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2013-12-17 16:07:47big5.qstheory.cn/wh/wh...248509.htm
平民百姓的太平天國史
2013.07.12 10:02
來源: 東方早報 作者: 早報記者 石劍峰
字號:【 大 中 小 】
《浩劫之後》不久前在美國出版。
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梅爾清是美國關於中國明清史研究領域內一位重要的後起之秀,她的第一本學術著作《清初揚州文化》曾在大陸出版,並得到學界好評,她關於太平天國的新書《浩劫之後:太平天國戰爭之遺産與19世紀之中國》(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不久前在美國出版,她在這本書中通過對太平天國戰爭中人員傷亡情況的系統研究,開發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對於清王朝進入衰落期的種種表現、暴力對地方社區的影響、精英行動主義的出現、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作了新的闡釋。在《浩劫之後》中,沒有洪秀全和曾國藩,書裏的主角是受到太平天國影響的地方平民和精英,她試圖通過民間視角來看待那垱席拡@敫鮒泄穆ふ秸
關於太平天國的民間記錄很豐富
東方早報:《浩劫之後》沒有正面去描寫戰爭,反而是在民間材料中去梳理太平天國史。你是如何獲得這些民間材料的?
梅爾清:這得要從我的第一本書《清初揚州文化》説起。2001年在快寫完《清初揚州文化》時,我意識到自己還有一本1874年出版的揚州地方誌(《揚州府志》)沒有看,那本書在我家附近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能看到。我有點擔心,如果將來有人知道我寫這樣一本關於揚州的書,居然沒有翻閱這本地方誌,那將是很丟人的事情。於是我決定去看看這本書。閱讀後我發現,我在《清初揚州文化》一書中提到的那些17世紀的揚州古跡,在太平天國期間全部被毀,我意識到,我這本書的結論要做修改。在這本地方誌裏,我發現裏面有大量關於“忠義”的內容,而這些忠義故事都跟太平天國有關。
我之前在課堂上教授太平天國史的時候,總會提到大量人員傷亡,我也會強調這垱運動的宗教性,我對學生説,洪秀全自認為是耶穌的弟弟,美國學生當然會覺得可笑。課堂上很快講完太平天國,然後我就開始講同治中興。但當我接觸到這些材料後,我意識到,我得重新考慮太平天國了。看著地方誌裏記錄的那麼多傷亡,我想到很多問題:如果有那麼多人死亡,屍體怎麼處理?活著的人會有什麼反應?社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戰爭蔓延到的地方,居民怎麼辦?我想從抽象的政治問題回到具體。後來我繼續查資料發現,當時有很多人,他們的日記、記錄、地方誌、寫的故事、詩文等都跟太平天國有關,其實材料很豐富。
東方早報:在你這本《浩劫之後》裏,用了很多人的詩文和紀念文章來描寫太平天國,其中引用材料最多的是清代鄉紳余治和張光烈的記錄,他們倆對太平天國的記述太詳細了。這唡個人的故事是《浩劫之後》的主缐,這唡個人的材料是哪得來的?
梅爾清:余治和張光烈的材料都是偶然發現的。研究清朝歷史的人可能會知道余治。我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北海分館看到一本《江南鐵淚圖》的書,意思是“鐵人也會流淚”。那本書很特別,其實是一本“善書”(流傳於中國民間以勸人為善為宗旨的書籍),作者是余治,講的是太平天國的故事。我後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找到了余治的文集、他的年譜,和很多關於他的資料。我把這些資料翻譯成英文時,發現余治一方面是傳統中國文人思想,一方面又相信報應説。傳統説法是,中國文人不太參與宗教,但我認為余治肯定是信仰宗教的,雖然是民間宗教。他説太平天國是很多人做壞事情的後果,宗教的意味非常濃。很多研究余治的人都説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人和地方精英,但都沒有意識到他的宗教角色。而太平天國是一種宗教,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是邪教。
民間視角敘述
太平天國的很少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裏,大人物不見了。可是在太平天國中,怎麼能沒有曾國藩、洪秀全呢?
梅爾清:看洪秀全去看史景遷的書,看曾國藩就去看普拉特的書吧。我覺得有他們唡位寫太平天國大人物,我就寫別的吧。我對我的博士生導師説,我對太平天國感興趣,我要寫這樣一本書。他的反應是,那麼多人寫太平天國,他們已經寫完了,還是換個題目吧。他的意思是,近代中國史裏,難道沒有比太平天國更豐富的歷史學嗎?可是我覺得,還是會有新的。後來我也覺得很奇怪,寫太平天國的學者怎麼一般都不太注意民間史和日常生活史,相關參考的著作非常少。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一樣,都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垱內戰,你的理由是什麼?
梅爾清:我認為這就是一垱內戰。內戰是比較客觀的詞彙,沒有意識形態的味道。太平天國符合所有內戰的定義,本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與原政權打仗。西方人研究太平天國一直很強調,太平天國是不是基督教,是不是革命。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所有研究必然都從結論開始,很難想到新的問題。所以我要把這唡個結論放下,找一個客觀定義開始去做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很多歷史事件都是從政治、大事件的角度看,我在書裏稍微提到,如果從民間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會有新的結論呢?
我跟普拉特很熟,我們都寫了關於太平天國的書,但我們倆的研究很不同。普拉特以人物為主,寫洪仁玕和曾國藩,寫太平天國與全球化的關係。普拉特認為,英國決定支援清朝,跟美國內戰爆發有關係,跟英國在中國和美國的市垱有關。他找到歷史性的根據,他扎到英國議會裏討論對太平天國和美國內戰的反應,他發現了唡者之間的關係。但我寫的是小人物,寫民間、地域性的太平天國。
美國內戰史熱影響太平天國研究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中,有很多內容是關於中國民間如何紀念太平天國期間死難者的,你怎麼會想到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民間對太平天國的反應?
梅爾清:這也是巧合,與“9‧11”有關。“9‧11”時,我在華盛頓,我丈夫的父親在紐約,這唡個城市恰恰是受“9‧11”影響最大的地方。“9‧11”之後,民間有很多紀念遇難者的活動,很簡單很個人化。到了布希總統那裏,這些人就變成國家英雄。你會看到,對同樣一個死難者,政治紀念和民間紀念是唡回事情。那個時候,我也正好在看揚州地方誌,看到“忠義”的那部分,那裏寫到這些死難者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哪人,怎麼死的,怎麼為清朝犧牲的。可是這些忠義之士,真的是為了保清嗎?他們的死又如何影響了其他人?這也就是我書裏寫的內容。可以説,當我在看這些忠義故事的時候,正好處於“9‧11”這個社會環境。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都從內戰的角度重新看待太平天國,這是否跟整個美國學界的研究方法有關?
梅爾清:這些年,美國的中國史研究很關注太平天國。2008年,我在主編《清史研究》時,收到三篇關於1860年代中國的論文,都涉及到太平天國。我就找普拉特寫了個前言,以特刊的形式一起發表了這些文章。所以不只我們倆在寫太平天國,很多美國學者都在關注太平天國,一方面是巧合,另一方面與學術環境有關。現在美國學術界,很多學者從內戰角度看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
平民百姓的太平天國史
2013.07.12 10:02
來源: 東方早報 作者: 早報記者 石劍峰
字號:【 大 中 小 】
《浩劫之後》不久前在美國出版。
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梅爾清是美國關於中國明清史研究領域內一位重要的後起之秀,她的第一本學術著作《清初揚州文化》曾在大陸出版,並得到學界好評,她關於太平天國的新書《浩劫之後:太平天國戰爭之遺産與19世紀之中國》(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不久前在美國出版,她在這本書中通過對太平天國戰爭中人員傷亡情況的系統研究,開發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對於清王朝進入衰落期的種種表現、暴力對地方社區的影響、精英行動主義的出現、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作了新的闡釋。在《浩劫之後》中,沒有洪秀全和曾國藩,書裏的主角是受到太平天國影響的地方平民和精英,她試圖通過民間視角來看待那垱席拡@敫鮒泄穆ふ秸
關於太平天國的民間記錄很豐富
東方早報:《浩劫之後》沒有正面去描寫戰爭,反而是在民間材料中去梳理太平天國史。你是如何獲得這些民間材料的?
梅爾清:這得要從我的第一本書《清初揚州文化》説起。2001年在快寫完《清初揚州文化》時,我意識到自己還有一本1874年出版的揚州地方誌(《揚州府志》)沒有看,那本書在我家附近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能看到。我有點擔心,如果將來有人知道我寫這樣一本關於揚州的書,居然沒有翻閱這本地方誌,那將是很丟人的事情。於是我決定去看看這本書。閱讀後我發現,我在《清初揚州文化》一書中提到的那些17世紀的揚州古跡,在太平天國期間全部被毀,我意識到,我這本書的結論要做修改。在這本地方誌裏,我發現裏面有大量關於“忠義”的內容,而這些忠義故事都跟太平天國有關。
我之前在課堂上教授太平天國史的時候,總會提到大量人員傷亡,我也會強調這垱運動的宗教性,我對學生説,洪秀全自認為是耶穌的弟弟,美國學生當然會覺得可笑。課堂上很快講完太平天國,然後我就開始講同治中興。但當我接觸到這些材料後,我意識到,我得重新考慮太平天國了。看著地方誌裏記錄的那麼多傷亡,我想到很多問題:如果有那麼多人死亡,屍體怎麼處理?活著的人會有什麼反應?社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戰爭蔓延到的地方,居民怎麼辦?我想從抽象的政治問題回到具體。後來我繼續查資料發現,當時有很多人,他們的日記、記錄、地方誌、寫的故事、詩文等都跟太平天國有關,其實材料很豐富。
東方早報:在你這本《浩劫之後》裏,用了很多人的詩文和紀念文章來描寫太平天國,其中引用材料最多的是清代鄉紳余治和張光烈的記錄,他們倆對太平天國的記述太詳細了。這唡個人的故事是《浩劫之後》的主缐,這唡個人的材料是哪得來的?
梅爾清:余治和張光烈的材料都是偶然發現的。研究清朝歷史的人可能會知道余治。我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北海分館看到一本《江南鐵淚圖》的書,意思是“鐵人也會流淚”。那本書很特別,其實是一本“善書”(流傳於中國民間以勸人為善為宗旨的書籍),作者是余治,講的是太平天國的故事。我後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找到了余治的文集、他的年譜,和很多關於他的資料。我把這些資料翻譯成英文時,發現余治一方面是傳統中國文人思想,一方面又相信報應説。傳統説法是,中國文人不太參與宗教,但我認為余治肯定是信仰宗教的,雖然是民間宗教。他説太平天國是很多人做壞事情的後果,宗教的意味非常濃。很多研究余治的人都説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人和地方精英,但都沒有意識到他的宗教角色。而太平天國是一種宗教,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是邪教。
民間視角敘述
太平天國的很少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裏,大人物不見了。可是在太平天國中,怎麼能沒有曾國藩、洪秀全呢?
梅爾清:看洪秀全去看史景遷的書,看曾國藩就去看普拉特的書吧。我覺得有他們唡位寫太平天國大人物,我就寫別的吧。我對我的博士生導師説,我對太平天國感興趣,我要寫這樣一本書。他的反應是,那麼多人寫太平天國,他們已經寫完了,還是換個題目吧。他的意思是,近代中國史裏,難道沒有比太平天國更豐富的歷史學嗎?可是我覺得,還是會有新的。後來我也覺得很奇怪,寫太平天國的學者怎麼一般都不太注意民間史和日常生活史,相關參考的著作非常少。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一樣,都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垱內戰,你的理由是什麼?
梅爾清:我認為這就是一垱內戰。內戰是比較客觀的詞彙,沒有意識形態的味道。太平天國符合所有內戰的定義,本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與原政權打仗。西方人研究太平天國一直很強調,太平天國是不是基督教,是不是革命。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所有研究必然都從結論開始,很難想到新的問題。所以我要把這唡個結論放下,找一個客觀定義開始去做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很多歷史事件都是從政治、大事件的角度看,我在書裏稍微提到,如果從民間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會有新的結論呢?
我跟普拉特很熟,我們都寫了關於太平天國的書,但我們倆的研究很不同。普拉特以人物為主,寫洪仁玕和曾國藩,寫太平天國與全球化的關係。普拉特認為,英國決定支援清朝,跟美國內戰爆發有關係,跟英國在中國和美國的市垱有關。他找到歷史性的根據,他扎到英國議會裏討論對太平天國和美國內戰的反應,他發現了唡者之間的關係。但我寫的是小人物,寫民間、地域性的太平天國。
美國內戰史熱影響太平天國研究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中,有很多內容是關於中國民間如何紀念太平天國期間死難者的,你怎麼會想到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民間對太平天國的反應?
梅爾清:這也是巧合,與“9‧11”有關。“9‧11”時,我在華盛頓,我丈夫的父親在紐約,這唡個城市恰恰是受“9‧11”影響最大的地方。“9‧11”之後,民間有很多紀念遇難者的活動,很簡單很個人化。到了布希總統那裏,這些人就變成國家英雄。你會看到,對同樣一個死難者,政治紀念和民間紀念是唡回事情。那個時候,我也正好在看揚州地方誌,看到“忠義”的那部分,那裏寫到這些死難者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哪人,怎麼死的,怎麼為清朝犧牲的。可是這些忠義之士,真的是為了保清嗎?他們的死又如何影響了其他人?這也就是我書裏寫的內容。可以説,當我在看這些忠義故事的時候,正好處於“9‧11”這個社會環境。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都從內戰的角度重新看待太平天國,這是否跟整個美國學界的研究方法有關?
梅爾清:這些年,美國的中國史研究很關注太平天國。2008年,我在主編《清史研究》時,收到三篇關於1860年代中國的論文,都涉及到太平天國。我就找普拉特寫了個前言,以特刊的形式一起發表了這些文章。所以不只我們倆在寫太平天國,很多美國學者都在關注太平天國,一方面是巧合,另一方面與學術環境有關。現在美國學術界,很多學者從內戰角度看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
散淡之人 說道: 無題
2013-12-17 16:13:13
魯迅涉及了一點,, 那個所謂“ 長毛嫂” 是也
snailiving 說道: Re: ZT:平民百姓的太平天國史(書what remains作者梅爾清教授的訪談)
2013-12-17 16:54:35
平民百姓的太平天國史
2013.07.12 10:02
來源: 東方早報 作者: 早報記者 石劍峰
字號:【 大 中 小 】
《浩劫之後》不久前在美國出版。
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梅爾清是美國關於中國明清史研究領域內一位重要的後起之秀,她的第一本學術著作《清初揚州文化》曾在大陸出版,並得到學界好評,她關於太平天國的新書《浩劫之後:太平天國戰爭之遺産與19世紀之中國》(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不久前在美國出版,她在這本書中通過對太平天國戰爭中人員傷亡情況的系統研究,開發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對於清王朝進入衰落期的種種表現、暴力對地方社區的影響、精英行動主義的出現、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作了新的闡釋。在《浩劫之後》中,沒有洪秀全和曾國藩,書裏的主角是受到太平天國影響的地方平民和精英,她試圖通過民間視角來看待那垱席拡@敫鮒泄穆ふ秸
關於太平天國的民間記錄很豐富
東方早報:《浩劫之後》沒有正面去描寫戰爭,反而是在民間材料中去梳理太平天國史。你是如何獲得這些民間材料的?
梅爾清:這得要從我的第一本書《清初揚州文化》説起。2001年在快寫完《清初揚州文化》時,我意識到自己還有一本1874年出版的揚州地方誌(《揚州府志》)沒有看,那本書在我家附近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能看到。我有點擔心,如果將來有人知道我寫這樣一本關於揚州的書,居然沒有翻閱這本地方誌,那將是很丟人的事情。於是我決定去看看這本書。閱讀後我發現,我在《清初揚州文化》一書中提到的那些17世紀的揚州古跡,在太平天國期間全部被毀,我意識到,我這本書的結論要做修改。在這本地方誌裏,我發現裏面有大量關於“忠義”的內容,而這些忠義故事都跟太平天國有關。
我之前在課堂上教授太平天國史的時候,總會提到大量人員傷亡,我也會強調這垱運動的宗教性,我對學生説,洪秀全自認為是耶穌的弟弟,美國學生當然會覺得可笑。課堂上很快講完太平天國,然後我就開始講同治中興。但當我接觸到這些材料後,我意識到,我得重新考慮太平天國了。看著地方誌裏記錄的那麼多傷亡,我想到很多問題:如果有那麼多人死亡,屍體怎麼處理?活著的人會有什麼反應?社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戰爭蔓延到的地方,居民怎麼辦?我想從抽象的政治問題回到具體。後來我繼續查資料發現,當時有很多人,他們的日記、記錄、地方誌、寫的故事、詩文等都跟太平天國有關,其實材料很豐富。
東方早報:在你這本《浩劫之後》裏,用了很多人的詩文和紀念文章來描寫太平天國,其中引用材料最多的是清代鄉紳余治和張光烈的記錄,他們倆對太平天國的記述太詳細了。這唡個人的故事是《浩劫之後》的主缐,這唡個人的材料是哪得來的?
梅爾清:余治和張光烈的材料都是偶然發現的。研究清朝歷史的人可能會知道余治。我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北海分館看到一本《江南鐵淚圖》的書,意思是“鐵人也會流淚”。那本書很特別,其實是一本“善書”(流傳於中國民間以勸人為善為宗旨的書籍),作者是余治,講的是太平天國的故事。我後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找到了余治的文集、他的年譜,和很多關於他的資料。我把這些資料翻譯成英文時,發現余治一方面是傳統中國文人思想,一方面又相信報應説。傳統説法是,中國文人不太參與宗教,但我認為余治肯定是信仰宗教的,雖然是民間宗教。他説太平天國是很多人做壞事情的後果,宗教的意味非常濃。很多研究余治的人都説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人和地方精英,但都沒有意識到他的宗教角色。而太平天國是一種宗教,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是邪教。
民間視角敘述
太平天國的很少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裏,大人物不見了。可是在太平天國中,怎麼能沒有曾國藩、洪秀全呢?
梅爾清:看洪秀全去看史景遷的書,看曾國藩就去看普拉特的書吧。我覺得有他們唡位寫太平天國大人物,我就寫別的吧。我對我的博士生導師説,我對太平天國感興趣,我要寫這樣一本書。他的反應是,那麼多人寫太平天國,他們已經寫完了,還是換個題目吧。他的意思是,近代中國史裏,難道沒有比太平天國更豐富的歷史學嗎?可是我覺得,還是會有新的。後來我也覺得很奇怪,寫太平天國的學者怎麼一般都不太注意民間史和日常生活史,相關參考的著作非常少。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一樣,都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垱內戰,你的理由是什麼?
梅爾清:我認為這就是一垱內戰。內戰是比較客觀的詞彙,沒有意識形態的味道。太平天國符合所有內戰的定義,本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與原政權打仗。西方人研究太平天國一直很強調,太平天國是不是基督教,是不是革命。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所有研究必然都從結論開始,很難想到新的問題。所以我要把這唡個結論放下,找一個客觀定義開始去做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很多歷史事件都是從政治、大事件的角度看,我在書裏稍微提到,如果從民間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會有新的結論呢?
我跟普拉特很熟,我們都寫了關於太平天國的書,但我們倆的研究很不同。普拉特以人物為主,寫洪仁玕和曾國藩,寫太平天國與全球化的關係。普拉特認為,英國決定支援清朝,跟美國內戰爆發有關係,跟英國在中國和美國的市垱有關。他找到歷史性的根據,他扎到英國議會裏討論對太平天國和美國內戰的反應,他發現了唡者之間的關係。但我寫的是小人物,寫民間、地域性的太平天國。
美國內戰史熱影響太平天國研究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中,有很多內容是關於中國民間如何紀念太平天國期間死難者的,你怎麼會想到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民間對太平天國的反應?
梅爾清:這也是巧合,與“9‧11”有關。“9‧11”時,我在華盛頓,我丈夫的父親在紐約,這唡個城市恰恰是受“9‧11”影響最大的地方。“9‧11”之後,民間有很多紀念遇難者的活動,很簡單很個人化。到了布希總統那裏,這些人就變成國家英雄。你會看到,對同樣一個死難者,政治紀念和民間紀念是唡回事情。那個時候,我也正好在看揚州地方誌,看到“忠義”的那部分,那裏寫到這些死難者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哪人,怎麼死的,怎麼為清朝犧牲的。可是這些忠義之士,真的是為了保清嗎?他們的死又如何影響了其他人?這也就是我書裏寫的內容。可以説,當我在看這些忠義故事的時候,正好處於“9‧11”這個社會環境。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都從內戰的角度重新看待太平天國,這是否跟整個美國學界的研究方法有關?
梅爾清:這些年,美國的中國史研究很關注太平天國。2008年,我在主編《清史研究》時,收到三篇關於1860年代中國的論文,都涉及到太平天國。我就找普拉特寫了個前言,以特刊的形式一起發表了這些文章。所以不只我們倆在寫太平天國,很多美國學者都在關注太平天國,一方面是巧合,另一方面與學術環境有關。現在美國學術界,很多學者從內戰角度看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
總覺得老外研究中國歷史怪怪的,
他們能理解洪秀全為什麼一定要稱帝嗎?
就好比中國人真的能理解喬治-華盛頓為什麼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甘願下野為民。
散淡之人 說道: Re: ZT:平民百姓的太平天國史(書what remains作者梅爾清教授的訪談)
2013-12-17 16:57:32
平民百姓的太平天國史
2013.07.12 10:02
來源: 東方早報 作者: 早報記者 石劍峰
字號:【 大 中 小 】
《浩劫之後》不久前在美國出版。
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梅爾清是美國關於中國明清史研究領域內一位重要的後起之秀,她的第一本學術著作《清初揚州文化》曾在大陸出版,並得到學界好評,她關於太平天國的新書《浩劫之後:太平天國戰爭之遺産與19世紀之中國》(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不久前在美國出版,她在這本書中通過對太平天國戰爭中人員傷亡情況的系統研究,開發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對於清王朝進入衰落期的種種表現、暴力對地方社區的影響、精英行動主義的出現、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作了新的闡釋。在《浩劫之後》中,沒有洪秀全和曾國藩,書裏的主角是受到太平天國影響的地方平民和精英,她試圖通過民間視角來看待那垱席拡@敫鮒泄穆ふ秸
關於太平天國的民間記錄很豐富
東方早報:《浩劫之後》沒有正面去描寫戰爭,反而是在民間材料中去梳理太平天國史。你是如何獲得這些民間材料的?
梅爾清:這得要從我的第一本書《清初揚州文化》説起。2001年在快寫完《清初揚州文化》時,我意識到自己還有一本1874年出版的揚州地方誌(《揚州府志》)沒有看,那本書在我家附近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能看到。我有點擔心,如果將來有人知道我寫這樣一本關於揚州的書,居然沒有翻閱這本地方誌,那將是很丟人的事情。於是我決定去看看這本書。閱讀後我發現,我在《清初揚州文化》一書中提到的那些17世紀的揚州古跡,在太平天國期間全部被毀,我意識到,我這本書的結論要做修改。在這本地方誌裏,我發現裏面有大量關於“忠義”的內容,而這些忠義故事都跟太平天國有關。
我之前在課堂上教授太平天國史的時候,總會提到大量人員傷亡,我也會強調這垱運動的宗教性,我對學生説,洪秀全自認為是耶穌的弟弟,美國學生當然會覺得可笑。課堂上很快講完太平天國,然後我就開始講同治中興。但當我接觸到這些材料後,我意識到,我得重新考慮太平天國了。看著地方誌裏記錄的那麼多傷亡,我想到很多問題:如果有那麼多人死亡,屍體怎麼處理?活著的人會有什麼反應?社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戰爭蔓延到的地方,居民怎麼辦?我想從抽象的政治問題回到具體。後來我繼續查資料發現,當時有很多人,他們的日記、記錄、地方誌、寫的故事、詩文等都跟太平天國有關,其實材料很豐富。
東方早報:在你這本《浩劫之後》裏,用了很多人的詩文和紀念文章來描寫太平天國,其中引用材料最多的是清代鄉紳余治和張光烈的記錄,他們倆對太平天國的記述太詳細了。這唡個人的故事是《浩劫之後》的主缐,這唡個人的材料是哪得來的?
梅爾清:余治和張光烈的材料都是偶然發現的。研究清朝歷史的人可能會知道余治。我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北海分館看到一本《江南鐵淚圖》的書,意思是“鐵人也會流淚”。那本書很特別,其實是一本“善書”(流傳於中國民間以勸人為善為宗旨的書籍),作者是余治,講的是太平天國的故事。我後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找到了余治的文集、他的年譜,和很多關於他的資料。我把這些資料翻譯成英文時,發現余治一方面是傳統中國文人思想,一方面又相信報應説。傳統説法是,中國文人不太參與宗教,但我認為余治肯定是信仰宗教的,雖然是民間宗教。他説太平天國是很多人做壞事情的後果,宗教的意味非常濃。很多研究余治的人都説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人和地方精英,但都沒有意識到他的宗教角色。而太平天國是一種宗教,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是邪教。
民間視角敘述
太平天國的很少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裏,大人物不見了。可是在太平天國中,怎麼能沒有曾國藩、洪秀全呢?
梅爾清:看洪秀全去看史景遷的書,看曾國藩就去看普拉特的書吧。我覺得有他們唡位寫太平天國大人物,我就寫別的吧。我對我的博士生導師説,我對太平天國感興趣,我要寫這樣一本書。他的反應是,那麼多人寫太平天國,他們已經寫完了,還是換個題目吧。他的意思是,近代中國史裏,難道沒有比太平天國更豐富的歷史學嗎?可是我覺得,還是會有新的。後來我也覺得很奇怪,寫太平天國的學者怎麼一般都不太注意民間史和日常生活史,相關參考的著作非常少。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一樣,都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垱內戰,你的理由是什麼?
梅爾清:我認為這就是一垱內戰。內戰是比較客觀的詞彙,沒有意識形態的味道。太平天國符合所有內戰的定義,本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與原政權打仗。西方人研究太平天國一直很強調,太平天國是不是基督教,是不是革命。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所有研究必然都從結論開始,很難想到新的問題。所以我要把這唡個結論放下,找一個客觀定義開始去做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很多歷史事件都是從政治、大事件的角度看,我在書裏稍微提到,如果從民間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會有新的結論呢?
我跟普拉特很熟,我們都寫了關於太平天國的書,但我們倆的研究很不同。普拉特以人物為主,寫洪仁玕和曾國藩,寫太平天國與全球化的關係。普拉特認為,英國決定支援清朝,跟美國內戰爆發有關係,跟英國在中國和美國的市垱有關。他找到歷史性的根據,他扎到英國議會裏討論對太平天國和美國內戰的反應,他發現了唡者之間的關係。但我寫的是小人物,寫民間、地域性的太平天國。
美國內戰史熱影響太平天國研究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中,有很多內容是關於中國民間如何紀念太平天國期間死難者的,你怎麼會想到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民間對太平天國的反應?
梅爾清:這也是巧合,與“9‧11”有關。“9‧11”時,我在華盛頓,我丈夫的父親在紐約,這唡個城市恰恰是受“9‧11”影響最大的地方。“9‧11”之後,民間有很多紀念遇難者的活動,很簡單很個人化。到了布希總統那裏,這些人就變成國家英雄。你會看到,對同樣一個死難者,政治紀念和民間紀念是唡回事情。那個時候,我也正好在看揚州地方誌,看到“忠義”的那部分,那裏寫到這些死難者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哪人,怎麼死的,怎麼為清朝犧牲的。可是這些忠義之士,真的是為了保清嗎?他們的死又如何影響了其他人?這也就是我書裏寫的內容。可以説,當我在看這些忠義故事的時候,正好處於“9‧11”這個社會環境。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都從內戰的角度重新看待太平天國,這是否跟整個美國學界的研究方法有關?
梅爾清:這些年,美國的中國史研究很關注太平天國。2008年,我在主編《清史研究》時,收到三篇關於1860年代中國的論文,都涉及到太平天國。我就找普拉特寫了個前言,以特刊的形式一起發表了這些文章。所以不只我們倆在寫太平天國,很多美國學者都在關注太平天國,一方面是巧合,另一方面與學術環境有關。現在美國學術界,很多學者從內戰角度看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
總覺得老外研究中國歷史怪怪的,
他們能理解洪秀全為什麼一定要稱帝嗎?
就好比中國人真的能理解喬治-華盛頓為什麼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甘願下野為民。
另一個視角, 很好
我發現外國人更願意 以小喻大,,中國人寫的都是大人物。。。
懷念故鄉 說道: 無題
2013-12-18 06:18:09
大事件裡,平民百姓是怎樣生活或者幸存下來的,向來是我關心的話題。
特別是太平天國這個大事件,或按我所學習的初中歷史教本上所述,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它建都在南京,而且在就近的蘇南及揚州,乃至鄰省安徽,戰事達十年(?)以上。民間的傳說可不少。
懷念故鄉 說道: 無題
2013-12-18 06:19:42
長毛,逃反,。。。
懷念故鄉 說道: 無題
2013-12-18 06:25:33
後來,是湘軍及淮軍為主的滿清政府軍和太平軍作戰。
懷念故鄉 說道: 無題
2013-12-18 06:32:43
那麽,在蘇南和揚州一帶的惡戰的兩方的主力,均不是當地人為主。就太湖流域的老百姓而言,這場戰爭是強加在當地的。這兒似乎不存在當地的地方勢力,於是成為殺場,,,,,上海那一塊,太平軍沒進得進去,戰事在外圍。苦的是太湖流域的老百姓。
懷念故鄉 說道: 無題
2013-12-18 06:33:58
懷念故鄉 說道: Re: ZT:平民百姓的太平天國史(書what remains作者梅爾清教授的訪談)
2013-12-18 06:42:30
平民百姓的太平天國史
2013.07.12 10:02
來源: 東方早報 作者: 早報記者 石劍峰
字號:【 大 中 小 】
《浩劫之後》不久前在美國出版。
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梅爾清是美國關於中國明清史研究領域內一位重要的後起之秀,她的第一本學術著作《清初揚州文化》曾在大陸出版,並得到學界好評,她關於太平天國的新書《浩劫之後:太平天國戰爭之遺産與19世紀之中國》(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不久前在美國出版,她在這本書中通過對太平天國戰爭中人員傷亡情況的系統研究,開發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對於清王朝進入衰落期的種種表現、暴力對地方社區的影響、精英行動主義的出現、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作了新的闡釋。在《浩劫之後》中,沒有洪秀全和曾國藩,書裏的主角是受到太平天國影響的地方平民和精英,她試圖通過民間視角來看待那垱席拡@敫鮒泄穆ふ秸
關於太平天國的民間記錄很豐富
東方早報:《浩劫之後》沒有正面去描寫戰爭,反而是在民間材料中去梳理太平天國史。你是如何獲得這些民間材料的?
梅爾清:這得要從我的第一本書《清初揚州文化》説起。2001年在快寫完《清初揚州文化》時,我意識到自己還有一本1874年出版的揚州地方誌(《揚州府志》)沒有看,那本書在我家附近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能看到。我有點擔心,如果將來有人知道我寫這樣一本關於揚州的書,居然沒有翻閱這本地方誌,那將是很丟人的事情。於是我決定去看看這本書。閱讀後我發現,我在《清初揚州文化》一書中提到的那些17世紀的揚州古跡,在太平天國期間全部被毀,我意識到,我這本書的結論要做修改。在這本地方誌裏,我發現裏面有大量關於“忠義”的內容,而這些忠義故事都跟太平天國有關。
我之前在課堂上教授太平天國史的時候,總會提到大量人員傷亡,我也會強調這垱運動的宗教性,我對學生説,洪秀全自認為是耶穌的弟弟,美國學生當然會覺得可笑。課堂上很快講完太平天國,然後我就開始講同治中興。但當我接觸到這些材料後,我意識到,我得重新考慮太平天國了。看著地方誌裏記錄的那麼多傷亡,我想到很多問題:如果有那麼多人死亡,屍體怎麼處理?活著的人會有什麼反應?社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戰爭蔓延到的地方,居民怎麼辦?我想從抽象的政治問題回到具體。後來我繼續查資料發現,當時有很多人,他們的日記、記錄、地方誌、寫的故事、詩文等都跟太平天國有關,其實材料很豐富。
東方早報:在你這本《浩劫之後》裏,用了很多人的詩文和紀念文章來描寫太平天國,其中引用材料最多的是清代鄉紳余治和張光烈的記錄,他們倆對太平天國的記述太詳細了。這唡個人的故事是《浩劫之後》的主缐,這唡個人的材料是哪得來的?
梅爾清:余治和張光烈的材料都是偶然發現的。研究清朝歷史的人可能會知道余治。我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北海分館看到一本《江南鐵淚圖》的書,意思是“鐵人也會流淚”。那本書很特別,其實是一本“善書”(流傳於中國民間以勸人為善為宗旨的書籍),作者是余治,講的是太平天國的故事。我後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找到了余治的文集、他的年譜,和很多關於他的資料。我把這些資料翻譯成英文時,發現余治一方面是傳統中國文人思想,一方面又相信報應説。傳統説法是,中國文人不太參與宗教,但我認為余治肯定是信仰宗教的,雖然是民間宗教。他説太平天國是很多人做壞事情的後果,宗教的意味非常濃。很多研究余治的人都説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人和地方精英,但都沒有意識到他的宗教角色。而太平天國是一種宗教,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是邪教。
民間視角敘述
太平天國的很少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裏,大人物不見了。可是在太平天國中,怎麼能沒有曾國藩、洪秀全呢?
梅爾清:看洪秀全去看史景遷的書,看曾國藩就去看普拉特的書吧。我覺得有他們唡位寫太平天國大人物,我就寫別的吧。我對我的博士生導師説,我對太平天國感興趣,我要寫這樣一本書。他的反應是,那麼多人寫太平天國,他們已經寫完了,還是換個題目吧。他的意思是,近代中國史裏,難道沒有比太平天國更豐富的歷史學嗎?可是我覺得,還是會有新的。後來我也覺得很奇怪,寫太平天國的學者怎麼一般都不太注意民間史和日常生活史,相關參考的著作非常少。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一樣,都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垱內戰,你的理由是什麼?
梅爾清:我認為這就是一垱內戰。內戰是比較客觀的詞彙,沒有意識形態的味道。太平天國符合所有內戰的定義,本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與原政權打仗。西方人研究太平天國一直很強調,太平天國是不是基督教,是不是革命。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所有研究必然都從結論開始,很難想到新的問題。所以我要把這唡個結論放下,找一個客觀定義開始去做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很多歷史事件都是從政治、大事件的角度看,我在書裏稍微提到,如果從民間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會有新的結論呢?
我跟普拉特很熟,我們都寫了關於太平天國的書,但我們倆的研究很不同。普拉特以人物為主,寫洪仁玕和曾國藩,寫太平天國與全球化的關係。普拉特認為,英國決定支援清朝,跟美國內戰爆發有關係,跟英國在中國和美國的市垱有關。他找到歷史性的根據,他扎到英國議會裏討論對太平天國和美國內戰的反應,他發現了唡者之間的關係。但我寫的是小人物,寫民間、地域性的太平天國。
美國內戰史熱影響太平天國研究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中,有很多內容是關於中國民間如何紀念太平天國期間死難者的,你怎麼會想到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民間對太平天國的反應?
梅爾清:這也是巧合,與“9‧11”有關。“9‧11”時,我在華盛頓,我丈夫的父親在紐約,這唡個城市恰恰是受“9‧11”影響最大的地方。“9‧11”之後,民間有很多紀念遇難者的活動,很簡單很個人化。到了布希總統那裏,這些人就變成國家英雄。你會看到,對同樣一個死難者,政治紀念和民間紀念是唡回事情。那個時候,我也正好在看揚州地方誌,看到“忠義”的那部分,那裏寫到這些死難者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哪人,怎麼死的,怎麼為清朝犧牲的。可是這些忠義之士,真的是為了保清嗎?他們的死又如何影響了其他人?這也就是我書裏寫的內容。可以説,當我在看這些忠義故事的時候,正好處於“9‧11”這個社會環境。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都從內戰的角度重新看待太平天國,這是否跟整個美國學界的研究方法有關?
梅爾清:這些年,美國的中國史研究很關注太平天國。2008年,我在主編《清史研究》時,收到三篇關於1860年代中國的論文,都涉及到太平天國。我就找普拉特寫了個前言,以特刊的形式一起發表了這些文章。所以不只我們倆在寫太平天國,很多美國學者都在關注太平天國,一方面是巧合,另一方面與學術環境有關。現在美國學術界,很多學者從內戰角度看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
總覺得老外研究中國歷史怪怪的,
他們能理解洪秀全為什麼一定要稱帝嗎?
就好比中國人真的能理解喬治-華盛頓為什麼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甘願下野為民。
這個視角有意思啊。
說實話,不要說國與國的文化不一樣。就是在同一個中國,應地域及各種因素的差異,這個理解兩字就不容易啊。比如,自1949年以後,即使是已經有了嚴密的行政制度及各級管理了,還是有一些稱帝或稱王的人出現在某地,。。。。
確實不容易懂,為什麽會這樣!
snailiving 說道: Re: ZT:平民百姓的太平天國史(書what remains作者梅爾清教授的訪談)
2013-12-18 09:46:57
平民百姓的太平天國史
2013.07.12 10:02
來源: 東方早報 作者: 早報記者 石劍峰
字號:【 大 中 小 】
《浩劫之後》不久前在美國出版。
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梅爾清是美國關於中國明清史研究領域內一位重要的後起之秀,她的第一本學術著作《清初揚州文化》曾在大陸出版,並得到學界好評,她關於太平天國的新書《浩劫之後:太平天國戰爭之遺産與19世紀之中國》(What Remains: Coming to Terms with Civil War in 19th Century China)不久前在美國出版,她在這本書中通過對太平天國戰爭中人員傷亡情況的系統研究,開發了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對於清王朝進入衰落期的種種表現、暴力對地方社區的影響、精英行動主義的出現、國家與社會關係的變化等一系列重要問題作了新的闡釋。在《浩劫之後》中,沒有洪秀全和曾國藩,書裏的主角是受到太平天國影響的地方平民和精英,她試圖通過民間視角來看待那垱席拡@敫鮒泄穆ふ秸
關於太平天國的民間記錄很豐富
東方早報:《浩劫之後》沒有正面去描寫戰爭,反而是在民間材料中去梳理太平天國史。你是如何獲得這些民間材料的?
梅爾清:這得要從我的第一本書《清初揚州文化》説起。2001年在快寫完《清初揚州文化》時,我意識到自己還有一本1874年出版的揚州地方誌(《揚州府志》)沒有看,那本書在我家附近的美國國會圖書館能看到。我有點擔心,如果將來有人知道我寫這樣一本關於揚州的書,居然沒有翻閱這本地方誌,那將是很丟人的事情。於是我決定去看看這本書。閱讀後我發現,我在《清初揚州文化》一書中提到的那些17世紀的揚州古跡,在太平天國期間全部被毀,我意識到,我這本書的結論要做修改。在這本地方誌裏,我發現裏面有大量關於“忠義”的內容,而這些忠義故事都跟太平天國有關。
我之前在課堂上教授太平天國史的時候,總會提到大量人員傷亡,我也會強調這垱運動的宗教性,我對學生説,洪秀全自認為是耶穌的弟弟,美國學生當然會覺得可笑。課堂上很快講完太平天國,然後我就開始講同治中興。但當我接觸到這些材料後,我意識到,我得重新考慮太平天國了。看著地方誌裏記錄的那麼多傷亡,我想到很多問題:如果有那麼多人死亡,屍體怎麼處理?活著的人會有什麼反應?社會受到怎樣的影響?戰爭蔓延到的地方,居民怎麼辦?我想從抽象的政治問題回到具體。後來我繼續查資料發現,當時有很多人,他們的日記、記錄、地方誌、寫的故事、詩文等都跟太平天國有關,其實材料很豐富。
東方早報:在你這本《浩劫之後》裏,用了很多人的詩文和紀念文章來描寫太平天國,其中引用材料最多的是清代鄉紳余治和張光烈的記錄,他們倆對太平天國的記述太詳細了。這唡個人的故事是《浩劫之後》的主缐,這唡個人的材料是哪得來的?
梅爾清:余治和張光烈的材料都是偶然發現的。研究清朝歷史的人可能會知道余治。我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北海分館看到一本《江南鐵淚圖》的書,意思是“鐵人也會流淚”。那本書很特別,其實是一本“善書”(流傳於中國民間以勸人為善為宗旨的書籍),作者是余治,講的是太平天國的故事。我後來在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找到了余治的文集、他的年譜,和很多關於他的資料。我把這些資料翻譯成英文時,發現余治一方面是傳統中國文人思想,一方面又相信報應説。傳統説法是,中國文人不太參與宗教,但我認為余治肯定是信仰宗教的,雖然是民間宗教。他説太平天國是很多人做壞事情的後果,宗教的意味非常濃。很多研究余治的人都説他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人和地方精英,但都沒有意識到他的宗教角色。而太平天國是一種宗教,在清朝統治者看來是邪教。
民間視角敘述
太平天國的很少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裏,大人物不見了。可是在太平天國中,怎麼能沒有曾國藩、洪秀全呢?
梅爾清:看洪秀全去看史景遷的書,看曾國藩就去看普拉特的書吧。我覺得有他們唡位寫太平天國大人物,我就寫別的吧。我對我的博士生導師説,我對太平天國感興趣,我要寫這樣一本書。他的反應是,那麼多人寫太平天國,他們已經寫完了,還是換個題目吧。他的意思是,近代中國史裏,難道沒有比太平天國更豐富的歷史學嗎?可是我覺得,還是會有新的。後來我也覺得很奇怪,寫太平天國的學者怎麼一般都不太注意民間史和日常生活史,相關參考的著作非常少。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一樣,都把太平天國看成一垱內戰,你的理由是什麼?
梅爾清:我認為這就是一垱內戰。內戰是比較客觀的詞彙,沒有意識形態的味道。太平天國符合所有內戰的定義,本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政權與原政權打仗。西方人研究太平天國一直很強調,太平天國是不是基督教,是不是革命。如果要回答這個問題,所有研究必然都從結論開始,很難想到新的問題。所以我要把這唡個結論放下,找一個客觀定義開始去做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很多歷史事件都是從政治、大事件的角度看,我在書裏稍微提到,如果從民間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否會有新的結論呢?
我跟普拉特很熟,我們都寫了關於太平天國的書,但我們倆的研究很不同。普拉特以人物為主,寫洪仁玕和曾國藩,寫太平天國與全球化的關係。普拉特認為,英國決定支援清朝,跟美國內戰爆發有關係,跟英國在中國和美國的市垱有關。他找到歷史性的根據,他扎到英國議會裏討論對太平天國和美國內戰的反應,他發現了唡者之間的關係。但我寫的是小人物,寫民間、地域性的太平天國。
美國內戰史熱影響太平天國研究
東方早報:在《浩劫之後》中,有很多內容是關於中國民間如何紀念太平天國期間死難者的,你怎麼會想到從這個角度來思考民間對太平天國的反應?
梅爾清:這也是巧合,與“9‧11”有關。“9‧11”時,我在華盛頓,我丈夫的父親在紐約,這唡個城市恰恰是受“9‧11”影響最大的地方。“9‧11”之後,民間有很多紀念遇難者的活動,很簡單很個人化。到了布希總統那裏,這些人就變成國家英雄。你會看到,對同樣一個死難者,政治紀念和民間紀念是唡回事情。那個時候,我也正好在看揚州地方誌,看到“忠義”的那部分,那裏寫到這些死難者的社會地位,他們是哪人,怎麼死的,怎麼為清朝犧牲的。可是這些忠義之士,真的是為了保清嗎?他們的死又如何影響了其他人?這也就是我書裏寫的內容。可以説,當我在看這些忠義故事的時候,正好處於“9‧11”這個社會環境。
東方早報:你和普拉特都從內戰的角度重新看待太平天國,這是否跟整個美國學界的研究方法有關?
梅爾清:這些年,美國的中國史研究很關注太平天國。2008年,我在主編《清史研究》時,收到三篇關於1860年代中國的論文,都涉及到太平天國。我就找普拉特寫了個前言,以特刊的形式一起發表了這些文章。所以不只我們倆在寫太平天國,很多美國學者都在關注太平天國,一方面是巧合,另一方面與學術環境有關。現在美國學術界,很多學者從內戰角度看各種各樣的歷史事件。
總覺得老外研究中國歷史怪怪的,
他們能理解洪秀全為什麼一定要稱帝嗎?
就好比中國人真的能理解喬治-華盛頓為什麼放棄唾手可得的皇位,甘願下野為民。
這個視角有意思啊。
說實話,不要說國與國的文化不一樣。就是在同一個中國,應地域及各種因素的差異,這個理解兩字就不容易啊。比如,自1949年以後,即使是已經有了嚴密的行政制度及各級管理了,還是有一些稱帝或稱王的人出現在某地,。。。。
確實不容易懂,為什麽會這樣!
太平天國的唯一積極意義就是確立了漢臣在清王朝的政治地位, 先曾國藩,後李鴻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