未来等。是教人必须深研痛拶。自有一番消息。不可徒落语言。作道理领过。今当以二义释之。一本空义。即无相之实相。以现前一念心性。本自空寂。故不在内外中间三处。如二祖神光。断臂求法。求初祖达磨。为他安心。初祖伸手云。将心来与汝安。二祖即时回光返照曰。觅心了不可得。初祖云。与汝安心竟。不可得。即本空义也。 二常住义。即无不相之实相。以现前一念心性。常住本然。不属过现未来三际。此之心性。过去无始。未来无终。不生不灭。故三际悉皆不属。此常住义也。无生论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我今念佛心。全体即法界。达此者。由持名念佛。而悟实相也。 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者。离一切虚妄相也。如楞严经。空如来藏。空诸一切妄染之法是也。古人悟道云。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此中即香味触法。而非香味触法。且道是甚么。试参看。 《解》觅之了不可得。[而]不可言其无。具造百界千如。[而]不可言其有。 (讲)此即不落空有二边。全归中道。承上不在三处。不属三际。故曰觅之了不可得。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也。又古德云。内外追寻一总无。境上施为浑大有。故曰不可言其无。此不落空边也。 具造百界千如者。具是理具。造是事造。理即心性不变之体。事即心性随缘之用。谓吾人一念心性理中。本具百界千如。喻如海水本具百浪千波也。若约随缘之用。事上则造作百界千如。喻如水随风缘。而起百浪千波也。 喻中虽明。法中未了。何谓百界千如。吾人一念。具足十法界。四种圣人法界。一佛法界。二菩萨法界。三缘觉法界。四声闻法界。更有六种凡夫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地狱法界。饿鬼法界。畜生法界。合为十法界。每界各具十界。则成百界。○千如者。一界有十如是。法华经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百界各具十如。是则成千如。复有假名一千。正报一千。依报一千。共有三千。复有理具三千。事造三千。古人云。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居一念也。不可言其有者。以百界千如。种种差别。惟一真如。各无自体可得。故不可言其有也。此不落有边也。 《解》离一切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而缘虑分别。语言文字(相)。非离此别有自性。 (讲)上二句言性离妄相。下三句言相不离性。缘虑分别者。是心缘念虑第六意识能分别心也。又此心能攀缘尘境。思虑分别也。此心有明了意识。独头意识。二种差别。明了意识。同前五识。俱时而起。缘五尘境界。又名五俱意识。独头意识。缘法尘独影境。即前五尘落卸影子。二种意识。俱有分别。又名妄相心。上二句即起信论所云。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 而缘虑分别下三句。一切诸相。不能离此心性。别有自性可得。喻如水若无风。本无波相。因风波起。波相不能离水。别有波之自性也。 《解》要之。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讲)此段结成圆融中道。实相妙理。以要言之。实相。离一切诸法之相。实相。即一切诸法之相。离约真谛真空说。离一切幻相。故为无相之实相。即约俗谛妙有说。即一切诸法。故为无不相之实相。正说真空无相。不坏俗谛。即真不碍俗。正说俗谛妙有。不坏真谛。即俗不碍真。真俗圆融无碍。无名立名。不得已强名实相。 《解》实相之体。非寂非照。而复寂而恒照。照而恒寂。 (讲)实相之体。不落二边。寂是空义。照是有义。非寂非照。即非空非有。不落空有二边也。又。寂是不变义。照是随缘义。而复寂而恒照。即不变常随缘。照而常寂。即随缘常不变也。 《解》照而寂。强名常寂光土。寂而照。强名清净法身。 (讲)此四句。明吾人一念心性。即是如来身土。照而常寂。此句重寂字。寂者不动之义。故强名常寂光土。土亦有不动义也。寂而常照。此句重照字。照有随缘义。故强名清净法身。身亦有随缘义也。 常寂光。是四土之一。前三土。不离常寂光土。常即法身德。常住不灭。寂即解脱德。寂然不动。光即般若德。光明遍照。清净法身。有自性清净法身。一切众生之所同具。有离垢妙极法身。十方诸佛之所独证。 《解》又。照寂强名法身。寂照强名报身。 (讲)此二句。明吾人一念心性。又即如来法报二身。法身清净不动。故合寂义。报身光明遍照。故合照义。○问。上科以法身合照。此科以法身合寂。岂不自相矛盾。答。法身有随缘无相二义。上科身土对论。法身随缘合是照。寂光不变应属寂。此科法报对举。法身无相合是寂。报身有相应属照。并非前后相违。 《解》又。性德寂照。名法身。修德照寂。名报身。 (讲)性德属性具之德体。如在矿之金。修德属修成之德相。如出矿之金。法身本有。不假修治之功。故性德寂照。名法身。报身修成。惑净智圆方显。故修德照寂。名报身。 《解》又。修德照寂。名受用身。修德寂照。名应化身。 (讲)又修德照寂。照属智。寂属理。用始觉智。照本觉理。照彻心源。得根本智。又名理智。又名实智。成自受用报身。依根本智。起后得智。又名事智。又名权智。现他受用报身。故曰照寂。以智契理。始本合一。依法垂报。名受用身。 修德寂照。名应化身。寂照者。即不动寂场。而游鹿苑。仍现丈六比丘相。为小乘弟子。说四谛法。名应化身。 《解》寂照不二。身土不二。性修不二。真应不二。无非实相。实相无二。亦无不二。 (讲)上文所举寂照。身土。性修。真应。理具。事造。悉皆不二者。因不出一念心性故也。无非实相者。即楞严经所云。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是也。 实相无二者。以实相之理。本是平等一相。放曰无二。法华经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亦无不二者。从理起事。事应无量。故曰亦无不二。上句约理。下句约事。 《解》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讲)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辞。承上亦无不二之故。实相举体随缘。作十方国土之依报。作十界圣凡之正报。作法报二身。作自他诸相。乃至超略之辞。超略其他不说。但就本经而说。作能说之释迦。作所说之弥陀。能度之佛。所度之生。能信之心念。所信之法门。能愿之愿乐。所愿之极乐。能持之身口意三业。所持之阿弥陀佛号。能生之三种资粮。所生之四种净土。能赞之释迦诸佛。所赞之极乐依正。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现。 此科作字。应贯下诸法到底。喻如依金作器之作字。一金能作众器。众器不出一金。喻实相能随缘。而作依正等诸法。诸法无不是实相。故曰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 此段之理。与诸大乘经同。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楞严经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古德云。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皆此义也。故随拈一法。体即法界。以此而知。一句弥陀名号。亦复体即法界。此经亦复体即法界。故以实相为此经之正体也。五重玄义。第二辨体讲竟。 2015-02-12 09:53:08 | 引用 |
无题 甲三明宗
《解》第三。明宗。宗是修行要径。会体枢机。而万行之纲领也。提纲则众目张。挈领则襟袖至。故体后应须辨宗。 (讲)第三明宗者。五重玄义。此当第三。须当显明。此经之宗旨。宗者要也。即经中所立之行。故曰宗是修行要径。行门无量。必择其要。古德云。念佛是修行捷径。持名念佛。又为径中之径也。 会体枢机者。体。即上科所辨之正体。有谓宗即是体。体即是宗。此言不当。要知体是理。宗是行。体为宗依之体。宗是显体之宗。宗体不即不离。故曰宗是会体枢机。门之开闭由枢。弩之发动由机。以枢机喻宗。则宗是会体之要行也。 而万行之纲领也三句。而字转语之辞。此经以信愿持名为宗。余常言持名一法。为大总持法门。三学全该。六度具足。莲池大师云。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故此经之宗。为万行之纲领。纲者。网之纲也。提其纲。则网中众目自张。领者。衣之领也。挈其领。则衣之襟袖自至。故辨体之后。应须辨宗也。 《解》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 (讲)此经信愿行三资粮。为修行之宗要。三资以信为首者。以信为道源功德母故。又五根。十一善法。亦皆以信居先。至吾人学佛阶级。信解修证。亦必以信为入门。三资若非有信心。不足以启愿。若非有愿力。不足以导行。若非有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明所信。即平日所信。西方极乐。依正庄严。皆为弥陀愿行之所成就。既念佛往生。亲见胜境。乃证所信也。 《解》经中先陈依正以生信。次劝发愿以导行。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 (讲)经中佛呼舍利弗。而告之曰。西方有极乐世界。有弥陀现在说法。复广陈行树。栏楯。罗网。楼阁。宝池。莲华。天乐。金地。天华。众鸟风树说法。皆广陈极乐之依报世界。种种庄严。○经中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下。征释无量光。无量寿。罗汉菩萨。亦复无量。众生生者。皆得不退。一生补处菩萨甚多。皆广陈极乐之正报主伴。种种庄严。广陈依正种种庄严者。正欲令闻者以生信也。 次劝发愿以导行者。经中佛告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此即佛劝众生。发愿导行之文。有愿方能起行故也。 次示持名以径登不退者。经中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即示持名念佛之法。从一日至七日。克期取证。而得一心不乱。临终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以径登不退也。 2015-02-13 09:43:44 | 引用 |
踏雪飞鸿 |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疏题。要解二字。要是重要。纲要。蕅公老人。智慧宏深。不事广释。但着要解者。欲将弥陀一经。重要之纲宗。提挈以示人也。略讲本经要义。一直诠无上心要。此经。佛说西方极乐。依正庄严。即是唯心之净土。自性之弥陀。一切依正。不离吾人心性之外。此心非肉团之假心。非意识之妄心。乃是包太虚。周沙界。竖穷横遍之真心。生唯心净土。即是生现在极乐世界。唯心所现之净土。非别有一净土也。见自性弥陀。即是见现在说法。唯心所现之弥陀。非另有一弥陀也。若依报。若正报。皆不离心。此为本经之纲要。
二直示法门要。此经。佛教人专持弥陀名号。以修净土之行。行由信愿而立。故经中先详陈依正庄严以起信。次特劝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执持名号以立行。以一念消除种种妄念。而得一心不乱。即此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便可横超三界。往生极乐。圆证三不退地。。此为法门之纲要。大师之解。即解如是要义。故名要解。一二种题目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