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3 | 来源: BBC中文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该登山队伍包括一名英国政府部长,于周三清晨登上世界最高的山峰。
氙气用于协助他们在攀登前预先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一般登山者通常需在珠峰上使用六至八星期进行适应。
组织者表示,使用氙气令今次快速登顶成为可能。但有关使用这种气体的科学性仍然存在争议,登山界的许多人也对此提出了批评。
尽管这次探险创造了无需在喜马拉雅山进行海拔适应训练即可登顶珠穆朗玛峰的纪录,但这并不是最快的珠穆朗玛峰登顶纪录。
该纪录仍由拉克帕·盖鲁·夏尔巴(Lhakpa Gelu Sherpa)保持,他于2003年从大本营攀登至峰顶仅耗时10小时56分钟,但当时他已完成高山适应。
这支使用氙气的队伍由五名夏尔巴人向导及一名摄影师陪同,于周三清晨登上海拔8,849米(29,032英尺)的峰顶,并随即开始下山。
探险队组织者卢卡斯·富滕巴赫(Lukas Furtenbach)向BBC表示:“他们于5月16日下午出发,并于21日早上登顶,耗时四天约18小时。”
四名退役英军当中,包括英国退伍军人事务部长阿拉斯泰尔·卡恩斯(Alastair Carns)。他们在出发到尼泊尔前,于特制帐篷中睡了六周,以帮助身体适应高海拔低氧环境。
富滕巴赫表示,他们其后从加德满都飞抵珠穆朗玛峰大本营,随即开始攀登。他们与其他登山者一样,在攀登过程中使用补充氧气。
一般登山者在正式登峰前,会在大本营和更高营地之间往返,然后才向顶峰发起最后的冲击。
他们需要这样做来适应高海拔地区稀薄的氧气环境。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区被称为“死亡区”,空气中氧气含量仅为海平面的三分之一。
但这四名英国队员并未进行传统的高山适应。
富滕巴赫表示,“队伍在来到尼泊尔前,已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模拟高海拔适应训练。”
这种模拟环境是透过所谓的低氧帐篷制造,帐篷中的氧气经发电机抽走,使其达到高山的低氧水平。
富滕巴赫称,在出发前两周,登山者在德国一家诊所吸入氙气。
“这有助于保护身体免受高山症影响,”他说。
一些研究人员指出,氙气能促进产生一种名为红血球生成素(Erythropoietin)的蛋白质,对抗缺氧情况,而缺氧是人体无法获得足够氧气时出现的状况。
他们表示,该蛋白质可增加含有血红素(haemoglobin)的红血球数量,血红蛋白负责在身体内输送氧气。但这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表示需要进一步研究。
部分登山界人士对使用氙气提出警告。
国际登山联合会于今年一月发声明指出,“根据现有文献,并无证据显示吸入氙气能提升高山表现,且不当使用可能有危险。”
声明续指:“适应高山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会对大脑、肺部、心脏、肾脏和血液等各种器官/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目前还不完全清楚。”
“从生理角度而言,单一药物无法成为改善高山适应或提升表现的关键。”
领队阿德里安·巴林格(Adrian Ballinger)正带领另一支由中国北侧攀登珠峰的探险队,他也会要求客人事前进行模拟高海拔训练,如使用低氧帐篷,以缩短山上逗留时间,但他反对使用氙气。
他向BBC表示:“如果你推销氙气可提升表现,却不愿探讨这对登山公平与诚信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个问题。”
“人们只想着走捷径,而不是真正地去适应和训练。”
英国队成功登峰后,探险业界忧虑感到担心,这种方式或会被其他登山者仿效。
尼泊尔探险业者协会(Expedition Operators Association of Nepal)主席帕拉朱利(Damber Parajuli)指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势必对旅游业带来直接而负面的影响,因为登山者在当地逗留的时间将大幅缩短。”
“此外,山上适应是登山的基本原则,若没有进行,当局就不应向他们发出登顶证书。”
尼泊尔旅游局官员表示,事前并不知道该英国队伍在未有进行适应训练下登顶。
旅游局局长纳拉扬·雷格米(Narayan Regmi)向BBC表示:“现在我们已得悉此事,将会讨论此议题,并决定未来的行动方针。”
那么,为何要以如此速度登顶世界最高峰?
探险组织者富滕巴赫解释:“较短的探险具有较低的碳足迹和较小的生态影响。”
“而且对登山者更安全,因为他们能在身体状况良好下攀登,与在山上适应相比,在高海拔和山区危险环境中暴露的时间也会缩短。”-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权谋剧就该这么拍!央视《藏海传》开播仅2天,登顶全国榜首
- 382天没吃饭 这个400斤大胖子是纪录保持者
- 兰里地产专家 多年兰里地产经验
- 朱媛媛患病后一直希望奇迹出现,病房照令人泪目
- 温村这海堤观景点关闭 开通绕行道
-
- 巨人网络史玉柱,一个被兄弟们坑惨的老男人!
- 不敢回国的美国留学生,这个暑假注定煎熬
- 本周最低固定+浮动抵押贷款利率
- 凤姐近况罕曝光:40岁身材臃肿 牙齿脱落
- 大温网红瀑布徒步失踪少年 悲剧了
- 为与美国对抗,中国打造了怎样的战略堡垒?
-
- 加国工签被卡死: 须证明没抢本地人工作
- 罕见使用"清除"一词,美对中发出强硬信号
- 温哥华汇款/外币兑换 汇率最优安全
- 中国出口稀土需填写最终用户,进一步封堵漏洞
- 卢比奥表态:美国不会向"这些人"发放签证
- 真要"弃"台?卢比欧:台自卫能力成吓阻关键
-
- 大温公交客流量暴涨 竟超过了大多
- 大温附近男子被狗咬伤后被弃路边
- 大温议员:BC应加强市政支出的监督
- 与李晨分手6年!范冰冰520罕发声:还过吗?
- 朝鲜派兵援俄惹祸:乌克兰或向国际法院起诉金正恩?
- 马筱梅发言一句话戳中大S痛点,张兰乐开花
-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