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2009-10-12 10:36:20www.fjnet.cn/r/2009-09...120513.htm
在北京聽“武林高手”阿巴多
www.fjsen.com 2009-09-29 08:31 李歐梵 來源: 我來說兩句
上上個周末,我和幾位香港的“馬勒仔”朋友到北京“朝聖”———我心目中的“聖人”是指揮家阿巴多,此次他率領琉森音樂節交響樂團遠征北京,表演四場,此外尚有一場室內樂和馬勒室內樂團由譚盾指揮的音樂會,聲勢浩大。據我所知,不少樂迷從亞洲各地趕來聆聽,中國內地更不必提,我想大多數人都是為了阿巴多而來的。
我聽的是9月20日開幕第一場,節目是普羅科菲耶夫的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由年輕鋼琴家王羽佳主奏)和馬勒第一交響曲。王羽佳年紀輕輕,技藝超群,但樂隊的聲威幾乎凌駕其上,阿巴多頻頻顧盼這位年輕美女,從音樂中和她對話,也為樂隊熱身。
從我的樓下座位看上去,王羽佳的雙手很細,處理普羅科菲耶夫一般需要大手和厚手,才能發揮普樂曲中敲擊性的音樂,王羽佳在排山倒海而來的樂隊聲音威力之下從容不迫,但我覺得未能完全表現她的潛能,只有待九月底她到香港獨奏會時再仔細聆聽。絕大多數聽眾,還是為了聽馬勒。
阿巴多登場了,掌聲雷動,狂呼叫好之聲不絕於耳,令我大為吃驚,看來北京的阿巴多迷還真不少,而且可能是年輕人居多,和歐美的銀發族可大不相同。
和我同行的四位香港“馬勒仔”也很年輕,個個都收集了數百張馬勒交響曲的唱碟,平時見面大家暢談各指揮家的詮釋,把酒論英雄,其樂也融融,因為聽多了,對於馬勒的音樂也背得滾瓜爛熟,每人的腦海中都存有自己心愛的每一首馬勒交響曲的旋律。在他們耳中,馬勒第一不算大曲目,分量猶如流行歌,讓他們聽來如雷貫耳,服服帖帖,並不容易。然而那晚阿巴多把他們完全征服了。
阿巴多的馬勒,表面上中規中矩,完全遵照樂譜,毫無故作驚人的花拳繡腿手法,這一次在北京,還是有些不同:指揮棒不見了,而他的左手更變得長袖善舞,所有的提示、表情、速度和樂句的轉折似乎都集中在左手,右手只做輔助性的動作或打拍子,用武俠小說來比喻,就是武功高強之人一雙手就足以掌握全局了。既然阿巴多的左手表情十足,樂隊奏來也十分細致動聽。
到了最後樂章,高潮迭起,樂隊更全力以赴,只見每一個樂師都全情投入,大提琴部更是如此,仿佛所有的樂師都和阿巴多共同呼吸,如入無人之境!一波一波的弦律排山倒海而來,但沒有半點噪音,在我的聆樂經驗之中,只有柏林愛樂有此能耐,但琉森樂團更上一層樓,把這個樂章所描繪的英雄勝利精神推向雲端。
這個樂團的六個圓號手連帶後面的兩個長號手,在最後關頭都站起來了,一反阿巴多在柏林初指揮此曲的作風,他不願意誇張,所以要圓號手坐下。他和琉森樂隊的樂師們的默契早已到了頂點,大家可以毫不顧忌地表現自己,又能同心一體地去挖掘樂曲的靈魂,這是一個最高層次的和諧。
樂曲一完,全場叫好之聲如雷鳴,我的幾位“馬勒仔”朋友更是大吵大叫,如癡如狂!想不到這位表面上看來溫文爾雅、風格有“阿波羅風”的指揮家竟有魔力把聽眾帶到一種狂熱境界!馬勒的幽靈不散,當年他也是一位極有魔力的指揮家,魔上加魅,變成一種“復制”的時光。(李歐梵)
(責編:劉寶琴)
在北京聽“武林高手”阿巴多
www.fjsen.com 2009-09-29 08:31 李歐梵 來源: 我來說兩句
上上個周末,我和幾位香港的“馬勒仔”朋友到北京“朝聖”———我心目中的“聖人”是指揮家阿巴多,此次他率領琉森音樂節交響樂團遠征北京,表演四場,此外尚有一場室內樂和馬勒室內樂團由譚盾指揮的音樂會,聲勢浩大。據我所知,不少樂迷從亞洲各地趕來聆聽,中國內地更不必提,我想大多數人都是為了阿巴多而來的。
我聽的是9月20日開幕第一場,節目是普羅科菲耶夫的C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由年輕鋼琴家王羽佳主奏)和馬勒第一交響曲。王羽佳年紀輕輕,技藝超群,但樂隊的聲威幾乎凌駕其上,阿巴多頻頻顧盼這位年輕美女,從音樂中和她對話,也為樂隊熱身。
從我的樓下座位看上去,王羽佳的雙手很細,處理普羅科菲耶夫一般需要大手和厚手,才能發揮普樂曲中敲擊性的音樂,王羽佳在排山倒海而來的樂隊聲音威力之下從容不迫,但我覺得未能完全表現她的潛能,只有待九月底她到香港獨奏會時再仔細聆聽。絕大多數聽眾,還是為了聽馬勒。
阿巴多登場了,掌聲雷動,狂呼叫好之聲不絕於耳,令我大為吃驚,看來北京的阿巴多迷還真不少,而且可能是年輕人居多,和歐美的銀發族可大不相同。
和我同行的四位香港“馬勒仔”也很年輕,個個都收集了數百張馬勒交響曲的唱碟,平時見面大家暢談各指揮家的詮釋,把酒論英雄,其樂也融融,因為聽多了,對於馬勒的音樂也背得滾瓜爛熟,每人的腦海中都存有自己心愛的每一首馬勒交響曲的旋律。在他們耳中,馬勒第一不算大曲目,分量猶如流行歌,讓他們聽來如雷貫耳,服服帖帖,並不容易。然而那晚阿巴多把他們完全征服了。
阿巴多的馬勒,表面上中規中矩,完全遵照樂譜,毫無故作驚人的花拳繡腿手法,這一次在北京,還是有些不同:指揮棒不見了,而他的左手更變得長袖善舞,所有的提示、表情、速度和樂句的轉折似乎都集中在左手,右手只做輔助性的動作或打拍子,用武俠小說來比喻,就是武功高強之人一雙手就足以掌握全局了。既然阿巴多的左手表情十足,樂隊奏來也十分細致動聽。
到了最後樂章,高潮迭起,樂隊更全力以赴,只見每一個樂師都全情投入,大提琴部更是如此,仿佛所有的樂師都和阿巴多共同呼吸,如入無人之境!一波一波的弦律排山倒海而來,但沒有半點噪音,在我的聆樂經驗之中,只有柏林愛樂有此能耐,但琉森樂團更上一層樓,把這個樂章所描繪的英雄勝利精神推向雲端。
這個樂團的六個圓號手連帶後面的兩個長號手,在最後關頭都站起來了,一反阿巴多在柏林初指揮此曲的作風,他不願意誇張,所以要圓號手坐下。他和琉森樂隊的樂師們的默契早已到了頂點,大家可以毫不顧忌地表現自己,又能同心一體地去挖掘樂曲的靈魂,這是一個最高層次的和諧。
樂曲一完,全場叫好之聲如雷鳴,我的幾位“馬勒仔”朋友更是大吵大叫,如癡如狂!想不到這位表面上看來溫文爾雅、風格有“阿波羅風”的指揮家竟有魔力把聽眾帶到一種狂熱境界!馬勒的幽靈不散,當年他也是一位極有魔力的指揮家,魔上加魅,變成一種“復制”的時光。(李歐梵)
(責編:劉寶琴)
風過窗台 說道: Re: ZT:在北京聽“武林高手”阿巴多
2009-10-13 10:49:27
謝謝樓主分享。
懷念故鄉 說道: Re: ZT:在北京聽“武林高手”阿巴多
2009-10-14 09:44:09
謝謝樓主分享。
謝謝.
能收藏到多張唱片,很不容易的了,......
說到阿巴多先生及樂團的訪問北京,
網上能搜到的文章,不算少,但大多不讓隨便ZT,
好象音樂界的一些資深人士和古典音樂的愛好者
是把這個訪問當作大事的,
阿先生大病以後出訪北京,年齡真的是不小了啊,
想一想,馬勒的NO1總需要一個多小時吧,
.....不要說這樣的指揮,就是在那兒站一個多小時,
同年齡人的人能有多少做得到的呢?
再說,他對北京的欣賞和對年青人的關懷確實給人們留下難忘的紀念.
abc2008 說道: 無題
2009-12-28 12: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