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07 | 來源: 茉莉聊聊天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我剛想反駁,我媽轉頭問我,既然所有知識都能通過豆包、DeepSeek獲取,為什麼還要學習?這個簡單卻直擊靈魂的問題,讓我一時語塞。
第二天在微信群討論,才發現這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一位朋友的孩子做數學題卡住不到30秒,立刻掏出手機拍照給AI,屏幕上跳出完美解答,孩子甚至連看都沒細看就機械地抄了下來;另一位的孩子則是直接問爹:“既然有AI了,我為什麼還要學習?”他啞口無言。
你或許會為此歡呼:這不正是科技進步的意義嗎?將復雜任務交給AI,人類解放出時間做更喜歡、更有意義的事情。
這些冠冕堂皇的話,讓我內心升起一股無法忽視的不安。
人類經歷幾千年進化,有了外賣解放了雙腿,有了電腦解放了雙手,而現在,我們是否正走向“解放”大腦的終點?還是說,這根本不是大腦的解放,而是思維能力的萎縮、認知能力的退化、思維肌肉的癱瘓?
這種“能力閹割”最可怕之處在於它幾乎是無痛的、誘人的,甚至讓人上癮的。每一次孩子將思考的責任交給AI,他們的大腦就失去一次鍛煉的機會,而是向著“AI奴隸”的身份邁進。
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是在培養思考者,還是在制造依賴者?
AI是映射而非創造者
最近網上到處都是跟DeepSeek靈魂對話的視頻,AI侃侃而談、直擊心靈,很容易讓人誤以為對面是個有思想的生命體。
這絕對是誤解。DeepSeek等大模型本質上還是個數據搬運工,它吃進去的是人類已有的知識,吐出來的是原有知識的排列組合,它根本創造不了新知。
孩子要是習慣了依賴AI,實際上就變成了“二手知識”的消費者——他們接觸的始終是經過加工的信息,而不是親身體驗的世界。
可以拿柏拉圖的那個洞穴理論來打比方:AI就像一群被囚禁在洞穴中的人,從出生起就面朝洞壁,背對洞口,被鎖鏈束縛無法轉身。在他們身後有一堵牆,牆後有一條通道,通道中有一堆火把照亮整個洞穴。當人們或物體經過這條通道時,火光將他們的影子投射在洞壁上,AI囚徒只能看到這些影子(文本和影響數據),分析和重組這些影子。
當我們問AI問題時,就像向一個從未見過真實世界的人請教。它只能告訴我們它從數據中學到的模式,而非真實經驗。
如果孩子過度依賴AI,他們就是在向“囚徒”學習世界,獲得的是“影子的影子”——經過數字化處理的二手信息,而不是直接體驗獲得的真知。
在知識的傳遞鏈條中,每增加一層中介,我們就離真實世界的直接體驗更遠一步,更容易被局限在信息的“洞穴”中。
如果只通過二手信息來了解世界,自己卻從沒仰望過星空,也沒捧起過泥土。表面上好像學到了東西,實際上卻被困在了別人搭建的信息牢籠裡,嚴重損害智識。
重要性和排序
信息繭房不是最嚴重的問題,真正的威脅是AI的幻覺——它能源源不斷地編織出貌似權威卻錯誤百出的“知識”,能言善辯、信口雌黃。
我們不再生活在知識被少數人壟斷的時代,AI出現,生產知識的速度已經遠遠超越了我們整理和消化它的能力。我一個寫公眾號的,現在眼睜睜看著平台充斥著大量未經驗證的AI生成內容,信息垃圾彌漫。如果不主動學習,錘煉自己的思維能力,人類最終沉淪在真假難辨的信息泥沼中。
分辨知識的真假需要學習,更重要的是,我們還要對知識的重要性排序。
AI可以為你提供信息,但只有你自己才能判斷哪些對你來說真正重要,哪些對你真正有用。一旦我們接受AI的排序,它就不再是我們的工具,而可能成為他人操控我們的媒介。如果所有人都不加思考地相信它,它甚至不再是人類的助手,而會變成人類的主宰。
因此,這個時代真正考驗的是我們從海量信息中篩選、辨別和排序的能力,它只能通過踏踏實實的學習來獲得。
以新聞學為例,我們學習的核心是什麼?是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能夠選取那些既有公眾興趣價值,又與人們生活相關的新聞事實。雖然一些簡單、程式化的部分可以交給AI完成,但對於那些需要同時考慮傳播價值和新聞倫理、兼顧細節和全局的復雜報道,你的判斷力和價值觀最終將決定你成為什麼樣的記者。
不要放棄思考過程
學習不僅僅是獲取知識那麼簡單,它其實是在塑造我們的大腦。
想想看,當一個孩子冥思苦想解決一道數學題時,他的大腦正在建立獨特的神經連接。這不是為了背公式,而是在形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這種生物層面的改變,AI可替代不了。就像你看再多健身視頻也練不出肌肉,還得親自練習。
學習過程中的那些情感也很重要。那種卡住了、突然開竅、最後成功的感覺,正是在鍛煉我們的心理韌性。
一個從沒經歷過學習挫折的孩子,將來如何應對生活中更殘酷的挑戰?
還有身份認同的形成。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難題時,他不僅獲得了解決方案,更在潛意識中構建了“我是能夠克服困難的人”這一核心身份。這種自我認知的形成對人生軌跡的影響遠超知識本身,它決定了一個人面對未知時的基本姿態——是退縮逃避還是迎難而上。
詹青雲曾說:“我們長大後都明白了,西游記其實是佛祖精心安排的一場大戲。所有的神仙妖魔都是配合他演出的角色,九九八十一難都是設計好的,每一難都恰到好處,總能逢凶化吉。
那麼問題來了:佛祖為什麼不能直接把那堆經書砸到唐僧頭上呢?畢竟這些經書完全可以直接運輸,可以輕松共享。
但取經的路卻是不能共享的。
真正讓唐僧成為唐僧的,不是那些經書本身,而是那條充滿磨難的取經路。”
古詩、英語還有必要?
再具體一點,因為AI可以翻譯語言、背誦詩詞,許多人認為傳統學習方式和死記硬背已不重要,應徹底轉向創新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我覺得,傳統學習依然必要,只是需要考慮這類知識的比重。當孩子記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時,他們不只是記住了文字,而是獲得了一種表達方式、一種思維模式和文化的傳承。“讀書百遍其義自現”,林黛玉讓香菱學詩也是從背詩開始,少了這個過程你就無法創造出好的作品,你甚至無法甄別好的作品,無法具備審美能力。這些語言結構會影響思維方式和創造力,AI不能替代這種內化過程。
學英語同理,AI可提供“信、雅、達”的翻譯和同聲傳譯,卻無法讓你在面對問題時下意識地用英語思維來理解和解決問題、無法讓你准確理解一個外國人結合表情、語氣的復雜表達,以及其中可能包含的言外之意。
一個英文本身很好的人閱讀英文專業書籍,和完全不懂的人借助AI翻譯閱讀的感覺是不同的,前者能敏銳感知專業文本中的細微語氣、術語精確含義和隱含知識結構,這種細微之處的差別,反而是未來社會決勝的關鍵。
難以逾越的鴻溝
未來世界終將分化成兩類人。一類是AI的主人,學習者。他們了解AI的原理與局限,將其視為思維的延伸而非替代。他們從小學習如何思考,經歷思維的掙扎與突破,培養了解決問題的韌性和創造力。
第二類是不學習的AI的奴隸,他們被動接受AI投喂,對其背後機制一無所知。他們習慣了有問題就問AI,卻不知道如何評估AI給出的答案是否可靠。他們的思維被AI的算法所塑造,卻渾然不知自己正淪為“無能兒”,還自以為掌握了高效學習的秘訣。
文明滾滾向前,懶惰是人類永恒的痛點,AI為解決這一痛點而生。到最後,一部分人成為工具的主宰,十倍放大了自己的能力,還有一部分人會讓渡自己的權力,躺在床上,靠著營養液和腦後插管獲取高潮,失去思考能力。
請記住:我們創造工具是為了解放思想,而非禁錮它;我們追求效率是為了留出思考的空間,而非取消思考的必要。當我們把思維外包,我們也在出賣自己成為真正人類的權利。
AI時代的分水嶺不在技術,而在人類自身,核心還是看你,選擇成長,還是選擇沉淪。-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世界第一斯坦國,中國留學生正在湧入.....
- 公寓市場正在放緩 買家都去哪了?
- 不高興的人們 正在把黃巢當"嘴替"
- 溫哥華資深地產經紀 工作誠信認真
- 煙硝再起?中對美征74.9%反傾銷稅
-
- 卡尼兌現承諾 第一步要為中產減稅
- 慘劇 加國高速醉駕車禍3兒童死亡
- 重磅!加國將對美關稅降至近乎於零
- 川普大赦免 只要有錢 找對牽線人 立場正確
- 中國大使期待會談 卡尼:與中國沒有相同價值觀
- 網友曝光加國這家大超市商品"縮水"
-
- 朝鮮派兵援俄惹禍:烏克蘭或向國際法院起訴金正恩?
- 習實錘喪軍權!?吳謙退場 三新軍校"去習"
- 赴美旅行新規:手機被查 這些人正被重點盯上
- 溫哥華匯款/外幣兌換 匯率最優安全
- 加國這社區頗發:勒索不成慘遭槍殺
- 這省新推小費法 民眾期望全加實行
-
- 何清漣:川普關稅戰確實贏了 最大贏點是…
- 葉童,有著張揚的生命力和灑脫的帥性,乘風破浪正當時 | 二湘空間
- 交易詭才:在中東,看到了川普的偉大
- 美公開現場照 何立峰小心翼翼"落後半個身位"
- 印度國防智庫:中國直接參與了印巴沖突
- 加國移的民!78歲老頭涉嫌性侵幼女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