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9-09 | 來源: 名人生活圈 | 有7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她在電影表演中新添了“倒踢紫金冠”的動作,成為了中國芭蕾史上經典的舞台瞬間。
半個世紀過去,這位曾在舞台上將舞蹈藝術演繹到極致的颯爽少女,如今過得怎麼樣?
薛菁華是上海本地人,在幾代“瓊花”中,她算是最“出圈”的一位。
她走上芭蕾之路,也和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小時候在泰興路住過,離美琪大戲院大概100米,我從小在這裡看電影,對芭蕾的認知來自前蘇聯電影《十月革命》,裡面有一段《天鵝湖》,我是從電影裡知道芭蕾舞是要立腳尖跳的。”
1956年,在薛菁華9歲那年,順利通過了北京芭蕾舞學校的三次考試,考進了該校。
媽媽帶我報的名
“要不是媽媽在夜報上看到招生的消息,當機立斷就帶了我去報名,我大概就和芭蕾擦肩而過了。畢竟,那時候才11歲的我,夢想是當一名醫生。”
薛菁華《紅色娘子軍》劇照
薛菁華的媽媽讀過大學,熱愛藝術。
1956年7月的一天,她在新民晚報上看到北京舞蹈學校來上海招生,又寫明會特邀蘇聯芭蕾舞專家前來教學,直覺這對於身材頎長的女兒是個不錯的機會,當機立斷就帶她去報了名。
薛菁華在此前的采訪中提到自己是如何走上芭蕾之路的
直到錄取通知書寄到家裡時,媽媽才驚覺,這是要把女兒送走了,又舍不得了。
“可是舍不得也要舍得,我記得媽媽送我上火車,車廂裡都是跟我一般大的孩子,火車發車聲響起時,一車廂的孩子放聲大哭。隨行的輔導員倒是鎮定,拿出一個大西瓜給我們一人一塊分好,說:‘好了,都別哭了,來吃西瓜吧!’大家就都不哭了。”
1964年,薛菁華所在的中央芭蕾舞團,打算用芭蕾舞排練現代劇目《紅色娘子軍》。
1968年,中宣部決定將已經成熟的芭蕾舞劇《紅色色娘子軍》搬上銀幕,當時全國舞蹈團都在排演《紅色娘子軍》,誰來跳銀幕上“瓊花”成了首要問題?
在中央舞劇團的《紅色娘子軍》中,薛菁華擔任第三場黎族舞的領舞,高挑的身材,靈活的舞姿,征服了台下的觀眾,也引起前來觀看演出的周總理的注意。
排演當天,當輪到薛菁華上場時,她靚麗的面孔,高挑的身形,以及靈活的舞姿,深深吸引著台下的觀眾,讓觀眾歎為觀止,收獲了熱烈的掌聲。
周總理覺得,她非常適合扮演女一號“吳瓊花”這個角色,立即向劇團領導提出建議:“你們覺得,能不能讓那個跳黎族舞的演員試一試連長?”
就這樣,在周總理的親自點名下,薛菁華成為了女一號吳瓊花一角的人選,戲份一下子多了許多。
而後來的事實證明,周總理的眼光並沒有錯,薛菁華沒有辜負他的期望,把吳瓊花一角駕馭得特別好。
1967年,她主演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更是被評為八大樣板戲之一,她也因此成為了無數觀眾心目中的芭蕾舞樣板戲女神!
《紅色娘子軍》在舞台上的成功,讓很多人看到了該作品的可塑性,為了讓更多人看到這部作品,八一電影制片廠決定將這部作品搬上銀幕。
1971年,芭蕾舞電影《紅色娘子軍》在全國隆重公映,引發萬人空巷。
薛菁華“倒踢紫金冠”“常青指路”“手捧紅旗”“陣地受命”等經典造型,深深刻進了一代觀眾的腦海裡。薛菁華也因此成為紅極一時的芭蕾舞明星。
薛菁華回憶說:“一夜之間,全國人民都知道了《紅色娘子軍》,從銀幕上認識了我……從家門口一直到弄堂口,都密密麻麻擠滿了想看我的人。”
1972年尼克松訪華,她再次登台,高強度的表演讓她連續幾日發燒,最終病倒,陸陸續續病了五年。
她非常感念周總理,生病期間總理把她叫到身旁,親切地詢問病情,並鼓勵她作為中國代表團的一員前往日本開拓視野。
到了日本後廖承志團長送來了治療傷病的藥,薛菁華飽含淚光地說:“我十個月的工資才能買到這瓶藥,沒有國家,沒有總理的關心,我就不會得到這樣的照顧。所以我無論如何也得好好治病,要重返舞台,對得起總理的關心,對得起國家的培養。”
周總理的話,深深激勵了薛菁華,她的身體慢慢康復了起來。
1978年,薛菁華隨中央芭蕾舞團赴美國演出,由於體力不夠,她只表演了《紅色娘子軍》中的片段“常青指路”。
此後她表演的芭蕾舞劇《魚美人》中的“蛇舞”,獲得國家文化部舞蹈表演一等獎。
1981年,薛菁華和與她相戀多年的男友陳平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後兩人生下了一個女兒,組建了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生活過得十分溫馨。後來丈夫調到香港工作,薛菁華又帶著女兒跟丈夫去香港。她在香港芭蕾舞團擔任專職導師,同時在深圳藝術學校擔任芭蕾舞系主任。
近些年來,薛菁華一直在低調的從事著教育事業,繼續培養芭蕾舞方面的人才。
教學之余,她偶爾會受邀參加一些節目,出席一些大型活動和晚會,和觀眾分享當年演出時的一些趣事。
但她更多的時間都是用來陪伴家人,和丈夫、女兒一家人相伴,享受天倫之樂。
時光荏苒,薛菁華如今79歲了,薛菁華說,這輩子我就做了一件事情,跳芭蕾舞,教芭蕾舞。的確如此,對於藝術事業的堅守和獨特人生閱歷,是薛菁華這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離開幾年再看國內,普通人最應重視哪些資產
- 珠峰窗口期5月開啟 普通人登一次有多燒錢?
- "我是個幸運的普通人,是巴中文化交流成就了我"(中拉是天然合作伙伴)
- 巨人網絡史玉柱,一個被兄弟們坑慘的老男人!
- 因為此事 4月通脹大幅放緩至1.7%
-
- 林彪出逃前,毛澤東為什麼要收回這幅字?
- 建房數未達標 BC這兩個社區被點名
- 川普大赦免 只要有錢 找對牽線人 立場正確
- 男子溫村大橋跳下:"有人向他挑戰"
- BC省府麻煩大了 這法案反對聲一片
- 溫哥華牙醫診所 提供全面牙科服務
-
- 拜登確診這癌晚期 為啥沒有早發現
- 罕見使用"清除"一詞,美對中發出強硬信號
- 路透社: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稱願與杜特爾特家族和解
- 美國前總統拜登患癌,中文互聯網一片幸災樂禍?
- 態度"急轉彎"?賴清德將兩岸統一比作"公司並購"
- 溫哥華資深地產經紀 工作誠信認真
-
- 納奈莫一游 美國護士想舉家搬到BC
- 赴美旅行新規:手機被查 這些人正被重點盯上
- "我的房子,寧可空著也不租給老人"...
- 住房危機 大溫超過2千套公寓空置
- 公寓市場正在放緩 買家都去哪了?
- 交27萬元這費用 大溫公寓業主嚇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