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3 | 來源: 碼頭青年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哈佛 | 字體: 小 中 大
美國國土安全部長諾姆當天還在福克斯新聞采訪中稱,正考慮在其他大學采取類似舉措。
在美國,SEVP資格是高校招收國際學生的前提。沒有這項認證,學校就無法發放I-20表格,也就無法讓學生持F-1簽證合法入境。這意味著,從2025-2026學年起,哈佛將無法招收任何外籍本科生或研究生,現有國際學生如果無法在72小時內轉入其他機構,將會失去合法身份。
哈佛稱此舉非法,已提起聯邦訴訟,波士頓(专题)地區法官隨後簽署臨時禁令,暫停執行。但無論這場爭議的最終裁決如何,象征意義已遠超實質影響——這是哈佛建校近400年來首次因為政治原因失去招收國際學生資格,也是美國政府歷史上第一次對一所頂尖高校這麼幹。
哈佛是1636年建校的,美國是1776年成立的。比美國歷史還長的哈佛,怎麼也想不到有一天會被政府如此針對。
這一紙通知直接砍掉了哈佛年度預算的8%。2023-2024學年,國際生繳納的學費就高達3.84億美元,還不包括他們在美國的消費所帶來的間接經濟效益。按照官方統計,這筆經濟活動支撐了大約3900個就業崗位。
而這只是數字層面。在軟實力維度,哈佛過去幾十年作為全球知識燈塔的象征地位,正因為它所聚合的人才而得以維持,如今這個地位被人為拆遷,沖擊不可謂不大。
哈佛國際生中,中國學生占比居前。根據校方數據,2025年在讀中國留學生共計1365人,其中53人為本科生,其余為研究生,人數超過加拿大(专题)、印度(专题)、英國、澳大利亞等傳統大戶。這些中國學生是哈佛研究領域的重要參與者,他們分布在基礎科學、工程、醫藥、法律等關鍵領域,很多實驗室一旦失去這些人,將面臨空心化問題。一位哈佛教授對CNN說:“如果真的執行,很多實驗室會空無一人。”
特朗普(专题)政府封殺哈佛的理由是哈佛“縱容校園反猶情緒”,甚至“協助中國進行准軍事訓練”,但沒有提供確鑿證據。
哈佛長期被視為美國自由派的思想高地,是左翼文化輸出的重要源頭,而特朗普政府對它的打擊,具有鮮明的以儆效尤意味。通過這一事件,白宮向全美高校釋放了一個清晰信號,那就是如果你不跟我站在一條陣線,就必須付出代價。
特朗普上台以後,對哈佛大學多有指責。但哈佛自恃地位特殊,也不把特朗普放在眼裡,於是招來特朗普此次放大招。
當然,以哈佛為首的一些美國藤校這幾年也確實很作。
哈佛大學對各族裔申請者的錄取難度比例,處於鄙視鏈最底端的是亞裔,其次是白人。黑人“最命貴”,拉丁裔是“次命貴”。最優秀的亞裔學生進入哈佛的機會,遠遠小於申請者中排名非常靠後的黑人學生。有華人(专题)家長說,在美國當前的教育體制下,千萬不要成為全校最好的學生,因為被幹掉的往往就是學校裡排名前三的學生。
不是擇優而錄,而是看膚色和出身,這種大學錄取方式看上去很熟悉。
特朗普治國確實很有個性。但這麼玩下去,美國看上去不太妙。
就在幾天前,著名國際評級機構穆迪首次將美國長期信用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這是自1917年以來首次。標准普爾和惠譽在此之前已分別下調美國主權信用評級。這意味著,國際資本市場對美國制度穩定性的信心正在動搖。
特朗普和哈佛斗法,誰最終會勝利,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重要。中國人關心的是,以後還能不能上哈佛?或者說,以後上哈佛這些美國藤校,還很重要嗎?
很多人不了解的一點是,現在中國清北華五等頂尖985高校的本科生,選擇進一步深造時已經不再把留學美國作為最優先選項。他們考研時,會更優先考慮中國的頂尖高校。
這一轉變大概是從疫情悄然開始的。簽證收緊、仇亞情緒高漲、高校轉為線上、邊境政策反復,疊加地緣沖突下的制度不信任,很多中國家庭不再想讓孩子赴美留學。中國學生開始轉向本國名校、英聯邦國家、亞洲強校。
2024年,中國出國留學數據中,美國所占比例已從2019年的近一半,下降至不到三分之一。反而是加拿大和英國持續增長,占比逼近20%。
回到哈佛,它當然依然重要,也依然強大。它仍然是全球最具品牌價值的高校之一,仍然掌握一部分通往美國資源的通道。但它的唯一性已不復存在。中國學生曾經視以哈佛為代表的美國名校為教育的終極歸宿、社會躍遷的敲門磚,甚至是一種階層認同的象征。今天,這些意義正被快速削弱。
原因其實也不復雜。中國自己的教育系統,這些年確實在悄悄往前走。過去十來年,從“985工程”到“雙一流”,再到“強基計劃”,國家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越來越大。清華、北大(专题)、中科大、復旦這些學校,不僅在全球排名中穩步上升,一些關鍵學科,已經真正站上了世界的第一梯隊。
不只是排名,更重要的是科研生態也在慢慢建立起來,我們有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的團隊、自己的項目系統,不再是別人走一步、我們跟一步的節奏了。這就是變化。
當然,這些變化並不總能被大眾直接感受到。高等教育體制的進步,它不像高鐵通車或大橋合龍那樣一眼看得見。但你如果留心觀察,會發現它已經悄悄在很多地方結出了果實。
比如最近的印巴沖突中,巴基斯坦使用中國出口的殲-10CE戰機,擊落了印度空軍的法制和俄制戰機。這背後,是十幾年航空工程、材料科學、系統集成與飛控算法的沉澱。
又比如手機市場,華為(专题)、小米這些公司從最早走性價比路線,到現在的技術硬突圍。這些不是靠營銷,而是靠背後成百上千個高校實驗室、芯片設計企業、算法團隊一點點堆起來的。
還有大疆,短短幾年成為全球市占率第一的無人機制造商,不光是工業設計做得好,而是它整合了飛控、圖傳、圖像識別、電池系統、陀螺儀等一整套復雜鏈條的核心能力,而這些核心技術,很多都源自過去十年高校與研究所的積累。
中美競爭,關鍵的差別,或許並不在資源多寡,而在於科研組織方式的根本不同。
美國高校講究教授自治、課題競爭、同行評議,強調自由探索,機制靈活、效率高,但也極度碎片化,尤其在面對跨學科、長周期、高成本的大工程時,往往力不從心。而中國在關鍵領域逐步建立起一種獨特的組織型科研模式,由國家牽頭設立總目標,頂層設計路線圖,多部門、多高校、多實驗室協同攻關,把分散在各地的科研資源擰成一股繩。這種體制機制在過去被詬病為“行政化”,但事實證明,在一些戰略領域,恰恰是這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式跑得更快。
比如量子通信、核聚變、AI大模型、生物制藥,這四個方向都具有典型的“長鏈條+高門檻+跨學科”特征。在這些領域,中國通過跨機構調配資金與人才、統一實驗平台建設、分階段發布攻堅任務,迅速突破了原本被認為需要20年才能追趕的差距。
2023年中國科研投入已超過3.3萬億元,占GDP的2.64%,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但增速遠高於後者。而在基礎研究投入方面,中國的占比也首次突破6%,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這些數字背後,是整個國家在科研體制上的一次深度重構。這種機制未必適合所有領域,但在與美國科技脫鉤背景下,它展現出了驚人的適應性。未來的科技競爭不只是實驗室與實驗室的較量,更是制度與制度的對撞。
而中國家長們,也在變得越來越清醒。他們不再迷信名校的光環,也不再一廂情願地相信出國就有前途。
現在中國經濟整體不好,以前咬咬牙還能湊出幾十萬送孩子出國,現在真是有心無力。美國留學,一年學費生活費加起來三五十萬人民幣(专题),四年就是一套房的錢。
還有一點更要命,那就是留學回來也未必就值回票價。以前留學生少,有留學背景就是稀缺資源,用人單位搶著要;現在回來的人多了,進國企、考公務員反而越來越難,資格被卡得很死。
除了經濟上吃不消,很多中國家長也擔心價值觀。以前留學,是為了學知識、長見識,但現在,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去了美國,光顧著搞運動了。種族、性別、身份、意識形態……運動一場接一場,大學四年知識沒學到多少,口中大詞倒是一套一套的。萬一送出去個兒子,回來一個女兒,那肯定能要了父母老命。
此次哈佛和特朗普的較量,最讓人感慨的是,哈佛這個曾代表美國教育榮耀與全球學術理想的名字,正在被一個不再仰望美國的世界,重新理解和評估。
有人說這是“美式閉關”。其實與其說是閉關,不如說是美國有點慌了。一個國家開始害怕變化、害怕競爭、害怕別人的優秀,就很容易幹出一些封門堵路的事。
在全球秩序逐漸重組的當下,美國封殺哈佛,其實相當於主動讓出全球高等教育和人才流通的中樞地位,要知道,美國的崛起和強大,正是靠引進世界各國人才。現在,特朗普不讓哈佛招國際學生,這不僅是一種制度信號,更是一種文明轉折。而這個空位,遲早會被其他國家填補。
作為中國人,我當然希望,這個空出來的位置,哪怕不能立刻填上,至少我們要有意願去靠近它。但靠近的前提,是要看清我們自己的樣子。我們也有很多問題,很多教育上的焦慮、制度上的短板、資源分配的不均、評價體系的單一……這些都不是什麼秘密。沒有誰能在一夜之間變得強大,也沒有哪個國家發展的道路是平坦的。
但今天的世界,已經沒有了坐等別人來領路的空間。舊的路徑在慢慢斷裂,新的一條路只能自己一點點趟出來。自己的路,得自己走;自己的教育,得自己塑;自己的孩子,得在自己的文明坐標中找到方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17萬贓物 當局擬沒收大溫華裔房產
- 黃金時段收視率,沒想到鄭曉龍《藏海傳》僅排第二,榜首斷層領先
- 心疼大S!汪小菲二婚奢華一目了然
-
- 黃石公園慘劇 遇難中國游客是他們
- 帖子瘋傳:大溫不安全看好你的孩子
- 溫哥華牙醫 采用先進技術最新設備
- 交27萬元這費用 大溫公寓業主嚇醒
- 今早3.8級地震 黃石超級火山要噴?
- 特朗普威脅對歐盟征50%關稅股市跌
-
- 公寓市場正在放緩 買家都去哪了?
- 納奈莫一游 美國護士想舉家搬到BC
- 路透社: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稱願與杜特爾特家族和解
- 大溫油價展望 夏季駕車終於輕松了
- 溫哥華牙醫診所 提供全面牙科服務
- 有的部門已經癱瘓,解放軍中人心惶惶
-
- 德國外長:北京應承擔烏克蘭戰爭和平責任
- 潛在通脹升 央行6月降息概率下降
- 美國前總統拜登患癌,中文互聯網一片幸災樂禍?
- NASA:太陽耀斑爆發可能致全球停電
- 朝鮮派兵援俄惹禍:烏克蘭或向國際法院起訴金正恩?
- 20年來加國暑期就業從未如此糟糕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