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7-07 | 来源: 印象与逻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马斯克 | 字体: 小 中 大
从“美国党”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马斯克深受MAGA运动的影响。这并非一个充满未来主义科技色彩的名称,而是一种典型的爱国主义标识。他的出发点,仍在于拯救美国、振兴西方文明。而这些,恰恰也是川普政治理念的核心。很多人以为马斯克和川普之间的分裂,是因为对财政政策和预算方案的分歧,尤其是川普新一轮的减税法案可能影响电动车补贴。但如果了解马斯克支持川普的整个历程,会明白事情并非于此。
事实上,马斯克支持川普,并非一时兴起。
他曾公开表示:如果川普不能当选总统,那么这将是“美国最后一次真正的选举”。在他看来,川普是抵挡衰败、恢复国家精神、保卫西方文明的最后一道屏障。而这背后,不仅是政治判断,更是文明层面的忧思。
马斯克长期关注人类命运与科技未来。他曾无数次谈及人工智能的威胁、人口崩塌的危机,以及人类文明脆弱性。他不是一个仅仅爱国的企业家,而是一个自认为肩负文明责任的人。在许多观察者眼中,如果说川普是“爱美国”的政治斗士,那么马斯克则是“爱人类”的科技传教士。
也正因此,在川普被全面围剿、主流媒体攻击、官司缠身的时刻,马斯克反而选择力挺川普。他曾私下对人说,川普在巨大压力下依然挺身而出,展示了少有的courage(勇气),这是“美国所需要的形象”。
坊间那些将马斯克的支持动机归结为“减税”“补贴”“政府合同”的评论,往往低估了他的格局与判断。这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闲言碎语,不过是政坛常见的浅层八卦。而从马斯克的言行、决策路径与公开立场来看,他支持川普,是发自理念的共鸣,是出于对文明命运的忧虑与责任。
当然,马斯克也是人。再高的智商、再强的远见,也无法免于人性的复杂。他也有情绪,也有欲望,也会在政治舞台上体验到“被排除”“被冷落”的苦楚。
我们必须承认:这两人,都是百年不遇的英雄人物。一个改变了美国政治的走向,一个正在推动人类文明的下一个阶段。他们的合作是一种奇迹,而他们的冲突,则几乎是宿命。
两个伟大的灵魂,注定会有冲突。正如两个强大的星体,相遇时不免会有引力的撕扯与轨道的错位。真正的问题是:在碰撞之后,是否还有智慧去理解对方、修复裂痕、共同面对更大的历史责任。
他们的冲突,并不只是个人情绪的爆发,更是两种力量结构的摩擦:一种是政治的现实主义,一种是科技式的理想主义。
川普擅长整合、布局、权衡轻重,是体制内的革命者;马斯克则习惯打破结构、压缩过程、直接达成目的,是工程师式的改革者。在最初的改革推进阶段,他们互为补足:一个重民意与政治平衡,一个重效率与技术驱动。但一旦进入制度深水区,这种互补很快就变成了冲突的根源。
制度不是火箭,它不能被压缩流程,也不能绕过摩擦。马斯克想要“干成”,而川普知道必须“稳住”。当改革触碰利益格局和官僚惯性,川普需要的是政治耐心,而马斯克则本能地选择“提速硬闯”。这本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政治与科技在治理理念上的天然错位。
这并不是历史第一次上演这样的场景。塔列朗之于拿破仑,是理性节制对冲无边野心;艾森豪威尔之于麦克阿瑟,是制度稳健遏制军事意志;哈密尔顿与杰斐逊,一个代表金融精英建制,一个代表农业共和国理想,在合力建国后也分道扬镳。共同成事之后的分裂,从来不是背叛,而是路径不再兼容。
马斯克与川普的裂痕,也应放入这种历史逻辑中去理解。他们曾在2024年共同打破建制藩篱、点燃改革引擎,但在权力的深层博弈中,节奏、优先级与掌控感的分歧,终究无法调和。马斯克未必不知政治逻辑,但他无法接受“被降速”的寂寞。而川普,虽然理解马斯克的抱负,最终也必须选择维护制度平衡与政治秩序。
马斯克的离开、建党、发难,并非简单的“人设崩塌”或“政治报复”。而是一个技术巨人试图转身成为政治操盘者,在深层权力结构前遭遇的挫折反应。
而川普,虽然容忍已久,最终也不得不做出抉择。他不是出于个人情绪,而是出于制度责任。他要为全局负责,而不是为一人情绪让位。
他们之间的裂痕,并不抹杀他们曾经的合作伟业。只是历史再次提醒我们:伟大的人物,也不可能完美融合;伟大的改革,也不可能没有代价。
大选后马斯克进入政府,参与创建了“政府效率部”,被称为川普“改革机器”的核心先锋。他的目标是每年节省一万亿美元财政支出,而最终成果大约为1000至1500亿美元,虽然没有达到原计划,但已经相当可观。
但问题很快出现了。
马斯克习惯用科技企业的方式治理政府。他推进改革的方式是“快、狠、简”,比如他在收购推特后的大规模裁员就是典型案例。在政府内部,他希望用类似的方式重塑联邦机构,甚至曾建议对某些职能机构实施90%以上的裁撤比例。但政府不是企业。马斯克的思维模式与联邦体系的制度惰性、官僚文化发生严重碰撞。
他的推进节奏太快,过于简单粗暴,缺乏对政府内部流程的耐心与理解。由此,他与多位内阁高官发生严重摩擦。例如:
他在裁减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预算时,强烈要求其并入商务部,引发了国务卿卢比奥(Rubio)的激烈反对;
他主张彻底重构CDC,在推进AI辅助监管时,被公共卫生系统高层质疑其风险意识和科学程序观念,甚至和卫生部长肯尼迪(Kennedy)发生了正面冲突;
与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的冲突最为激烈。马斯克公开批评贝森特过于温和、不够激进,甚至在会议中语出不逊。据知情人士透露,贝森特是极其克制的人,如果出现“言语冲突”,极可能是马斯克先动口。
这些冲突在白宫内并非秘密,只是川普出于维稳,反复在会议中强调马斯克的贡献,试图调和矛盾。川普甚至在公开场合多次称赞马斯克“做出了牺牲”,“明知改革对其商业利益不利,仍无怨无悔”,显示出极大的政治包容。
与此同时,马斯克确实拥有极高的政治待遇。他是唯一一个未经过选举却能自由出入白宫、带孩子与总统一同登上直升机的“非官方核心人物”。他的儿子X与川普在草坪上的镜头,几乎是“历史罕见”。他享受着“影子国王”一般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然而,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高位,导致了后来的落差。
当“政府效率部”130天的合同到期时,川普并未主动续约。马斯克虽然心中仍有热情,但未被挽留。在权力中枢短暂驻足后被边缘化,对任何人而言都是巨大的心理落差,尤其对马斯克这种性格的人。
马斯克的行为开始转向情绪化。他曾在川普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单独与国防部长会面,要求查看有关亚太军事部署的敏感情报,此举被川普严肃提醒“越权”;他试图影响财政部长的提名,公开反对贝森特,推荐其亲信;甚至在NASA人事任命上未被采纳后,他情绪激烈地认为川普“背弃了承诺”。
情绪的累积终于爆发。他在社交媒体上接连发帖,暗示川普与Epstein有关,语带人身攻击。他还公开威胁共和党议员:若支持“美利大法案”,他将在中期选举中“亲自下场搞掉你们”。
而就在这条推文发布的前一天,川普还在接受采访时称马斯克是“brilliant guy”,并公开表示“感谢他对改革的牺牲和推动”。这一天前后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川普而言,马斯克跨过了底线。
川普一向以刚烈著称,对背叛者毫不留情。但面对马斯克,却展现了极大的克制。这种克制可能出于对其帮助的感激,也可能是战略上的留白。
然而,事情至此,已经无法回头。
马斯克成立“美国党”,不是要颠覆共和党,而是希望在明年中期选举中支持部分独立候选人,拿下7-8个众议院席次、1-2个参议院席次,从而掌握某些关键法案的否决权。他想在权力格局中“保有一席之地”。
但从制度设计和历史经验看,美国的两党制高度稳定。第三党的挑战者从来不乏人,然而真正能撼动两党格局者,几乎为零。
最著名的例子便是1992年的罗斯·佩罗(Ross Perot)——这位亿万富豪来自德州,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总统,主打财政责任、反建制、企业家风格,和今天的马斯克颇有几分相似。他拿下了将近1900万张选票,占据全国总票数的19%。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三党候选人获得票数最高的一次。
然而,他没有拿下任何一张选举人票,最终的结果是“零”。这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而国会选举也一样,并非采用欧洲国家常见的“比例代表制”,而是基于选区“多数得票者胜”。
必须指出的是,美国并不是欧洲式的parliamentary election。它没有多党制度,也不是按比例分配议席。你在英国、法国或德国,只要获得10%-15%的选票,就有可能进入议会、组建党团。但在美国,你哪怕获得15%、甚至19%的票,也很可能连一个席位都得不到。这就是美国体制的特殊性。
换句话说,在美国政治中,没有“第二名”“第三名”的席位。不是你拿了10%就能在议会中占有10%的位置,而是——你要么赢,要么一无所有。
这就是为什么第三党在美国面临巨大困难。不仅要克服两党设置的制度门槛、媒体忽视、选民惯性,还要注册各州资格,面对数十套不同的选举法律。仅仅有钱、有人气、甚至有远见,并不意味着可以成功。
小肯尼迪2024年也曾试图组建第三党,结果在民主党强力封锁下,多州未能进入选票。佩罗曾是金钱、资源、人脉无一不备,也未能破局。马斯克若认为凭借财富就能撬动体制,那恐怕低估了美国政治的结构惰性。
马斯克的人气,部分源自于川普的光环。MAGA选民对他的支持,来自于他支持川普,而非马斯克本人。而一旦与川普割裂,他便失去了政治基础,剩下的不过是科技圈的拥趸和少数自由派工程师,这远不足以构建政党基础选民。
他或许知道这一点,但情绪的驱使让他必须“做点什么”。权力失落感,是很多历史人物跌落的开始。像古代将军“造反”,不是因为理念分歧,而是因为自认为“没有我你赢不了”。
马斯克如今的举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复刻这种剧本。
他曾为共和党立下战功,也因此被赋予非凡的待遇。但他误判了一个现实:那场运动的真正灵魂,不是他,而是川普。
马斯克是科技天才,但政治不是他擅长的战场。继续留在权力中心的幻想,只会损耗他的声誉,拖累他的企业。他应回归科技,把注意力重新放回SpaceX、特斯拉、Starlink和AI,这是他真正能改变世界的地方。
这一场冲突,看似复杂,其实归根结底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性格碰撞。这不是简单的背叛或怨恨,也不是谁胜谁负的较量,而是两个极具影响力、历史级人物之间在政治权力与理念实践中的一次深刻摩擦。
他们曾一同改变了美国的政治格局,燃点改革的引擎,也共同面对着来自左派媒体、深层政府和全球建制力量的围剿。但在权力的核心地带、在江山初定之际,他们的性格开始背道而驰,一个强调秩序与战略平衡,一个追求效率与绝对掌控。
历史上,从不缺少类似的悲剧。凯撒与布鲁图斯、拿破仑与塔列朗、丘吉尔与蒙哥马利,哪一对不是因共建伟业而结盟,最终又因理念与风格分歧而分道扬镳?他们不是敌人,而是命运的共舞者。他们的冲突,是大历史的副产品,是英雄时代的隐痛。
马斯克与川普或许也注定如此。他们都是真正意义上的“时代人物”,一个颠覆了硅谷与太空的边界,一个重塑了白宫与草根的联系。他们都不甘平凡,也都不善妥协。他们的相遇曾照亮这段动荡历史,而如今的裂痕,也只不过是历史对英雄的代价考验。
未来是否还有和解的可能?没有人可以断言。但他们共同创造的2024选举胜利、制度改革与文化复兴,已然铭刻在美国的政治记忆中。-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你知道吗 BC省还有这些独特的车牌
- 惊!加国人赴美旅游将面临重大变化
- 心碎 致命山洪致27人丧生数十失踪
-
- 温哥华贷款经纪 解决各类疑难贷款
- 张兰曝光小玥儿正脸!喊话S妈要报警,汪小菲硬刚S家:就是不准去
- 加国大批客户手机要变砖? 还扣$75
- 热度高、争议大,《以法之名》张译演技模式化,演得最好的人让人意外
- 德州爆洪水 11名夏令营女孩仍失踪
- 加拿大人在美国找房人数减少三成
-
- 刘若英马尔代夫显老素颜照曝光 小10岁老公露面
- 力邦艺术港 展览活动拍摄场地租赁
- 《酱园弄·悬案》中的"酱园弄",到底在哪里?
- 刘亦菲缺席输不起?44岁宋佳再拿白玉兰视后,脱掉高跟鞋换人字拖
- 全程呲牙咧嘴,台词含糊不清,连影帝任达华都带不动这个拖油瓶!
- 办公室被炸BC华裔女议员收死亡威胁
-
- 女工意外收40万薪酬 现陷入大麻烦
- 今儿海啸?两周千余次地震居民难眠
- 拖欠按揭房屋被法拍 BC情况正恶化
- 贝森特:人民币当储备货币 一条件达不到
- 特朗普阳台摇臀庆祝 强吻妻子共舞
- 温村两座天车站新规划要增1.9万人
-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