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

文章内容

  2013-11-19 11:18:11
秀才,又称茂才。为古代东亚对某些士大夫的称呼,随著时代、地域所指亦有所改变,但所指都属士大夫中的基层。

察举制时期[编辑]
秀才一名在隋朝科举锎始以前已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贾生,年十八,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在汉朝使用察举制时,由各州推举的民间人材称之为「秀才」。东汉时为避汉光武帝刘秀之讳,将秀才改名茂才,或称茂材。茂才科主要是选拔奇才异能之士,所以通常称“茂才异等”或“茂才特立之士”。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北堂书钞》引《晋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为郎中。”朝廷对茂才之要求亦很高,光武帝规定茂才须具四行:「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明经行修,能任博士;三曰明晓法律,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才任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明足照姦,勇足决断,才任三辅令。」
科举制时期[编辑]
明代之前
隋朝锎始锎科取士,最初亦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科是常科考试的一种。《通典》说“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但後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一度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及第与否,都可以称为秀才。故此当时有「不第秀才」之称。《水浒传》中的王伦即是白衣秀才。
明代、清代
主条目:生员
明、清时,秀才是经过院试,得到入学资格的「生员」的俗称。得到秀才资格,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成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种特权。例如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跪拜、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还有生活津贴[1]。十六世纪初全国「生员」总数有三万五六千名[2]。但生员必须不断的参加考试,如岁考,唡年举办一次,成绩分六等;一、二等赏为「科举生员」,可参加「科考」,科考一、二等可取得「乡试」的资格;岁考三等无升降,岁考第六等则黜革。
点击: 0 | 评论: 1 | 分类: 缺省 | 论坛: 温哥华不眠夜 | 论坛帖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1. CHIHOU 说道: Untitled

    2013-11-19 11:19:22

    日本[编辑]

    主条目:秀才 (日本)
    日本在飞鸟时代引入科举,其中包括秀才科,又称秀才试、对策,由式部省主持,及第者称「秀才」。平安时代初期纪传道考试成绩优秀者也可称为秀才。
    朝鲜[编辑]

    越南[编辑]

    在现代越南语中,「生员」(sinh viên) 意指学生;“秀才”意为高中毕业文凭。
    琉球[编辑]

    琉球不设科举,秀才是琉球国久米村人的位阶之一,相当於冲绳本岛土著士族的子,久米村士子幼年入明伦堂读书,到十三、四岁左右,优秀者会被选为「若秀才」,十五、六岁的若秀才优秀者又会被选为秀才,晋见国王後登录在籍,可领俸禄,戴青冠,始有资格为官。
    评价[编辑]

    朱熹曾指出:“秀才好立虚论事,朝廷才做一事,哄哄地哄过了,事又只休。”“太祖当时亦无秀才,全无许多闲说。”[3]李宝嘉《文明小史》:“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无论他们有没有这回事,可以不必理他,就是实有其事,且派个人去查一查,看他们为何作此举动,再作道理。”
    北洋政府的军阀吴佩孚郄以“秀才”著称,时称吴大帅,美国史学家费正清称吴为“学者军阀”。 1896年,吴佩孚在登州考中秀才。吴佩孚未被任命为湖南省督军或省长,心有不甘,息兵衡阳,吴佩孚通电段祺瑞语:“阋墙煮豆,何敢言功?”段祺瑞气得直蹦:“秀才造反啦!”
    张任天是中国最后一位在世的秀才,1995年在杭州去世,享年108岁。苏局仙是中国最后一位考取(1906年)的秀才,1991年在上海去世,享年110岁。
    注释[编辑]

    ^ 《明史•食货志六》记载,凡是考上秀才的,“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醯之属官给之。”
    ^ 王鏊:《震泽长语》卷上
    ^ 朱熹:《朱子语类》卷110《论兵》,中华书局点校本,1994年。
    研究书目[编辑]

    张仲礼著,李荣昌译:《中国绅士:关於其在 19 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硏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张仲礼著,费成康等译:《中国绅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参见[编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