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8 | 來源: 財聯社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大選 | 字體: 小 中 大
作為被稱為“加拿大vs特朗普”的選舉,民調預測今年加拿大選舉的投票率將達到數十年高位。2021年大選的投票率為63%,而近期高點是1988年的75%,當時的熱點議題正是美加貿易談判。
驚天逆轉
不出意外,下一任加拿大總理將會從這兩人之間產生:今年3月緊急接替特魯多出任總理的自由黨黨魁馬克·卡尼,以及保守派領袖皮埃爾·普瓦列夫爾。
在今年1月前總理特魯多辭職時,他領導的自由黨在民調中持續落後近20個百分點。然而隨著特朗普上台,不斷升級對加拿大經濟和領土主權的威脅,自由黨的民調支持率急速攀升,並在今年3月實現罕見的選舉前逆轉。
上周末的民調顯示,自由黨的支持率以42%對39%領先保守黨三個百分點。
發生驚人逆轉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卡尼雖然是政壇新人,但其過往擔任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一把手和企業高管的經歷,在經濟動蕩時期頗具吸引力。
更大的問題出現在保守派的政治理念——“加拿大優先”與特朗普主義太像了。在加拿大人普遍厭惡特朗普的當下,普瓦列夫爾也受到拖累。
普瓦列夫爾支持諸多保守派核心政策,例如削減政府崗位、減稅、支持油氣產業,並大幅削減對外援助。民調顯示,他的意識形態和時常咄咄逼人的語氣,導致一些中立搖擺選民轉而支持卡尼。
加拿大達爾豪斯大學社會科學教授Robert Huish解讀稱,在特朗普就職前,普瓦列夫爾尖銳犀利的民粹主義政治風格,曾被視作加拿大需要的變革力量。隨著特朗普的關稅威脅逐步成為現實,許多選民開始對普瓦列夫爾敬而遠之。
Huish教授表示:“在加拿大,許多人將普瓦列夫爾使用的許多言辭、術語和講話要點,與特朗普過去多年來一直宣揚的內容完全對應起來。加拿大優先、移民是壞事、加強邊境管控、削減預算…所有這些你會聽到特朗普在做的事情,普瓦列夫爾確實都借鑒了。”
事實上,“經濟牌”原本曾在保守派手裡。由於在特魯多執政的9年裡,加拿大生活升本持續攀升、失業率高企、住房開支持續走高,許多人也將經濟困境歸咎於特魯多和自由黨的政策。
加拿大的選舉制度與英國類似,選民投票選擇議員,擁有最多議席的政黨將應總督邀請組建內閣。選舉結果將從當地時間周一晚間21點30分後逐步揭曉,屆時大多數的投票站已經關閉。按照過往開票流程,當天深夜(北京時間周二中午前後)就能知道結果。
對抗美國基調不變
自出任加拿大總理以來,卡尼一直對美國采取強硬立場,沿用特魯多時期對美國實施的報復性關稅政策。
作為保守派的普瓦列夫爾,大體上也贊同對美國采取對抗姿態。但礙於其“加拿大優先”的政治立場,普瓦列夫爾較少公開對抗特朗普。
不論誰最終獲勝,都將面對調整加拿大經濟結構,以及重塑貿易格局的重大挑戰。
在3月底與特朗普通話後,卡尼表示雙方同意在大選後啟動新的經濟和安全協議談判。普瓦列夫爾則主張加速重啟《美墨加貿易協定》磋商。雙方均同意增加軍費支出,但也劃定了談判中不可逾越的紅線,包括加拿大的領土主權、資源控制權,以及農業、語言政策等。
在更廣泛的經濟議題上,兩人的關注重點也相近,但“解題思路”有略微差異。
例如在抑制房價的問題上,卡尼關注為新建項目融資以增加供應,而普瓦列夫爾則強調放松新房建設的審批監管。
在開發傳統化石燃料的問題上,普瓦列夫爾與特朗普類似,支持大力開發石油、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並誓言掃清一切阻礙能源管道建設的政策障礙。作為綠色投資的知名倡導者,卡尼在選舉中也采取了溫和的立場,承諾釋放加拿大能源和礦產的部分潛力以提振經濟。
兩人均認為,近些年加拿大的移民政策過於寬松,應當采取更加嚴格的限制。-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波蘭總統大選 為何牽動整個歐洲?
- 瀏陽煙花出口商:美客戶比我們更急...
- NASA:太陽耀斑爆發可能致全球停電
- 好消息北岸巴士線延伸至Metrotown
-
- 男子溫村大橋跳下:"有人向他挑戰"
- 刷屏了!巨大的雙彩虹橫跨大溫哥華
- 這越南粉店開業大促 3小吃僅10元
- 力邦藝術港 展覽活動拍攝場地租賃
- 台灣省回歸後,我看這7位明星必須進入保護名單,他們都非常值得
- 匯錢存GIC被騙慘 溫村女子告銀行
-
- 拜登確診這癌晚期 為啥沒有早發現
- 中國出口稀土需填寫最終用戶,進一步封堵漏洞
- 向習要護照 賀建奎手持美國綠卡公開喊話
- 溫哥華會計事務所 收費低 服務好
- 中國工廠"電話被打爆" 美國客戶急瘋了
- 大溫油價展望 夏季駕車終於輕松了
-
- 碳稅取消 加國4月通脹率或至1.6%
- 美公開現場照 何立峰小心翼翼"落後半個身位"
- 印度國防智庫:中國直接參與了印巴沖突
- 反轉了!卡尼稱秋季提交聯邦預算
- 路透社: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稱願與杜特爾特家族和解
- 態度"急轉彎"?賴清德將兩岸統一比作"公司並購"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