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的光辉 (原创)

文章内容

2020-05-26 07:49:19
2
原创 <太阳的光辉>
     太阳的光辉
    普照了大地
     万物都安慰
     日出早上来
     日落晚回归
     你给我光华 ,
     你给我安慰
     日出日入忙
     亿万个光辉 。
     任劳又任怨
     日日都上来
     工作永无休
     你辛劳谁知
     只有亚拔王
    
     另一写法
     太阳 它的光辉,
     光辉普照了大地,
     一切万物 它都安慰,
     日出时 早上来,
     日落时 晚回归 。
     太阳 你给我光华
     太阳 你给我安慰 ,
     日出日入 每天忙著 ,
     发出 亿万个光辉
     你任劳 而又任怨 ,
     日日 都出来照大地 ,
     工作 工作永无了期 ,
     你的辛劳 有谁知 ?
     想是 只有亚拔王。
    
    因为我的一首"太阳的光辉"网友说似林庚先生的新诗,故而发掘出来求得一知:
    
    林庚先生的新诗格律理论从其出发点看就存在某种悖谬。但是,写作的问题根本上是一个实践问题,那么从一个错误的理论前提出发有没有可能歪打正着,在实践上结出丰硕的成果,从而可以使我们对理论前提的悖谬忽略不计呢?接下去让我们来看看林庚先生在他的格律理论指导下的新诗创作。这首《秋之色》是林庚先生谈格律问题时引用过的,在林先生的格律诗创作里有一定的代表性,它暴露的问题也是比较典型的:
    
    

    像海样地生出珊瑚树的枝
    像橄榄的明净吐出青的果
    秋天的熟人是门外的岁月
    当凝静的原上有零星的火
    
    清蓝的风色里早上的冻叶
    高高的窗子前人忘了日夜
    你这时若打着口哨子去了
    无边的颜料里将化为蝴蝶
    
    我们先从这首诗的词语入手。这首诗共8行88字,但是形容词却多达6处(“青的”、“凝静的”、“零星的”、“清蓝的”、“高高的”、“无边的”),还有1处名词当形容词用(“珊瑚树的”),1处形容词当名词用(“明净”),1处动词当形容词用(“冻叶”),1处名词作副词用(“海样地”),平均每行超出一处。就是说,诗中起形容、限制作用的词语几达全诗篇幅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而我们知道,形容词的密度与诗歌的表现力成反比,同时形容词还妨碍一首诗形成硬朗的风格和坚定的效果。布罗茨基曾回忆他早年的诗友埃夫吉尼"莱因对他说过的话,“倘若你在你写的诗上铺一张能够隐去全部形容词和动词的魔布,撤走这块布后,白纸上应该留下密密麻麻的名词”。

点击: 0 | 评论: 2 | 分类: 上传 | 论坛: 原创原地 | 论坛帖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评论

平行空间
无题
各有各好吧,写实小说与意识流,工笔画,印象派到抽象派。。。

当代艺术的形式只是媒介和借口,更多地欣赏在于感受。

2020-05-26 08:27:40 | 引用
评论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转入清华大学中文系,曾参与创办《文学月刊》。1933年毕业后留校,同时担任《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讲授中国文学史。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林庚父亲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林宰平,沈从文称其在文学、法政、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金岳霖、张中行、吴小如均为其弟子。

林庚先生的文章在网路上,亦不多见,实在没汰法可以加深研究他的学术,实在不太方便後来想加深的研究呀,实在有点可惜!!!

2020-05-31 11:08:50 | 引用
sfiawongn

发表评论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