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8 | 來源: 鄧聿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一現象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如果現代民主制度不能實現國家的經濟繁榮、不能讓多數人過上好日子,而似乎必須依賴威權手段來達成這些目標,那麼,民主本身是否已經陷入某種功能上的失調?
在展開這個問題的分析前,我們常聽到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民主的主要使命是保障人的自由與基本權利,它的功能在於限制政府而非發展經濟。這種說法在邏輯上似乎成立——畢竟民主制度的核心設計就是通過分權制衡、防止權力濫用、保障個體自由。然而,如果因此就斷言民主與經濟發展無關,或者說民主國家在制度上沒有義務保障人民的物質生活品質,那不僅是對制度功能的錯誤理解,也很可能為威權主義的“制度反攻”提供了借口和土壤。
我們需要正視一個現實:自由不是抽象的,它必須在生活中有實際內容。如果一個人買不起房、看不起病、孩子上不起學,那麼他很難僅憑“我可以投票”或“我可以發言”就認同這個制度。民主保障的是自由,但自由包括經濟自由和經濟權利——人們不僅要能說話,更要能過日子。而現代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保障這些經濟權利,不可能只靠市場自己調節。國家是否有責任確保經濟增長、社會公平、機會平等,才是問題的關鍵。
長期以來,一些民主國家習慣性地將經濟問題“技術化”、市場化,把增長與分配問題交給“看不見的手”。當市場運作順利時,這種制度安排似乎合理;但一旦全球化帶來結構性失業、技術變革加劇社會不平等,原本“中立”的制度設計很快就會暴露其對底層和中產的結構性冷漠。現實生活中,自由如果沒有基本的經濟保障,就很容易淪為形式。一個人沒有穩定的收入、無法為家庭提供體面生活,他對“自由”的感知很可能比不上他對“焦慮”的感知。
而當民主國家無法有效回應這些焦慮時,民粹政治便趁虛而入。川普的崛起、英國脫歐、法國“黃背心”運動,背後都有一個共通的背景:普通人感覺自己“被民主拋棄了”。他們看見生活每況愈下、公共服務縮水、社會向上流動通道變窄,卻沒人真正為此負責。於是,他們轉向那些敢於挑戰傳統制度、宣稱“我能讓你重新偉大”的政治人物。這不僅是“政治人物問題”,而是民主機制未能有效承擔經濟責任的體現。
正因如此,中國作為“發展型威權國家”的模式越來越頻繁被拿來與民主國家對比。有人說,中國沒有民主選舉,卻能蓋高鐵、搞科技、控疫情,仿佛在治理效能上完勝民主。當然,我們知道中國的制度問題遠比表面復雜,資訊封鎖與權力不受制約早已造成極大隱患。但在一個制度“是否有用”成為主流衡量標准的時代裡,如果民主國家拿不出有效的經濟答卷,專制的治理神話就有了現實支撐。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制度選擇越來越像是在“自由低效”與“專制高效”之間做取舍。
這就是今天民主所面對的根本困境。如果制度無法帶來集體性改善、無法回應生活的切膚之痛,那麼,無論它程式多麼正義、理念多麼高尚,最終都可能喪失群眾基礎。
民主不能只講理念、講程序,而要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現代國家治理中,只有將政治自由與經濟權利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民主才可能長期穩定地運作。否則,“民主無能”的指控將從一種輿論戰術,演變為群眾實際感受。
事實上,歷史上的成功民主轉型,大多伴隨著實質性的社會改善。戰後西歐在民主框架下建立起福利國家,不僅穩定了制度,也贏得了支持;韓國、台灣的民主化進程之所以能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鞏固,同樣建立在出口導向型經濟繁榮基礎之上。反之,制度如果不能持續改善大多數人的生活,再高明的設計也難以維系人心。那些長期陷入內部混亂的失敗民主國家,它們表面的民主制度設計不能不說好,然而,國家治理能力卻一塌糊塗,實際政治是被寡頭、家族或部落壟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美媒:川普狠狠打臉"2016年的自己"
- 自相矛盾?一邊唱經濟向好 一邊又要過緊日子
- 溫哥華匯款/外幣兌換 匯率最優安全
- 張蘭這樣現身汪小菲二婚婚禮 大喊開心
-
- 本周六素裡舉辦大游行將導致封路
- 大陸外交官出征日本"中國銀行" 被打臉
- 心疼大S!汪小菲二婚奢華一目了然
- 孫儷竟然是半個"保險專家",《蠻好的人生》這些彩蛋都來自上海保險業
- 49歲馬伊琍現身上海 虎背熊腰、雙目無神
- 男子退機票被收90%的手續費 律師:合規
-
- 台長"心碎" 美國之音大規模裁員
- 習實錘喪軍權!?吳謙退場 三新軍校"去習"
- 中國兩兄弟搭橡皮艇偷渡台灣成功
- 當街槍殺兩人!加拿大全國通緝兩青少年
- 交易詭才:在中東,看到了川普的偉大
- 新住房部長:房價無需下降供應增加
-
- 何清漣:川普關稅戰確實贏了 最大贏點是…
- 振龍電器 各類熱銷家電 種類齊全
- 赴美旅行新規:手機被查 這些人正被重點盯上
- 前所未有!2萬+留學生在加拿大申請難民
- 慘!過敏季開始更早 更猛 持續更久
- 最高近8000 加拿大兒童福利金又漲,馬上到賬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