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5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深夜八卦 | 字體: 小 中 大
這不是誇飾。 當一個社會無法辨識誰是敵人,誰在利用體制進行顛覆,便已進入“認知戰”(cognitive warfare)的中期階段。 認知戰的終點,不是你投降於敵人,而是你認不出誰才是敵人。 你會以為內部的崩壞是“正常民主多元”,你會以為自己仍擁有選擇,直到你發現,公投變成表忠,新聞變成公告,選舉只是合法化統治的包裝紙。
一、混淆術:從“中國文化”到“中國政權”
台灣社會對“中國”的認知,陷於歷史的雙重詛咒。 一方面,我們共享語言、宗教、飲食與血緣記憶,親中成為一種文化與情感的本能反射; 另一方面,數十年的國共內戰記憶又在集體潛意識中投下陰影,讓任何批判中國政權的行動都很容易被簡化為“仇中”、“文化自殘”。 中共政權最成功的地方,不在軍事與經濟,而是它從語言上瓦解了你區分政權與文化的能力。
這就是經典的“語意挪用”戰術(semantic appropriation)。 在冷戰時期,蘇聯也曾以“反蘇就是反俄”來誤導海外俄裔社群,使他們將反對專制視為對民族的背叛。 今日的中國,也用“炎黃子孫”、“龍的傳人”、“血濃於水”將一整套政治忠誠,裹挾進文化與身分認同。
如果你反共,中共便說你“背祖忘宗”; 如果你反中,它又說你“搞文化台獨”; 而你若不反,它便笑而不語,把你收入中華兒女的統一行列,等你醒來時,已身在大牢之中。
二、從國族文化到制度認同:什麼是“台灣人”?
台灣的憲政認同長期處於多元分歧,這是歷史所致,也無可厚非。 但一個現代國家的建構,不可能永遠將國族認同建立在血緣或文化本質上。 德國哲學家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提出“憲政愛國主義”(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即指出,現代公民社會的凝聚,應來自對憲政體制、基本權利與自由的共同認同,而非語言或祖先。
用這個標准來看,所謂“台灣人”的定義,不應再以“是不是華人”來區分,而應是:“你是否承認並願意維護台灣的民主體制、自由價值與國家安全?”只有這樣,才能抵抗“中國因素”對台灣公民社會的滲透。
如果一個人認同台灣的憲政制度,反對專制統治,他即使是移民、講中文、崇拜孫中山,也沒有人能指責他“不台灣”。 相反地,如果一個人長期居住台灣、享受健保、領取津貼,卻宣揚“一國兩制”、協助中共掏空台灣,那麽他就是對台灣民主秩序的背叛者,與敵同謀。
“親中不等於親共”這句話在語義上無誤,卻在現實中被操作到虛無化。 (美聯社)
三、國際比較:親敵者的共通策略
有人說:“親中不等於親共”,這句話在語義上無誤,卻在現實中被操作到虛無化。 歷史不乏類似案例。
二戰期間,美國社會中有大量德國與意大利後裔,其中不乏文化上“親德”、“親義”者,他們閱讀海涅、聽華格納、尊崇達文西,甚至自認擁有歐洲貴族氣息。 但當希特勒入侵波蘭、美軍進軍北非時,美國政府沒有拿這些人的文化喜好開玩笑,而是果斷區分:“親納粹者”與“親德文化者”的界線。
舉例而言,1940年代美國通過《外國代理人登記法》(FARA),要求所有替外國政府發聲或游說者進行登記,並接受審查與揭露資金來源。 此一制度並非獵巫,而是國安的最低限度保障:你可以愛德國文化,但你不能拿納粹的錢; 你可以講德文,但你不能幫德國政府收集情報。-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戲子誤國、小牌大耍,這幾位明星被罵一點都不冤
- 賀錦麗獲眾明星助選 川普倡調查劍指美巨星?
- 17萬贓物 當局擬沒收大溫華裔房產
- 《藏海傳》演技評分:肖戰第三,雙神滿分無懸念
- BC警方進行一周反黑行動 33人被捕
-
- 反轉了!卡尼稱秋季提交聯邦預算
- 物價漲 加國人不買這10種日常用品
- 加拿大稅務局裁員280人 主要在這
- 美國妹子iPhone丟了 定位竟飄到...
- 溫哥華牙醫 采用先進技術最新設備
- 龍舟節規模盛大 還有各種精彩活動
-
- 不堪低價沖擊!歐盟擬對中國跨境電商征稅
- 橫屏短劇《冰藍遇見暖黃》登陸芒果TV
- 這部劇揭開了電影業內幕,已完結三度推薦,去看吧!
- 四川紡織廠大火燒了1天1夜 傳討薪員工傷人縱火
- 大溫最富有的城市 錢花光要加地稅了
- 報告呼吁對大溫治理進行重大改革
-
- 不放《哪吒》了,放《死神來了》吧!
- 溫哥華牙醫診所 經驗豐富服務全面
- 《藏海傳》PK《折腰》,肖戰VS宋祖兒,誰能當劇王?
- 摩托車騎士又癲了!泰國街頭現這一幕 全網看傻
- 真要"棄"台?盧比歐:台自衛能力成嚇阻關鍵
- 廣西官場震蕩 中共高層內斗升級引爆稀土貪腐大案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