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解释何名坐禅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祖大「师」现在开「示」大「众」,首先叫声「善知识」说:甚麽叫做「坐禅」?在「此」顿教「法门中」,能够除去种种染障,达到一切「无障无碍」的自在程度,如对「外」方面能「于一切善恶境界」上,「心念不起」任何活动,「名」之「为坐」,在「内」方面能「见」到「自性」原本「不动」,或不为外境所动,「名」之「为禅」。坐禅在教理中,本是一个名词,现在分开来讲,并且,坐有坐的定义,禅有禅的定义,是六祖特殊讲法。
六祖再对「善知识」说:什麽叫做「禅定」?对「外」说,「离」一切「相」的执着是「为禅」,对「内」说,「不乱」心性是「为定」。对「外若」在境界上「着相」,「内」在「心」性就会散「乱」,对「外若」果「离」一切「相」,在内在的「心」性上自就「不」会散「乱」。吾人「本性」原是「自净自定」,「只为见」到外在的「境」界,「内心」因而「即」散「乱」了。「若见诸」「有外境」而内「心不散乱者,是」就可以说是「真定」。这样解说,是为外禅内定,将禅定分开讲,像将坐禅分开说,确是禅宗之禅,与一般所说禅,有着很大不同。
「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此所引的菩萨戒经,是中国流行的梵网经。经中有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一切众生本源自性清净』。众生本心,或说本性,皆是本自清净。六祖再叫「善知识」说:修禅定时,「于」前念后念的「念念」之「中,自」己只要「见」得「本性清净」,没有一尘垢染,从而如法「自」己「修」持,「自」己切实奉「行,自」就能「成」就「佛道」。
禅宗有名的马祖道一禅师,是四川汉州什邡县人,俗姓马,人们尊称马祖。年幼时,在本县罗汉寺出家,受戒于渝州圆律师。唐开元年间,因性习坐禅,到南岳住草庵,终日静坐习禅,毫无懈怠。南岳般若寺住持怀让禅师,看他是个有根基的佛子,特到他坐禅处问道:『你终日在此坐禅,究竟想得什麽』?马祖老实答说:『我是想成佛』。怀让听后,一声不响的离去。过了一会,拿来一块砖头,在马祖前石头上磨。马祖见了惊问:『你在磨砖又是为的什麽』?禅师答曰:『要将砖磨成镜』。马祖为此又问:『磨砖怎能成镜』?『不错,是不能成镜的,但你在此坐禅,又怎麽能成佛』?马祖更感不安的说:『这样,要怎样才能成佛』?怀让不直答覆,举喻反问:『如牛驾车,车停下来不行,应打牛还是打车子』?马祖无法答覆,怀让又问:『你现在学坐禅,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学坐禅,禅是非坐非卧,如学坐佛,佛无定相,你于无住法,不应有所取捨』。马祖到此大有所悟,知终日坐禅,非成佛之道,于是放弃坐禅,心意超然,成为一代祖师。六祖所说坐禅,是枯坐形骸,非真正禅道,怎可执着坐禅以为修行?
六祖一直强调“无念为宗”。六祖还说过:“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所以这个无念为宗,也应该是教导还没有破参弟子应该做的功夫。
祖师禅,禅师们每天都要劳作,而且经常需要禁语。禁语就是要断意识流,也就是断念头,就是“心行处灭”。
所谓“六根门头好修行”,说的就是在动中,时时处处都有外境在周围的情况下,心无杂念(六祖: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所以,这种动中的禅定功夫,要比在打坐中要功夫厉害得多。
黄念祖大德讲耳根圆通时,就说过:“大定无出无入”,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在定中。
以前的禅师,在动中,一个偶然的机缘,而破参的,数不清:
虚云法师茶水倒在了手上,而破参;
还有听到石头打在竹上而大悟;
挨一下香板而开悟的;
或是大叫一声他的名字。。。。
看来看去,就看到“舍识用根”:
无念----》舍识
动中,六根门头-----》用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