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zuozhi 於 2012/9/14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兩國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開戰,當時很多理性人士勸說大家要冷靜,愛國不要“害國”。可結果就是那場戰爭卻救了中國。
甲午開戰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興”三十年的“偉大成就”中。“同治中興”始自慈禧垂簾聽政後,當時太平天國造成的十幾年的浩劫剛開始平息,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清廷執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戰。以慈禧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舉措來恢復經濟,恢復文化事業,更重要的是恢復清王朝穩定的執政大局。
於是,在軍事和經濟方面,洋務運動開始登場。湖北槍炮廠、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總局等近代軍工企業陸續建立;開平煤礦、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機器織布局等民用企業也開始興辦;新式的鐵甲軍艦、鋼甲軍艦不斷被購買回國;海軍傲視亞洲,陸軍戰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間,這一番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舉世驚歎,一個世界強國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六艦訪日,軍容之盛,國際側目。清廷若派記者隨行,當寫出:“日本海軍司令一言不發:清國水師不可戰勝”之類的報道。
不過,這三十年的“中興”卻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應當與洋務運動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無實際動靜。相反,清廷對於西方的意識形態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就連最開明的李鴻章也說: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文物制度,迥異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於勿壞者,固自有在。”
於是在經濟轉好、社會日漸穩定之後,“國學”得到了統治者大力推崇。平亂後,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復開科取土,重建書院並刊印儒家經書。大興科舉籠絡了知識分子,提倡傳統的意識形態又有利於穩固清廷的執政地位。
由於有了“同治中興”的成績單,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獲得了執政的合法性。還有配備了洋槍洋炮的軍隊,“攻雖不足,守實有余”,在手無寸鐵的民眾面前猶如鋼鐵長城。幾千年“國學”的意識形態又在美化這一專制體制。如此一來,對內,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執政地位似乎又變得堅不可摧;對外,似乎越來越有“大清可以說不”的自信。
統治集團還對這種將洋務運動與保守的皇權專制結合的特色體制而頗為自得。直到甲午戰爭的來臨。
甲午中日一戰,大清海軍尚可抵擋一陣,陸軍基本一觸即潰。所以勝負實在沒有僥幸。梁啟超對此戰評論說:
“蓋十九世紀下半世紀以來,各國之戰爭,其勝負皆可於未戰前決之。……實力之所在,即勝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戰前就決之。體現整體國力的那張“同治中興”的成績單,其實也是一張好看的窗戶紙而已。
軍事方面,雖然花巨資買來一只世界第七的艦隊,但是尖端的、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艦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購買外國的。自己建立的軍工廠只能生產相對落後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於軍人,則是素質低下、紀律渙散,更無法跟外軍相比。
經濟方面,建立的骨幹企業都是官辦,後來是官商督辦。這些企業雖有民間股份,卻是政府派員來管理。雖然政府賦予這些企業以壟斷特權,但卻由於產權不清晰,內部裙帶關系、派系斗爭、損公肥私及不思進取的風氣嚴重,在同外資的競爭中,往往以虧損告終。
這些腐朽的官辦企業與外資經過多年的爭斗,盡管靠朝廷不斷輸血、給政策,結果都是紛紛敗陣。相反,由於壟斷,壓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大量從事傳統產業的勞動者失業。
稅收倒是節節攀升。雖然清廷為了安撫農民,一直執行農業稅“永不加賦”的惠民政策,但是卻增加了“厘金”等盤剝手段,再加上被迫開展對外貿易,政府稅收逐年增加。但問題是,支付賠款、增加軍費、官辦企業……朝廷還要修圓明園、頤和園、辦萬壽慶典,還有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奢靡腐敗,反倒是讓財政捉襟見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於沒有匹配的政治體制,“同治中興”只造就了大清國表面繁榮,實現了畸形的發展。結果既沒有藏富於民,也沒有藏富於國,卻是藏富於官。
俯瞰歷史長河,“同治中興”中的這一段歷史,特別是洋務運動,無疑是中國的進步,但實際上也只是有限的進步,還遠不是什麼偉大的光輝的成就。如果遇到嚴重的危機事件,這件皇帝的新裝就會真相大白。
歷史的事實是:那個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戰爭,不僅是中日兩國的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與西方憲政體制的較量。結果,這個長期以華為師的“蕞爾小邦”,立憲改革僅僅三十年,就打敗了正在“大國崛起”的天朝。“同治中興”的畫皮被血淋淋地撕開了,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顏面喪盡。
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同治中興”的神話還會繼續維持著,但是,一個專制王朝的末期,危機總是不缺乏的。對於漸趨融入國際社會的清王朝來說,除了依然存在內亂的隱患,對外往來愈多,兩種不同的體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銳。所以“中日必有一戰”“中美必有一戰”“中英必有一戰”……雖然未必都是軍事沖突,但是嚴重的沖突總是難以避免的。
不管是內患還是外患,只要嚴重的危機到來,專制政權“中興”的神話就一定會破滅。而只有這個神話破滅,當局才可能為自保而進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戰爭後,真相就瞬時暴露在清國民眾面前。於是激起了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十八省進京舉人“公車上書”。庶民問政、關心國事變成了風尚,改制維新被普遍認為是國家必走之路。
“中興”失敗,已經使得清廷的執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強烈質疑,如果還對朝野的強大的政改呼聲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將淪入風雨飄搖中。於是,在慈禧默許下,光緒帝開始考慮政改。而在海外,革命黨人開始組織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憲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頭來看,甲午戰爭毀了大清的專制政權,卻救了中國。 |
說實在的,甲午戰爭是不是說有人將炮彈裡面的火藥換成沙了?現在會不會裡面的火藥是假的?
《高山下的花環》裡有一個類似的鏡頭。武器質量不行。
就是。本來國家預算20億買軍火,層層貪後到了下面可能只剩下100萬,只好將就點買些差的武器,然後抱著反正不會打仗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