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2 | 來源: 新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流行是個輪回,汽車中控台的“復古運動”來得靜悄悄——去年還吹噓“全觸控座艙”的銷售話術,今年已經被改成“保留必要實體鍵更人性化”。
過去幾年裡,中控大屏替代實體按鍵,猶如不可阻擋的科技浪潮席卷整個車圈。廠商熱衷於強調座艙的數字化程度,車載大屏尺寸從12英寸膨脹至17英寸,車內實體鍵和機械儀表能省則省,幾乎消失不見。
而今年的上海車展,智能化依舊是主角,風向卻發生了改變:包括大眾、小米、保時捷等在內的車企紛紛宣布擁抱實體鍵——曾經光滑的中控台上,機械旋鈕又冒了頭。
大眾設計總監安迪亞斯·明特今年3月在接受Autocar采訪時,為車企的轉向正式吹響號角:“實體按鍵將回歸,而且會一直存在下去。”而現代汽車早在去年就承認,將過多功能集成在觸控屏上是一個錯誤的決策。“緊急情況下找不著觸控鍵,車主感到焦慮、煩躁,甚至憤怒。”該公司北美設計副總裁稱。
(圖/《頭文字D》)
其實,回看這幾年愈演愈烈的觸屏化趨勢,雖然車企總是想方設法要給汽車疊滿“科技感”,車主們卻自始至終都不買賬。
車載觸屏的安全性、實用性屢屢被吐槽——大眾ID.系列後視鏡調節,藏在三級菜單裡,平均操作耗時 22 秒;而方向盤觸控板,誤觸率高達 42%,緊急情況下反應延遲 1.5 秒;更有駕駛員在暴雨中因找不到觸控除霧鍵險些釀成事故……
為了營造科技感而做的創新,一直是車主們投訴的重災區。而事實也證明,實體鍵,還遠遠未到退場時。
填鴨式科技感
關於“實體按鍵是否應該被取消”的爭議,似乎從特斯拉進入國內市場後就已存在。
時間倒回2012年夏天,當第一批特斯拉Model S駛下生產線時,所有坐進駕駛艙的人都會愣住——原本布滿實體按鍵的中控台,被一塊17英寸的觸控屏完全取代,就連開個空調,都得在屏幕上劃拉半天。
誰也沒想到,這塊像平板電腦一樣的屏幕,會改寫汽車圈往後十年的游戲規則。
(圖/黑莓攝)
特斯拉把汽車定義為“帶輪子的智能設備”後,“大屏”幾乎成了智能汽車的標配,這個趨勢今天仍在繼續——上個月的上海車展,奔馳給EQS純電轎車裝上56英寸超聯屏,金屬質感的屏幕邊框與漸變呼吸燈交相輝映,將賽博未來感搬進了現實;奧迪最新款A8L則祭出“多屏戰略”,還特地給空調造了一個8.6 英寸的控制屏,試圖用多屏互動提升車內的科技感和操作便利性;小鵬車主充電時掏出手機未必是在找充電樁,也許是准備用中控屏打兩局《王者榮耀》。
大屏背後的車機系統,被車企們當作“智能化”“科技感”的象征。但在炫目的顯示效果背後,真正讓車企決定拋棄實體鍵的,是可以借此降下來的造車成本。
把日歷翻回30年前,奧迪A8用的電子控制單元(ECU)從1993年的5個,一路漲到2010年的100多個。但,汽車鐵盒裡裝的電子元件就像辦公室裡的員工——人越多活越亂。車身線束纏成蜘蛛網,車重跟著往上躥,造車成本也水漲船高。最要命的是,這些ECU各管一攤,互相配合起來特別費勁。
相比之下,把功能一股腦塞進車機系統,既不用操心按鍵怎麼排線布局,造車成本還能隨著ECU的減少而大幅降低。
未來感十足的汽車內部設計。(圖/圖蟲創意)
從技術和成本的角度,似乎無可厚非?
“這些屏幕被展示為前衛、極簡主義的設計,但實際上,這是建造內飾的最便宜方式。”汽車博主Matt Farah曾在節目裡稱,大面積的屏幕使用盡管看起來很高檔,但汽車公司實際上能以低至50美元以下的價格采購到屏幕,這比單獨構建按鍵控制設計並制造要低廉得多。
有國內拆車節目也曾扒開特斯拉Model 3發現,車燈、後視鏡等本該單獨存在的功能,全被塞進中控屏。這手“集成大法”耍得溜——特斯拉光物料成本就比同行少花一兩千塊。看似前衛的極簡設計,說到底是精打細算的生意經。
車載觸屏,沒你想的智能
由於觸控屏看起來科技范十足且性價比高,支持取消實體鍵的人認為,觸控屏和實體鍵,就如 iPhone 之於諾基亞,後者被淘汰乃是遲早之事。可當車主真正握住方向盤時,那些深夜摸不到霧燈開關的窘迫、暴雨天劃不開雨刷菜單的慌亂,都在提醒他們:汽車終究和手機不一樣。
而當你坐進智能座艙,以車主的身份認真體驗過包括但不止上述場景的窘迫之後,你也會不得不承認,觸控屏用起來實在太不方便了。
(圖/《飛馳人生2》
想調個空調溫度?行,請您先在屏幕上劃拉兩下,也可以寄希望於語音控制,可南方大叔的塑料普通話,常讓車機陷入“您再說一遍”的死循環。新手司機更緊張——生怕按錯哪個圖標,車子會突然彈射起步。
最要命的是,沒有實體按鍵之後,開車時根本沒法“盲操”,你盯著屏幕找功能的工夫,車子可能已經開出去半個足球場。
(圖/《駕駛我的車》)
觸控屏和實體鍵到底哪個更好用?瑞典Vi Bil?gare雜志2022年做過一次硬核測試。他們找來12輛不同年代的車,從2005年的沃爾沃V70到最新的純電車型,分成實體鍵組、按鍵+觸控組、純觸控組三隊。
測試方法很實在——讓駕駛員以110km/h速度行駛時,依次完成四件事:打開座椅加熱,空調調高2℃,打開除霜;打開收音機,調到指定電台;小計裡程清零;儀表亮度調到最暗,關閉中控屏。
結果讓人大跌眼鏡。
12輛車依次比試下來,那台2005年的沃爾沃老爺車意外摘得了冠軍,全實體鍵操作只花了10秒,這期間車輛僅前行306米,而其他排名相對靠前的車輛,都是以實體鍵為主。
總而言之,觸控屏交互比實體鍵執行任務更容易導致分心。甚至,開車用觸屏,有時候可能比酒駕更危險。
(圖/《繁花》)
2020年,英國交通研究實驗室(TRL)發布了一項研究,指出使用觸屏操作CarPlay和Android Auto等交互系統時,駕駛員的反應時間比正常駕駛多出53%至57%。相比之下,酒駕會使反應時間增加12%,吸食大麻會增加21%。
除此之外,在智能汽車高度依賴電子系統的今天,另一個更現實的擔憂正在車主間蔓延:如果車機系統突然“罷工”或網絡中斷,花幾十萬買的車會不會變成“廢鐵”?如果當時車子還在行駛中,怎麼辦?
這甚至都已經不是杞人憂天。
今年五一假期,哪吒車主就集體遭遇了App崩潰的尷尬境遇。有車主在網上發帖稱,其隨身攜帶車鑰匙卻無法解鎖車輛,最終通過後備廂應急開關才得以進入。更多車主反映,當車機系統出現故障時,實時定位、充電狀態、續航裡程等關鍵信息,都會集體“失蹤”。
觸屏無涯,回頭是“按”
“實體按鍵將永遠存在於大眾汽車中。這是汽車,不是手機。”在3月的那場采訪中,安德烈亞斯·明特不但承諾實體按鍵將回歸,甚至毫不避諱地承認,大眾此前過度依賴觸控屏是一個“重大失誤”。
車主的選擇其實很誠實——在時速百公裡的駕駛艙裡,安全比酷炫的黑科技更重要。
(圖/黑莓攝)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2021年統計顯示,分心駕駛導致的傷亡事故中,18.7%與車載觸控系統操作直接相關,其中73%的案例涉及多層級菜單操作;2023年,特斯拉更是因觸控雨刮器延遲問題,在美國召回13.6萬輛Model S/X。
行業轉型已現端倪。
歐洲新車安全評鑒協會(Euro NCAP)2026年新規明確要求:轉向燈、雨刮器、緊急呼叫等關鍵功能必須配備實體按鍵,過度依賴觸控屏的車型將被降低安全評級。
而面對消費者持續攀升的投訴和更加嚴格的監管要求,多家車企開始回調激進的全觸控策略,並計劃讓物理按鈕重新回到汽車上。
(圖/《飛馳人生2》)
保時捷在2024款卡宴上重啟實體鍵和旋鈕;寶馬iDrive系統新增觸控板以減少屏幕操作;小米SU7發布會上,雷軍更是強調不能學習特斯拉做全觸控,實體鍵一定要有所保留……
車企重新裝上實體鍵,說明他們終於開始認真聽用戶說話了。過去那些為了炫科技而堆砌的觸控設計,現在正被現實潑冷水——好用的科技,得用在刀刃上。
但別誤會,這可不是要退回到“只有按鈕”的老古董時代。
事實上,實體按鍵與觸屏操作,從來就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關系。就像沒人會因為觸屏手機流行,就要求把電腦鍵盤全換成觸摸板。車裡的空間再金貴,也容得下旋鈕和屏幕各司其職。
說白了,關鍵不在於用什麼操作方式,而在於如何把合適的功能,放到合適的位置上。
(圖/pexels)
同濟大學車輛工程博士、人車關系實驗室負責人龔在研就曾表示,在步驟較少、目標非常封閉的情況下,如空調溫度調節等基礎操作,采用實體鍵是有價值的。但是一些步驟較多、目標非常開放,如呼叫聯系人、氛圍燈設置等功能,用語音和觸屏更為高效。
不是要消滅實體鍵,也不是要取消觸摸設計。軟硬兼施,兩者共存,才是最優解。-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鑽石孕肚"閃耀全網!謝婷婷兩次未婚當媽
- 租了11年的房子要賣 大溫女子忠告
- 溫哥華資深地產經紀 工作誠信認真
- 牛!溫哥華被評為北美最幸福的城市
-
- 這裡兩層海濱旗艦大型餐廳將開業
- 卡尼新班子亮相 多新人這些人出局
- 大溫人震驚 邊境美國增設檢查站!
- 趕緊加油!本周大溫油價就要起飛
- 西海岸煉油廠出問題 大溫油價上漲
- 加國這廉價航空評為北美最可靠航空公司之一
-
- 這選區將重新計票 自由黨或增一席
- 大溫華人女子幹這事遭舉報+罰款$300!全網怒了
- 壓軸登場、長長紅地毯....習在莫斯科享盡榮耀
- 振龍電器 各類熱銷家電 種類齊全
- 卡尼新內閣即將出爐 看年薪多少?
- 絕大多數加國人寧願在本國公路旅行,也不願前往美國
-
- 加國人悲慘困境:要麼等死,要麼自費去國外求醫
- 王興興最新發聲:我們非常缺人,所有崗位都缺!
- 加州兩大煉油廠宣布關閉 真要全民換電車?
- 加國消減留學名額 院校五千人失業
- 中國軍事科技戰力 首次得以在實戰中驗證
- 營養師傳授"彩虹飲食法"讓你更健康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