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125人染 打沒打疫苗有何不同

變異病毒全球“闖關”,免疫屏障是否牢靠,取決於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的速度和策略

2021年 6月1日,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人們夜間排隊進行核酸采樣。圖/人民視覺
文 |《財經》記者 王小 凌馨
編輯 | 王小
中國兩個一線城市居民的平靜生活,在2021年5月21日被劃破了。
深圳鹽田港,一位在國際貨輪登輪作業的人員做例行核酸檢測,結果發現他是新冠病毒無症狀感染者。
廣州荔灣區,75歲的郭女士步行到荔灣區中心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核酸檢測排查結果呈陽性,5月21日疾控中心復核結果呈陽性。
以這位郭女士的一場早茶為起點,接下來十多天,佛山、茂名等地陸續出現了數十名相關聯感染者;在那艘駛入鹽田港的貨輪上作業的人員中,三天之內發現4例感染者。截至6月5日,他們掀開的這波廣東疫情,累計報告新冠肺炎本土感染者125例,其中,確診病例89例。
在全球通航半封閉的當下,承擔著中國90%的入境人口流量的廣東,幾乎每一天都會發現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實際上,2020年下半年以來,發生疫情的大連、瑞麗、營口等大多是口岸城市。
廣東至6月5日已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049例,此前廣東已發生過六起境外輸入關聯的本地疫情,都不如此次廣深這兩名本土感染者牽動人心。順著他們的軌跡,形成兩個傳染鏈,兩類傳染力增大的病毒變異株試圖“闖關”。
疫情來得突然而快速,短短十天內,已出現五代傳播個案。廣州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黃光烈指出,此輪疫情中的病毒傳播速度非常快,傳播力很強,對防控工作提出了極高要求。
全球已有350多萬人死於新冠肺炎。預計到2021年底,因新冠造成的經濟損失將達10萬億美元。正如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所說,“新冠病毒大流行還遠未結束。”
全球流動的希望被寄予新冠疫苗的接種。譚德塞呼吁,爭取到9月每個國家都能為至少10%的人口接種疫苗,到年底接種比例達到30%。
廣州、深圳都是超過千萬人口的大城市,5月初新冠疫苗目標人群接種率就超過了40%的目標。不僅廣東省,整個中國的免疫屏障正在有序築起。截至6月5日,全國累計接種超過7.6億劑次。
在中國,新冠疫苗接種每增加1億劑次所用時間已經從25天縮短到5天。這波疫情像為一場病毒與疫苗的賽跑按下了快進鍵。
“早茶鏈”:零號病人成謎
廣州傳播鏈的觸點,始於本土確診病例郭女士的一場早茶。
有“不到荔灣就不算到過廣州”美譽的荔灣區,是廣州老三區之一,酒店食肆林立。在康王中路668號“又一間”茶點軒,75歲的郭女士來喝早茶,送餐的是服務員姚某,一位74歲的宋姓離退人員也在這裡就餐。荔灣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報,這一天是5月19日。
而前一天(5月18日),郭女士已感到咽痛,自服感冒藥,第二天出現低熱。5月20日下午,她步行到荔灣區中心醫院發熱門診就診,核酸檢測當晚初篩結果呈陽性,5月21日疾控中心復核結果呈陽性,即轉廣州市第八人民醫院隔離治療,經CT檢查和專家會診,診斷為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早茶鏈”在5月26日出現第二個確診病例後,發現感染者倍增。《財經》記者根據公開信息統計,截至6月5日,廣東全省篩查出111名感染者與此相關。
郭女士和她的丈夫,宋姓離退人員和孫子、兒媳,以及服務員姚某在這一傳染鏈上。感染者之間有明確的關聯,是共同居住、共同就餐、共同托管等相對密閉的場合受到感染後造成的傳播。
令人費解的是,郭女士在發病前沒有離開過廣州,也沒有接觸過入境人員,卻成了境外輸入關聯病例。對此,官方通報稱,“不排除意外暴露造成偶發感染。”
從公開信息看,偶發感染的可能性有兩個。5月10日,郭女士曾到過荔灣區中心醫院就診,而在之前一天,荔灣區中心醫院曾接待過一例從隔離酒店轉來的新冠病毒感染者。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一名廣東省衛健委官員在一次國際論壇上稱,“我們懷疑有些軌跡,或者是終末消毒的問題,導致病毒最後流出去了。”
對此,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姜慶五稱,“如果醫院收治了境外病人,應該要加強院內感染防控規范。”
也有報道指出,在荔灣區有入境旅客的隔離酒店。去年底,成都出現本土疫情,傳染源就是隔離酒店被污染的垃圾。
一位34歲的南寧青年4月25日從盧旺達回國,入住廣州荔灣一家酒店隔離14天,其間多次檢測都是陰性。他乘動車(D204)回到南寧,直到廣州荔灣區疾控中心向南寧方面發送了協查函,5月25日,這位南寧青年的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
不過,廣州疾控中心副主任張周斌6月1日稱,通過前期溯源和調查,基本上已經排除了南寧青年這條線。
溯源仍在進行。截至發稿,廣州仍未確定誰是零號病人。
“外輪鏈”:每到一艘外輪都有風險
本輪廣東疫情還有一條“外輪傳染鏈”,在深圳鹽田港發現,國際貨輪“東方溫哥華”被視為始作俑者。
深圳龍崗社區一住戶告訴《財經》記者,5月25日早上,他接到樓管電話通知,在家等待社區工作人員上門做核酸檢測,沒有說具體原因。
等到中午,有四名穿防護服的工作人員和一名小區的保安,入戶做核酸檢測,口腔和鼻腔都采樣。有工作人員告訴他,這個單元有一名住戶在深圳鹽田港工作。
在5月21日-23日,鹽田港在給工作人員做七天一次的例行核酸檢測時,發現了4名感染者。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在5月17日同時參與了同一艘國際貨輪“東方溫哥華”的作業。
這條“外輪鏈”上,至6月5日發現14位感染者,皆為無症狀,主要是在鹽田港從事國際運輸相關工作的高風險職業人群、密接者及相關人員。深圳衛健委副主任常巨平稱,“當前疫情局限於鹽田港及鄰近區域,尚未在其他區域發現新增感染個案,疫情總體可控,大規模擴散蔓延風險較低。”
作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鹽田碼頭是中國進出口貿易的重要門戶,與全球近40家大型船公司緊密合作。自5月31日起,鹽田港采取消毒、檢疫等升級防疫措施。這拖慢了貨櫃處理速度,碼頭通道大塞車。據了解,目前鹽田港積壓超過2萬箱出口貨櫃,每天只開放接收約5000個貨櫃,此措施實施時間將持續至6月6日。
鹽田港的疫情也讓其他港口更為謹慎,深圳目前共有碼頭13處,重點從業人員1993人。對納入“應檢盡檢”范圍的港口從業人員,核酸檢測由每七天一次增加至每三天一次。
風險無時不在。5月底,馬士基旗下一艘大型集裝箱船,在從馬來西亞的丹戎帕拉帕斯港駛往中國鹽田港的途中,發現兩例新冠陽性病例,中途返回。
兩個變異株,誰更霸道?
沿著兩條傳染鏈上傳播出去的病毒毒株不同。在深圳“外輪鏈”發力的是新冠變異毒株B.1.1.7(Alpha),廣州“早茶鏈”則是變異毒株B.1.617.2(Delta)。
從傳播范圍和感染者嚴重程度看,在廣東本輪疫情中,Delta在廣州造成的影響大於出現在深圳的Alpha。
近日印度(專題)單日病例增幅超過30萬,隨著患者病例數目的攀升,Delta成為焦點,兼之,英國的一份研究報告稱,根據現有數據,Delta的傳染性比Alpha強50%。黃光烈稱,此次廣州疫情中的Delta,“傳播速度非常快,傳播力很強”。
Delta復制能力增強,而且偏好在上呼吸道,容易傳播,也較容易影響年輕人。“因為年輕人活動性強,通過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自然增高。”香港(專題)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分析。
早在2020年10月Delta在印度首次被發現。由於它攜帶了兩個可能對新冠病毒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產生影響的重要突變,因此也被稱為“雙重突變”病毒。
2021年 5月2日,印度新德裡的一所方艙醫院。圖/法新
不過這類新冠病毒株並不罕見。最初在南非和巴西發現的變異株也都攜帶著多個可能影響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的突變。
病毒變異不是變異的數量越多越可怕,“最重要的是看變異的性質,微小的變異不需要給予關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
雖然新冠肺炎在印度大規模流行,但這不完全是病毒變異的原因。印度的公共衛生條件,以及該國政府疫情應對措施不當等問題,均導致了疫情的蔓延。
有研究顯示,即使在近期印度新冠病例數目激增的時期,受到Delta感染的人數迅速上升,但是它上升的速度和其他同時在印度流行的新冠病毒突變株相比,還沒有觀察到明顯的區別。
金冬雁分析,Delta的變異也沒有那麼可怕。它的傳播速度雖然略快一些,致病性卻有所減弱。廣州“早茶鏈”上,尚未見重症患者。其中,一名76歲患者也為輕症。
實際上,在WHO的定級中,此次出現在深圳“外輪鏈”的Alpha,更“值得警惕”。WHO將病毒變異分為三類:無須關注的、值得注意的、需要警惕的。Delta為第二類值得關注變異體,威脅性低於Alpha、Beta、Gamma變異株。
Alpha更具有致命性。
來自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LSHTM)、帝國理工學院、埃克塞特大學等多個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最新研究的3382例新冠死亡病例中,有1722例死亡被認為是來自新冠變異病毒株,這表明病毒的變異可能導致死亡風險增加61%。
推動英國新一波疫情最常見的就是Alpha,它是2020年末在英國東南部被發現,同樣具有傳播力更強的特點。
WHO歐洲高級應急官員凱瑟琳·斯莫伍德(Catherine Smallwood)曾於2月表示,這種變異株正在一半以上的歐洲國家中明顯傳播。“尤其在西歐國家,這種毒株的傳染速度更快。”
國家疾控系統一位內部人士說,變異毒株傳播能力增強,會增大防控難度。目前,針對變異病毒傳染性增強,WHO沒有給出新的防控措施,只是加大現有防控措施的力度。
把新冠肺炎變成新冠感冒?
隨著多種新冠病毒變異株在中國出現,多位疫苗領域專業人士向《財經》記者表示,沒有任何一種疫苗能保證接種者100%不被感染。即便感染也只是概率問題,並不代表疫苗失效或是質量不好。
這也說明,疫情之下,即便接種了疫苗,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和遵循社交距離指導仍然非常重要。
本輪廣東疫情中,廣州有4名確診者曾接受過首針疫苗注射。廣州新冠肺炎收治定點醫院廣州第八醫院院長雷春亮稱,目前發現,只要是接種了疫苗,哪怕沒有完成兩針次的接種,基本病情都不重。
一名西安的醫院檢驗人員,於3月18日確診新冠肺炎,此前其已經完成了兩劑疫苗注射。4月20日,中國疾控中心發表調查報告,認為接種新冠疫苗使得患者臨床症狀較輕、病程短暫、病毒載量較低幾乎沒有傳染性。
在深圳鹽田港參與國際貨輪作業的工作人員,按規定,是年初就應優先接種新冠疫苗的重點人群。
深圳某港口物流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財經》記者透露,從2021年開始,公司所有的外勤人員都陸陸續續打了疫苗,“算是強制的,大家應該都打了,應該不會有漏網之魚”。一家經常進出鹽田港的物流公司相關負責人也稱,與港口運輸相關的人員都已經強制要求打疫苗。
接種疫苗後,就算成為感染者,發展成重症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一位國家衛健委人士分析,“打疫苗後,對個體只有好處”,因為打完兩針疫苗,八成就不會被感染;就算有不到20%幾率感染,也都是輕症,“把新冠肺炎變成了新冠感冒”。
到目前為止,深圳“外輪鏈”上14名陽性病例都是無症狀感染者,這或許就與疫苗覆蓋率有關。
5月23日,深圳市衛健委主任吳紅艷通報,當地感染高風險人群接種新冠疫苗任務已全面完成。
“從真實世界的數據看,注射疫苗限制了病毒在體內的增殖,主要就體現在重症和死亡率。南美數據顯示,完成疫苗接種後,重症率和死亡率都降低了90%以上。實際上新冠最怕的就是重症和死亡,如果死亡率降得很低,對疫情就沒有必要再去擔心,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建立免疫屏障。”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張洪濤說。
全球已經獲批上市和緊急使用的新冠疫苗,保護率都超過50%。保護率,指的是接種者相對未接種者受到免疫保護的概率。
“如果不打疫苗100個人裡有10個人感染,而打了疫苗是3個人感染,那疫苗的保護率就是70%。”上海疾控中心免疫規劃所原主管醫師陶黎納向《財經》記者介紹。
英國公共衛生部(Public Health England)公布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接種一劑新冠疫苗3周之後,即使疫苗接種者再次被新冠病毒感染,他們將新冠病毒傳播給家庭成員的風險也將降低約40%-50%。
那位西安醫院檢驗人員的病毒載量低,就被判定幾乎沒有傳染性。
病毒的傳播力與人群接種疫苗情況是相關聯。多種突變株對印度疫情可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印度人群的疫苗接種率低於10%也是重要原因。
“在南美,人群完成兩劑疫苗接種14天後,雖然不會有100%的保護率,但它會降低感染率。”張洪濤說。
印度的一項研究顯示,印度生產的滅活疫苗COVAXIN,在多種突變病毒株流行的情況下獲得78%的防護效力,顯示出這一滅活疫苗仍然能夠起到保護作用。
“如果印度的產品可以,那我們的肯定也可以。”張洪濤說。
至6月4日,在中國,居民已有7款可供注射的新冠疫苗。5款是滅活疫苗,1款腺病毒載體疫苗,1款重組蛋白疫苗。
這七款疫苗在安排接種前,都經過大量的臨床試驗測試,證實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5月28日,國家疾控中心和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公布了新冠疫苗在真實世界不良反應數據:2.65億劑次接種,僅現188例嚴重不良反應。
“公眾完全可以放心地選擇任何一種疫苗來進行接種。”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邵一鳴說道。現在最重要的是,“大家要快一點兒接種”,新冠病毒始終會變異,要防止完全能夠逃脫免疫的變異株出現,就要先阻斷傳播,不讓它再繼續變異。
《財經》記者獲悉,中國已經在針對變異株研究新一代疫苗。從技術路線看,滅活疫苗適合用來快速應對變異株。
“整個滅活疫苗工藝不需要做絲毫改變,只是在投料端把原來的早期流行株變為對我們有威脅的變異株。這個生產周期後,這一頭出來的就是變異株的疫苗。”邵一鳴說。
疫苗優先接種策略
由於全球疫苗緊缺,各國的策略都是讓重點人群先接種疫苗,在疫苗供應暫時偏緊的情況下,優先保障第二針接種。
國內接種的重點人群,包括冷鏈、醫療衛生、大型商超等從業人員。重點區域是口岸城市、邊境地區、大中城市。深圳、廣州皆在重點接種之列。深圳鹽田區已要求對全區內的目標人群做到疫苗接種100%覆蓋;廣州也曾開設400多個接種點。
隨著本土疫情擴散,醫務人員忙於核酸檢測等工作,廣州只得於5月30日叫停新冠疫苗個人預約和社會接種,但針對重點行業、重點人群的集體預約接種仍在有序進行。並且,廣州衛健委的提示是,在21天-56天內盡快完成第二針接種。
5月31日,中國政府網發布消息稱,在6月10日至30日間,新冠疫苗接種將優先安排第二針。這意味著多地將暫停第一針接種。到7月後才可能恢復第一針的社會預約。
國內腺病毒載體疫苗,只需注射一針。重組蛋白疫苗需要完成三針注射,這款疫苗3月17日在國內獲批緊急使用,由於每劑注射需間隔一個月以上,目前還沒有普通人完成全程接種。
目前中國使用最為廣泛的是新冠滅活疫苗,需要打兩針才能完成免疫程序。第一針激發免疫系統產生記憶細胞,第二針誘導更強的抗病毒免疫記憶反應。
“科興滅活疫苗在南美洲的真實世界數據顯示,如果只種一針,保護率只有15%左右,所以你必須接種完兩針。”張洪濤告訴《財經》記者。
最近,學術期刊《科學》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讓更多人接種第一針的做法,在短期內的確能減少新冠的感染率。但從長遠來看,只接種一針疫苗有一個巨大的隱患——促進病毒發生變異。
這說明倘若不能及時接種完整的疫苗,病毒有可能發生變異,為全球抗疫帶來危機。
邵一鳴指出,針次的確定是基於科學的數據,“公眾一定要完成全程接種,不能半途而廢,該打兩針打一針,或者該打三針的打兩針就不打了,這個就達不到疫苗設定的最佳保護效果,即預防病毒感染、預防發病和預防傳播他人的一、二、三級預防”。
在5月31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疾控局二級巡視員崔鋼稱,已經要求各地合理安排,留足一個配送周期內的周轉量,“確保第二劑接種的需求”。
湖北、遼寧、甘肅等省,以及廣西、陝西的部分城市已經響應。在遼寧,自6月10日開始,除特殊原因,將暫停新冠疫苗第一針接種,全力保障第二針。
該省衛健委解釋,這是為了防止出現第二針接種不上的情況,集中補種第二針後,就會恢復第一針接種。西安則是優先保障第二針,但第一針仍可進行線上預約。
從多地衛健委透露出的信息看,上半年的接種目標是覆蓋40%以上的常住人口。可以說,本輪疫苗接種生產供應數量和接種人群規模是有史以來最大的。
由於疫苗整體供應、各地接種能力不均衡等問題,目前看,個別省份免疫情況落後於原計劃。新任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主任、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6月3日在一個會議上透露,目前免疫覆蓋率百分之十幾。
這種情況下,中國無法放松對疫情的“最嚴防控”。張文宏指出,安徽、上海,還有廣州,現在無論是哪個地方,如果不采取對疫情“零容忍”,後果不堪設想,因為還沒有建立免疫屏障。
作為全國第一梯次推進新冠疫苗接種的重點省份,浙江原定4月底完成40%首針覆蓋,即2340萬人。截至5月9日,全省累計接種將近2000萬劑次,其中第一針1537.1萬。
河南計劃在6月底完成40%人口全程免疫。由於第二針間隔不得少於3周,至少要有4000萬人在10日前接種首針。至5月31日,第一批次尚有1000萬的缺口。
河南省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對媒體表示,將通過細化接種計劃等方法,“確保如期完成接種任務”。
國家具備免疫條件,才能自由行
廣州兩地於6月2日凌晨升級為高風險區,另有八個中風險區;佛山也有三處中風險區。自6月7日12時起,由廣州、佛山離開廣東省,必須出示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廣州40個區域、佛山12個區域封閉管理,要求居民“足不出戶”,生活必需品由社區等組織配送。
6月1日起,廣東高校普遍施行“非必要不出校”措施,校外人員非有緊急或重要公務將難以進入校園。
不僅廣東防控升級,其他數個城市也隨之“加碼”。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溫州、武漢、拉薩、連雲港等地,皆要求有中高風險區旅居史人員接受至少7天集中隔離。待遇幾乎等同於歸國人員。
防控政策層層加碼,張文宏的觀點是,等到70%以上的人群完成免疫,中國才有資格討論是否可以取消防疫“零容忍”。
開放的前提是,疫苗的接種速度和供應能力。
一位國家衛健委人士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稱,爭取到10月接種率達75%-80%,“基本上大家就可以慢慢地做防控策略的調整”。
由於目前接種對象不包括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而中國14歲以下人口就占了總人口的18%,要達到上述目標,就意味著14億人口中,除了將近3億未成年人和因懷孕等原因暫時不能接種疫苗的人,幾乎所有人都要接種完兩針。
上述國家衛健委人士掌握的數據是,自6月份開始,中國每天的疫苗供應量可以達到1700萬-2000萬劑。如無意外的話,這個供應量可以實現上述接種預期。
今年上半年,總人口的40%即5.6億人接種,到下半年接種人數可達8億-9億人。然後,“再根據我們研發進展的情況,在一些局部試點,調控防控的措施”。上述國家衛健委人士說。
全球數據顯示,截至6月4日,全球疫苗接種已超過20億劑,已完整接種疫苗的人數超過4.4億。但是各國接種等情況不同,以色列、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國家疫苗接種率較高。
國際之間的通航不能長期不開放,有條件地跟一些國家恢復往來,這取決於全球疫苗打的速度。
張文宏分析,這些疫苗接種率較高的國家,可能會在下半年恢復和其他國家有條件的往來。如果國家免疫條件還不具備,就會在國際交流中落後一步。“所以中國要趕快在今年年底把這個事情做了。希望中國在明年上半年可以有條件地跟一些國家恢復往來,這取決於疫苗打的速度。”張文宏說。
對中國來講,調整防疫策略存在獨特的難度。仍有新冠病例大流行的國家,可以通過疫情傳播數據走勢判斷免疫屏障是否發揮了作用。但中國早已撲滅了大規模的疫情,也就無法用這個重要指標來輔助決策。
“我們不能說達到60%試一下,然後開放了,可能會有嚴重的暴發。或者達到80%來調吧?這個選擇是相對比較困難的。”中華預防醫學會秘書長馮子健分析。
因此,在防控策略調整之前,盡快完成新冠疫苗第二針的接種是最重要的。
上述國家衛健委人士說,現在具體的調控方案還未明確,這是一個慢慢來的過程。
只有所有人都安全,每一個人才會安全。如英國公共衛生部免疫接種負責人Mary Ramsay所言,社交隔離和佩戴口罩有可能持續數年。疫苗是讓我們回歸正常生活的關鍵。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