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紳:鄉土中國靈魂 被誤解成地主惡霸的文明人
傳統中國,被稱之為鄉土中國,而鄉土中國之所以有凝聚力,中國文化之所以能夠代代相承,很大程度上仰仗於鄉紳。所謂鄉紳,其實就是鄉土中國的靈魂人物。
鄉紳,又謂之紳士、縉紳或士紳。傳統鄉紳的資格是明確的,一般由退休官僚、暫居鄉裡的朝廷官員、有科舉功名的士人、宗族組織裡德高望重的長者組成,它的地位是通過官職和學銜而獲得的。
鄉紳是一種帝制時代獨特權力結構的產物,承擔著“官民中介”的角色。古代中國素有“皇權不下縣”的說法,在縣級以下,鄉紳階層代替政府行使權力,為政府征稅,攤派徭役,國家依靠鄉紳通過宗法等手段來實現對基層社會的實際統治。
有學者對此概括得十分精辟:“國權不下縣,縣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出鄉紳”。
鄉紳不一定是大地主,卻都是讀書人,他們深受儒家文化浸潤,信奉孔孟之道,講究君子修身,秉承“詩書傳家”和“耕讀持家”的理想,知書達理,家風優良,他們的道德品質被鄉民們所推崇,他們的學問談吐被鄉民們所敬仰,鄉民之間的糾紛樂於找鄉紳調解,因而成為被鄉民所崇敬的公共權威。
鄉紳熱衷於傳播文化、教化鄉民,一個好的鄉紳可以維持方圓數十裡乃至於百裡的風氣和文教,但凡鄉紳雲集的地方,大多人文薈萃,人才輩出。


告老還鄉後或長居鄉裡時,他們以白身布衣的身份去承擔地方上的教育,利用民房或祠堂廟宇的空隙間作為課堂,興辦私塾、書院,讓廣大鄉村兒童有了讀書識字的機會,於是一批批新的有志少年走出鄉土,獲得考取科舉、外出做官的機會,到了晚年再度榮歸故裡,褪盡功名利祿,成為新的鄉紳,這樣一個人才老少往還的過程構成了古代中國士農的活性循環。有道是:“在中國讀與耕之兩事,士與農之兩種人,其間氣脈渾然,相通而不隔。”
在一些保持至今的鄉村古院老宅,至今可以看到當年鄉紳留下來的門楣題字,使人不禁感受到鄉土中國中曾經飄蕩著的詩雅風韻。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