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容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舉例說明)
就拿我以前的經歷為例,箭頭前的表示“知見”,箭頭後的表示“立知”:
1,看見老人學佛----》就認為他們只會念念佛,不會有什麼高深的修為;
2,看見別人讀《地藏經》-----》就認為太初級,還沒有讀到《金剛經》;
3,看到別人學佛才幾年------》就認為別人一定還沒有開悟;
4,看到別人一口一個“末學”-----》就認為他沒有什麼水平;
5,看到別人的文章調理有問題------》就認為他胡說八道;
6,看到別人只是轉帖------》就認為他沒有自己的見解
。。。。。
哈哈,一個標准的凡夫心:“無明妄動”非常厲害,也就是“立知”太多,識心太重,念頭太多。看到任何東西,事件,報紙上的,網絡上的,我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判。----》心不清淨。
呵呵,錯啦!
直到有一天,聽到慧律法師說:對於一切,我都沒有意見。我才認識到,自己識心太重,念頭太多。離道太遠。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無見”就是如如不動,就是心念不起。
所以六祖說:“無念為宗”;“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當我們,對於一切外境,無論是別人打我,罵我,都不起念,如如不動,----》“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所以,當我們有了這樣的功夫,也就是“行直”(功夫做到家),那還用得著參禪?
這裡包括各種功夫:念佛到一心不亂(任何境界中),任何時候做得了主,時刻知幻即離。。。
當然,我們在家居士,在紅塵中打滾,工作,生活,應酬。。。
不是說讓我們一言不發,一句不說。場面上要做到“說說而已”,“應付應付”,並不是真的就這樣想。“用此念,離此念”。尤其熱鬧的地方,過年過節,要提醒自己“出離”,就是“覺照”。
“即此用,離此用”身在做(用),心不在做---》不做這樣想(離)。
比如,度眾生,但是自己不要一直想著,自己在度眾生。
離此念,離此用:小的方面來說,是無念。大的方面來說,不這麼認為,不這樣想。
看我的文字,請帶疑情“這大媽,可說得對?”然後用您的證來判斷。
草草。後會有期。
就拿我以前的經歷為例,箭頭前的表示“知見”,箭頭後的表示“立知”:
1,看見老人學佛----》就認為他們只會念念佛,不會有什麼高深的修為;
2,看見別人讀《地藏經》-----》就認為太初級,還沒有讀到《金剛經》;
3,看到別人學佛才幾年------》就認為別人一定還沒有開悟;
4,看到別人一口一個“末學”-----》就認為他沒有什麼水平;
5,看到別人的文章調理有問題------》就認為他胡說八道;
6,看到別人只是轉帖------》就認為他沒有自己的見解
。。。。。
哈哈,一個標准的凡夫心:“無明妄動”非常厲害,也就是“立知”太多,識心太重,念頭太多。看到任何東西,事件,報紙上的,網絡上的,我都會有自己的見解和評判。----》心不清淨。
呵呵,錯啦!
直到有一天,聽到慧律法師說:對於一切,我都沒有意見。我才認識到,自己識心太重,念頭太多。離道太遠。
“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無見”就是如如不動,就是心念不起。
所以六祖說:“無念為宗”;“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當我們,對於一切外境,無論是別人打我,罵我,都不起念,如如不動,----》“知見無見,斯即涅槃”。
所以,當我們有了這樣的功夫,也就是“行直”(功夫做到家),那還用得著參禪?
這裡包括各種功夫:念佛到一心不亂(任何境界中),任何時候做得了主,時刻知幻即離。。。
當然,我們在家居士,在紅塵中打滾,工作,生活,應酬。。。
不是說讓我們一言不發,一句不說。場面上要做到“說說而已”,“應付應付”,並不是真的就這樣想。“用此念,離此念”。尤其熱鬧的地方,過年過節,要提醒自己“出離”,就是“覺照”。
“即此用,離此用”身在做(用),心不在做---》不做這樣想(離)。
比如,度眾生,但是自己不要一直想著,自己在度眾生。
離此念,離此用:小的方面來說,是無念。大的方面來說,不這麼認為,不這樣想。
看我的文字,請帶疑情“這大媽,可說得對?”然後用您的證來判斷。
草草。後會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