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27 | 來源: 自由財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特朗普 | 字體: 小 中 大
USTR今年1月認定,中國在海運、物流和造船領域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資料照,彭博)
美將對中國制造船只 徵港口費
川普(Donald Trump)上任推行了一系列以“美國優先”為核心政策,旨在保護本土產業,減少貿易逆差,並促使制造業回流美國,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為此提出1項重大貿易政策,計劃通過對中國建造的船只徵收“港口費”來迫使相關公司使用美國運輸船。
USTR今年1月認定,中國在海運、物流和造船領域存在不公平貿易行為。2月,USTR提出美國港口將對中國船只征收高達150萬美元的費用,為此人們擔心這些措施會在川普的關稅政策下進一步擾亂全球貿易。
不過根據4月提出的新計劃,比2月提出的方案要為溫和。新規定將改采用“淨噸位”或“卸櫃數量”的方式來計費。
根據新規,每艘受影響船只在每次航程中,最多只會徵收1次費用,每年最高徵收6次,自2025年10月14日起,中國建造並由中國企業擁有的船只,將被徵收每淨噸50美元的費用,且每年將調漲30美元、連續3年,也就是到2028年,收費將達到每淨噸140美元。
若使用“卸櫃數量”計價方式,在2025年10月14日起的初始費用,為每個貨櫃120美元,3年後將提高至250美元。對於非中國企業擁有的中國制船只,初始收費為每淨噸18美元,未來3年內每年增加5美元。
外媒報導稱,費率方式以較高者來收費。但由於全球主要航運公司的船隊普遍使用中國建造的船舶,此舉引發市場的擔憂。
美擬對中國海事物流采取限制措施。(示意圖,路透資料照)
建造液化天然氣船 美國力不從心
華爾街日報報導,這項港口費計劃將直接打擊中國海運與物流巨頭中國遠洋運輸集團(Cosco);若以運載量計算,中遠集團目前是世界最大海運公司。
另外USTR還宣布,美國政府將在3年後啟動第2階段措施,限制使用外國船只運輸液化天然氣(LNG),以提振美國造船業。
但由於美國現在缺乏建造液化天然氣船的能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研究員Ira Joseph認為,美國無法在2029年前建造出新的液化天然氣船,“造船廠現在既沒有做這件事的經驗,也沒有技術。”
英媒也報導,美國液化天然氣行業對此警告,目前美國沒有能力建造液化天然氣船,對中國船只徵收“港口費”無法促進美國國內的船舶制造,反而將損害美國生產商在全球液化天然氣行業的主導地位和美國的能源戰略。
美國川普政府擬對進入美國港口的中國制造船只徵收港口費用。示意圖。(彭博資料照)
中國造船業 20多年來默默稱霸全球
全球造船業在2020年經歷市場低谷後,產能開始逐步回升,中國在期間快速崛起。英國調查公司克拉克森研究(Clarksons Research)數據顯示,2024年是過去17年來訂單量最高的1年,全球新造船訂單總量達6600萬CGT,總值高達2040億美元。
如今全球每10艘新造船,就有7艘來自中國。從2002年到2024年的數據來看,中國造船業的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在2024年達到全新高峰。USTR調查,中國造船業的全球市占自1999年的5%升至2024年的50%以上,反觀美國,1975年時造船廠每年還能建造70艘船,如今這個數字已降至5艘。
為了應對中國造船業的崛起,也為了讓美國造船業再次復興,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從陸地上打到海上。
美國希望藉此削弱中國造船業的全球市占率,並迫使航商減少對中國造船廠的依賴。但現實問題是,美國的造船業長期處於衰退狀態,原因之一就是中國的造船業以大規模的補貼和國有企業的優勢,壓低了成本,讓美國的船只建造商無法與之競爭。
國際航運界研究機構(Alphaliner)統計,目前全球10大貨櫃船公司中,有32%的船只由中國建造。全球前3大航商中,地中海航運27.3%的船只(220 艘)、馬士基29.5% 的船只(近200艘)和達飛海運43.8%的船只(274 艘)均由中國制造。
台灣部分,“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特別點名長榮海運, 其15%的現役船只出自被列為“一級風險”的造船廠,與中國最新航母“福建號”同廠建造。
不過長榮總經理吳光輝日前說明,旗下由中國船廠建造的船舶(含建造中)占比約20%,主要部署在近洋和歐洲線,可彈性應對美國政策變化。
長榮海運旗下由中國船廠建造的船舶(含建造中)占比約20%,可彈性應對美國政策變化。(長榮海運提供)
中國商用船廠可快速轉軍用 美認受威脅
國際造船業協會(ICS)曾警告,川普政府擬議的費用,可能會嚴重擾亂美國貿易並提高消費價格,因為目前的數據顯示,全球61%的新商船由中國建造,擬議的費用可能會影響停靠美國港口的98%的貨櫃船。
USTR指控,中國政府對造船業的大量補貼,是使中國船只在全球市場上占有如此主導地位的關鍵,這些補貼措施不僅扭曲了市場競爭,還對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的造船業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美國對中國船只進行制裁,其一是擔心過度依賴中國的供應鏈會對美國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帶來風險,尤其擔心中國的船只能夠運輸大量的關鍵物資及能源。
此外,中國的商用船廠可以快速轉換為軍用,這種“軍民融合”被視為潛在威脅。過去20年來,中國船舶由其龐大的軍民兩用基礎設施,不僅在造船市場取得了壓倒性優勢,還迅速打造了更先進的海軍艦隊。
中國主要的造船廠,特別是國營的中國船舶集團,是軍民融合戰略的典型例子。這些船廠同時生產商船與軍艦,提供海軍軸向拓展所需的船艦。
川普(Donald Trump)上任推行了一系列以“美國優先”為核心政策。(路透資料照)
港口費恐讓全球航運業年增300億美元成本
海運業主要利益相關者對該提案表示關切,認為高額的港口費可能導致運輸成本上升,影響美國出口競爭力,並可能引發供應鏈中斷,會對美國貿易和消費價格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川普此舉以經濟手段限制中國造船業的全球擴張,看似是要堵死中國的造船路,雖然會增加美國造船廠與本國船舶的競爭優勢,刺激美國國會與國防部進一步支持海事工業。但是《金融時報》警告,這一舉措恐推高全球運費成本,《BBC》指出,恐使船只繞道,間接導致運費上漲,造成美國消費品的價格上漲。
根據世界航運理事會(WSC) 的估算,這項政策可能增加全球航運業300億美元的年度成本,並讓美國出口運費翻倍,進一步沖擊全球貿易與供應鏈,並且由消費者直接買單。
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從陸地上打到海上。示意圖。(路透資料照)
美國貿易、貨物配送將受沖擊
若美國真的確定實施這項計劃,恐使全球航運公司重新調整船隊調度,將非中國制造的船舶優先投入美國市場,不過這樣恐出現船舶重新配置成本、市場調度彈性、運力等問題。
此外,一些航商可能選擇減少停靠美國港口,又或者是進行轉運,但這將對美國進出口貿易、消費者、 貨物配送延遲等沖擊。
目前措施雖尚未確定,但這一計劃是否會使多國航商重調航線布局?是否引發全球航運分流或政策對抗?或者是否會全面改用美制船,亦或者是否可能促成其他地區港口的替代性發展?後續值得關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川普再出重手 要求3大芯片設計軟件巨頭斷供中國
- 周五起大溫實施這禁令 違者將罰慘
- 這名自由黨議員當選新眾議院議長
- 加國夫婦懵 銀行賬戶突被轉走3萬
-
- 這些演員明明演技不行,卻被捧成"實力派"!
- 振龍電器 各類熱銷家電 種類齊全
- 這新航空提供從溫飛首爾廉價機票
- 太驚險 中國男子玩滑翔傘被吸高空
- BC省府麻煩大了 這法案反對聲一片
- 網傳清華海歸博士"以死明志" 背後真相驚人
-
- 比亞迪瘋狂降價逾3成 中國電動車股價一瀉千裡
- 多家廉航開賣站票 一杯咖啡錢上天
- 中共認為沖繩屬於中國 琉球王室後裔出面狠打臉!
- 如果阿省宣布獨立 BC將發生什麼?
- 溫哥華牙醫診所 提供全面牙科服務
- 歐美年輕人寧願相信"中國什麼沒做就贏了"(圖)
-
- 香港科大公開邀請哈佛大學國際生入學
- 法拉利在大溫住宅區以124km/h狂飆
- 職業助浴師:上門洗澡 月入五萬 不丟人
- 編四川放火案是因800元工資導致,三人被處罰
- 畢業即失業 加國20年來最慘就業季
- 中企竊取技術難防 韓檢:5年外泄損失近167億美元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