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dalaSky

供卻加

文章分類
缺省  
標題搜索
 
Our Sponsors
快速導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統計
點擊: 75609
帖子數量: 26
開辟個人空間: 2012-06-14
最後更新: 2024-08-07
RSS訂閱
 
 
 
 
 
 

宗薩欽哲仁波切:聲聞乘,大乘與金剛乘


文章內容
首先讓我告訴你們這一點:悉達多太子成佛之時,他前往鹿野苑教授四聖諦,“輪回是苦,要知道苦”“受苦之因來自煩惱情緒”等等。

根據密宗人士的說法 —— 大乘亦然 —— 當時不是只有五位苦行比丘,而是有很多的聞法者。特別是密宗的人會說:有很多持明者也在聽法,但他們聽到的內容不同。佛說“輪回是苦”的時候,他們聽到的是“輪回是大樂”;佛說“煩惱是苦”“煩惱是受苦之因”的時候,他們聽到的是“煩惱是智慧”。

我想歷史上的這些爭論會一直持續下去,但應該說同時也存在很多的和解、對話等等。藏傳佛教大德們總是說,金剛乘中是聲聞乘、大乘與金剛乘三乘兼修,而且也確實如此。理想的修持方式應該是:外修聲聞乘,內修大乘,秘密修持金剛乘。這是你必須修持的方式。

關於大乘和金剛乘的爭辯會繼續下去。對此有許多著作可讀,大乘和金剛乘有很多各自的論點和反駁,主張為何其教法確實是佛的教法。其中的主要理由是:沒有金剛乘或大乘的人會說“和合事物是恒常不變的”,他們都接受“凡是和合事物必屬無常”;沒有金剛乘或大乘的人會反對“煩惱是苦”這一點,他們和聲聞乘同樣接受無常、苦、無實有等等的一切。

還有一點是,如果大乘或金剛乘的人質問一位上座部大師:“身為佛教徒、佛陀的追隨者,您難道不同意佛具有不可思議的遍知力與無所不能的力量,並且佛不會僅限於用一種風格、一種方式來傳法?”上座部的人必須接受這個論點,因為就連上座部的巴利文佛經中也非常多次提到佛是如何傳法,其教法是如何不同,並且有著數量不可思議的各種不同傳法方式,這就已為大乘、金剛乘等開啟了一扇門。

而且,除了日本創價學會等新興佛教宗派以外,現存的大乘與金剛乘歷史悠久,並不是新近出現、有人編造出來的,而是具有兩千年歷史,在中國等大國造成了影響。中國的佛教是大乘佛教,要駁斥這點是件難事,你不能那麼輕易地置之不理,因為那些中國人可不是傻子,要知道中國人也是非常偉大的思想家。例如,要是沒有玄奘,我們又怎麼會找到菩提迦耶呢?他們確實為佛法付出了心血與血汗。

我想,在此跟各位說這些是重要的。


原文鏈接: mp.weixin.qq.com/s/WaQ...QTPDIMYLFQ
點擊: 0 | 評論: 1 | 分類: 缺省 | 論壇: 菩提樹下 | 論壇帖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供卻加
無題
在歷史上,金剛乘一直面對它是否為佛陀教法的質疑。就如同印度的小乘佛教宗派聲稱大乘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而加以拒斥,有些小乘和大乘的教派也同樣地抨擊金剛乘佛法的真實性。

就某些角度來看,這是能夠理解的。佛教是在古印度發展出來的,印度文化由種姓系統和明確界定的行為准則來支配,由神聖又過分精神化的婆羅門貴族訂定了社會上可接受的宗教標准和宗教信徒行為的規范。

婆羅門的宗教道德觀,除了平常的不殺生、不邪淫等之外,還包括了嚴格的飲食規則,規定行者要吃淨素,不可吃洋蔥、大蒜等具有強烈氣味的食物,絕對不可飲酒;

此外還有其他在現代會被認為很極端的限制,例如,一位婆羅門,只要被賤民的影子碰到,就必須經歷很復雜的淨化儀式來清淨自己。

除此之外,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期望,認為宗教的功能在於傳播一套道德規范,教化出溫文有禮的人民,強調健全、溫和、仁慈等品性;人們期望宗教導師和教法成為那個宗教最高和最嚴格道德標准的規范。

金剛乘和這些期望背道而馳,它經常使用一些看起來野蠻而怪異的行為,它的教法與修行方式也非常讓人驚訝——要相信這種教法來自溫和寧靜化身的釋迦牟尼佛,實在有點困難。

金剛乘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許多人誤以為金剛乘是印度教的一種形式——因為金剛乘裡有一些儀式以及各種多手多頭甚至動物頭的本尊,都和印度教很相似。

而且一般所接受的三藏中,也找不到金剛乘的東西。所以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樣就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金剛乘受到了印度教的影響。

有一部分的問題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金剛乘的教法無法公開修行,而有時候這個層面就遭人曲解了。

金剛乘或密續的教法,長久以來都只限於傳給一小群上等根器的特別弟子;而且傳法也很秘密,通常都選在大眾廢棄或避免接近的地方。

由於包圍著它的神秘性,密續很不幸地被誤認為是低俗、不健康的,或者總使人覺得有點不太對勁,把它當成是一種危險的宗派。實際上則剛好相反,因為金剛乘太珍貴了,所以需要保持秘密。

你不會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拿給每個人看,也不會到街上大肆宣揚你把寶貝放在哪裡、鑰匙藏在哪裡,因為你知道如果這個消息傳到了壞人的耳裡,就有不少麻煩,甚至會失去那件寶貝。

一一宗薩欽哲仁波切

2024-07-21 20:10:06 | 引用

發表評論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網

Private Policy | simply gray skin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