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8-09-08 | 來源: 腦洞歷史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理財新聞 | 字體: 小 中 大
前些天,我們跟大家介紹了美國族裔分布,最大的族裔是德裔。因為德裔,美國才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今天我們來聊聊,美國最有錢的族裔。
提到最有錢,大家可能會想到猶太人,或者英裔,或者德裔。
其實,最有錢的族裔來自亞洲。這就是印裔美國人。
美國權威數據顯示,印裔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在八萬六千美元,是美國平均收入的1.8倍,高居第一位。
在美國的印度人很多都是中產階級,有不少是在硅谷從事管理工作,有一個說法,印度盛產CEO,在美國的外籍CEO中,來自印度的人數排第一,超過了英國。微軟跟谷歌的CEO都來自印度,而來自中國大陸的為零。
不但在經濟上,印度人在美國政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美國有兩個州的州長是印度裔,曾經還有印裔人角逐統,此外,在美國國務院等部門,也有不少的印裔人。
有人說,美國如果有亞裔總統,那一定是來自印度。
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妮基·黑莉(Nikki Haley)
那印度人為什麼會在美國取得成功呢?
原因很多,第一點,來美國的印度人基本都是精英。印度是一個種姓制度的國家,奉行的是精英教育,國家培養了大量的精英人才。但在印度,這些人並不容易找到發展的機會。
於是,大量的高端印度人才選擇到美國去發展。而且印度畢竟是英語教育,融入美國的速度也會很快。
第二點,印度人非常抱團,他們很重視社團活動。有一個笑話,如果一個部門請了印度人當領導,那用不了一年,這個部門會全部都是印度人。可見,印度人在外面,非常重視互相幫忙,在這一點上,華裔確實比不上印裔社團,華裔過去的,往往喜歡單打獨斗,沒有抱團意識。
另外,印度人的性格也比華裔要外向,善於表達,這在一部分人看來,尤其是中國人看來,這是愛吹牛逼,華而不實的表現,華人更喜歡埋頭苦幹,默默耕耘。
其實,做得好,也要說得好,能吹牛逼也是一個能力,印度人靠著能說會道爬上了硅谷的上層,而華裔只好努力的敲代碼。
這些是印裔成功的一些因素。
那排第二的是誰呢?
南非裔美國人。南非雖然屬於非洲,但跟其他在非洲的美國人不同,南非移民過去的,如果是白人,則稱南非裔,如果是黑人,則依然被認為是非裔。
那南非裔之所以收入高,跟印度也是一樣的,因為南非以前也是種族隔離的,白人地位很高,經濟收入水平遠高於黑人,他們移民到美國的,原本也是精英階層的一員。這證明一個道理,牛人到哪裡都牛。
像最有名南非裔的美國人,一個是埃隆·馬斯克。他就出生於南非,是鋼鐵俠的原型之一、特斯拉汽車的老板,還承接各種發射衛星的活。
另一位是查理茲·塞隆,美女大明星,《速度與激情8》的大反派,她也出生於南非。
第三是菲律賓裔,菲律賓以前是美國的殖民地,後面獨立後,很多菲律賓上層社會的人選擇移民美國。
去年,世界最美面孔就是一位菲律賓裔美國人,應該是混血兒。
第四是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去的也是非富即貴的人。
第六位才是英裔美國人。
那來自中國大陸,也就是華裔,收入水平如何呢?
數據顯示,華裔排在第十三位,高於美國平均水平,但排名顯然不是太高。我們的鄰國,日裔的收入排在第十九位。
韓裔大概是東亞在美國收入最低的族裔,收入基本跟美國平均水平差不多,在各族排行中排第84位。
這大概跟韓國移民美國的都是平民有關系。
不過,韓裔雖然在美國經濟地位不高,但很抱團,大家可能聽過韓國城跟美國黑幫懟對的故事。
總的來說,最成功的族裔是印度裔,但這並不是好事,因為排名高了,反而說明,其國家本身的吸引力不夠。而像日本韓國本國發展就很好,其國家的精英自然也不必跑到美國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84歲豬肉大王,迎來第三個IPO
- 全面更新作戰核心指揮鏈!傳中共軍中再抓四虎
- 王安宇又賭對了!陷入我們的熱戀預告"炸鍋",謀女郎出場質量棒
- 笑翻了 爹帶娃勇闖畢業典禮的大戲
-
- 本周最低固定+浮動抵押貸款利率
- 鄧文迪女兒曬華裔新男友 長相超帥 都從耶魯畢業
- 朱媛媛頭七,李乃文沈陽演出,謝幕時指天哽咽悼念:媛媛,走好!
- 反轉了!卡尼稱秋季提交聯邦預算
- 振龍電器 各類熱銷家電 種類齊全
- "沒拿40億",甘薇宣布和賈躍亭離婚,中國第一大忽悠下周回國嗎
-
- 與川普通電話竟談及梅拉尼婭 普京"爆料"
- "就地死亡"!央視主播將"兩岸"喊"兩國"
- 多倫多地鐵殺人案 中國男子被判終身監禁
- 鄭曉龍《藏海傳》:但凡肖戰演技精湛一點,才能壓住這群王炸配角
- 川普"大而美"的稅收法案 加劇美債擔憂
- 大溫議員:BC應加強市政支出的監督
-
- 美國前總統拜登患癌,中文互聯網一片幸災樂禍?
- 俞灝明與王曉晨結婚上熱搜!西紅柿與雞蛋之戀...
- 中國出口稀土需填寫最終用戶,進一步封堵漏洞
- 溫哥華牙醫 采用先進技術最新設備
- 潛在通脹升 央行6月降息概率下降
- 態度"急轉彎"?賴清德將兩岸統一比作"公司並購"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