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绅:乡土中国灵魂 被误解成地主恶霸的文明人
传统中国,被称之为乡土中国,而乡土中国之所以有凝聚力,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相承,很大程度上仰仗于乡绅。所谓乡绅,其实就是乡土中国的灵魂人物。
乡绅,又谓之绅士、缙绅或士绅。传统乡绅的资格是明确的,一般由退休官僚、暂居乡里的朝廷官员、有科举功名的士人、宗族组织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组成,它的地位是通过官职和学衔而获得的。
乡绅是一种帝制时代独特权力结构的产物,承担着“官民中介”的角色。古代中国素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在县级以下,乡绅阶层代替政府行使权力,为政府征税,摊派徭役,国家依靠乡绅通过宗法等手段来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实际统治。
有学者对此概括得十分精辟:“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出乡绅”。
乡绅不一定是大地主,却都是读书人,他们深受儒家文化浸润,信奉孔孟之道,讲究君子修身,秉承“诗书传家”和“耕读持家”的理想,知书达理,家风优良,他们的道德品质被乡民们所推崇,他们的学问谈吐被乡民们所敬仰,乡民之间的纠纷乐于找乡绅调解,因而成为被乡民所崇敬的公共权威。
乡绅热衷于传播文化、教化乡民,一个好的乡绅可以维持方圆数十里乃至于百里的风气和文教,但凡乡绅云集的地方,大多人文荟萃,人才辈出。


告老还乡后或长居乡里时,他们以白身布衣的身份去承担地方上的教育,利用民房或祠堂庙宇的空隙间作为课堂,兴办私塾、书院,让广大乡村儿童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于是一批批新的有志少年走出乡土,获得考取科举、外出做官的机会,到了晚年再度荣归故里,褪尽功名利禄,成为新的乡绅,这样一个人才老少往还的过程构成了古代中国士农的活性循环。有道是:“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
在一些保持至今的乡村古院老宅,至今可以看到当年乡绅留下来的门楣题字,使人不禁感受到乡土中国中曾经飘荡着的诗雅风韵。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