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自发与自律的培育

2011-08-03 09:34:23 | Author: 天下无双 | Edit
自发与自律的培育

会做的事自己做

谈到自律的问题,父母应当谨记,让子女自己处理他有能力做的事。举例来说,刚出生的婴孩,他有吃奶的能力,就应由他自己去吃,去决定吃不吃,或吃多少。常见到有些父母,不停地勉强婴孩吃奶。若他不想吃,就不要勉强,可迟些再喂他。虽然这样细微的动作,在早期的成长阶段,也已经反映了谁在做事,谁在负责。当父母催促子女时,就是父母在做事,父母在负责。久而久之,便会养成子女依赖的性情,很难发展他的自律性。同样地,当子女渐渐长大,可以自己吃饭时,父母就不要因为他吃得慢而帮忙喂他吃饭。此外,父母总要记得,你的子女是天天在长大中,昨天他不懂做的事,今天他可能已学会。所以父母要细心观察子女,作出正确的判断,并避免代孩子做他现在已经有能力做的事,剥夺他尝试的机会,这样才不会阻碍子女发展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应小心,别养成子女事事依赖的心态:「我不做的事,自有人替我做」,也应与家中佣人配合,避免纵容孩子依赖,防碍子女学习自我管理与自律。

自律的「律」字含有限制、管制和管束之意,现代人不喜欢这些字眼。不过圣经也提及这个意思,在罗马书七章21节及23节说:「我觉得有个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有恶与我同在。但我觉得肢体中另有个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把我掳去,叫我附从那肢体中犯罪的律。」故自律是想做的事可叫自己做到,不想做的事,就可叫自己不做。正如保罗所言的「攻克己身,叫身服我」之意(林前九27)。父母若从小教导孩子祷告,依靠神脱离情欲的事,他们必得着能力发展向善、向好的律。

孩子懒隋和依赖?

父母常有一个错误的负面假设,以为孩子都不想自律、都懒隋。事实上,所有孩子都天生有「想」做好的倾向,虽然他们未必「能够」做到。若父母常存「孩子懒」的负面假设,心底里过分存着「人性本恶」的观念,可能会对孩子过份悲观和消极。这样的父母通常都会对自己及子女缺乏信心,导致他们消极地看子女。父母信心不足,是因为他们内心充满焦虑,害怕教不好孩子,在孩子还未表现差劲时,已想像他们会出错,结果,父母的消极推测,变成了自中的预言。若你发现自己是这样的父母,可透过辅导、与人交谈、上课等方法,学习更多知识、提升自信,使自己更积极乐观地看孩子,俗语说「看好」孩子。

父母要不断对孩子传达信任:「你是一个好孩子」,可用直接或间接的言语表达。例如当子女自动拿功课出来做时,父母可说:「哦!你做功课了。」轻轻一声便足够。此外要记得告诉孩子:「我知道你在尝试,我知道你在努力。」孩子知道爸妈信任他,他才会正面地看自己,才可以在生活上积极行动。

父母自律的榜样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在生活行为中应示范「自律」。父母每天的生活作息,孩子都看在心里,父母的行为比说话更具影响力。父母若一天吃早餐,另一天因匆忙却不吃便上班,晚上迟迟不睡,早上又不愿起床,孩子便有样学样。

此外,整洁的家居和有计划有秩序的生活编排,也是向孩子示范了良好的生活管理,同时亦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有规律有秩序的家庭气氛,经过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有纪律的生活习惯。孩子吸收了这样的气氛和习惯,自然养成自律的生活。例如自动把用完的东西放回原处,做完功课才游戏,借了东西会归还,晚上到时间便去睡觉等。

安定的情绪环境

为孩子提供一个情绪安定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若家中经常有人忽然大叫大喊,父母常情绪失控,忽高忽低,对孩子忽冷忽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会感到心烦意乱,很难安定自律。

父母切记不要对子女囉唆,因为这表示父母代替子女记着某一件事,令孩子觉得「我的事是你的事」。既然爸妈会代他留意,子女自然就不用把事情放在心上了!所以父母该首先自律,禁制嘴巴,就算心里焦急也要提醒和制止自己,不要囉唆,让孩子自己去做。

「囉唆」这个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是一个竞赛,就是父母与子女的竞赛。不过留意这不是一般的竞赛,请让我举例解释。例如以做功课为例,我们要看看父母与子女之间,是谁首先记起这件事。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在别人提醒他之前,自己主动记得要去做功课。但父母若效率太高、太眼明手快,常会比子女快一步出声提醒,子女就没有机会在未有人提点之前,自己拿功课出来做,从中发现自己原来也有自发性,并体验自动做功课的过程和成就感。父母宜用眼尾留意着他,不要出声,等他自发去做。当他真的去拿功课时,就可以赞他:「真乖啊!今天不用妈咪催,自己做功课!」相反地,父母若过早催促孩子,可能会扫走他自发的兴致与动机,剥夺了他自发行动的机会。所以,这场很特别的竞赛,是父母与子女「斗慢」,不是「斗快」。若父母可以常常比孩子慢两拍才催促,孩子便会有机会快两拍自发行动。这是以退为进的做法、家长不妨试试。

管与不管

不过,话又说回来。上帝委派我们担当父母,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需要时施行管束。按上文的建议,孩子有能力做的事要让他自己做,他仍未有能力做的事,父母就要帮助和干预了。说到管孩子,可分为三个层次:

1. 有些事孩子末有能力负责,而且后果严重,父母就必需管。(孩子无选择)

2. 有些事没有严重后果,可不管。(给孩子尝试和选择,可讨论和提供指引)

3. 孩子已有能力负责,而且没有严重后果,不必管。(由孩子自己决定)

这三个层次,可按着子女的年龄和能力而决定。例如当天气转凉,若孩子只有4岁,则一定要他穿长衣(一定要管,无选择)。若孩子大一点,例如6岁,就告诉他:「天气凉了,我们今天要穿长袖衣服!」颜色则由他决定(可不管,给选择)。再大一些,例如13岁,便不需对他穿衣服给予甚么意见(不必管,由他决定)。

父母常犯的错误是管着子女上厕所,喂子女吃饭,其实这些是孩子有能力处理的事,父母应让子女自行决定。做功课的先后,也可不管;饮汤、拿雨伞也是可不管的事。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成熟,「必要管」的事愈来愈少,「可不管、可讨论」的事则愈来愈多,到最后,「不必管」的事比「必要管」的事还要多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孩子已建立足够的自我管理与自律能力,父母便可放心地「退休」了!

训练自律秘方

1. 放手:父母说要放手,但不能马上便放手,要逐步放手。例如不要瞪着他做功课,自己进房去,并对他说:「你试试自己做功课,做完一份功课就拿来给我看,好吗?」

2. 鼓励尝试:他若不懂处理,也放手让他尝试。例如对他说:「今天该穿长袖衫,你挑一件吧!」若他拣选的款式不合父母心意,父母也不该出声。起初他或许会手忙脚乱的乱选,过后他会进步,愈来愈懂得配搭。

3. 示范:例如示范如何收拾房间。父母可假装埋怨自己的房间乱七八糟,想收拾整齐,告诉孩子:「不如你帮我好不好?」于是一同收拾。或许这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也想把自己的房间弄漂亮。

4. 预告:若真的要管理孩子,例如看电视的问题,不要马上叫他停止,可在开始时约定收看时间,到接近要关电视之前再给他预告,告诉他:「我们15分钟后要熄电视了」。因为突然关掉会令孩子反感,也没有给他时间去做心理准备,去面对自己内心的不想、不愿意,然后慢慢接受。给他预告和适应的时间,可以协助他学习接受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这一点也是自律的一个重要元素。

5. 倾谈:例如青少年喜爱上网,父母宜在平日与他讨论如何面对上网的问题,透过分享与讨论来协助他明白沉迷的祸害,然后达成协议。若子女不能按协议去做,便要由父母切实执行,但要预告,告诉他剩余多少时间,按协议关机。不要说教,也不要教训或批评,免伤亲子感情。子女知道你的行动合理,就算心里不愉快也只好接受。

6. 合适环境:子女不能专心做功课,可能受环境的干扰。例如有人在旁看电视、讲电话等。唯有除去干扰,他才能专心做功课。

7. 承担后果: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可让子女承受自然后果。例如中学生夜睡,早上提不起劲起床,结果上学迟到,挨老师骂。父母要硬着心肠,坚持不要叫他起床,可以买个闹钟给他,但如果他长期懒床迟到,这表现证明他还未能管束自己,父母就要干预。若是幼稚园学生不肯起床,可抱他起床。孩子在晚上迟迟不肯去睡,父母应和他约法三章:「到时候睡觉了,不想睡或睡不着,也要躺在床上」。若12岁的孩子打机至深夜还不肯上床睡觉,父母便要干预,在先前协议的关机时间平静地把它关掉。讯息就是:「你未能管束自己,暂时就要由爸妈管你!」

(作者为基督教资深家庭治疗师) 整理及记录:吴李金丽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现在还没有任何评论,欢迎您发表您的看法或者回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