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日子
空间首页 | 博客 | 好友分享 | 相册 | 存档 | 朋友和群组 | 个人资料 | 留言
 
闪亮的日子

凡凡


文章分类
缺省  

标题搜索
 

最新帖子
为什么纳达尔输球总是会受伤?
看和纳达尔的第一盘,瓦林卡真牛!
我最喜欢的 “我要我们在一起” ----丁少华的吉他弹唱
当你发现不忍心看到一个男人输掉比赛------文艺青年谈老费
费德勒输球的非技术性原因简述报告
这个比赛一点都不好看,激动不起来。
熬了通宵啊!总算看完了,太精彩了!
普林斯顿经济学教授开课教韩剧去了 (for fun)
(凡凡原创) 祖国就在那里
Chanel 想干嘛?瞄准做富二代生意吗?

Our Sponsors

快速导航
首页
论坛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黄页/二手
北美个人空间
免费注册
登录

统计
点击: 153232
帖子数量: 260
开辟个人空间: 2013-02-25
最后更新: 2014-01-26

RSS订阅
 
 
 
 
 

前普林斯顿招生主任如是说......ZT(摘自草莓园博客)

2006-12-22 13:36:37
文章内容
前普林斯顿招生主任如是说......ZT
有意思的文章,转来看看:

大家都应该听说这件事了,报纸上个月报道了一个中国学生Jian Li状告普林斯顿大学对亚裔种族歧视。 他SAT考了满分,被耶鲁录取,却被普林斯顿,哈佛等大学拒绝。他把普林斯顿大学挑出来告, 是因为它录取了一个成绩不如他的同学。 知己知彼,觉得比较有把握地确信,不公平。很佩服他的勇气。他好歹也上了耶鲁,很多人处在这个位置上恐怕就算了,打这个耗时耗力的官司不见得对自己有多少好处。无论对错成败,他坚持了自己的信念,站了出来,为了成千上万的学弟学妹,这行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登出这个报道后不久,镇上的高中请来了前普林斯顿大学的Dean of Admission(相当于招生办公室主任吧) 来演讲。虽然孩子们还小, 因了Jian Li的报道,赶去凑了个热闹, 听听内幕。

演讲会开始, 家长会主席先致欢迎词。当年斯坦福毕业的她说,照今天的这种激烈竞争的程度她自己上斯坦福肯定是没戏的。她特意翻出了当年斯坦福寄来的录取信,你瞧,还是老主任签字的呢!老主任从事招生工作三十多年,从斯坦福到普林斯顿,估计在座的家长有不少也是由老主任招进去的。

老主任高高大大,慈眉善目。他太高,麦克风拔到顶还是太低,他不得不弯腰低头, 认罪似地说: 首先声明我2003年就退休了,今天所讲的内容观点不代表任何学校任何官方,仅是我个人的意见。(我这儿也得声明,听力记忆翻译都错误难免,大家看着玩,啊)。

人人都问我近几年来的大学招生和以往的有什么不同。天壤之别啊。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那么多优秀的学生都要挤到那么少数几所学校去?所谓的大学排名其实很荒谬,大学岂是可以用打分比来比去的呢。网络也有责任,把申请大学都弄得那么举手之劳的。。。自然每个人申请的大学数都增加了,竞争自然也激烈了,结果也更加无法预料了。以前每个人申请3所大学就差不多了,现在要申请8-10所,还每年在递增。。。媒体也兴风作浪极尽以偏盖全之能事,搞得人心惶惶。。。
还有一个人人都问的问题是哪些人能被录取。3种吧,MERIT, EGALITARIAN, ARISTCRATIC (功绩, 平等,贵族???没怎么弄明白)。
从主任叔叔随后的阐述来看,功绩就是分数,贵族就是老子上哈佛儿子也上哈佛,他说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你辛苦一辈子打下的江山总希望能造福子孙。关于平等没听清。。。(是指对运动员等的照顾吗?)
有的人是看了材料后我们说一定得招来的,有的人是让我们纳闷好奇他/她凭什么觉得他/她有资格来申请我们学校的,相当大一部分在这两者之间,那就要看运气了。

然后主任叔叔主动提到了报上关于Jian Li的报道。。。)有人告我们, 简直可笑。他被耶鲁录取了,觉得每所他申请了的常青藤都该录取他。我可以告诉你,合格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我们可以招的人数,这是我们无能为力的事情。每年都有上千名被我们拒绝的学生我们说不上来他们有什么不好的。我们绝不对学生划分成分,也没有什么评分标准来个什么排名拦刀切的。一个学生录取与否有很大的机遇性,可能和我们读申请表的时间,顺序都有关系。。。一对一的面试非常重要。 我这几十年来的经验告诉我,对于一个人将来会怎样一定要保持谦卑谦逊的态度。

现在的申请书啊,简直就要千篇一律了,每个人都有对某一事物执著的激情。。。我看过的申请材料多了去了,知道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篇吗?那是我们普林斯顿的短文题目:请描述你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智力上的经历。那天晚上,头昏脑涨之时,看到一个十七岁的女生这么写道:我才十七岁,我还没有经历过任何重大的智力上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我想上普林斯顿的原因。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答案! 有的人的申请材料里花大量笔墨阐述为什么自己的成绩单上有个B+,因为教那门课的老师是个白痴是个疯子!。。。其实,不必尝试把你自己塑造成一个你以为那样子就能进常青藤大学的那种人。要做你自己。 还有一个孩子,他在申请书上说:我的分数很低,但它们是准确的。还有一个孩子在回答参加过哪些课外活动各参加了几年的时候,写了足球若干年,但他又补充道:别让我踢足球的年头给唬住了,我是州里最差的球队里的最差的队员,几乎从来轮不到上场的!

每个人在申请大学前都应该想想为什么要上大学,希望从大学教育中得到什么。。。 招生的难,难在没有固定的标准,即使定下了标准,也没有固定的可以用来衡量是否达标的参数,即使定下了参数,也没有固定的可以用来衡量是否达到了某个参数的证据。标准是什么,参数是什么,该收集哪些证据,怎样去收集证据,向谁去收集证据,这些都是招生的难题。。。
接下来,是问答。听众递纸条,家长会会长念问题。

问:一个普普通通全面发展的学生,怎样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呢?

答: 做你自己。要有这样的态度:这就是我,希望你们喜欢我,不录取我是你们的损失。

问:成绩到底有多重要?

答:成绩让我想起买玩具时玩具包装上写的声明: 没有电池,需要组装。 成绩就象这没有电池需要组装的玩具。我见过很多进校的时候成绩好得不能再好的学生,后来都崩溃了,因为他们太累了,他们的一生都在为再多得几分奋斗,太累了。。。与之相反的,是有些进校时成绩最差的学生,最后却成为了伟大的人。机遇,运气很重要。有个人英语拿C,但他一心想当医生,我们也录取他了,现在是很有名的大夫,英语还是不怎么样吧,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整套材料要互相吻合。

问: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好?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问: 参加运动队,乐队有多重要?答:关键是要鼓励孩子尝试新鲜事物。比如到普林斯顿的学生很多喜欢上了划船。

问:有人说东北地区的高中生申请大学尤其难,是这样吗?

答:这又是一个误解(MYTH)。好象大家都恨不得为了小孩考大学容易点要搬到蒙大拿去。其实我倒也是鼓励你们搬到那些偏远地区去的,但不是因为所谓的那里考大学容易,没这回事,而是因为那里压力小,没有什么焦虑,孩子可以自由自在地长大,更有个性。。。

问:那个说自己没有什么有意义的智力经历的十七岁女孩,她被录取了吗?

答: 录取了,还有那个成绩很低但很准确的男孩,还有那个糟糕的足球运动员,他们都被录取了,现在都很出色。他们很难不招人喜欢, 诚实, 放松,自信。

问:听众中的亚裔父母和学生想知道你对亚裔学生有什么特别的建议?

答:没有什么特别的,和我给任何别人的建议一样。

问:参加哪些课外活动对申请大学有帮助?

答:每年我总会接到几个亲朋好友的电话问类似的问题,我家孩子这个夏天该干什么,是不是该把他送去墨西哥为穷人造房子。。。我的建议是找个真正的工作,不是那种挣零用钱好玩的,而是真正的赖以生存的那种工作。和真正的老百姓,无论是老板还是顾客,打交道。从这些经历里学到的关于人生的课程,一辈子都受益无穷。

问(这是唯一的一个学生提问):一篇出色的申请短文是不是就可以定乾坤?

答: 不行。我要重申,整套材料一定要能互相吻合。

。。。。。。

这是有意思的一个晚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后来好几天心里总是郁闷。。。现在终于想出来为什么了: 每年那几千名莫名其妙被拒的人里头,有多少是亚裔呢,有多少是没有什么背景的亚裔男孩呢?如果那个说自己只有十七岁没有任何重大智力经历的孩子,那个成绩很低但很准确的孩子,那个糟糕的足球运动员,都是亚裔男孩,他们也会被录取吗? 如果每年有几千人莫名其妙被拒之门外,这是不是正说明大学录取有欠公允呢?我们是不是该好好想想怎样使这个过程更公正,而不是两手一摊, 让大家, 让Jian Li接受现状?如果能把这个数字降到几百,几十,世界是不是就会变得更美好?

啊,当时没说,现在马后炮了。但是我的孩子们还小,总有机会问的。不递纸条,要站在离讲台最近的麦克风前,直视著主任叔叔的眼睛问。希望主任叔叔也能直视著我的眼睛,毫不迟疑地说出令我放心的回答。
点击: 1006 | 评论: 2 | 分类: 缺省 | 论坛: 亲子教育 | 论坛帖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班门斧
无题
量化,量化,一切都应该向量化发展。

记得恩格斯说过(大意):任何学科只有到了能够用数学来描述了,才能说是科学的。

谁说社会学、管理学、文学方面的东西就不能量化了。连“文风”都是可以量化的东西,《红楼梦》前80后40回的异同,设一个数学模型,用电脑一走结果就出来了。

招生工作,单纯靠招生官凭主观操作,“机遇性”还是太大了。量化的过程,不等于僵化的过程(反对派常常都是从这个角度进行攻击)。量化的程序、指标、公式也是可以不断修改调整的,与僵化没有必然联系。(例如:要强调社会活动可以加进社会活动评分,要参考学校表现,可以加进操行评分)。大学招生工作的科学化,其理想方向是量化作业。

2006-12-22 14:59:57 | 引用
Re: 前普林斯顿招生主任如是说......ZT(摘自草莓园博客)
BMF说的有些道理,量化应该是最让人无话可说的了。北美的确有对少数族裔优待的现象。比如这个例子,维基条目是:
en.wikipedia.org/wiki/...ra_Grutter

以下转贴:

写道:
赵剑侠:密西根大学招生歧视案情简介

四月一日,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公开审理了一起最具争议性的案件:密西根大学本科生院和法学院的招生政策是否违宪一案。这是二十五年来联邦最高法院第一次正视早已引起非议的“平权措施”问题。1978年,最高法院在“贝克控加州大学理事会”(Bakke v.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一案中判决,禁止大学在招生时使用种族配额,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把考生的种族作为一个因素加以考虑。二十五年来,这一棱模两可的判决,引起了拥护和反对“平权措施”两派的激烈争论。预计今年七月,联邦最高法院将对密大招生政策是否违宪一案作出判决。这一次最高法院的判决,将影响美国所有大学的招生政策。 鉴于华人是一个最重视子女教育的族裔,本文试图通过对密大招生案情的简单介绍,以期引起华人对大学招生政策的关注,为争取有利于华人的招生政策而抗争。

在美国两百 多所国家级的顶尖大学中,密西根大学排行第二十五名;在美国五十个州的一千多所公立大学中,密西根大学排名第三。每年大约有25,000人申请密大本科生院,最后实际录取5200人左右。在全美两百多所法学院中,密大法学院排名第七。每年大约有5000人申请密大法学院,最后实际录取350人左右。这是一所入学竞争相当激烈的大学,也是许多优秀学生梦寐以求的理想大学。

家住密西根州的白人女学生Jennifer Gratz从小就把密大当作了自己的理想大学。1994年秋,17岁的Jennifer,高中12年级,向密西根大学递交了入学申请书,申请进入该校1995年秋季的文理学院读书。Jennifer的高中平均成绩在83%的学生以上。Jennifer参加了许多课外活动,她是学校连续四年的啦啦队员,运动队员,学生会的副会长,一个全国性荣誉社团的成员。此外,她还抽出时间给低年级学生辅导数学,到老年人活动中心做义工。但是,对密西根大学来说,Jennifer做得还不够。

Jennifer对采访她的电视台记者说,她永远忘不了那一天。她参加了学校的啦啦队排练,回到家里,拆开了一封密西根大学的来信。还没有读完前三行,Jennifer的眼泪就哗哗流了下来,接着就失声痛哭。事后当她得知密西根大学拒绝她入学的原因是种族问题的时候,她内心里的失望痛苦就转化成了愤愤不平。

1996年秋,情况与Jennifer基本相同的白人男学生 Patrick Hamacher,17岁,密西根居民,高中12年级学生,申请密西根大学1997年秋季的文理学院本科生。一开始他被密大列入等待录取学生名单,最后被密大正式拒绝入学。拒绝Patrick入学的原因也是种族问题。

事后经过调查发现,在拒绝Jennifer入学的1995年和拒绝Patrick入学的1997年,密大录取了所有学习成绩与Jennifer和Patrick相同的西语裔、非洲裔和印地安裔的考生,不管这些族裔的考生是密西根居民或者外州居民,甚至许多考生的还成绩远远低于Jennifer和Patrick。

1997年10月,Jennifer和Patrick向美国联邦地区法院递交了诉状,代表所有受到种族歧视招生政策伤害的学生,控告密西根大学的招生政策偏袒非洲裔、西班牙裔和印地安裔考生,歧视白人、亚裔和阿拉伯裔的考生,违背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宪法基本原则。他们请求法院禁止密大继续使用带有种族歧视性的招生政策,并特别请求法院判决当时的密大校长Lee Bollinger和刚离任的前校长James Duderstadt以个人家庭财产赔偿原告人的一切经济损失,因为他们作为一校之长,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密大的带有种族歧视性质的招生政策违背宪法。联邦地区法院将这个案件定性为集团诉讼,把案件(Gratz v.Bollinger)分配给法官Patrick Duggan审理。

原告方的律师向法庭提交了收集到的一切证据。这些证据显示,从1995年到1998年,密西根大学对不同种族的考生使用了两种不通的录取标准。对西语裔、非洲裔和印地安裔的考生使用了一个比较低的入学门槛;对白人、亚裔和阿拉伯裔的考生使用了一个比较高的入学门槛。同样的成绩,有的考生被录取,有的考生被拒绝;甚至,优秀考生被拒绝,成绩差一大截子的考生被录取。在某些情况下,决定录取与否的主要因素就是考生的出身和种族。

从1999年开始,为了应付诉讼,密西根大学对其招生政策做了技术性的改动:取消了原来的两种录取标准,改为给西语裔、非洲裔和印地安裔考生额外加分的做法。按照新的综合计分的规定,满分为150分,凡是综合成绩超过100分的考生,将自动被密大录取;成绩介于99与95之间的考生,列入录取或者等待录取名单(admit or postpone);成绩介于94与90之间的考生,列入等待录取或者录取名单(postpone or admit);成绩介于89与75之间的考生,列入推迟决定或者等待录取名单(delay or postpone);成绩在74与74以下的考生,列入推迟决定或者拒绝入学名单(delay or reject)。按照这套综合计分政策,一个考生的1600分(满分)的SAT成绩,只相当于12分;一篇优秀论文,只得一分;密西根居民,可得10分;父母亲是密大校友的考生,可得4分;出生于西语裔、非洲裔和印地安裔的考生额外增加20分。现在密西根大学继续使用着这一套招生政策。按照这种招生政策,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SAT考0分的非洲裔学生,比一个SAT考1600分的亚裔学生,录取的机会都要大。

Jennifer和Patrick状告密西根大学本科生院的诉讼刚刚进行了三个月,1997年12月,另一名白人女生,名叫Barbara Grutter,向联邦地区法院控告密西根大学法学院在入学招生中使用了带有种族歧视性的招生政策。由于Barbara声称代表她自己和一切受到种族歧视政策伤害的学生,这个案件也被定性为集团诉讼(Grutter v.Bollinger),由法官Bernard Friedman审理。

Barbara 18年前(1978年)以优秀的学习成绩从密西根州立大学毕业,获得理工本科学士学位。她的大学平均成绩是3.81,法学院入学考试成绩是161分。当时她决定先工作几年以后再去读法学院。一开始她给一家公司当健康顾问,后来晋升为部门经理。1986年,Barbara创建了自己的健康信息服务公司,经营非常成功。1996年,已大学毕业18年,年龄43岁,已有两个孩子的Barbara,决定实现自己当年的愿望:攻读法学院,拿一个法学博士学位。她申请密大法学院1997年秋季入学。一开始,密大学法学院把Barbara列为候补学生(Wait-list),最后又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直到现在,Barbara还在等待法院的最后判决,准许她进入密大法学院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

事后经过调查发现,密大学法学院在拒绝Barbara入学的1997年,录取了许多成绩远远低于Barbara的考生,这些考生都是来自下列三个族裔:西语裔、非洲裔和印地安裔。Barbara的律师向联邦地区法院提供了许多证据。这些证据证明,密大法学院采取了每年给“特定族裔”考生保留一定配额的做法(10%到17%)。整个法学院有1000多名学生。每年录取新生350人左右,其中保证招收40到45个西语裔、非洲裔和印地安裔学生。因此,为了保证招收10%到17%的西语裔、非洲裔和印地安裔的学生,法学院就制定了两种取标准:一种高标准用来录取白人、亚裔和阿拉伯裔考生;另一种低标准用来录取西语裔、非州裔和印地安裔考生。所以,同样的成绩,能否被录取,完全取决于考生的出身种族。密大法学院的这种给“特定族裔”保留一定配额的招生政策,使用至今,不曾改动。

密西根大学不否认其招生政策带有种族倾斜性和种族偏袒性,不否认在录取考生时使用了两种录取标准,不否认在某些情况下,考生的出身种族起了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不否认在某些情况下,拒绝了优秀考生和录取了成绩差的考生。但是,密西根大学认为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促进学生群体的多元化。这样做有利于不同族裔之间的互相理解,有利于形成一个“白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气氛。这样做符合密西根州政府的重大利益。而且,联邦最高法院在1978年的“贝克控加州大学理事会”一案中准许把考生的种族作为一个因素加以考虑。所以,密大认为自己的招生政策根本不存在违法违宪问题。

Jennifer和Patrick状告密大本科生院的案件经过三年多的折腾,其中包括原被告双方多次向法庭提交书面证据,专家证据,甚至统计学家的统计数据,双方互相交换证据,第三人申请介入诉讼的拒绝与批准,等等法律程序。2000年12月,联邦地区法官Patrick Duggan认为原被告双方对案件基本事实没有争议,即密大的招生政策确实带有种族倾斜性和种族偏袒性,双方所争执的焦点在于密大的这种做法是否违背宪法。鉴于这只是法律的适用和解释问题,所以,法官Patrick Duggan认为此案已没有开庭审理的必要,便直接对此案做出了裁决。法官Patrick Duggan裁决密大本科生院1995,1996,1997和1998年的双重标准的招生政策违背“人人生而平等”的宪法原则;但是,自1999年起,密大修改后的招生政策,即给“特定族裔”考生额外增加20分的做法,属于“平权措施”的照顾范围,没有违背宪法,密大可以继续使用这种照顾“特定族裔”的招生政策。对于这个判决,原被告双方都不满意,都提出了上诉。原告方的上诉理由是:密大现行的招生政策与1999年以前的招生政策,根本没有实质上的区别,既然1999年以前的招生政策违宪,那么现行的招生政策,理所当然,也是违宪的。密大的上诉理由是:现行的招生政策与1999年以前的招生政策没有实质区别,既然现行的招生政策没有违背宪法,那么,1999年以前的招生政策也是合法的。于是,这个案件又摆到了联邦第六巡回上诉法院法官的面前。

Barbara Grutter状告密大法学院的官司也经过三年多时间的折腾,尽管双方所争执的焦点也是法律的适用和解释问题,但是,这一次法院却决定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并且由三位法官共同审理此案。经过四个星期的公开审理,2001年3月27日,联邦地区法院判决密大法学院的招生政策违背宪法。判决书指出促进学生群体多元化的做法并不是政府的重大迫切利益;即便是政府的重大迫切利益,密大法学院的做法也过头了,超出了应有的限制。因为这种照顾“特定族裔”的招生政策没有时间方面的限制;另外,每年保证招收10%到17%的“特定族裔”学生,与种族配额没有实质上的区别,这是最高法院在“贝克控加州大学理事会”一案中明令禁止的。联邦地区法院责令密大立即停止使用这种带有种族歧视性的招生政策。密大接到判决书以后,表示不服,当即提出上诉。于是这个案件也到了联邦第六巡回上诉法院。

一般来说,上诉法院审理案件,通常由三位法官共同审理。但是,鉴于这两个案件在全美国的重大影响性,联邦第六巡回上诉法院决定由全体九名法官共同审理这两个案件。2001年12月,联邦第六巡回法院在辛辛那提市公开审理了密大本科生院和法学院的招生政策是否违宪的案件。双方律师在法庭上进行了激烈辩论,九名法官也向律师质问了许多尖刻的问题。法庭上的辩论结束了,但法院内部却又吵成了一锅粥,九名法官的意见严重分歧。五个多月以后,2002年五月,联邦第六巡回法院九名法官以5比4的多数,以一票之差,推翻了地区法院的判决,认定密大法学院的招生政策没有违背宪法,密大法学院有权制定促进种族多元化的招生政策,促进种族多元化属于政府的重大利益。持不同意见的四名法官认为密大法学院的招生政策严重违宪;而且认为上诉法院审理此案的程序违法,否则,将会是另一种结果。2002年八月,原告请求联邦最高法院审理此案。

联邦第六巡回上诉法院在同一天审理了密大本科生院和法学院的两起案件,虽然在五个月以后,以五比四的一票之差作出了对法学院招生政策的判决,但是,对密大本科生院的招生政策是否违宪一案,却迟迟作不出判决。在等待了十个月以后,2002年10月,原告一方申请联邦最高法院直接审理此案,不需等待上诉法院的判决,因为不知道还要等多长时间;同时,原告也希望最高法院能够把密大法学院和本科生院的案件放在一起审理。这一请求实属罕见。

每年上诉到最高法院的案件成百上千,但是最高法院只挑选其中几十个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性的案件进行审理。联邦最高法院的判决具有阐述法律精义,指导下级法院审案,补充法律空白的重大作用。但是,最高法院一般不轻易去触动政治色彩太浓的案件。自从1978年以5比4的微弱多数对“贝克控加州大学董事会”一案作出一个招致社会各界激烈批评的判决以后,最高法院曾经数次拒绝审理有关“平权措施”的案件。这一次最高法院决定审理密大法学院的招生政策,尤其是直接审理上诉法院尚未作出判决的密大本科生院的招生政策一案,确实出乎人们的预料之外,既令人兴奋,也令人纳闷。今年7月,最高法院将再一次作一个棱模两可、稀里糊涂的判决呢?还是彻底解决这一争论了二十多年的政治难题呢? 争议的双方都在举目以待。

作者认为从法律上来说,本案并不复杂。之所以把它称之为政治难题,是因为此案涉及到了黑人的利益问题。今天的美国黑人已经不是马丁路得金在世时的黑人。马丁路得金所提倡的那种“不合作”的和平的抗争方式,早已经被人们忘记和抛弃了。如果最高法院判决大学招生中的“平权措施”违背宪法,那就等于剥夺黑人的既得利益。到时候黑人是否会暴乱,上街打砸抢,这才是法官最头疼的问题。

2006-12-23 09:43:34 | 引用
WANGHU

发表评论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网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