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7 | 来源: 自由亚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学生、市民赴校园抗议校方卸责】… pic.twitter.com/nEXzBtDdu1— 自由亚洲电台 (@RFA_Chinese) May 27, 2025
许昌第六中学跳楼事件,上千名学生与市民涌进校园声援并抗议校方卸责。 (截屏自X帐号 @昨天)
河南许昌第六中学一名初一的女同学,疑似因老师长期霸凌而跳楼。事发后因校方推卸责任,归咎于家庭监管不力,家属到校门口呼吁网民关注,引发上千名学生与市民声援抗议,并进入校园内砸毁办公室,警方到场取缔并封锁校园,相关事件的发帖全都遭到下架。
据X帐号“昨天“的发文指出,许昌第六中学的初一学生吴怡佳,长期遭受班主任老师的霸凌和体罚后,不堪重负跳楼自杀。据死者同学指控,班主任张老师出于对吴怡佳长达半年的系统性欺凌,包括频繁的公开辱骂、罚站、一整天不让她进教室上课、在酷暑天气下强迫跑步,并煽动班内其他同学孤立她。
据死者的表姐表示,5月23日,吴怡佳在被连续罚站三天之后,从其居住公寓楼的16层跳下身亡。事件发生后,家属称校方不仅未能积极承担责任,班主任张老师甚至被目击在会谈时浏览手机,进一步激化了家属和公众的情绪。
24日晚间,死者家属到校门口,寻求社会关注和支持。与此同时,死者的同学们开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声援逝者。25日,校门口涌进大量学生、家长与市民,现场有人散发并张贴标语,还有人用脚踹了校长。由于大门紧闭,临街的一栋学校大楼便成了学生们的目标。愤怒的学生用投掷硬物、脚踹等方式砸毁了部分窗户玻璃。警方到现场后,驱逐抗议学生,并与学生发生冲突,并抓走至少5人。
六四前夕 中国压制大规模群众事件燎原
台湾韬略策进协会秘书长吴建忠接受本台记者访问时,指出许昌六中跳楼事件,只是冰山一角。中国校园霸凌问题由来已久,而这些问题之所以持续恶化,与中国推行的“网格化管理”模式脱不了关系,而在许昌事件形成破口。事件被揭露后,社群平台一定会出现大量愤怒留言,但很快遭到网管压制,降低或减少相关视频与发帖触及率。然而,这样的封锁措施,不仅无助于平息舆情,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感。
“尤其事件发生时间,接近’六四’敏感时期,当局对任何社会风波都格外谨慎,担心引发星火燎原之势。一旦出现可能扩散的苗头,就会迅速动用网络审查机制,大量下架相关内容,微博上的许昌六中讨论帖也因此消失。学生发现讯息传不出去,只能将怒火转向学校泄愤,最终形成公开对抗,”他补充说。
墙内封杀六中跳楼事件
事发时,不少人在微博标记#许昌六中跳楼事件,并发布视频批评校方冷漠态度。随后有网友发问“帖子都被删完了吗?”、有人质疑视频被压热度。这起六中女学生跳楼引发的抗议事件,在中国官媒与社交媒体集体噤声。特别的是,“百度AI”将“事件背景”、“涉事细节”、“校方反应与争议”钜细靡遗地呈现。
社会集体情绪骚动急寻出口
台湾的华人民主书院协会常务理事曾建元对本台表示,中共一向对大规模的群众集结,保持高度戒备与恐惧。尤其在习近平上任以来,更加明显。印象深刻的事件包括白纸运动、以及郑州约20万名学生集体骑自行车上街等抗议行动。学生在中国现代史上多次扮演政治运动与改革浪潮的引爆点。
他认为在当前中国高压统治与政治肃清的氛围下,只有非政治性的问题,才能取得这种规模上群众集结的合法性。“中共当然能察觉,这场风波不单是对一所学校或单一事件的声援,更反映出两个深层问题,首先,习近平当局的统治下,正面临社会集体情绪的骚动,民众急于寻找出口。其次,许昌事件显示当地党政系统在社会控制层面出现松动,让学生能透过手机与网络快速串联并集结,突显了地方维稳机制的失效。”-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川普最新表态:哈佛应该限制外国学生至15%
- 新西敏市议会投票将移除美国国旗
- 热爆!大温明天体感温度将高达34度
-
- 市长的收入超省长!大温不如合并吧
- 加国年轻人&新移民推动新债务增长
- 温哥华会计事务所 收费低 服务好
- 中国人在沙漠种的10万株玫瑰,开花了!网友....
- 瑞士阿尔卑斯山永冻土崩塌 300人村落紧急撤离
- 素里俩女孩今早结伴上学 下落不明
-
- 拖行被撞者一公里多 两人面临驱逐
- 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之子出道:想和Drake合作
- 如果阿省宣布独立 BC将发生什么?
- 很多人当场哭泣 白宫开始第一轮大清洗
- 国产复仇狠人,杀出一张新面孔!(图
- 欧美年轻人宁愿相信"中国什么没做就赢了"(图)
-
- 苹果AI崩塌!从愿景到高管失误困局
- 中企窃取技术难防 韩检:5年外泄损失近167亿美元
- 编四川放火案是因800元工资导致,三人被处罚
- 法拉利在大温住宅区以124km/h狂飙
- 温哥华会计事务所 收费低 服务好
- 职业助浴师:上门洗澡 月入五万 不丢人
-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