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bucks - 論壇 - 400元的星巴克自助,我吃到火冒三丈 | 北美中文黃頁

語言: English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Starbucks
地址:
電話: +1 (604) 731-5743 (聯系時請告知您是從 加西網 看到的信息, 謝謝)
  基本信息 相冊 評論 論壇 地圖 聯系我們  
maohu
maohu 於 2021-9-06 19:01 寫道:
原創:新周刊

文 王中中
用400塊錢,星巴克重新“定義”自助餐
這年頭想當個一心花錢的消費者不容易,還得被商家要求有“文化”。


大概只有“買買買”到這種程度,才能當商家心中的“上帝”吧。 / unsplash
設想一下,你花了好幾百塊錢去吃一個自助,感覺不大好吃於是“斗膽”給了差評,結果卻被對方找上門一頓教育,說你沒有做足功課還敢來品嘗美味。了解我們開店的意義嗎?可懂得它的背景?知不知道裡面的人都是什麼身份?你這是在胡亂評判,令人反感。
“麻煩下次去這種有文化氛圍的地方之前先好好做功課吧。”
這個來頭不小的“文化聖地”大家都很熟悉——星巴克。
8月28日,美食博主@王師傅和小毛毛 發布了一條探店vlog視頻,名字叫《人均400的星巴克自助?難吃到直呼退錢!》,並用一句話概括了自己的心路歷程:滿載希望而來,結果越吃越破防。


星巴克,你憑啥這麼貴?
截至目前,這條vlog在B站已經有340多萬播放量,最高排名是全站第6。能夠在“年輕人都愛用的網站”擁有如此高的人氣,亦注定了它會在其他網絡平台引發討論。
除了這番“好好做功課”的言論,在其他網絡平台上也有“星巴克文化擁護者”辱罵探店的人不識貨,隨即引來惡感網友反擊。


一杯高貴的咖啡,通常不在於它本身,而在於它搭配的“配件”。 / unsplash
但在這場罵戰中,參與者似乎忘了最原始的核心問題,亦是視頻發布者在標題就提出的靈魂質問——
星巴克,你憑啥這麼貴?
400塊自助餐
不是吃飯是吃虧
一頓價值400塊錢的自助餐,應該都有些什麼內容?
根據“(餓到)扶著牆進,(撐到)扶著牆出”的自助餐定律,顯然大家都知道在自助餐中吃回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吃飽只是基本需求,“吃好”才是唯一要義。
所以中高檔價位的自助餐,海鮮盛宴、精美甜品、限定當季食材……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帶來的滿足感,放肆去吃的任性無疑是大部分自助餐的最大賣點。


不能“任君選擇”的自助餐,有什麼存在必要嗎? / unsplash
而這些東西,在星巴克的自助餐中通通沒有。
根據博主毛毛探店vlog裡的展示內容,星巴克目前推出的這個自助餐服務只在“星巴克臻選上海烘焙工坊店”才能吃到,到8月31日結束。套餐本身也有時限,僅在晚上7點至9點開放兩小時。
這份星巴克“自助餐”的正式名稱叫暢享夏夜套餐,分為358元的“沁怡“套餐和398元的“微醺”套餐,兩者的唯一區別就是前者的飲料選擇只有咖啡,後者的則只有酒精類飲品。


“薅羊毛”專業戶甚至能找到更低的價格套餐,求助萬能的美食點評網站。 / 大眾點評截圖
即使像毛毛買的是更高價的398元版本套餐,她也只能選擇酒精類飲品,因為無酒精的咖啡不包含在套餐內。
而菜品選擇區域只有很小的一塊,繞著走一圈幾分鍾就能逛完,簡潔得非常有“輕食”風范。甜品蛋糕、沙拉水果、蔬菜湯品、面包比薩曲奇餅幹,還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火腿切片,再加上香腸,就是這份自助餐裡的所有菜式。
雖說是“自助”,但卻不能“自取”,想要什麼得和工作人員說,他們會稍後幫你送到餐桌上。在毛毛探店的2小時內,套餐裡人氣最高的冰淇淋一直到時間結束都沒送到。而毛毛和工作人員多次強調他們共有六個人之後,依然只得到了一盤看起來像一人份的火腿拼盤。


根據毛毛所言,這個大盤子還是因為工作人員知道他們在拍攝才給的,普通消費者只有左邊的小盤子。 / 視頻截圖

視頻最後,毛毛說整個用餐過程她心中只重復著一句話——退錢!畢竟一人花了400塊還可以安慰自己只是吃一點小虧,而整個團隊六個人加起來則花了將近2400元。毛毛溢出屏幕的強烈不滿,也不是一件難以理解的事。
而在這條視頻發布不久後,博主就收到了開頭那條疑似工作人員發來的B站私信,字裡行間寫滿四個字——就你也配?


最後的微笑表情就很有“靈性”。
微博大V@沈濤 發了自己力撐星巴克的長微博,開篇就攻擊博主毛毛的外貌和聲音,“那張還沒整好的臉,慘不忍睹的嗓音”,“就這樣也能拍視頻出鏡,只能說現在的門檻實在是太低了”。
所有支持毛毛的網友,都被他打成“承受能力只有99塊錢”的“裝逼屌丝”。面对諒T安渙私馇宄幕塵跋溝閆賴南顏摺保魑碳業男前塗似涫狄捕嘍嗌偕儆械恪霸鶉巍薄
星巴克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在門口派個人發些卡,雇人在各個取餐檔口排隊,保證屌丝们庚l黿瀉貿浴薄5比唬庋雋誦前塗司突崾ニ欽獾雀吖蟮奈幕絲突А


上海這家星巴克臻選工坊,還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星巴克門店,是一個著名的網紅打卡點。 / 圖蟲創意
原視頻底下的評論有一條熱評——顧客認為你的餐品不好吃,而你卻和顧客說“你不了解我們的文化”,這本身就是默認了自己的東西不好吃。
從“文化“層次入手抨擊博主的星巴克“死忠粉”,他們不敢直面回應最本質的問題,企圖用春秋筆法模糊重點,其實他們才是最懂星巴克“缺點”的人。
被撕下“文化”外衣下的星巴克,一文不值。
星巴克的“傲慢”原罪
2021年最大型的組織,應該是“氛圍組”。這個一夜之間隨時隨地吸納新組員的“組織”,起源就和星巴克有關。


氛圍組日常任務:一部手機,一台電腦,星巴克裡坐一天。 / unsplash
氛圍組最開始是指,那些常年坐在星巴克裡面,拿著筆記本電腦一坐就是一整天的不明職業群體。雖然旁人並不知道他們在幹啥,但卻能從這些人身上感受到那種“認真”,對生命和工作的“匠人精神”。
星巴克成為氛圍組的發源地,就是因為它大名鼎鼎的企業理念——第三空間。除了家和工作的場所,星巴克致力於成為人們在外選擇的聚集地——一個輕松愉快的獨立社交場所。
在中國發展的這麼多年,比起使人放松的社交場所,星巴克成為了一個有“門檻”的精英人士聚集場所。
即使在現在,你依然可以在互聯網上經常看到一個問題:第一次去星巴克,如何裝成很熟練的樣子?


羅永浩遇上星巴克也只能崩潰。
大家都會紛紛給出各種“建議”,提前學習美式/拿鐵/卡布奇諾等咖啡的不同,然後在點單時主動提出額外要求,比如說把普通牛奶換成脫脂奶;不能說“大中小杯”,要說中杯、大杯和超大杯,當然最好是說Tall、Grande、Venti……能夠用純英文交流?那你被“允許”隨時玩轉星巴克。
即使你真的是星巴克常客,如果點單時要了中杯,也有大概率會被工作人員“溫馨提醒”:你確定嗎?中杯是我們的最小杯型。
普通人第一次喝星巴克,無疑是一次“披荊斬棘”的體驗。尷尬、不自在、無知、迷惑……很難想象,這些負面情緒居然是消費者需要自己消化克服的“心理障礙”。


咖啡菜單的學問,也不只價格這麼簡單。 / unsplash
更多時候,在無意識間消費者甚至需要遭受“歧視”。網友@樹之虎 分享了一次他與星巴克的不愉快經歷。他每次去星巴克消費,都會提前在淘寶上買好優惠券。有一次用券的時候,收銀員對他說以後不要用這種券了,盡量掃碼直接買。
他直接反問對方,淘寶券便宜十幾塊錢你知道嗎?店員的回答是“星巴克是高級咖啡,要有配得上高級咖啡的價格才可以”。
咖啡行業巨頭星巴克自帶的優越感,並不僅僅影響它自身這麼簡單。即使近年來平價咖啡、濃縮咖啡格外活躍,但國內咖啡主流的售價依然在二三十元/杯。為什麼是這個價格?


隨時隨地,用咖啡“幹杯”。 / unsplash
上海作為全國擁有最多咖啡店的咖啡之城,在價格制定方面有著行業公認的潛規則——參考星巴克的價格。當星巴克錨定這個價格區間後,不管是什麼品牌,都處於這個價格帶。
而在選址和租金議價方面,因為有強品牌力的加持,星巴克往往享有較強的房租議價權,根據相關數據統計,以中國大陸市場為例,門店租金比一般咖啡廳低15%左右。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星巴克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也許有部分是因為這種“大石砸死蟹”的操作極大壓縮了其他咖啡企業的生存空間。


根據華爾街日報及斯密街商務咨詢的調查,中國星巴克售賣的大杯拿鐵定價32元人民幣,其中利潤占比高達17.7%,處於同行業的高水平。 / 央視新聞截圖
不是所有咖啡都叫星巴克,但星巴克的咖啡,早已脫離了咖啡本身,成為了“人上人”的優越感容器。
揭下咖啡文化最後的遮羞布
日本社會學家三浦展曾在消費行業聖經《第四消費時代》提出消費意識的四個階段:從性價比消費,到大眾消費崛起,而後物質追求,再到個人理性意識復蘇。
在代表個人理性意識復蘇的第四消費時代,通常伴隨著新品牌的井噴,與之對應的則是經濟增長的全面放緩。成為消費主力軍的年輕人發現,“不求最好,但求最貴”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咖啡在更多意義上,已然成為工業時代的興奮劑。比起它的品鑒性,年輕人更青睞它的功能性質——醒腦提神。


用一杯咖啡喚醒一天,是時下很多年輕人的早餐選擇。 / unsplash
2020年7月29日,星巴克發布了一份星巴克“史上最慘”財報。財報顯示,由於受全球疫情的影響,2020年第三財季(3月30日至6月28日)星巴克全球同店銷售額跌40%,淨利潤虧損6.78億美元,去年同期淨利潤為13.73億美元。
而在2019年,宣布上市的瑞幸發布了上市招股書,提出一個行業津津樂道的概念:中國是一個萬億咖啡市場。
這兩份截然不同的數據,有著一個顯然的道理:在未來這個萬億市場中,星巴克代表的精品咖啡不再是受眾的首選。


在外賣上,“小藍咖啡”確實是很多上班族的下午茶首選。 / 圖蟲創意
在大眾認可的范圍內,咖啡的第一衡量標准變成了價格,第二才是品質。精益求精的獨立咖啡館當然有其生存空間,但國內更缺少的,是對全民咖啡普及性的推廣。
“咖啡文化”最核心的點,不應該是曲高和寡的孤芳自賞,而是全民化的普及。
在咖啡文化盛行的歐洲國家,咖啡存在的日常場所有三類。第一類是國內意義上的精品咖啡館,以手沖咖啡為主;第二類是餐廳、酒館等地方的飲料菜單也會提供咖啡;第三類是在生活圈內,以全自動咖啡機或膠囊咖啡為主,快捷便利。
真正的咖啡文化,不是要每個喝咖啡的人都能脫口而出日曬、SOE(Single Origin Espresso,單一產地濃縮咖啡)、玫瑰花香等術語,而是在菜市場、書店、寫字樓、學校、公園……每個人群聚集的地方,都能看見咖啡的身影。


隨時隨地,用咖啡“幹杯”。 / unsplash
推廣“咖啡文化”的第一步,不如先從承認全家和7-11便利店是全國“最流行的咖啡館”開始。起碼在這裡,我們不用強制自己去欣賞價值400塊錢的咖啡,感受它深厚的“文化底蘊”。
讓余味悠長的滋味,只屬於咖啡香氣本身。
參考資料
[1] 6塊/杯被鄙視,一杯咖啡究竟該賣多少錢? | 咖門
[2] 虛構的萬億咖啡市場 | 赤潮AKASHIO
[3] “拆解”星巴克 | 新眸
[4] 不管好不好喝,奶茶都是門好生意 | 遠川研究所
[5] 400塊的星巴克自助餐,有什麼可豪橫的? | 青年橫財發展會
樓主  
上一頁1下一頁
Copyright © 加西網, all rights are reserved.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