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往往是因为性格上的特点,收获命运之神的恩宠或者惩戒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性格是什么?性格绝不是喜欢抽什么牌子的烟,喝什么牌子的酒,也不是内向、外向、狂野、冷静这些个人特质,这些个人特质有可能决定人一生命运的走向,但绝不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命运之神的槌子。而性格却能,性格是每个人与生俱来,却潜在内心深处甚至不为自己所知的取向准则。性格随着阅历、教育、成功、失败的经历在进行自我丰富、改变、膨胀或者毁灭,而作为载体的人,只能够在性格的表象中,亦步亦趋碌碌而行。
而真正性格的爆发绽放的时刻,却是在一步天堂、一步地狱的抉择中。在真正的危机面前,性格里闪光或者黑暗的一面才会暴露无疑。那时,往往也就是命运的转折。果敢、坚决、刚毅、胆怯、懦弱、犹豫、善良、残忍、冷静、冲动……我们能尽量在这些性格特征中选择理智的融合,以应对复杂的人生,尽管如此,迎接挑战时候的勇敢或懦弱,面临危险时候的镇定或慌乱,对待安逸享乐的留恋或淡然,却决定了我们能在自己的命运之轮上施加多大的力矩。
韩信,从胯下之辱到登坛拜将,从封地齐王到为淮阴侯,再到身死事败;韩信是项羽死后最有资格与刘邦一夺天下的军事领袖,但是韩信放弃了与刘邦进行军事争夺,而是甘愿伏首称臣,做汉朝的一个地方官员,是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做将而不会为王,不可能进一步夺取天下。
那么韩信的性格是怎样的呢,这要从韩信的成长说起,韩信的成长几乎都是在恩情的抚慰和对屈辱的忍耐中度过的,讲到恩情要先讲漂母舍饭,那时候韩信是一个破败的贵族子弟,刚在人间注册帐号不久,级别低,装备差,衣食无着,连半兽人都打不过,快要饿死了,漂母把自己带的饭舍给他吃,让他活命,韩信当时很感动,发誓要以后要报答她的恩情,这是漂母的“救济之恩”;后来在刘邦帐下混的时候犯了军法要被杀头,是夏侯嬴保住了他的命,这是“活命之恩”;登坛拜将做三军总司令,是因为萧何的推荐,刘邦的信任,这是“知遇之恩”;此为韩信在成功成名之前遇到的三个比较大的恩情。
这三个恩情对韩信性格的影响是终生的。第一,韩信小的时候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连吃饭都要靠漂母救济,这个必然导致他对自己先天条件的不自信,也就是说起点低,自认为出身要比别人矮一头,当然,这种性格上的影响不会反映在表现上,可是作为一种心理上的阴影,这种对自我价值的先天否定性格会左右其决策思想。他对自己的价值认知不足,不认为自己有君临天下的才能。第二,韩信在断头台上被救下,得以继续活命,这个经历导致他对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视、珍惜,从胯下之辱就能看出,韩信本身就是一个宁可忍耐也决不喜欢冒险的人,这种性格后来被称为“典型的机会主义”,一个本就谨慎的人产生对死亡的恐惧以后,他的性格里也就失去了勇敢这一高贵的领袖品质。第三,刘邦、萧何的知遇之恩,丰厚相待让他适应了为人效忠的生活,也使其终于不能具备君临天下的气度和魄力,同时给他戴上了牢固的道德枷锁。对政敌道义上的悲悯以及对机遇挑战的消极保守,使韩信之死水到渠成。乱世之下,群雄并起,而最终只有一个王者能够幸存;对于韩信来说,既才华出众不甘为布衣平民,又心慈手软不能成王者之事,一个卓越的军事将领,战争期间表现出的军事才能,战略眼光,统御手段等等,在和平时期就是高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飞鸟尽良弓未必藏,狡兔死走狗未必烹;然而威胁到统治者声望和地位的人,却是一定要铲除的,这就是社会法则。一个人的性格未必能独立地决定自身的命运,但与社会价值,历史背景,时代潮流一起融合,将极大程度决定自身命运,并进而影响社会进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怒吼惊醒了千年的蒙昧,却也正是命运之手面前无奈的写照。改变命运需要很多机遇,但当你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性格,也就更无从改变自己的命运。
ZT:性格与命运
分享: |
![]() |
文章评论
-
现在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或者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