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8
   
 
Windows 8


win8
試圖輸入網站所禁止的內容



文 章 分 類
缺省  

標 題 搜 索
 

最 新 日 志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最 新 訪 客
還沒有任何會員到訪.

快 速 導 航
首頁
論壇
Classified Search Engine
黃頁/二手
北美個人空間
免費注冊
登錄

友 情 鏈 接
此功能已被空間主人關閉

統 計 信 息
點擊: 569982
帖子數量: 1190
開辟個人空間: 2010-06-30
最後更新: 2012-09-18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文章內容
[ 2012-09-14 15:17:48 | By: win8 ]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zuozhi 於 2012/9/14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兩國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開戰,當時很多理性人士勸說大家要冷靜,愛國不要“害國”。可結果就是那場戰爭卻救了中國。

  甲午開戰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興”三十年的“偉大成就”中。“同治中興”始自慈禧垂簾聽政後,當時太平天國造成的十幾年的浩劫剛開始平息,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清廷執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戰。以慈禧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舉措來恢復經濟,恢復文化事業,更重要的是恢復清王朝穩定的執政大局。

  於是,在軍事和經濟方面,洋務運動開始登場。湖北槍炮廠、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總局等近代軍工企業陸續建立;開平煤礦、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機器織布局等民用企業也開始興辦;新式的鐵甲軍艦、鋼甲軍艦不斷被購買回國;海軍傲視亞洲,陸軍戰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間,這一番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舉世驚歎,一個世界強國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六艦訪日,軍容之盛,國際側目。清廷若派記者隨行,當寫出:“日本海軍司令一言不發:清國水師不可戰勝”之類的報道。

  不過,這三十年的“中興”卻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應當與洋務運動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無實際動靜。相反,清廷對於西方的意識形態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就連最開明的李鴻章也說: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文物制度,迥異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於勿壞者,固自有在。”

  於是在經濟轉好、社會日漸穩定之後,“國學”得到了統治者大力推崇。平亂後,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復開科取土,重建書院並刊印儒家經書。大興科舉籠絡了知識分子,提倡傳統的意識形態又有利於穩固清廷的執政地位。

  由於有了“同治中興”的成績單,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獲得了執政的合法性。還有配備了洋槍洋炮的軍隊,“攻雖不足,守實有余”,在手無寸鐵的民眾面前猶如鋼鐵長城。幾千年“國學”的意識形態又在美化這一專制體制。如此一來,對內,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執政地位似乎又變得堅不可摧;對外,似乎越來越有“大清可以說不”的自信。

  統治集團還對這種將洋務運動與保守的皇權專制結合的特色體制而頗為自得。直到甲午戰爭的來臨。

  甲午中日一戰,大清海軍尚可抵擋一陣,陸軍基本一觸即潰。所以勝負實在沒有僥幸。梁啟超對此戰評論說:

  “蓋十九世紀下半世紀以來,各國之戰爭,其勝負皆可於未戰前決之。……實力之所在,即勝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戰前就決之。體現整體國力的那張“同治中興”的成績單,其實也是一張好看的窗戶紙而已。

  軍事方面,雖然花巨資買來一只世界第七的艦隊,但是尖端的、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艦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購買外國的。自己建立的軍工廠只能生產相對落後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於軍人,則是素質低下、紀律渙散,更無法跟外軍相比。

  經濟方面,建立的骨幹企業都是官辦,後來是官商督辦。這些企業雖有民間股份,卻是政府派員來管理。雖然政府賦予這些企業以壟斷特權,但卻由於產權不清晰,內部裙帶關系、派系斗爭、損公肥私及不思進取的風氣嚴重,在同外資的競爭中,往往以虧損告終。

  這些腐朽的官辦企業與外資經過多年的爭斗,盡管靠朝廷不斷輸血、給政策,結果都是紛紛敗陣。相反,由於壟斷,壓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大量從事傳統產業的勞動者失業。

  稅收倒是節節攀升。雖然清廷為了安撫農民,一直執行農業稅“永不加賦”的惠民政策,但是卻增加了“厘金”等盤剝手段,再加上被迫開展對外貿易,政府稅收逐年增加。但問題是,支付賠款、增加軍費、官辦企業……朝廷還要修圓明園、頤和園、辦萬壽慶典,還有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奢靡腐敗,反倒是讓財政捉襟見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於沒有匹配的政治體制,“同治中興”只造就了大清國表面繁榮,實現了畸形的發展。結果既沒有藏富於民,也沒有藏富於國,卻是藏富於官。

  俯瞰歷史長河,“同治中興”中的這一段歷史,特別是洋務運動,無疑是中國的進步,但實際上也只是有限的進步,還遠不是什麼偉大的光輝的成就。如果遇到嚴重的危機事件,這件皇帝的新裝就會真相大白。

  歷史的事實是:那個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戰爭,不僅是中日兩國的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與西方憲政體制的較量。結果,這個長期以華為師的“蕞爾小邦”,立憲改革僅僅三十年,就打敗了正在“大國崛起”的天朝。“同治中興”的畫皮被血淋淋地撕開了,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顏面喪盡。

  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同治中興”的神話還會繼續維持著,但是,一個專制王朝的末期,危機總是不缺乏的。對於漸趨融入國際社會的清王朝來說,除了依然存在內亂的隱患,對外往來愈多,兩種不同的體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銳。所以“中日必有一戰”“中美必有一戰”“中英必有一戰”……雖然未必都是軍事沖突,但是嚴重的沖突總是難以避免的。

  不管是內患還是外患,只要嚴重的危機到來,專制政權“中興”的神話就一定會破滅。而只有這個神話破滅,當局才可能為自保而進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戰爭後,真相就瞬時暴露在清國民眾面前。於是激起了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十八省進京舉人“公車上書”。庶民問政、關心國事變成了風尚,改制維新被普遍認為是國家必走之路。

  “中興”失敗,已經使得清廷的執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強烈質疑,如果還對朝野的強大的政改呼聲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將淪入風雨飄搖中。於是,在慈禧默許下,光緒帝開始考慮政改。而在海外,革命黨人開始組織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憲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頭來看,甲午戰爭毀了大清的專制政權,卻救了中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分享:
分享到微信

文章評論

hongwei
Re: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the history is very bright of story.....learned icon_eek.gif

2012-09-14 15:25:27 | 引用
Re: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win8 寫道:
 
  經濟方面,建立的骨幹企業都是官辦,後來是官商督辦。這些企業雖有民間股份,卻是政府派員來管理。雖然政府賦予這些企業以壟斷特權,但卻由於產權不清晰,內部裙帶關系、派系斗爭、損公肥私及不思進取的風氣嚴重,在同外資的競爭中,往往以虧損告終。

  這些腐朽的官辦企業與外資經過多年的爭斗,盡管靠朝廷不斷輸血、給政策,結果都是紛紛敗陣。相反,由於壟斷,壓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大量從事傳統產業的勞動者失業。

  稅收倒是節節攀升。雖然清廷為了安撫農民,一直執行農業稅“永不加賦”的惠民政策,但是卻增加了“厘金”等盤剝手段,再加上被迫開展對外貿易,政府稅收逐年增加。但問題是,支付賠款、增加軍費、官辦企業……朝廷還要修圓明園、頤和園、辦萬壽慶典,還有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奢靡腐敗,反倒是讓財政捉襟見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於沒有匹配的政治體制,“同治中興”只造就了大清國表面繁榮,實現了畸形的發展。結果既沒有藏富於民,也沒有藏富於國,卻是藏富於官。


怎麼很像現在的中國?

2012-09-14 16:04:21 | 引用
Sunmax
fangpao
無題
X,只有日本帝國主義才能救中國。

發克,漢奸啊,有木有?

2012-09-14 16:14:58 | 引用
Re: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win8 寫道: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zuozhi 於 2012/9/14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兩國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開戰,當時很多理性人士勸說大家要冷靜,愛國不要“害國”。可結果就是那場戰爭卻救了中國。

  甲午開戰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興”三十年的“偉大成就”中。“同治中興”始自慈禧垂簾聽政後,當時太平天國造成的十幾年的浩劫剛開始平息,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清廷執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戰。以慈禧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舉措來恢復經濟,恢復文化事業,更重要的是恢復清王朝穩定的執政大局。

  於是,在軍事和經濟方面,洋務運動開始登場。湖北槍炮廠、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總局等近代軍工企業陸續建立;開平煤礦、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機器織布局等民用企業也開始興辦;新式的鐵甲軍艦、鋼甲軍艦不斷被購買回國;海軍傲視亞洲,陸軍戰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間,這一番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舉世驚歎,一個世界強國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六艦訪日,軍容之盛,國際側目。清廷若派記者隨行,當寫出:“日本海軍司令一言不發:清國水師不可戰勝”之類的報道。

  不過,這三十年的“中興”卻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應當與洋務運動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無實際動靜。相反,清廷對於西方的意識形態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就連最開明的李鴻章也說: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文物制度,迥異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於勿壞者,固自有在。”

  於是在經濟轉好、社會日漸穩定之後,“國學”得到了統治者大力推崇。平亂後,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復開科取土,重建書院並刊印儒家經書。大興科舉籠絡了知識分子,提倡傳統的意識形態又有利於穩固清廷的執政地位。

  由於有了“同治中興”的成績單,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獲得了執政的合法性。還有配備了洋槍洋炮的軍隊,“攻雖不足,守實有余”,在手無寸鐵的民眾面前猶如鋼鐵長城。幾千年“國學”的意識形態又在美化這一專制體制。如此一來,對內,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執政地位似乎又變得堅不可摧;對外,似乎越來越有“大清可以說不”的自信。

  統治集團還對這種將洋務運動與保守的皇權專制結合的特色體制而頗為自得。直到甲午戰爭的來臨。

  甲午中日一戰,大清海軍尚可抵擋一陣,陸軍基本一觸即潰。所以勝負實在沒有僥幸。梁啟超對此戰評論說:

  “蓋十九世紀下半世紀以來,各國之戰爭,其勝負皆可於未戰前決之。……實力之所在,即勝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戰前就決之。體現整體國力的那張“同治中興”的成績單,其實也是一張好看的窗戶紙而已。

  軍事方面,雖然花巨資買來一只世界第七的艦隊,但是尖端的、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艦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購買外國的。自己建立的軍工廠只能生產相對落後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於軍人,則是素質低下、紀律渙散,更無法跟外軍相比。

  經濟方面,建立的骨幹企業都是官辦,後來是官商督辦。這些企業雖有民間股份,卻是政府派員來管理。雖然政府賦予這些企業以壟斷特權,但卻由於產權不清晰,內部裙帶關系、派系斗爭、損公肥私及不思進取的風氣嚴重,在同外資的競爭中,往往以虧損告終。

  這些腐朽的官辦企業與外資經過多年的爭斗,盡管靠朝廷不斷輸血、給政策,結果都是紛紛敗陣。相反,由於壟斷,壓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大量從事傳統產業的勞動者失業。

  稅收倒是節節攀升。雖然清廷為了安撫農民,一直執行農業稅“永不加賦”的惠民政策,但是卻增加了“厘金”等盤剝手段,再加上被迫開展對外貿易,政府稅收逐年增加。但問題是,支付賠款、增加軍費、官辦企業……朝廷還要修圓明園、頤和園、辦萬壽慶典,還有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奢靡腐敗,反倒是讓財政捉襟見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於沒有匹配的政治體制,“同治中興”只造就了大清國表面繁榮,實現了畸形的發展。結果既沒有藏富於民,也沒有藏富於國,卻是藏富於官。

  俯瞰歷史長河,“同治中興”中的這一段歷史,特別是洋務運動,無疑是中國的進步,但實際上也只是有限的進步,還遠不是什麼偉大的光輝的成就。如果遇到嚴重的危機事件,這件皇帝的新裝就會真相大白。

  歷史的事實是:那個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戰爭,不僅是中日兩國的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與西方憲政體制的較量。結果,這個長期以華為師的“蕞爾小邦”,立憲改革僅僅三十年,就打敗了正在“大國崛起”的天朝。“同治中興”的畫皮被血淋淋地撕開了,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顏面喪盡。

  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同治中興”的神話還會繼續維持著,但是,一個專制王朝的末期,危機總是不缺乏的。對於漸趨融入國際社會的清王朝來說,除了依然存在內亂的隱患,對外往來愈多,兩種不同的體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銳。所以“中日必有一戰”“中美必有一戰”“中英必有一戰”……雖然未必都是軍事沖突,但是嚴重的沖突總是難以避免的。

  不管是內患還是外患,只要嚴重的危機到來,專制政權“中興”的神話就一定會破滅。而只有這個神話破滅,當局才可能為自保而進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戰爭後,真相就瞬時暴露在清國民眾面前。於是激起了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十八省進京舉人“公車上書”。庶民問政、關心國事變成了風尚,改制維新被普遍認為是國家必走之路。

  “中興”失敗,已經使得清廷的執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強烈質疑,如果還對朝野的強大的政改呼聲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將淪入風雨飄搖中。於是,在慈禧默許下,光緒帝開始考慮政改。而在海外,革命黨人開始組織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憲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頭來看,甲午戰爭毀了大清的專制政權,卻救了中國。


救了嗎?現在你不是還認為中國水深火熱嗎?! icon_evil.gif

2012-09-14 16:31:08 | 引用
tictac
tictac
Re: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Sunmax 寫道:
win8 寫道:
 
  經濟方面,建立的骨幹企業都是官辦,後來是官商督辦。這些企業雖有民間股份,卻是政府派員來管理。雖然政府賦予這些企業以壟斷特權,但卻由於產權不清晰,內部裙帶關系、派系斗爭、損公肥私及不思進取的風氣嚴重,在同外資的競爭中,往往以虧損告終。

  這些腐朽的官辦企業與外資經過多年的爭斗,盡管靠朝廷不斷輸血、給政策,結果都是紛紛敗陣。相反,由於壟斷,壓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大量從事傳統產業的勞動者失業。

  稅收倒是節節攀升。雖然清廷為了安撫農民,一直執行農業稅“永不加賦”的惠民政策,但是卻增加了“厘金”等盤剝手段,再加上被迫開展對外貿易,政府稅收逐年增加。但問題是,支付賠款、增加軍費、官辦企業……朝廷還要修圓明園、頤和園、辦萬壽慶典,還有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奢靡腐敗,反倒是讓財政捉襟見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於沒有匹配的政治體制,“同治中興”只造就了大清國表面繁榮,實現了畸形的發展。結果既沒有藏富於民,也沒有藏富於國,卻是藏富於官。


怎麼很像現在的中國?


所以,再來一次甲午海戰,估計結果還是一樣 icon_mrgreen.gif

2012-09-14 16:32:26 | 引用
Re: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tictac 寫道:
win8 寫道: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zuozhi 於 2012/9/14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兩國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開戰,當時很多理性人士勸說大家要冷靜,愛國不要“害國”。可結果就是那場戰爭卻救了中國。

  甲午開戰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興”三十年的“偉大成就”中。“同治中興”始自慈禧垂簾聽政後,當時太平天國造成的十幾年的浩劫剛開始平息,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清廷執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戰。以慈禧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舉措來恢復經濟,恢復文化事業,更重要的是恢復清王朝穩定的執政大局。

  於是,在軍事和經濟方面,洋務運動開始登場。湖北槍炮廠、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總局等近代軍工企業陸續建立;開平煤礦、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機器織布局等民用企業也開始興辦;新式的鐵甲軍艦、鋼甲軍艦不斷被購買回國;海軍傲視亞洲,陸軍戰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間,這一番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舉世驚歎,一個世界強國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六艦訪日,軍容之盛,國際側目。清廷若派記者隨行,當寫出:“日本海軍司令一言不發:清國水師不可戰勝”之類的報道。

  不過,這三十年的“中興”卻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應當與洋務運動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無實際動靜。相反,清廷對於西方的意識形態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就連最開明的李鴻章也說: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文物制度,迥異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於勿壞者,固自有在。”

  於是在經濟轉好、社會日漸穩定之後,“國學”得到了統治者大力推崇。平亂後,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復開科取土,重建書院並刊印儒家經書。大興科舉籠絡了知識分子,提倡傳統的意識形態又有利於穩固清廷的執政地位。

  由於有了“同治中興”的成績單,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獲得了執政的合法性。還有配備了洋槍洋炮的軍隊,“攻雖不足,守實有余”,在手無寸鐵的民眾面前猶如鋼鐵長城。幾千年“國學”的意識形態又在美化這一專制體制。如此一來,對內,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執政地位似乎又變得堅不可摧;對外,似乎越來越有“大清可以說不”的自信。

  統治集團還對這種將洋務運動與保守的皇權專制結合的特色體制而頗為自得。直到甲午戰爭的來臨。

  甲午中日一戰,大清海軍尚可抵擋一陣,陸軍基本一觸即潰。所以勝負實在沒有僥幸。梁啟超對此戰評論說:

  “蓋十九世紀下半世紀以來,各國之戰爭,其勝負皆可於未戰前決之。……實力之所在,即勝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戰前就決之。體現整體國力的那張“同治中興”的成績單,其實也是一張好看的窗戶紙而已。

  軍事方面,雖然花巨資買來一只世界第七的艦隊,但是尖端的、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艦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購買外國的。自己建立的軍工廠只能生產相對落後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於軍人,則是素質低下、紀律渙散,更無法跟外軍相比。

  經濟方面,建立的骨幹企業都是官辦,後來是官商督辦。這些企業雖有民間股份,卻是政府派員來管理。雖然政府賦予這些企業以壟斷特權,但卻由於產權不清晰,內部裙帶關系、派系斗爭、損公肥私及不思進取的風氣嚴重,在同外資的競爭中,往往以虧損告終。

  這些腐朽的官辦企業與外資經過多年的爭斗,盡管靠朝廷不斷輸血、給政策,結果都是紛紛敗陣。相反,由於壟斷,壓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大量從事傳統產業的勞動者失業。

  稅收倒是節節攀升。雖然清廷為了安撫農民,一直執行農業稅“永不加賦”的惠民政策,但是卻增加了“厘金”等盤剝手段,再加上被迫開展對外貿易,政府稅收逐年增加。但問題是,支付賠款、增加軍費、官辦企業……朝廷還要修圓明園、頤和園、辦萬壽慶典,還有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奢靡腐敗,反倒是讓財政捉襟見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於沒有匹配的政治體制,“同治中興”只造就了大清國表面繁榮,實現了畸形的發展。結果既沒有藏富於民,也沒有藏富於國,卻是藏富於官。

  俯瞰歷史長河,“同治中興”中的這一段歷史,特別是洋務運動,無疑是中國的進步,但實際上也只是有限的進步,還遠不是什麼偉大的光輝的成就。如果遇到嚴重的危機事件,這件皇帝的新裝就會真相大白。

  歷史的事實是:那個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戰爭,不僅是中日兩國的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與西方憲政體制的較量。結果,這個長期以華為師的“蕞爾小邦”,立憲改革僅僅三十年,就打敗了正在“大國崛起”的天朝。“同治中興”的畫皮被血淋淋地撕開了,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顏面喪盡。

  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同治中興”的神話還會繼續維持著,但是,一個專制王朝的末期,危機總是不缺乏的。對於漸趨融入國際社會的清王朝來說,除了依然存在內亂的隱患,對外往來愈多,兩種不同的體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銳。所以“中日必有一戰”“中美必有一戰”“中英必有一戰”……雖然未必都是軍事沖突,但是嚴重的沖突總是難以避免的。

  不管是內患還是外患,只要嚴重的危機到來,專制政權“中興”的神話就一定會破滅。而只有這個神話破滅,當局才可能為自保而進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戰爭後,真相就瞬時暴露在清國民眾面前。於是激起了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十八省進京舉人“公車上書”。庶民問政、關心國事變成了風尚,改制維新被普遍認為是國家必走之路。

  “中興”失敗,已經使得清廷的執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強烈質疑,如果還對朝野的強大的政改呼聲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將淪入風雨飄搖中。於是,在慈禧默許下,光緒帝開始考慮政改。而在海外,革命黨人開始組織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憲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頭來看,甲午戰爭毀了大清的專制政權,卻救了中國。


救了嗎?現在你不是還認為中國水深火熱嗎?! icon_evil.gif


救了,起碼我們現在沒有辮子。 icon_mrgreen.gif

2012-09-14 16:35:39 | 引用
Sunmax
Sunmax
Re: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tictac 寫道:
Sunmax 寫道:
win8 寫道:
 
  經濟方面,建立的骨幹企業都是官辦,後來是官商督辦。這些企業雖有民間股份,卻是政府派員來管理。雖然政府賦予這些企業以壟斷特權,但卻由於產權不清晰,內部裙帶關系、派系斗爭、損公肥私及不思進取的風氣嚴重,在同外資的競爭中,往往以虧損告終。

  這些腐朽的官辦企業與外資經過多年的爭斗,盡管靠朝廷不斷輸血、給政策,結果都是紛紛敗陣。相反,由於壟斷,壓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大量從事傳統產業的勞動者失業。

  稅收倒是節節攀升。雖然清廷為了安撫農民,一直執行農業稅“永不加賦”的惠民政策,但是卻增加了“厘金”等盤剝手段,再加上被迫開展對外貿易,政府稅收逐年增加。但問題是,支付賠款、增加軍費、官辦企業……朝廷還要修圓明園、頤和園、辦萬壽慶典,還有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奢靡腐敗,反倒是讓財政捉襟見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於沒有匹配的政治體制,“同治中興”只造就了大清國表面繁榮,實現了畸形的發展。結果既沒有藏富於民,也沒有藏富於國,卻是藏富於官。


怎麼很像現在的中國?


所以,再來一次甲午海戰,估計結果還是一樣 icon_mrgreen.gif


說實在的,甲午戰爭是不是說有人將炮彈裡面的火藥換成沙了?現在會不會裡面的火藥是假的?

2012-09-14 16:36:50 | 引用
Re: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win8 寫道: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zuozhi 於 2012/9/14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兩國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開戰,當時很多理性人士勸說大家要冷靜,愛國不要“害國”。可結果就是那場戰爭卻救了中國。

  甲午開戰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興”三十年的“偉大成就”中。“同治中興”始自慈禧垂簾聽政後,當時太平天國造成的十幾年的浩劫剛開始平息,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清廷執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戰。以慈禧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舉措來恢復經濟,恢復文化事業,更重要的是恢復清王朝穩定的執政大局。

  於是,在軍事和經濟方面,洋務運動開始登場。湖北槍炮廠、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總局等近代軍工企業陸續建立;開平煤礦、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機器織布局等民用企業也開始興辦;新式的鐵甲軍艦、鋼甲軍艦不斷被購買回國;海軍傲視亞洲,陸軍戰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間,這一番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舉世驚歎,一個世界強國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六艦訪日,軍容之盛,國際側目。清廷若派記者隨行,當寫出:“日本海軍司令一言不發:清國水師不可戰勝”之類的報道。

  不過,這三十年的“中興”卻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應當與洋務運動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無實際動靜。相反,清廷對於西方的意識形態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就連最開明的李鴻章也說: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文物制度,迥異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於勿壞者,固自有在。”

  於是在經濟轉好、社會日漸穩定之後,“國學”得到了統治者大力推崇。平亂後,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復開科取土,重建書院並刊印儒家經書。大興科舉籠絡了知識分子,提倡傳統的意識形態又有利於穩固清廷的執政地位。

  由於有了“同治中興”的成績單,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獲得了執政的合法性。還有配備了洋槍洋炮的軍隊,“攻雖不足,守實有余”,在手無寸鐵的民眾面前猶如鋼鐵長城。幾千年“國學”的意識形態又在美化這一專制體制。如此一來,對內,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執政地位似乎又變得堅不可摧;對外,似乎越來越有“大清可以說不”的自信。

  統治集團還對這種將洋務運動與保守的皇權專制結合的特色體制而頗為自得。直到甲午戰爭的來臨。

  甲午中日一戰,大清海軍尚可抵擋一陣,陸軍基本一觸即潰。所以勝負實在沒有僥幸。梁啟超對此戰評論說:

  “蓋十九世紀下半世紀以來,各國之戰爭,其勝負皆可於未戰前決之。……實力之所在,即勝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戰前就決之。體現整體國力的那張“同治中興”的成績單,其實也是一張好看的窗戶紙而已。

  軍事方面,雖然花巨資買來一只世界第七的艦隊,但是尖端的、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艦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購買外國的。自己建立的軍工廠只能生產相對落後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於軍人,則是素質低下、紀律渙散,更無法跟外軍相比。

  經濟方面,建立的骨幹企業都是官辦,後來是官商督辦。這些企業雖有民間股份,卻是政府派員來管理。雖然政府賦予這些企業以壟斷特權,但卻由於產權不清晰,內部裙帶關系、派系斗爭、損公肥私及不思進取的風氣嚴重,在同外資的競爭中,往往以虧損告終。

  這些腐朽的官辦企業與外資經過多年的爭斗,盡管靠朝廷不斷輸血、給政策,結果都是紛紛敗陣。相反,由於壟斷,壓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大量從事傳統產業的勞動者失業。

  稅收倒是節節攀升。雖然清廷為了安撫農民,一直執行農業稅“永不加賦”的惠民政策,但是卻增加了“厘金”等盤剝手段,再加上被迫開展對外貿易,政府稅收逐年增加。但問題是,支付賠款、增加軍費、官辦企業……朝廷還要修圓明園、頤和園、辦萬壽慶典,還有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奢靡腐敗,反倒是讓財政捉襟見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於沒有匹配的政治體制,“同治中興”只造就了大清國表面繁榮,實現了畸形的發展。結果既沒有藏富於民,也沒有藏富於國,卻是藏富於官。

  俯瞰歷史長河,“同治中興”中的這一段歷史,特別是洋務運動,無疑是中國的進步,但實際上也只是有限的進步,還遠不是什麼偉大的光輝的成就。如果遇到嚴重的危機事件,這件皇帝的新裝就會真相大白。

  歷史的事實是:那個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戰爭,不僅是中日兩國的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與西方憲政體制的較量。結果,這個長期以華為師的“蕞爾小邦”,立憲改革僅僅三十年,就打敗了正在“大國崛起”的天朝。“同治中興”的畫皮被血淋淋地撕開了,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顏面喪盡。

  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同治中興”的神話還會繼續維持著,但是,一個專制王朝的末期,危機總是不缺乏的。對於漸趨融入國際社會的清王朝來說,除了依然存在內亂的隱患,對外往來愈多,兩種不同的體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銳。所以“中日必有一戰”“中美必有一戰”“中英必有一戰”……雖然未必都是軍事沖突,但是嚴重的沖突總是難以避免的。

  不管是內患還是外患,只要嚴重的危機到來,專制政權“中興”的神話就一定會破滅。而只有這個神話破滅,當局才可能為自保而進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戰爭後,真相就瞬時暴露在清國民眾面前。於是激起了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十八省進京舉人“公車上書”。庶民問政、關心國事變成了風尚,改制維新被普遍認為是國家必走之路。

  “中興”失敗,已經使得清廷的執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強烈質疑,如果還對朝野的強大的政改呼聲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將淪入風雨飄搖中。於是,在慈禧默許下,光緒帝開始考慮政改。而在海外,革命黨人開始組織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憲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頭來看,甲午戰爭毀了大清的專制政權,卻救了中國。


救的專制倒下了,新的專制又站起來了

國共兩黨政權都是共和國,但無一不是專制!!!

根本還在人心,治本必須讓民主從人心深處迸發出來,否則只是一個又一個專制政權的更替!

溫習一下"四君子"之一劉曉波當年在天安門廣場一段講話錄音的文字記錄:

"我覺得這次大學生運動的一個重大失誤就在於,它只強調和政府之間的對抗關系,而忽略了、甚至淡漠了自身的民主建設,建設這個組織根本就不民主的話,我們假定一個最好的前提:學管代替了軍管,這恰恰不是這次民主運動的勝利,恰恰是它的最大失敗、最大可悲之處。"


2012-09-14 16:40:04 | 引用
tictac
A70Plus
Re: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Sunmax 寫道:
tictac 寫道:
Sunmax 寫道:
怎麼很像現在的中國?


所以,再來一次甲午海戰,估計結果還是一樣 icon_mrgreen.gif


說實在的,甲午戰爭是不是說有人將炮彈裡面的火藥換成沙了?現在會不會裡面的火藥是假的?


《高山下的花環》裡有一個類似的鏡頭。武器質量不行。

2012-09-14 16:41:26 | 引用
Re: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Sunmax 寫道:
tictac 寫道:
win8 寫道:
  對日作戰:毀了大清,救了中國

  zuozhi 於 2012/9/14 發布在 凱迪社區 > 貓眼看人

  一百多年前,中日兩國由外交摩擦直至甲午開戰,當時很多理性人士勸說大家要冷靜,愛國不要“害國”。可結果就是那場戰爭卻救了中國。

  甲午開戰前,大清正陶醉在“同治中興”三十年的“偉大成就”中。“同治中興”始自慈禧垂簾聽政後,當時太平天國造成的十幾年的浩劫剛開始平息,國民經濟處在崩潰的邊緣,清廷執政的合法性也受到挑戰。以慈禧為核心的清廷不得不采取一些改革舉措來恢復經濟,恢復文化事業,更重要的是恢復清王朝穩定的執政大局。

  於是,在軍事和經濟方面,洋務運動開始登場。湖北槍炮廠、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總局等近代軍工企業陸續建立;開平煤礦、漢陽鐵廠、輪船招商局、機器織布局等民用企業也開始興辦;新式的鐵甲軍艦、鋼甲軍艦不斷被購買回國;海軍傲視亞洲,陸軍戰斗力也有所提升。三十年間,這一番改革搞得轟轟烈烈,舉世驚歎,一個世界強國似乎正在崛起。

  一八九一年,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六艦訪日,軍容之盛,國際側目。清廷若派記者隨行,當寫出:“日本海軍司令一言不發:清國水師不可戰勝”之類的報道。

  不過,這三十年的“中興”卻是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應當與洋務運動配套的政治改革,一直無實際動靜。相反,清廷對於西方的意識形態進行了堅決的抵制。就連最開明的李鴻章也說: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文物制度,迥異外洋獉狉之俗,所以郅治保邦、固丕基於勿壞者,固自有在。”

  於是在經濟轉好、社會日漸穩定之後,“國學”得到了統治者大力推崇。平亂後,清廷第一步就是恢復開科取土,重建書院並刊印儒家經書。大興科舉籠絡了知識分子,提倡傳統的意識形態又有利於穩固清廷的執政地位。

  由於有了“同治中興”的成績單,慈禧和她控制的清廷似乎又獲得了執政的合法性。還有配備了洋槍洋炮的軍隊,“攻雖不足,守實有余”,在手無寸鐵的民眾面前猶如鋼鐵長城。幾千年“國學”的意識形態又在美化這一專制體制。如此一來,對內,清廷原本岌岌可危的執政地位似乎又變得堅不可摧;對外,似乎越來越有“大清可以說不”的自信。

  統治集團還對這種將洋務運動與保守的皇權專制結合的特色體制而頗為自得。直到甲午戰爭的來臨。

  甲午中日一戰,大清海軍尚可抵擋一陣,陸軍基本一觸即潰。所以勝負實在沒有僥幸。梁啟超對此戰評論說:

  “蓋十九世紀下半世紀以來,各國之戰爭,其勝負皆可於未戰前決之。……實力之所在,即勝利之所在。”

  甲午一役也是未戰前就決之。體現整體國力的那張“同治中興”的成績單,其實也是一張好看的窗戶紙而已。

  軍事方面,雖然花巨資買來一只世界第七的艦隊,但是尖端的、世界先進水平的武器、艦只,仍然不能自己制造,只能購買外國的。自己建立的軍工廠只能生產相對落後的仿制的“山寨版”武器。至於軍人,則是素質低下、紀律渙散,更無法跟外軍相比。

  經濟方面,建立的骨幹企業都是官辦,後來是官商督辦。這些企業雖有民間股份,卻是政府派員來管理。雖然政府賦予這些企業以壟斷特權,但卻由於產權不清晰,內部裙帶關系、派系斗爭、損公肥私及不思進取的風氣嚴重,在同外資的競爭中,往往以虧損告終。

  這些腐朽的官辦企業與外資經過多年的爭斗,盡管靠朝廷不斷輸血、給政策,結果都是紛紛敗陣。相反,由於壟斷,壓制了民營經濟的發展,還使得大量從事傳統產業的勞動者失業。

  稅收倒是節節攀升。雖然清廷為了安撫農民,一直執行農業稅“永不加賦”的惠民政策,但是卻增加了“厘金”等盤剝手段,再加上被迫開展對外貿易,政府稅收逐年增加。但問題是,支付賠款、增加軍費、官辦企業……朝廷還要修圓明園、頤和園、辦萬壽慶典,還有從朝廷到地方各級官吏的奢靡腐敗,反倒是讓財政捉襟見肘,常常入不敷出。

  由於沒有匹配的政治體制,“同治中興”只造就了大清國表面繁榮,實現了畸形的發展。結果既沒有藏富於民,也沒有藏富於國,卻是藏富於官。

  俯瞰歷史長河,“同治中興”中的這一段歷史,特別是洋務運動,無疑是中國的進步,但實際上也只是有限的進步,還遠不是什麼偉大的光輝的成就。如果遇到嚴重的危機事件,這件皇帝的新裝就會真相大白。

  歷史的事實是:那個揭穿了真相的孩子就是日本人。

  甲午戰爭,不僅是中日兩國的較量,更是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與西方憲政體制的較量。結果,這個長期以華為師的“蕞爾小邦”,立憲改革僅僅三十年,就打敗了正在“大國崛起”的天朝。“同治中興”的畫皮被血淋淋地撕開了,大清特色的皇權專制體制顏面喪盡。

  如果沒有這場戰爭,“同治中興”的神話還會繼續維持著,但是,一個專制王朝的末期,危機總是不缺乏的。對於漸趨融入國際社會的清王朝來說,除了依然存在內亂的隱患,對外往來愈多,兩種不同的體制的矛盾也就越尖銳。所以“中日必有一戰”“中美必有一戰”“中英必有一戰”……雖然未必都是軍事沖突,但是嚴重的沖突總是難以避免的。

  不管是內患還是外患,只要嚴重的危機到來,專制政權“中興”的神話就一定會破滅。而只有這個神話破滅,當局才可能為自保而進行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

  甲午戰爭後,真相就瞬時暴露在清國民眾面前。於是激起了康有為、梁啟超組織十八省進京舉人“公車上書”。庶民問政、關心國事變成了風尚,改制維新被普遍認為是國家必走之路。

  “中興”失敗,已經使得清廷的執政合法性再次遭受強烈質疑,如果還對朝野的強大的政改呼聲置之不理,清廷恐怕又將淪入風雨飄搖中。於是,在慈禧默許下,光緒帝開始考慮政改。而在海外,革命黨人開始組織起來。這才有了後來的戊戌變法、憲政改革、辛亥革命。

  所以,回頭來看,甲午戰爭毀了大清的專制政權,卻救了中國。


救了嗎?現在你不是還認為中國水深火熱嗎?! icon_evil.gif


救了,起碼我們現在沒有辮子。 icon_mrgreen.gif


心中的辮子還在啊

用神鞭的一句台詞:辮沒了,神在!

2012-09-14 16:42:25 | 引用
tictac
上一頁1234下一頁

發表評論

 


The images, logos, trademarks used on this site and all forwarded content are the property of their respective owners.
We are not responsible for comments posted by our visitors, as they are the property of the poster.
All other content of this website is copyrighted by 加西網

Private Policy | skin design: blogworld.com.cn | page generation: 0.051 s
部落窩模板世界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