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8-27 | 来源: 科技日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8月24日,日本核污水排海现场,海水呈两种颜色。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核污染水会扩散到全球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我国第一时间启动了对西太平洋海洋环境的应急监测与评估工作。参与此次调查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研究员余雯介绍,在这项持续7年的追踪监测中,研究团队发现,福岛核事故发生3个月后,核污染物就扩散至距离福岛600公里的公海海域,且含量严重超标。在事故发生18个月后,我国台湾(专题)东南海域检测出核污染物的存在。据测算,这些核素进入海洋环境后将通过洋流在8—10年逐步扩散至所有海域。
借鉴这些观测数据和海洋动力学过程,余雯预测,此次日本排海的核污染水会借助洋流迅速向整个海洋系统扩散,且在大概一年半到两年内进入我国海域。
核污染水十年后影响全球海域。图片截自央视新闻
“核污染水经洋流运输和扩散,其中一些放射性物质还会被海洋生物所吸收。”余雯表示,大海确实具有一定的稀释作用,但日本长达30年的排海计划仍具有不确定性,考虑到环境和生态的脆弱性,需谨慎应对。
后果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处理核污染水有蒸发释放、电解排放、地下掩埋等多种方式,但日本选择了成本最低的排海方案,这种做法极端不负责任。”大连海事大学智库专家、法学院教授张晏瑲表示,目前国际社会最担心的是核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环境造成的生态破坏。
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陈新军认为,不同等级的核事故所产生的核元素污染是不同的,福岛核事故在国际核事件分级表中被列为最高级别7级,其产生的核污水的污染程度不可小觑。
“氚可能还不是最危险的。”大连海事大学智库首席专家高之国说,日本一直在做出“问题只在于氚元素”的误导,但世界上很多科学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核污染水里含有高达64种核放射性元素,并且七成以上都是超标的,多核素设备难以完全处理。这些放射性元素进入海洋环境生态后,对人类和海洋生物危害最大的是碳-14和碘-129,其中碳-14的半衰期约5000多年,碘-129的半衰期更长,而碳-14会在海洋生物体内聚集,其丰度或浓度可能是氚的50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专家解读缅甸地震:威力相当于上千个原子弹爆炸
- 美公布的事实清单中对华关税加到245%?专家解读
- 唇语专家解读:川普向泽连斯基提供保证
- 需求量少 BC美国跨境渡轮减少班次
- 三支加拿大队将参加今年国际烟花汇演
-
- 振龙电器 各类热销家电 种类齐全
- PNE公布游乐场开放日 体验过山车
- 不听劝!游客在黄石公园被野牛顶飞
- 大温本周的各项丰富多彩活动汇总
- 民调:加国75%称虚假信息影响选举
- 美联储无视特朗普不降息 加元下跌
-
- 越南与美国关税谈判在即,首轮对话定于5月7日
- 呼应COVID实验室外泄论 川普新令瞄准中国
- 川普怎么演,卡尼都稳赢!加美进入"新剧本"
- 爆四中全会变局: 元老集体逼宫习 他任总书记
- 美名校贵不可攀 引爆夹心阶层危机
- 全加国油价低位徘徊 大温是个例外
-
- 拒绝出席 三胖和普大帝闹掰了(图
- 泽连斯基突然宣布 习还敢去莫斯科吗?
- 美国最新证实:美中本周开启谈判
- 中国深层危机:义和团式对抗无解
- 兰里地产专家 多年兰里地产经验
- 温村这豪华公寓售价远低于12年前
-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