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的“绝命诗”被改

文章内容

  2024-04-25 11:11:26
[/align]
[align=justify]辛亥革命爆发后,汪精卫曾到北京什刹海旁的石桥下埋地雷,谋刺摄政王载沣,被发现后遭到逮捕。入狱后汪精卫曾作“绝命诗”一首,其中有云:
“慷慨歌燕市,
从容作楚囚。
饮刀成一快,
不负少年头。”
汪精卫被捕后,主管北京警察系统的肃亲王善耆认为:朝廷标榜立宪,为缓和人心起见,不如从轻发落为佳。这件事得到了载沣的批准,于是汪精卫被判无期徒刑。善耆还常常到监狱中来,与汪精卫“讨论天下大事,谈论诗歌”。汪精卫对善耆的不杀之恩十分感激,以后著文回忆说:“救我命的是肃亲王。”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对华战争时,汪精卫投降情绪浓厚,还组织“低调俱乐部”,宣扬对日作战无望胜利的论调。
此后不久,汪精卫更是投敌叛国,甘当日军扶植的汪伪政权头目。为了“日满华亲善”,他还去访问伪满洲国。当时善耆已死,汪精卫路过大连时,还特意跑到善耆的三女显珊在旅顺经营“康德女子中学校”,捐献了大批“教育经费”,并派人到大连的善耆长子宪章家表示慰问,以报当年不杀之恩。
后来有人把汪精卫当年的那首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绝命诗”拿出来,把诗中每句前各加二字重新刊出,以讽刺汪精卫:
“曾经慷慨歌燕市,
当年从容作楚囚。
恨未饮刀成一快,
终惭不负少年头。”
[/align]
点击: 0 | 评论: 1 | 分类: 缺省 | 论坛: 新闻时评 | 论坛帖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1. MUSKINGUM 说道: 无题

    2024-04-25 11:12:24

    初读“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此句之时,也曾为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而击掌,可当知道此诗系汪精卫所写之后又有些失望。
    汪精卫,终究是负了少年头。
    他之所以会从一个人人称道的“少年英雄”一步一步沦落成为人所唾弃的汉奸,离不开他的经历和能力。
    他的经历,让他无法忍受失败。
    他的能力,让他最终选择堕落。
    诚如“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之言,汪精卫也的确有过如此热血激荡之时。
    1908年光绪和慈禧先后离世之后,慈禧所任命的摄政王载沣成为了清朝的掌舵之人。
    载沣柄权之后,虽然在各方势力的逼迫之下推快了所谓“预备立宪”的发展,可实则却是在拖延时间。
    预备时间之久,让当时之仁人志士所不能接受。
    不过,即便是载沣柄权之后就立刻推行君宪,也一样不可能为革命志士所能容。
    革命志士所为者何?推翻旧时代,建立新时代。
    况且当时清朝也视革命志士如洪水猛兽,恨不得一刀切之,革命志士在国内生存空间可谓是少之又少。
    革命党也因此急于在清朝的打压和迫害之下打开一个突破口,从而继续扩张革命势力以推翻旧时代。
    汪精卫正是在如此形势之下,于1910年带着黄复生、喻培伦等人北上入京谋划行刺摄政王载沣。
    汪精卫等人其实一开始所选择的刺杀目标并非载沣,任何掌权的高官要员皆在他们的目标之内。
    只是后来经过了一番探查和筛选,他们才最终将目标定为了载沣。
    载沣住于醇亲王府,每日入宫处理政务须经过银锭桥,这也让汪精卫等人有了一个埋炸药的绝佳之地。
    此事若成,清朝必然会因为载沣之死而陷入内乱之中,革命党则可趁此良机以燎原之势起而发难。
    此事若败,汪、黄、喻等人或许会因此而丧命,但他们的举动却能够唤醒更多的人,激起更多人的热血。
    只可惜汪精卫等人终究只是心怀一腔热血之书生,行事之时未免有欠妥当,所以才会在埋炸药之时不慎暴露。
    汪精卫也因此被捕入狱,一夕之间成为了阶下囚,陷入了几乎有死无生的境地。
    汪精卫谋刺载沣之时当时也造成了轰动,革命党也是既为之振奋,又为之气愤。
    他在狱中不仅写下了一份长达4000多字的供词,更是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激荡人心的“绝笔诗”: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倘若他后来没有行将踏错的话,这首诗必成千古绝唱。
    然而他终究还是走错了路,毁了他自己,也毁了这首诗。
    可是,汪精卫既然能够写出如此荡人心魄的诗句,后来又为何会从一个为人所称颂的“少年英雄”变成一个为人所唾弃的汉奸呢?
    他被捕入狱之后,载沣本来想要将他斩首示众,但是经过善耆的劝说,载沣放弃了这个想法而将他终身监禁。
    1912年溥仪退位了之后,汪精卫才获得了自由。
    汪精卫出狱之后,获得了孙中山先生的青睐,孙先生也一直在倾力培养他,大有让他继承衣钵之意。
    孙先生于1925年病逝之时,便是汪精卫为孙先生起草了遗嘱。
    而孙先生病逝了之后,谁来继承先生衣钵呢?当时呼声以廖仲恺、胡汉民以及汪精卫三人为最。
    不过,后来发生了“廖仲恺案”,廖先生遇刺身亡,胡汉民因受牵连而出走,于是汪精卫走马上任。
    此时另一个重要人物也因为这件事而获得了难以想象的好处,此人自然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依仗着黄埔校长这个身份而逐渐控制了兵权,乃至于后来凭此而击垮了几无寸铁的汪精卫。
    对于输给蒋介石,汪精卫一直心有不甘。
    他既然心有不甘,又非蒋之对手,所以也就只能借助外人之手了,也就因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若论当时的地位和威望,汪精卫显然高于蒋介石,可是为什么他却会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输给了蒋介石?
    原因也不复杂,那就是汪精卫此人的能力显然不如蒋介石,才从优势地位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劣势地位。
    既然能力不如蒋,实力也逐渐落入了下风,汪精卫再想翻盘的话,那他就只能选择投靠别人当走狗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汪精卫性格稍显懦弱,一生当中就只有谋刺载沣那一次最为果决。
    他对于投靠日本之事其实也犹豫不决,摇摆了许久,最后还是他的妻子陈璧君数落了他一通,他才下定了决心。
    1938年汪精卫携陈璧君逃离重庆而至河内,又在河内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艳电”,从此沦为汉奸。
    卿本佳人,奈何为贼。
    这句话用在汪精卫身上倒也应景,倘若他能够接受失败,接受自己能力不如人的事实,或许也不会走到那一步。
    后人也就不会因此而将他那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改成“恨不引刀成一快,终惭不负少年头”以作讥讽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