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2014-01-22 11:05:18诗词闲话
友人谈及:自西晋五胡乱华时起,大批的中原人士因避战祸而移居南方。他们保留了一部分中原文化,例如生活习惯、语言等。
余曰:然也。
(1)王维,字摩诘,唐初著名诗人,诗中名句甚多,例如: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一生生活在渭(河)黄(河)地区,不曾去过南方。却有诗一首: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著花未?”与粤语“食咗饭未?”何其相似乃尔?
(2)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的老婆花蕊夫人有“述亡国诗”一首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不解甲都为你去死?降旗竖得对!] 更无一个是男儿。
上两首诗中“儿”都读作“ni”音。古时爷作父亲解,例如:“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等等。 所以沪语中“爷(ya)嘞儿(ni)子[爸爸和儿子]”保存了古语。
(3)说几句题外话。“儿(ni)”是古代周朝时封在鲁国附近的一个小国家,在现在的山东省滕县附近。国人因以为姓。后觉得长期作人家的儿(er)子太吃亏,便改为“倪”。上海曾出过一位大豪佬叫倪志福,年龄和我参差不齐的人都应该记得。姓儿的儿不能简化为“儿”。(不知为何,本文(3)中的三处“儿”(ni)总是改不回“儿”?编辑部能否帮忙改?谢谢!)[七]
友人谈及:自西晋五胡乱华时起,大批的中原人士因避战祸而移居南方。他们保留了一部分中原文化,例如生活习惯、语言等。
余曰:然也。
(1)王维,字摩诘,唐初著名诗人,诗中名句甚多,例如: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一生生活在渭(河)黄(河)地区,不曾去过南方。却有诗一首: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著花未?”与粤语“食咗饭未?”何其相似乃尔?
(2)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的老婆花蕊夫人有“述亡国诗”一首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不解甲都为你去死?降旗竖得对!] 更无一个是男儿。
上两首诗中“儿”都读作“ni”音。古时爷作父亲解,例如:“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 “爷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等等。 所以沪语中“爷(ya)嘞儿(ni)子[爸爸和儿子]”保存了古语。
(3)说几句题外话。“儿(ni)”是古代周朝时封在鲁国附近的一个小国家,在现在的山东省滕县附近。国人因以为姓。后觉得长期作人家的儿(er)子太吃亏,便改为“倪”。上海曾出过一位大豪佬叫倪志福,年龄和我参差不齐的人都应该记得。姓儿的儿不能简化为“儿”。(不知为何,本文(3)中的三处“儿”(ni)总是改不回“儿”?编辑部能否帮忙改?谢谢!)[七]
散淡之人 说道: Re: 诗词闲话
2014-01-24 11:26:18
友人谈及:自西晋五胡乱华时起,大批的中原人士因避战祸而移居南方。他们保留了一部分中原文化,例如生活习惯、语言等。
余曰:然也。
(1)王维,字摩诘,唐初著名诗人,诗中名句甚多,例如:声喧乱石中, 色静深松里;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一生生活在渭(河)黄(河)地区,不曾去过南方。却有诗一首: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
“著花未?”与粤语“食咗饭未?”何其相似乃尔?
(2)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的老婆花蕊夫人有“述亡国诗”一首
君王城上竖降旗, 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不解甲都为你去死?降旗竖得对!] 更无一个是男儿。
上两首诗中“儿”都读作“ni”音。古时爷作父亲解,所以沪语中“爷(ya)嘞儿(ni)子[爸爸和儿子]”保存了古语。
(3)说几句题外话。“儿(ni)”是古代周朝时封在鲁国附近的一个小国家,国人因以为姓。后觉得长期作人家的儿(er)子太吃亏,便改为“倪”。上海曾出过一位大豪佬叫倪志福,年龄和我参差不齐的人都应该记得。[七]
学习学习
本那比经略 说道: Untitled
2014-01-24 12:20:35
粤语里“儿”读作“移”,放在这里也押韵啊。。。
齐霞 说道: 评论
2014-01-28 19:13:37
Coconut 说道: Untitled
2014-01-28 20:45:55
粤语里“儿”读作“移”,放在这里也押韵啊。。。
粤语里很多字的发音和沪语极为接近,有些词的用法也相同,相信是两者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古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